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期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虎媽與豪媽

我們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為林書豪。
但是,更多時候,孩子會像我們一樣,
成為一個平凡的人……

在美國,身為第一代移民的華裔母親,除了切身體會到教養孩子之不易,我也常常耳聞目睹圍繞著這個話題而展開的各種爭議。《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這本書的出版,讓兒女教育問題再次成為美國媒體和民眾熱議的焦點。因為讀者對這本書褒貶兩極化的評論,加上一些媒體引介時斷章取義,使我以為這只不過是東方權威教育與西方開放教育之爭的又一極端範本。直到有一天自己翻開書頁,才發現在種種喧囂表象之後的「另一個故事」。

《虎媽的戰歌》引發思考與挑戰


《虎媽的戰歌》這本書所記載的並不只是一位華裔美籍母親用中國式教育挑戰西方育兒理念的故事,也不能代表所謂的「中美教育模式之爭」。本書所講的是一個秉持自己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華裔母親,試圖在自由、寬容,甚至過度放任的西方文化中摸索如何教養孩子的故事。


作者蔡美兒(Amy Chua)被稱為「虎媽」,因為她拒絕讓孩子看電視、玩遊戲、去朋友家過夜、不接受A以下的成績,以燒掉孩子心愛的絨毛玩具,達到要挾孩子刻苦練琴的鐵腕母親。也因為如此,她受到很多人批評,被認為功利心太重、獨裁專制、沒有人情味、缺乏同情心。


我不是一位「虎媽」,也不認同她的一些做法,可是她的一些想法卻引發我的思考。蔡美兒對女兒們嚴格教養並寄予厚望不是沒有理由的。她看到身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勤奮努力的成功榜樣;看到少數族裔的移民後代在美國物質豐裕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之下,「一代不如一代」的危機;看到美國家庭、文化和教育體制中的弊病;看到讓孩子享有不受規範的自由所產生的後果。她看到散漫放任的父母,也看到懼怕失敗、推卸責任的孩子。蔡美兒所關切、所擔憂的這些問題,難道不是美國社會和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現實危機嗎?


因為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到種種負面影響,蔡美兒不惜一切代價地栽培女兒,對她們在學業和音樂上嚴格要求,甚至不惜採用高壓手段。就如她自己所說:「小提琴象徵著一種掌控的力量。它避免一代不如一代的墮落,解決兄弟姊妹因在家裡排行不同而導致的差異,它幫助人們把握自己的命運,引導孩子們找到始終奮發向上的途徑。」話雖如此,蔡美兒的教養方式卻引起了二女兒露露的強烈反抗,而她也意識到這點,最終有所反省。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本「東方育兒手冊」,不如說是一位母親的反思。與其說蔡美兒在分享自己「成功之道」,不如說是尋找和女兒溝通與和解之道。認為作者是成功典範的讀者是否看到,作者最後流淚坦承自己失敗,同意女兒放棄小提琴去花時間學打網球。而認為作者是「魔鬼化身」的讀者是否看到蔡美兒為孩子做出的那些捨己的付出。她辛苦陪伴和督促孩子,甚至不惜付出關係破裂的代價,正是因她認為自己為孩子的種種付出是「最好」的選擇啊!

▲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將自己的育兒經驗誠實記錄下來,成為一本育兒戰歌。


雖然這本書引起了諸多爭議,可是蔡美兒的故事對於家長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教養孩子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畢竟,無論是一手包辦,還是任其自然,一種特定的教養方式並不限於東方或西方,也很少有人會做到如此極端的程度。

▲蔡美兒與兩位女兒。

▲《虎媽的戰歌》一書在美國掀起東西文化與育兒觀點不同的爭議,連《時代雜誌》也以此主題作為封面。

文化和環境讓父母擔憂


從一名海外華人父母的角度來看,蔡美兒的書其實代表了普遍存在的一些隱憂。孩子雖然是我們生養的,可是有很多不能掌控的外在因素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身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少數族裔,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可是這些因素卻不可避免地與孩子所處的教育和社會環境存在著某種張力。


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很多擔憂。怕放手放得不夠,以至於束縛了孩子;怕管教得不夠,以至於放任了孩子;怕我們所得的資訊不夠全面先進、資源不足、能力有限,無法幫助孩子發揮潛能;怕孩子落單,不能融入同儕的群體;又怕孩子「免疫力」不夠,受到外界不好的影響。不是嗎?只要看看新聞,校園槍擊案、霸凌現象頻繁,濫用藥物的問題……魯迅在《狂人日記》所寫的一句話也許可以概括大多數華人父母的心態:「我,怕得有理。」


那麼,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重要是發自內心的安全感、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自我形象,還有努力進取、不怕失敗的態度。花時間、精力在培養這些品質上,比只管督促孩子獲得好的成績和各項才藝訓練更為重要。作為父母,我們的頭腦、精力、才能和資源都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可以向那無限的源頭支取智慧和能力。說到這裡,我想到這兩年得到很多關注的華裔美籍籃球運動員林書豪(Jeremy Lin)。他的成長故事,讓我有很多感觸。

「林來瘋」的熱度之後


關於林書豪的故事,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作為2012年《時代》雜誌前10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從一個坐冷板凳的二線隊員,成為NBA球場上耀眼的風雲人物。2012年又從紐約轉戰,加入休斯頓火箭隊。在火箭隊的表現受到教練及其他球員影響,似乎壯志未酬,英雄不得志地度過一個賽季。這樣的傳奇經歷,不僅讓大眾和媒體津津樂道,也讓很多基督徒關注。因著他的家庭和父母的影響,林書豪在大起大落的NBA生涯中持守自己的基督信仰,以「榮耀神,在球場上追求永恆的喜樂」為目標,所以他可以走過職業生涯中的低谷,也可以在輝煌的成功中保持清醒和謙卑。


但是,我所關注的,不是這個作為少數族裔成功典範、被掛上勵志光環的林書豪。我看到的是另一個林書豪。那是尚未功成名就時的林書豪,是被忽視、被冷落,甚至受到球場上的種族歧視,心中存在著許多困擾的林書豪。那也是將來風雲褪色、聚光燈熄滅之後的林書豪,一個平凡的前NBA運動員。在Linsanity現象最瘋狂的時候,當我頻頻在電視新聞、報刊雜誌和各種基督教媒體上看到相關報導時,我會想:這一刻的林書豪,比起以前,或者將來的林書豪,更討神的喜悅嗎?


林書豪成功了。他不僅為人所知,而且為人所崇拜、所激賞。這是神的賜福,神可以使用他的榜樣來影響這一世代的人。但是,難道一個默默無聞仍認真打球的林書豪,在神眼裡就少了價值嗎?一個脫下了球場戰袍的林書豪,就不是神的寶貝嗎?

▲父母是兒女最忠實的支持者──林書豪與父母在2013年暑假一起接受臺灣TVBS電視臺專訪。

父母是兒女最忠實的支持者


與其作為一個觀眾,我更是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來看林書豪。我欣賞林書豪,為他的成功喝采。我也牽掛林書豪,因為他有一生信仰的道路要走,而這條路並不終止於籃球場上的奔跑。每個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實現夢想,每個基督徒都希望看到更多林書豪的出現。但是,林書豪的母親吳信信女士希望看到的是什麼呢?


人生沒有永遠的成功,短暫的運動員生涯又充滿了不確定。我相信,林書豪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愛他的母親和家人都是他最忠實的支持者。而讓一個母親最欣慰的,不見得是看到孩子達到成功的巔峰。


成功有成功的挑戰,也有成功的陷阱和誘惑。失敗也有失敗的清醒,失敗的祝福。我猜想,對林書豪的母親而言,無論孩子將來如何,只要他在職業生涯的起伏裡能夠堅持自己的信仰,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標,在享受成功的同時,能夠以成熟豁達的心態來面對未來的不確定,作一個榮神益人的人,那麼,她應該是發自內心感到欣慰了吧!


曾經看過一句話:「別嫉妒成功,別憐憫失敗,因為我們不知道在靈魂的權衡中,什麼算成功,什麼算失敗。」林書豪是一個成功故事,作為家長,我們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為林書豪。但是,更多時候,孩子會像我們一樣,成為一個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有一個平凡的家庭。平凡的生活也許沒有聚光燈的關注,可是也少不了起伏,免不了成敗的考驗。

陪伴同行,直奔標竿


下肢癱瘓達四十年的作家史鐵生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人生是河,職業是船,重要的不是河,也不是船,而是誠心誠意地漂流。」這個比喻不僅有關事業,也可以是人生和信仰的象徵。虎媽也好,豪媽也罷,每個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駕馭著一艘理想的航船,到達一個美好的地點。


虎媽所做的,是將這美好的地方指點給孩子看,替孩子護航把舵,鼓帆加油,一心要奔向那成功的彼岸。而豪媽大概知道,在這段人生旅程中,每一個停靠港都不是最後的終點,而只是讓我們歇息的一個地方。所以,對豪媽而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經歷航行的過程,風平浪靜也好,驚濤駭浪也罷,我們不能時刻把握船行的方向,但是我們能夠幫助孩子迎接航行中的挑戰。在豪媽的育兒手冊上,重要的是追尋的過程,而不是努力的結果。在永恆的旅程中,沒有終點,只有標竿。


虎媽和豪媽都是有影響力的華裔母親,她們的教子之道也被很多人所關注,給人不同的啟發。同樣的愛子心切,她們也都在學習作母親的功課。在經歷了衝突和沮喪以後,虎媽開始知道放手,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女兒做獨立的選擇。在面對成功的輝煌中,豪媽應該已預備好,無論過去如何,將來怎樣,她都將一如既往地陪伴孩子經歷這一段難免挑戰卻也充滿恩典的航程。而我呢?我只想作一個孩子心目中的好媽媽。也許,在神的恩典中,在每一天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在培養孩子成為我想要讓他成為的那種人之前,我自己可以先努力嘗試,成為孩子想要成為的那種人。我無法為孩子規劃一生的藍圖,更無法掌控孩子人生的走向。雖然如此,我願意作一個港口,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讓他們停靠歇息,給他們提供補給。而當他們準備好即將遠航的時候,我會目送他們上路,並祝福他們:一路平安。


作者小檔案:
亞馬,閱讀者,寫作人,博士,母親。出生於北京,現居美國德州。享受家庭生活、偶爾的出遊,和長久的蟄伏。
喜歡不昂貴的美食、不匆忙的行程、單純的快樂、濃淡相宜的友情、樂於搜尋回收瓦器中的寶貝,實體的和記憶/想像中的都在內。
現實生活中表現冷靜,內心波瀾於文字、音樂、畫面、影像中。
有時複雜,有時簡單。生命並非完美,恩典永遠相隨。因你同行,不會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