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期
神國管家 Kingdom Stewardship

重建異象,凝聚共識

林元生長老從芥菜種會目標管理談起

採訪/高俐理

整理/翁靜育

照片提供/芥菜種會網站

Q: 近年來,芥菜種會同工林柔慎姊妹寄給我很多創辦人孫理蓮師母過去的書信,從書信中才知道她做過很多偉大的工作。這幾年我有機會參與幫助柬埔寨、雛妓的事工,更能體會這類事工的挑戰。林長老本身是傑出的企業家,跟我一樣都是牧師的孩子,也都是很本土的臺灣人,對這塊土地都有很深的感情。畢竟,芥菜種會是臺灣第一個社會福利機構,而且還是基督教機構,這就意義深遠了。我知道,林長老在擔任董事長的七年間,對於芥菜種會非常用心經營,首先,請林長老先對芥菜種會做個簡介(該會事工更詳盡報導請見本期72至76頁)。


1927年孫雅各牧師偕新婚的妻子孫理蓮自美來臺,在淡水定居,承接臺北神學校(今臺灣神學院)及淡水中學校長職務。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臺灣進入戰時體制,日本政府於1940年將孫雅各一家人遣送回美國。戰後孫牧師夫婦於1947年重返臺灣,於1948年在南投、花蓮等地展開山地醫療團服務,1952年以芥菜種會之名展開救助事工,1962年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在臺灣正式登記立案。

▲1927年新婚初期,小倆口已經決定:「人生只有一次,讓我們到最有需要的地方去服事。」圖為孫理蓮與孫雅各牧師結婚照。


日據時代結束,孫氏夫婦再度來臺。當時規定宣教士的太太只能支持宣教士,她覺得自己不能做什麼,就跟先生表示,很想幫助臺灣這些孤苦的人,所以她說:「我要成為太太的宣教士,而不是宣教士的太太。」

迥龍的樂山療養院本來是長老會宣教士戴仁壽買的,但因日本政府要在那裡建漢生(即痲風病,因尊重病患, 臺灣已更名)醫院,他就把那塊地讓給日本政府,而到八里開設樂生園。1949、1950年,樂山療養院的漢生(痲風)病人很可憐,無藥可醫,常常自殺,當地牧師就打電話請孫理蓮師母過來幫忙,那些人有小孩,她就把病患無力照顧的貧童帶出來,設立育幼院來照顧他們。當時有很多少年流浪街頭被抓到警察局,她就把這群無家可歸的孩子領出來,為他們設立了少年之家。

從這裡開始衍生很多事工,可以說,只要是政府不能做的,只要哪裡有需要,她就做。


孫理蓮師母說過三句名言。第一句是大學時代說的話:「人生只有一次,讓我們到最需要的地方。」第二句是剛到臺灣時說的︰「我要成為太太的宣教士,而不是宣教士的太太。」第三句就是每當同工抱怨做太多、力不從心時,她都會回答:「我們不行,但神可以,讓我們來禱告。」


芥菜種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立的。但後來國小教育普及,中學也免試,政府也讓原住民享有升學優惠,服事的對象漸漸減少。實際上,玉山神學院的老一輩原住民神學生或牧者,四、五十歲以上的,很多都是從芥菜種會的習藝所、補習班出來的。

▲孫理蓮決定成為太太們的宣教士,幫助貧困孩童,而不只是作個宣教士的太太。

Q:為什麼您對芥菜種會這麼有負擔?


由於近二十幾年來臺灣政治與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而芥菜種會採取較為保守的策略而未能掌握社會脈動,財務一度相當艱難。在2006年,承蒙大家推選我擔任董事長,我就比較積極參與並帶動機構的更新。我四十五歲從營利事業退下來,就是希望協助教會與機構,讓這兩者的管理與福音事工都做得更好。所以在擔任董事長以前,已經擔任兩任董事,我的心態一直都是:「假如有更合適的人,我們盡力配合,讓主其事者能做得更好;但假如需要我,我也會盡力作主忠心的管家。」

Q:您如何帶領芥菜種會的同工異象重整、凝聚共識?


第一就是把制度弄清楚,也辭退一些不適任者。剛接任時,我常對同工說,我們要有異象、有理想,否則就是在利用這些弱勢的孩童來「保住飯碗」。我鼓勵他們提升異象,看到更多、更遠的使命,才能讓孫師母的異象與理想持續下去。


過去十多年,臺灣社會沒有加薪反而薪水倒退,但芥菜種會的薪水都有正向的調整,讓同工覺得在這裡服事是有希望的,也知道機構要求有所回報,做得好的人不只薪水提高,年終獎金也會提高。但既有加薪,工作就要有指標,我常鼓勵同工設立長期目標,設立KPI,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ex),評估今年你的績效如何,有哪些地方要改善,並設定明年的新目標。


這樣實施了幾年之後,我請了對企業管理很有經驗的陳獻義牧師來帶領我們的「目標共識營」,經過兩三次董事跟高階主管的共識營,時機成熟以後,我就請新任總幹事推動目標管理。新任總幹事很配合、很有能力、學習力也很強,馬上去找資源,找了生產力中心來開了兩門課程,怎麼做長期規劃,怎麼做平衡計分卡。


在同工以前都沒有經驗的情況下,我們把今年、五年、十年……四十年的目標管理做好。他們做的超過我想的。我二、三十年前在企業界也做過目標管理,現在進步很多,她們才第一次學習,就比我所預期的做得更好。


例如:首先我們希望目標能夠更聚焦。過去我們的事工從嬰兒到老人都做,可是人力與資源都不夠。現在只要我們做的,都希望能做到卓越,再複製成功經驗。


未來我們希望藉由更多教會認養當地貧困的孩子,希望在四十年後,會有1000間以上教會跟我們合作;現在育幼院只在新莊,以後我們希望北中南東都會有;少年之家只在花蓮,以後各地區都有。我們希望從這幾個共識設定未來四十年的目標管理。

▲2012年8月3至26日舉辦的孫理蓮宣教士紀念展,感動了無數人。

▲宋達民夫婦成為愛心大使,為貧困孩童募款。

Q:相較於企業,在福音機構領導有什麼特別的挑戰?


很多基督徒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只有在教會內服事,才算是服事神。他們工作時只做該做的,卻只把教會的服事當作重點,從來不會去想怎樣把工作做得更有效能,甚至當教會有事情,把工作丟下就走了。


但我也遇過一些基督徒,工作、服事都很認真,他們知道在職場就是在服事神,即使在是廁所裡撿起一張紙屑,也很重要,但很多基督徒不是如此,常常無法抓住神的心意。


我也見到很多跟神關係親密、有深厚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信主沒幾年就帶人來信耶穌。時代改變,以前社會上藍領佔多數,現在白領才是多數,既然如此,品格更顯得重要。我有機會在教會或機構演講時常提到︰「在教會常常太講求愛心卻忽略了要求,而企業可能太看重要求卻疏忽愛心,兩者都要平衡。」這是很多基督徒沒有搞清楚的地方。

▲重新凝聚共識,訂定目標管理的芥菜種會的少年之家,充滿蓬勃朝氣。

Q:能否描述一下你自己的成長背景?


我是第三代、也算第四代的基督徒,因為我的祖母、外祖母和外曾祖母同時信耶穌。家父後來去念神學院,我在爸爸牧會的新屋長老教會,常常有會友有意無意地表示,我應該去接爸爸的牧會工作。


但我畢業後進入德州儀器公司工作,後來德州儀器把重點放在積體電路(IC),有個產品決定不再生產,打算外包給韓國公司,那時候我們幾個同事,就是現在的董事長、我和另外一位吳先生,心想這個產品既然很有潛力,就決定出來成立一家公司。事實也證明,這個產品的確相當熱門,就是LED。


當時LED的技術只能當指示燈,根本不可能做照明燈,但是現在都有辦法了,我們就在那時成立光寶電子公司。我後來接了總經理六年,覺得應該要把在企業界所學的用在教會界,於是從第一線退下來,只擔任董事。我是在四十五歲時退下來的,從那以後,都在參與教會、機構的服事。

Q:請問您記憶所及,在經營企業時,最有意義的事是什麼?


第一,我在擔任總經理時,在公司裡面成立團契。每當公司面臨困難,都藉著團契的禱告求神施恩。第二就是,從我開始賺錢,就十分之一奉獻給神,而且超過十分之一。我知道我的錢是神給的,就要照祂的原則奉獻給祂。很多基督徒常忽略這點,忽略就變成偷竊(參考瑪拉基書3:8-10)!所以我常鼓勵基督徒什一奉獻,甚至鼓勵牧師傳講什一奉獻的道,這是給信徒的莫大祝福,而不是壓力。


在這二十年教會和福音機構的服事裡,我發現照理講,教會和福音機構應該是最好管理的,因為我們有神的參與,大家應該都可以在愛心裡說誠實話,彼此以恩慈相待。但是我發現,教會或福音機構的管理往往比一般的公司更難,因為很多基督徒並沒有真正生命與神連結,常常批評、論斷,利用教會或機構拿不該拿的錢,這是很嚴重的事。有些人甚至為了權位而放棄了信仰,結黨營私,進入教會的人如果沒有真的屬靈生命,也跟外面未信者所行之事都一樣,就不配稱為基督徒。

▲林元生長老除了是成功的企業家,更是一生堅定愛神,追求卓越與成長。(圖片來源:林元生長老)

Q:對於基督徒年輕人,你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我在1975年,二十八歲時創業。年輕人創業要先求問神:「這是不是祢的旨意?」我覺得尋求神、認識神、守住神要我們做事的原則,是第一要件。


第二就是,不管做什麼,都要做到最好,特別是管理的技能、才幹。一半以上的公司都在五年以內倒閉。所以管理要搞好,專業要很傑出,才能掌握企業經營。


第三就是,別好高騖遠,先把一件產品做好,不要什麼都想做,要把優先次序設定好。

Q:我最近發現一件事,歐美因為有基督教的背景,整個企業環境比亞洲健康。有一些現象看到心很痛,常有人發現亞洲老闆的EQ或職業道德上偏差得很多,該怎麼辦?


臺灣和東南亞的商場道德標準很低,很多公司拿訂單就是要回扣,需要賄賂,我想碰到這樣只有兩條路。第一就是禱告求神讓你找到更好的老闆或公司。例如有些公司不是基督徒老闆,卻用基督教的原則來做事,像是臺積電。


第二就是自己組織公司裡的一些人來為老闆禱告。曾有這樣的實例,有一位基督徒老闆居然告訴員工︰「因為你不會抽菸也不會喝酒,不適合待在這家公司。」所以真的要為老闆禱告,使他照著神的心意去經營公司。


至於創新與專利,公司要刻意規劃,成立研發部門或新事業。我以前作總經理時,剛開始就設定25%的利潤要從新產品出來。同樣的,芥菜種會也設立了研發單位來了解社會新動向,期望未來成為社福機構的先鋒。


任何計畫最重要的是人。每個老闆都要栽培員工,一級主管要擬定二級主管的儲備名單,發掘有潛力的人才,這都在我們四十年的規劃裡面。

Q:可否描述關於你跟主之間特別的經歷?


我從小信主,對神從來沒有懷疑,加上家母從死裡復活,所以我從小相信神蹟。如同馬可福音十六章17節,信的人必有神蹟奇事隨著,我也敢為人禱告。但是在我五十歲前,信心不夠,常常到醫院為癌末的病人禱告,出了醫院,就覺得那些人無法得醫治。五十歲以後,我參與許多機構推動聖靈的更新,讓我能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並經歷聖靈的大能。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甲狀腺開刀,開完刀時,講話有氣無聲,但我並不懼怕,仍滿有信心。接著到美國接受聲帶手術,當醫生研判還需要再開刀一次,我和太太就決定不再開刀,要仰望神的醫治;在幾乎無聲的情況下,仍然每天唱著《我們有偉大奇妙神》來讚美神。


後來到慕主先鋒教會學習等候主並尋求神的醫治,在禱告時,有弟兄在異象中看到我唱《至好朋友就是耶穌》,在臺語教會為神作見證,也唱《How Great Thou Are》,在講華語及英語的教會作見證、傳福音。


我那時候就抓住此應許,並藉著讚美神、等候神,因為苦難與神更親近,時刻都可以等候神,身體恢復到比以前更健康,聲音也能唱歌且天天進步。以前投資就禱告祈求神,現在就等候神,尋求異象,讓神給我回應。


我太太很有信心,禱告都比我多。我們關係非常好,我奉獻都不必跟她講,她從不會責怪。至於投資的事通常都會請她一起禱告、一起尋求印證,現在我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兒子處理,我的孩子也一起操練跟神的關係。

▲林元生長老伉儷鶼鰈情深,同心愛主,慷慨奉獻,也經歷神無數的恩典。夫婦倆同遊以色列,在迦密山上以利亞像前歡喜留影。(圖片來源︰林元生長老)

Q:您們夫妻為何能夠這樣同心服事和奉獻呢?我經常聽到有人說這筆奉獻不要讓我的配偶知道,心中很難過。


(林長老娘微笑地表示)我們所有一切都要讓人看見神,不要看見人。很多時候我們的見證很好,但人們只看到神的賜福,卻忽略了是這位神在這個人身上的作為。


一切都是神的恩典。婚後不久,我就發現元生有奉獻的恩賜,比方說,知道有某個奉獻需求,我心裡的數目可能是50美元,但元生的數目卻是100美元。他的總是比我多,我就明白他有奉獻的恩賜,因此只有支持,絕不攔阻。神講的話都會成就,祂必開天窗傾下賜福。


(後記:結束這段令人感動的採訪,相信必能激勵許多夫妻在奉獻上彼此扶持,而不是為此爭吵。我們相信,這正是父神為何在事業與財務上大大賜福林長老伉儷他們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