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期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仰望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

哈餃子餐廳聘用外配省思與突破

採訪/鄭瓊瑜

圖片提供/鄭瓊瑜、劉國興

用餐時分,推開歐式白框玻璃大門,一張笑臉立刻從櫃檯後方迎向前來。雅緻潔淨的餐室幾乎已座無虛席,一桌桌食客在優美柔和的詩歌陪伴中,享用如藝術品般精雕細琢、色彩鮮麗、從皮到餡均富含營養,顛覆傳統印象的養生餃子餐。香味繚繞間,不時傳出「真好吃!」「哇!」等喜悅、滿足的讚美。

提供有益身心靈的飲食


這是位在新北市新店區三民路上,由宋中魁、張同凝夫妻經營的哈餃子餐廳。張同凝在哈爾濱出生、成長,醫科畢業後留在家鄉行醫,是個道地的東北姑娘。餃子對她來說,不僅是食物,還包含著成長過程中溫馨與艱難交織的回憶。嫁給宋中魁定居臺灣後,她曾將一手包餃子的手藝傳授給剛出獄的更生人以及還在監獄服刑的受刑人,也曾贏得年菜比賽的首獎。


為了推廣營養與美味兼俱的飲食,夫妻倆經過禱告,決定開設餐館。除了供應對身體有益的飲食,兩人更盼望哈餃子成為傳揚福音的管道,餵飽人們的身心靈。

▲哈餃子店裡掛著一幅描繪色彩鮮麗水餃的精彩畫作,畫上方是寫著Jesus的十字架。中魁和同凝倚靠神的大能,帶領餐館成為神手中寶貴的器皿。

在臺灣給她們一個「娘家」


近年來,臺灣的外籍配偶(簡稱外配)人數與日俱增。許多年輕女孩為了改善在家鄉貧困、看不見未來的生活,懷抱憧憬從東南亞和大陸嫁至臺灣。赴臺後卻面對文化差異、語言隔閡、教育程度落差大、受人歧視、在夫家地位低落……等難以克服的問題。


二十幾年前,張同凝因幫助由臺灣赴大陸經商,行李遇劫的宋中魁,兩人相識、相戀。張同凝放棄受尊敬的醫師工作,告別熟悉的家鄉與親友,為愛遠嫁臺灣。她雖是具醫學訓練的知識分子,但在人生地不熟的臺灣,不僅無法再行醫,還須忍受人們狐疑、歧視的眼光與對待。這些辛酸的過往,使她非常能體恤外配的處境。


經營餐館需要許多人手,張同凝和宋中魁決定盡可能聘用外配,幫助她們學習一技之長,改善生活,提升在夫家的地位。並運用工作上的互動建立關係,帶領她們認識神,獲得生命中最美的祝福。


聘用外配使餐館運作增加不少難度。例如她們多數看不懂中文,所以張同凝花許多心血設計代號,將工作流程畫成示意圖張貼在牆上。這些困難並未攔阻他們幫助外籍配偶的心意。

▲製作晶瑩剔透、營養均衡的水餃,每個步驟都不可馬虎。

▲就連搭配餃子的每道可口小菜均做工精巧,須要員工依照流程同心合作,方可順利完成。

張同凝如母親與長姊般照顧員工,關心她們的生活起居,逢年過節致贈禮物,帶領她們唱詩、禱告、讀聖經。她和中魁希望店裡成為這些離鄉背景女孩在臺灣溫暖的「娘家」。

文化差距成巨大鴻溝


店裡僱用過來自韓國、越南、緬甸、大陸等地的外籍配偶,雖然張同凝和宋中魁盡心帶領,不曾預料的困難卻漸漸浮現。


他們發現文字、語言的隔閡尚可用以圖代文等巧思克服,但文化、生活習慣的差距卻形成不易跨越的鴻溝。


哈餃子供應精緻餐點,洗菜、切菜、拌餡、包料、下鍋,每個步驟都有標準化流程。為確保食物衛生無虞,員工製作餐點時一定要戴口罩、繫頭巾、穿上圍裙,並隨時維護廚房和店面整潔清爽。


然而許多外籍員工習慣了家鄉傳統的飲食文化,不了解張同凝推廣健康飲食的理想,更不明白為何要以一絲不苟的態度處理食材。工作一段時日後,某些員工開始自作主張,不願意遵守張同凝的要求,例如以天氣熱為由,拿掉口罩、頭巾。


面對這些情況,張同凝不得不出言指正。來自東北的張同凝個性爽朗、說話直接,加上店裡忙碌,口氣難免急切。有些員工便心生不悅,甚至情緒化地說不做就不做,讓張同凝與宋中魁措手不及、焦頭爛額。此外,員工之間因文化背景不同,工作、相處上也常產生誤會或衝突。


曾有位自幼失母,生活清苦的越南女孩與張同凝很投緣,張同凝憐惜她的遭遇,非常照顧她。不料女孩竟恃寵而驕,逐漸不願服從張同凝和其他同事,有幾回甚至在客人用餐時高聲與同事爭吵,使店裡工作停擺。張同凝屢勸無效,不得不忍痛要求她離開,兩人不歡而散,這件事使張同凝非常傷心失望。

▲許多來自東南亞、大陸等地的年輕女孩為改善生活遠嫁臺灣,面對文化差異、語言不通、受歧視、孤單等困難。

拿捏角色、尊重關懷


事後回想,張同凝認為當初也許沒有將角色拿捏好。


平日與這些員工相處,她是溫柔和藹的母親、姊姊;工作時,堅持品質的張同凝則須以專業態度嚴格要求員工。有些員工無法理解她的不同角色,不僅不願聽從她以老闆身分提出的要求,甚至質疑她溫柔的對待並非真誠,使張同凝深受打擊。


張同凝發現,或許生活中經常承受異樣眼光與歧視,外配常非常敏感自卑。一句在當地人聽來合情合理的指正,落在她們耳中可能成了嚴厲的指責。張同凝直來直往的性格使人特別容易與她親近交心,卻也引起某些外籍員工的誤解與不滿。


除了提供工作機會,張同凝和宋中魁也盼望能帶領這些員工認識神。外配在家庭中通常沒有自主權,除非婆家同意,否則幾乎不可能到教會。此外,大多數外配在原居地有其他信仰,對福音並不熱衷。即使參加團契聚會,心土往往堅硬,不易播種,需要許多有傳福音恩賜、經驗與熱忱的同工長期投入耕耘。


張同凝提醒,從事關懷外籍配偶的事工,要從尊重做起。以平等的態度與她們做朋友,關心她們面臨的難題與需要,偶爾送送惠而不費的小禮物,如燒仙草、水果等,將帶給她們無以言喻的溫暖。


轉眼仰望耶和華


歷經共事的困難,幾位東南亞員工紛紛離開了。目前店裡的工作團隊多來自大陸,認同哈餃子的經營理念,表現穩定出色,張同凝和宋中魁也慢慢走出服事的低谷。


他們當初回應神的愛,願意將哈餃子獻上當作祭壇,熱忱幫助外籍配偶。誰知這條路走來竟是如此令人沮喪,他們不禁疑惑:神的心意是什麼?


開立餐館對他們而言,不僅是營生,更是呼召,是神的恩典。夫妻倆竭盡心力經營,心裡卻漸生疲乏徬徨。


以往張同凝每天早晨都擺上三小時讀經、禱告、親近神。生活中雖有困難,神賜下的話語和能力,使她奔跑有力,行走有方。創立哈餃子後,由於事務繁雜,追求完美的張同凝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靈修的時間越來越少,她發覺自己在不自覺間,倚靠自己的能力多過倚靠神的帶領。


日子不能這樣低沉下去!她決心調整生活的優先順序,將靈修放在每天最重要的位置,因為神才是哈餃子真正的老闆。


最近張同凝開始以工作團隊為班底,每週一次利用下午休息時間,在店裡舉辦團契。以聖經的教導為指引,談心事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關懷參加者的困難與需要,為每個家庭代禱,並且鼓勵大家建造生命、好好活著。如果神開路,她盼望將這個聚會開放給社區民眾以及店裡的客人。

調整服事方向與生活重心,轉眼仰望耶和華,願宋中魁與張同凝帶領哈餃子重新得力,如鷹展翅上騰!

延伸閱讀:
關於哈餃子的動人故事,請閱讀《神國》第23期(2011年3月),由林敏雯採訪的〈包進信仰,吃出生命—哈餃子的故事〉。(網上雜誌:http://www.e-krc.org/tcn/magapdf/23C/Default.html

點擊閱讀更多以愛相挺跨文化聯姻婦女的文章。


記者小檔案鄭瓊瑜,來自臺灣,與先生、兒子定居北加州,享受簡單、平凡的家居生活。平日喜愛閱讀、旅行、露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