推動綠能產業的構思
【金融風暴因應之道】以四大華人城市合作生產節能汽車為例
過去半世紀由於全球經濟大幅發展,新科技高速進步,連帶也大量使用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在使用能源時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空氣污染,破壞保護大氣層的臭氧,造成全球暖化,生態面臨浩劫。人類如果不互相合作,降低污染,讓暖化情況日益嚴重,將面臨能源不足(石油可能在本世紀中葉宣告枯竭)及糧食危機(生態變遷)的困境。
因此,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推動「綠色政策」,鼓勵再生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目的在節約能源,規劃替代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延緩全球暖化的腳步。連資源豐富的美國也體認到能源問題的急迫性,新任總統歐巴馬在今年二月中簽署最新的金融危機紓困計畫時也提到要發展綠能技術,就是以節能減碳為目標,注重環保的企業。臺灣朝野及中國政府也已經開始重視相關議題。
未雨綢繆,永續發展
像臺灣、香港、新加坡這種本身自然資源缺乏,能源大都依靠進口、成長依賴出口的開放性經濟體,在金融危機的籠罩下,實在應該以高瞻遠矚的產業政策,來創建長期及動態的競爭力。中國則是人口眾多,臨海地區和內陸發展程度不均,雖然自身生產部分能源,但仍不夠將來發展之用。
可以預見全球經濟復甦之後,能源將是未來非石油及原物料生產國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石油及原物料價格將恢復到金融危機發作前的水準。缺乏能源的臺灣等東亞地區的經濟體必須未雨綢繆,開發綠能產業,減少主要能源的消費以維持發展的永續性。其中以汽車業為最重要的「火車頭」產業,因為汽車生產為一種重工業,連帶有無數的零件工業,消耗能源最多。如能發展出節能汽車,其節能的連鎖效應將廣大而深邃。
以臺灣而言,為吸引臺商回臺投資,政府當局正規劃「經貿營運特區」來進一步提升經貿的競爭力。我們擬藉此機會將綠能產業、經貿特區及雇用外勞的政策相結合,提出「四大華人城市」促進生產節能環保汽車工業的長期經濟策略構想,供讀者參考。
四大華人城市之經濟力量
我們的中心思想是以臺北(縣市)、新加坡、香港、與上海這四大華人都會區扮演「綠色火車頭」的角色,彼此合作制定法規,在十至十五年之內將油電混合汽車或電動汽車之市場份額逐漸增至百分之九十,並使汽車廢氣排放量減至目前水準的百分之五十。
這四個城市人口分別為六百四十六萬、四百五十萬、六百九十萬及一千九百萬;人均所得估計分別為一萬八千美元(臺灣地區)、兩萬九千美元、三萬九千美元及九千美元。在政策支持下,這一個人口總和接近三千七百萬蓬勃發展中的區域經濟體,預期能產生巨大的需求,導致節能環保汽車工業的起飛,造成「四贏」的局面,進一步促進這四地經濟的快速成長以及帶動全球朝降低空氣污染的方向前進。
生產節能汽車之配套措施
我們提出以下數項配套的策略建議:
第一,四地產業分工如下:由於臺灣在研發能力及高科技技術工人質量的優越性,我們可利用新竹及其他科學園區及工研院的研究投入,以臺灣中南部為主要汽車裝配生產基地,上海和廈門為主要汽車原料生產基地,新加坡與香港為節能汽車的全球物流與運籌中心。
第二,解決本勞與外勞就業問題。政府可將臺灣之生產基地規劃為境外經貿特區;並核准每雇用一名本地勞工,就可搭配四名外勞。在特區建設完善之外勞生活、住宿、娛樂、醫療、教堂等設施。由於這是規模相當大的特區,外勞宜加以管理,可用團進團出的方式至臺灣內地旅遊、休憩、觀光及拜訪。而外勞之工資不宜和本地勞工掛鉤,由市場機制決定。為鼓勵生產節能汽車,初期政府可考慮租稅減免方式(類似產業促進條例的作法),降低生產成本。
第三,建立以美國為主、日本為輔之策略聯盟。目前全球金融風暴已使美國汽車工業瀕臨崩潰解體的境界(去年豐田汽車銷售量已超過通用),急欲突破。其實,在油電混合汽車或電動汽車科技、專利等智慧財產權方面,美國執世界牛耳;只是欠缺成本低廉的生產基地。特別是美國汽車工業遭工會挾持,工資昂貴,品質不佳,缺乏競爭力。四大華人城市促成節能環保汽車工業之後,預期美、日將會競相要求參與。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應以美國為優先考慮的對象,因為中、臺、美經濟愈成為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愈有益於世界和平與繁榮。
第四,制定與原油價格相關聯之汽油稅。在原油價格低落時,多徵收;在原油價格高漲時,少徵收或不徵收。只有當汽油價格反映外部成本時,社會才不會由於油價短暫下跌,重返嗜油消費形態,進而停止節能環保汽車的研發與生產。同時,汽油稅之收入可以專款專用方式補貼節能環保汽車的消費者與生產者。
第五,建立碳權市場。例如以臺灣而言,一方面總量管制臺灣二氧化碳排放量(每五年調減一次),另方面排放量低於平均之產業(以每百萬元產值之排放量為準,例如使用節能環保汽車及其他節能設備之工業)可將碳權賣給其他排放量高於平均之產業(如鋼鐵、塑膠等汽車材料產業);如此有助於在臺灣建立上下游完整之汽車生產鏈。此外,售賣碳權的收入可用於節能環保之研發,其他國家也可照做。
第六,利用消費券方式帶動需求。為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汽車及其他綠能產業的產品,可以仿照臺灣最近發放消費券以刺激消費,帶動景氣的作法,中、臺、港、新四地可以考慮以發放消費券的方式鼓勵消費者買節能汽車以及其他綠能產業的製造品(例如太陽能熱水器、電動自行車、電動機車,節能照明,應用氫能與燃料電池之電力及電源設備等產品)。1
疑點澄清
這裡有兩點需要澄清的地方。
第一點,為什麼在中國只選擇上海都會區?主要理由是中國太大了,目前中國在減碳方面還不願意做出大量減碳的承諾,因為目前中國所累積的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及人均污染都遠比先進國家還低(即使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大污染國,僅次於美國)。其次,以城市對城市比較容易達成合作協定,對兩岸雙方領導人都比較容易接受,特別對於和中國的經貿來往,臺灣還有藍綠對抗的意識形態問題。第三,新加坡的領導階層是富有遠見的,他們有優良的服務系統,只要中臺達成協議,相信他們願意加入承銷工作。香港是跟隨中國的優惠政策,因此對當地的環境保護也有助益。
第二點,為什麼將生產線放在臺灣?第一,對臺灣是一個激勵性措施。第二,中國已經被認為是世界製造工廠,各國對中國的生產及品質已經有戒心。臺灣的生產品質優秀,加上高科技產業的領先地位,目前「臺灣製造」(Made in Taiwan)反而是品質優良的表示;在生產品質及可信度方面,臺灣已經成為日本第二。第三,在臺灣有了外勞專區,可以解決臺灣的裝配技術工人資源不足的問題,以及生產成本也可能因此降低,比在大陸生產還低廉。
合作經濟,忠於所託
其實以基督徒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天地萬物、自然資源及我們所有的一切財物都屬於神。「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屬耶和華─你的神。」(申命記10:14)我們有義務好好管理照顧屬於神的地球及所使用的資源及財物,因我們只是神的管家。「派他管理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詩篇8:6)
對於管理地球,人類都要向神負責。「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哥林多前書4:2)如果沒有善盡職責,將來地球加速暖化,我們將禍延子孫,有愧當神的管家了。「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路加福音16:11)因為神是我們所居住地方的真正主人,我們有義務使這地球環境清新、不受污染,並善用自然資源,包括能源。
如果華人基督徒的工商企業領袖能高瞻遠矚,率領經濟體先團結合作,開創世界級的節能環保汽車工業,除了促進華人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外,更能造福全世界。盼望此文能由華人基督徒開始,將這種互助合作的方式推廣到全世界。
註
1. 參見鄭治明、溫英幹:「用綠能產業推動經濟」《中國時報》,2009年2月5日。
作者小檔案
鄭治明,現任臺灣元智大學財務金融系客座教授及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曾任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及經濟系主任;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經濟系教授及系主任。
作者小檔案
溫英幹,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曾任國立東華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專家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