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期
神國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尼羅河畔的奇女子

受訪者‧照片提供/茂藹玲(Irene Maurer)

採訪/楊韓甲華

▲1965年,藹玲以優異成績榮獲神學學士學位,當時她在埃及革迦鎮,無法參加畢業典禮。

前言


美國賓夕凡尼亞州中部,廣袤丘陵、林蔭掩映中,座落著一處質樸小鎮─都悌(Doutyville),居民大多以開採煤礦維生。二十世紀初,此鎮人口近百,只有一爿小店;一間為主日學查經使用的社區廳堂,還有一所獨一教室的學校。鎮上沒有教堂,人們經常步行兩三英里,至鄰市參加主日聚會。


1924年於都悌,一個敬虔愛主、子女眾多的家庭裡誕生了一個小女孩─茂藹玲(Irene Maurer)。當她還在母腹裡,神就認識她,且為她設計了一張不尋常的人生藍圖。藹玲一生懷著原鄉故土質樸的性情,追隨基督跨越三大洋洲逾一甲子,實實在在活出了神的命定。


記者以電話、書面多方採訪茂教士並佐以她的自傳,向讀者報導這位高齡八十七的姊妹精彩不凡的一生,尤其著重她在埃及尼羅河流域宣教的精彩故事。

蒙受呼召


藹玲以優異的成績自高中畢業,遂赴鄰近新澤西州一家製作高檔睡衣的車衣廠工作,她手巧聰慧,勤奮努力。


1945年的秋天,她受邀去聽宣教士艾肯(Elkins)師母的分享見證,那刻,神的手指翻開這年輕生命的篇章,靜悄悄地寫下序言。當藹玲又坐在縫紉機前,「達達」的車衣聲中,似乎有聲喟然歎息:「唉,這個工作有許許多多的婦女能做。然而,我的工作呢?」


離家三年,小女孩鄉愁日深,返回都悌鎮,張開雙臂迎接的豈止是慈愛的父母?1946年3月一個週五,她參加青年聚會,聚會結束,跪在壇前禱告,又有話語臨到─神呼召她作宣教士,而且曉諭她在眾人面前作見證。


這一切與神相遇的經歷,藹玲守口如瓶,即使親如父母、牧師都不曾洩露。


星期六,撒但趕上來,在藹玲的耳旁嘀嘀咕咕:「喔!說不定妳並沒有蒙召吧?倘若在眾人面前表白,妳會顯得很白痴耶!」迷惑、躊躇……藹玲懇求神印證祂自己的心意。


主日的教堂裡,會眾唱詩敬拜,間或有人上臺作見證。藹玲注意到坐著的牧師一下子跪下禱告,一下子又起身回座,坐坐、跪跪地,舉動很不尋常。


這時,神命令藹玲:「起來!去見證妳宣教的呼召!」是如此的明確,令她無法推諉。


藹玲鼓起勇氣向會眾見證後,牧師立刻跳起來喊著:「正是!正是!」


他激動地解釋:「今天來教會的途中,神給我一段很不尋常的經節傳講,似乎是神呼召某人進入服事工場,或是,祂給某人最後一次得救的機會。這經節是約翰福音十一章28節:『老師來了,叫你去呢!』(呂振中譯本)」


那瞬間,神的大能與榮耀充滿了教堂,有人歡呼,有人衝向講壇。至此,藹玲獲得神要她成為宣教士的印證。

奉獻婚姻在祭壇上


隔不久,神啟示藹玲,她的宣教工場在埃及,於是她與「信心宣教差會」(Faith Mission,後改名為「福音信心宣教差會」,Evangelistic Faith Missions)的主任葛維特(Victor Glenn)聯繫,這個機構創建時的異象是往金字塔的家鄉─埃及宣教。維特建議藹玲先赴佛羅里達州代禱城的聖經學院(Biblical College, Intercession City, Florida)就讀兩年。


身無積蓄,也沒有富裕的父母支助,藹玲將需要告訴神,仰望祂的供應。提著簡單的行囊,藹玲搭上維特介紹的善心人士前往代禱城的順風車,從此跟隨主的腳蹤,勇敢步上裝備自己的道路。


第一學年結束,心儀藹玲的同班同學F向修長清麗的她求婚。藹玲一心念著擁有同心的伴侶共赴宣教工場是多麼美好的祝福,就答應了,兩人立刻訂婚並計畫在第二學年底成婚,還禁食,好確定婚姻是行在神的旨意裡禱告。他倆在繁重課業中穿梭,籌劃婚禮細節。F家住代禱城,在鄉里素有好名聲,是故,熱情的鄰居自願烘焙喜宴蛋糕。


婚禮前幾天舉行預演,預演完,F驅車至鄰縣補貨,帶回來的卻是晴天霹靂的告白:「我無意去埃及!」


他們決定將婚期延後。那時,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電話,他們得一一拜訪主禮牧師並通知賓客改期;原本是大喜的日子卻匆匆趕著去攝影師處叫停;已經烤好的精緻蛋糕也被迫送給同學與學校員工分光吃完。


學業結束,藹玲黯然返家前與F相約持守婚約。埃及宣教是藹玲的命定,也是她的持守。她請F在神前分辨,這是否也是他心中的負擔?


等待又期盼,一年過去了,藹玲參加一場營會,巧遇一位同校學妹,這位初識不經意地談到:「F快要和B成家了!」藹玲大為震驚。


藹玲寫信給F結束訂婚,收拾起成家的想望,以一首楊愛笛(Edith Lillian Young)的詩作〈失望〉訴說感懷:


人的失望(Disappointment)
正是祂的指望(His Appointment),
一個字母之差,我看見神的抉擇,
明白挫折是與我有益。
神的指望終究是祝福,
雖然以化妝的面貌來到,
自始迄終,展現了祂的高度智慧。

召喚回家


1949年11月10日,藹玲登上停泊在新澤西州赫伯肯港灣的巨型客輪「穆罕默德阿里號」往埃及出發。暮色中,輪船緩緩駛入大西洋,懸掛的埃及國旗在風中狂舞,「啪啪」價響,與藹玲心中鼓脹的各樣情緒應和著。


航行廿天,客輪繞過葡萄牙、義大利,來到地中海之珠─亞歷山大城,藹玲興奮地自窗戶欣賞搖曳的棕櫚樹、平頂屋、泥磚房……典型的埃及風光!


信心宣教差會派出接她及同行宣教士的人已經在岸頭等待了,一行人僱用馬車抵達濱海的孤兒院,女孩們面露愉悅笑容奔跑出來,唱著歌歡迎。來自美國密蘇里州的舍監桂開莉(Carrie Craig)也興奮地迎上前來。


傍晚,在客廳裡,藹玲吹奏著小喇叭,與其他宣教士的吉他、手風琴、鋼琴聲,和著孤兒清越的歌聲,一齊敬拜頌讚。藹玲噙著喜悅的淚,望見牆上橫幅寫著:「歡迎回家!」神呼喚了四年,是的,有阿爸父神等待的地方就是家!

▲藹玲(中)與孤兒院裡最年幼的孩子們。

1949-1955 金字塔的家鄉


孤兒院收容四十五名女孩,幾乎人人都有一段坎坷的生世。就如,L嬰兒時期就營養不良、面黃肌瘦地來到孤兒院,她的父母有片棗園,一天倆人吵架,L的爸爸猛踢妻子腹部,導致她和懷中胎兒雙雙死亡。


又如,兩歲的A與她近四歲的姊姊被外婆送來,他們的母親是基督徒,父親有外遇,於是威脅要殺死才廿四歲的妻子,奶奶更狠心嚷著:「燒死她!」即使媳婦腹中還孕育著另一名孫兒也不憐惜。


埃及的女性地位在男性之下,人口佔13%的基督徒地位又落在穆斯林之下,以至於女性基督徒是弱勢中的弱勢,被看為第四等公民,備受歧視,有時連性命也沒有保障。


藹玲主要的職責是簿記,記錄孤兒院所有用度花費;其次要教導、養育孤兒。每晚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回到臥室靈修時,想到孩子們用阿拉伯語對她說的:“Ahibic zay el bahr”(我愛妳像海那麼深),就向神深深感恩,甜蜜地享受那僅有的一點睡眠。

1955-1958 首次返美


時光飛逝,藹玲來到亞歷山大城轉眼六年,依照差會慣例,在辛勤的工作後返美休養並籌措募款。她進入學校修課,同時,代表差會到處演講、介紹事工。


一天,藹玲在分享自己的經歷時,臺下有位剛決志信主的青少年史朗納(Ronald Smith),聽到了神呼召他去非洲宣教。更奇妙的是,藹玲播下的這粒宣教種子長成碩果,日後偕同妻子安娜(Anna)在非洲衣索比亞與藹玲同工,後來甚至與她合寫自傳。註


埃及與以色列於1956年10月爆發戰爭,差會不得不關閉位於尼羅河西岸的革迦(Girga)聖經學校,所有宣教士都被迫撤離埃及,遷移至西非。在這之前,孤兒院也被差會關閉了。

1958-1963 重返蒙召之地


藹玲重返亞歷山大城,既然孤兒院關閉,她就移居上埃及的革迦小鎮,協助聖經學校復課,授課內容包括主題式查經、英文、音樂,並與差會建立的當地教會搭配服事。忠心的使女勤奮為主作工,許多人靈命復興,得救的人數日日加增。


藹玲特別欣賞一位當地的姊妹瑞福佳(Rifka),她十三歲在禱告時聽到神說:「起來,妳的罪蒙赦免了!」生命從此改變。瑞福佳受栽培為聖經婦女(Bible women),教導兒童主日學,探訪家庭婦女,為女宣教士翻譯。她與畢夏(Bishay)成婚後同心牧養教會,直到畢夏安息主懷,瑞福佳由一位長老協助,繼續牧養近百人的教會。藹玲常提心吊膽地走過一條沒有扶手的危橋去探望、堅固她。


在埃及福音派的教會裡,五十多年前,瑞福佳牧養教會,是了不得的革命性改進,如今,婦女教育漸次普及,女宣教士展現出全新的視野,在地教會也嘗試改變,這許多因素,皆使得婦女逐漸擴展服事的範疇,然而,埃及女性基督徒若要在社會與教會獲得應有的尊重與善任,還有一段遙遠的路要走。

▲本地婦女瑞福佳在藹玲鼓勵下,勇敢牧養教會,成為當時罕見的埃及女傳道。

▲瑞福佳教會裡的婦女與孩童。

1963-1965 二度返美


世界急速改變,藹玲第二次休假,搭乘噴射機,廿四小時之內從開羅飛抵紐約,和從前乘船至少兩星期的旅程,不可同日而語。可惜,從紐約市飛到賓州的航班硬生生被取消。


藹玲傻了眼,住旅館,沒錢!飢腸轆轆,錢不夠!掏出身上十分錢投入的販賣機,吞下硬幣竟不吐花生米,又傻了眼。早期拓荒的宣教士很苦,常常囊空如洗,若發生任何意外,忍飢受餓更是家常便飯。幸好,航空公司服務員於賓州機場廣播聯繫上接機的家人,兩個小時後他們趕到紐約市,才急忙購買食物讓她解飢。

1965-1967 逃離危城


重返革迦鎮,繼續於聖經學校執教,培育當地牧者,暑期則參加主日學以及少年復興特會。回顧在埃及的日子,最遺憾的是沒有在青少年的田地深耕廣植,她勸勉埃及的牧者要關注和開墾這片沃土。


1967年,由於埃及與以色列的政局緊張,美國領事館發出撤離通告。聖經學校提前結業,教員們立即清理學校財產,藹玲通宵未睡整理賬目,移交給當地忠心的弟兄接管,隨即趕往亞歷山大城與眾人會合。


以埃衝突節節升高,以色列轟炸開羅機場,史上有名的六日戰爭爆發,西奈半島的天空被戰火染紅。福音信心宣教差會決定撤離所有宣教士,即刻趕辦出入境護照,每人只分配到十一美元現款逃難。


亞歷山大城的美國領事館被焚燒,美埃斷交,幾個年輕埃及人挑釁地圍繞著宣教士和孩子們的住處,惹事生非。宣教士將行李放上兩輛計程車要離開時,角落裡十幾個人拿著棍棒狠毒地盯著,幸有退休的警察老友護駕,才鎮住一觸即發的暴行。


三個家庭帶著八個孩子與兩位單身宣教士氣喘吁吁地趕到碼頭,輪船卻不顧他們,揚長而去。在旅行社交涉折騰兩天之下,大夥不敢離開計程車,巴望著一旦有船位,能立時趕赴碼頭。


出海關時,由於是美籍身分,藹玲所有的幻燈片、日記、論文……都毫不留情地遭沒收。兩百五十個艙位的客輪擠進超過一千兩百位乘客,成百的人在甲板上以椅為床,船一駛出港口,藹玲鬆口大氣,也難忘這最令人傷心的時刻。


驚悸之餘,藹玲從那兒轉赴非洲的衣索比亞,繼續為主作工。

1975-1981 調回開羅


藹玲於埃及首都開羅的聖經學校負責行政管理工作,並以阿拉伯語教授神學、英文與鋼琴等課程。


然而,藹玲心中常關注地位卑微的婦女,多年來向婦女講道培育造就她們;也記不清多少次,由於購買的食物不衛生,經常攜帶自製的乾糧,走過塵沙飛揚的道路,探訪生病的、堅固疑惑的、安慰受虐的、勸導尚在罪惡中的……。女性不准在公眾場合開口,她帶領婦女聚會,鼓勵她們暢所欲言,述說神的恩典與奇事。姊妹們的苦情,都看在眼裡,藹玲將她們帶入至高者的隱密處,住在全能者的蔭下。


當年曾經照顧的孤兒中,R的父親過世,她的牧師爺爺將她和妹妹送到孤兒院,R成年後成為藹玲的探訪同工,後來嫁給一位美籍警察,定居美國,繼續服事主,而且支持藹玲的宣教事工。AR繼續讀書,成家生子後,在埃及任職私立小學老師。E來到紐約市進修外科護理,移居加拿大,不僅從事臨床護理,也在多倫多大學教書。藹玲捨棄了自己的家庭,將愛全給了這些孤女,也給了她們不再一樣的人生。

1982迄今 精彩不斷


受差遣至玻利維亞(Bolivia),神繼續在藹玲的生命書寫精彩故事。


回溯1970年代初期,聰慧的藹玲以極優異的成績,在美國陸續獲得神學學士學位、歷史學士與碩士學位,這張學歷清單即使在美國都令人眼目一亮,更何況當年處於婦女普遍文盲、民風閉塞的地域。然而,她謙沖自持,在這個國家度過十八年,小心遵守當地習俗,穿著保守,無論是敬拜、帶領聚會必戴頭巾;坐在講臺上她只交叉兩踝,絕不交叉兩腿,以免作出當地人認為是污辱神的行為。

▲2009年福音信心宣教差會的滿思諦主任致贈藹玲匾額,感謝她六十年忠心的服事,直到今天,藹玲仍然以恆切的禱告在服事這一世代的人。


藹玲一生捨己,聽憑差會調度,於非洲埃及熾熱的課室,以及衣索比亞的沙塵校園授課;於南美洲玻利維亞冷風颼颼的山巔賑災;於北美洲美國各個教會宗派為主作榮美的生命見證。

今日,茂藹玲,這位曾出現在尼羅河畔的天使,定居於印地安納州百福城(Bedford, Indiana)福音信心宣教差會總部,依然專心地聆聽六十多年前那位向她發聲的神,以恆切的禱告服事這一世代的人。

機構簡介

福音信心宣教差會Evangelistic Faith Mission, Bedford, Indiana

文/滿思諦主任(President J. Steven Manley)
翻譯/張麗春

福音信心宣教差會(Evangelistic Faith Mission, Bedford, Indiana)是一個國際宣教機構,總部位於印地安納州的百福城。其根源追溯到1905年,一批印地安納的宣教士前往金字塔的家鄉埃及宣教。一百多年來,這個機構將基督的愛傳遞給世界各地有需要的靈魂。


今天的現況─
‧埃及:建立了超過五十家教會。牧師們在開羅的聖經大學受訓。
‧厄立特里亞:當地同工開辦八所學校,約有四千位學生;孤兒院牧養一百五十多名孩子。
‧衣索比亞(埃塞俄比亞):當地同工在首都與其他城市為基督得人,也進入蘇丹的厄立特里亞難民營宣教。
‧瓜地馬拉(危地馬拉):非常活躍,已建立了一百多家教會,一所聖經研究院,和一所雙語學院。
‧洪都拉斯:有五十多家教會,兩個基督教電臺,和一間有廿個床位的孕婦急診室以及一個聖經研究院。
‧哥斯達黎加:事工正在發展,已有兩個教會,更多的教會正在籌備中。
‧玻利維亞:有八間教會和一個聖經研究院。孩子們在週六學習聖經知識,通過這項外展事工,有些孩子已經接受了基督。
‧多明尼加共和國:福音事工非常活躍,人們從黑暗的巫術轉向了耶穌基督的救恩。在那裡建立了四個教會。同工們常去古巴短宣,堅固信徒。

福音信心宣教差會在網上也有福音廣播,網址是:www.efm-missions.org

Irene Maurer, Ronald and Anna Smith, Crossing Three Continents with Christ, The Missionary Life of Irene Maurer, Country Pines Printing, 2009.


記者小檔案

楊韓甲華,與夫婿楊靖亞育有兩位成年女兒,現於佛羅里達州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