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生命的代代相傳
詩篇一二八篇1-6節描述美滿家庭的圖像:「凡敬畏耶和華、遵行祂道的人便為有福!你要吃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你妻子在你的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看哪,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福!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願你一生一世看見耶路撒冷的好處!願你看見你兒女的兒女!願平安歸於以色列!」
這個美滿家庭不但蒙神賜福,享受各種天倫之樂,而且還看得到子孫也和樂相處,甚至祝福整個民族。這幅和樂圖也代表家族及民族一代接著一代,將信仰與生命之道傳承下去。然而,我們有沒有這樣去做呢?
華人傳統對兒女的期盼大概不出就讀名校、事業發達、高職高薪、婚姻美滿、孫輩眾多,以及光宗耀祖等等。總之,就是在世上一切成功、成功、又成功。許多基督徒也是這樣期許自己的孩子。
但我們是否常常忘記:屬世的名利和屬天的生命,哪項投資更有價值?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甚麼?我們有沒有「扣好第一個紐扣」—先將生命交託給主?有沒有帶領孩子跟隨主?
上帝沒有孫子
英國威爾斯地區於1904年曾經歷屬靈大復興。當時數千人信主,酒店關門、警察沒事作了、馬不了解主人的呼喚(聽不到髒話)。之後威爾斯人內心火熱,差派大批宣教士到海外宣教,其中一位宣教士在阿根廷帶領了一名十二歲男孩信主。男孩後來成為著名的牧師與佈道家—包樂(Luis Palau, 1934年生),被稱為拉丁美洲的葛培理。1970年代初期,包樂到威爾斯宣教,也想藉此機會償還福音債—感謝威爾斯的宣教士當年將福音傳給他。
然而,包樂驚訝地發現,威爾斯的屬靈情況完全改變了:只有不到0.5%的人上教堂、離婚率創新高、犯罪率迅速上揚、許多教堂關門或淪為酒吧、英式橄欖球(rugby)取代基督教成為「國教」。包樂牧師於是製作了一部影片:《上帝沒有孫子》(God Has No Grandchildren),意思是上帝只有兒子,也就是說每一代要負責將信仰傳承給下一代。1
▲Luis Palau,圖源:維基百科Luis Palau。
代代相傳,而非隔代遺傳
常見旅居海外的華人,包括基督徒,由於工作忙碌,而將年幼的子女送回國內由祖父母教養,親子間平日只能透過視頻見面,情何以堪?為了事業而犧牲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密關係,是否划得來?
研究顯示,隔代教養風險較高,孩子由於得不到父母親自帶領教導,產生偏差行為及情緒問題的情況屢見不鮮。保羅提到提摩太受外祖母及母親的正面影響:「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摩太後書1:5)但也有因祖父母的信仰不正,帶給孫子女負面的影響。例如猶大王亞撒,「貶了他祖母瑪迦太后的位,因他造了可憎的偶像亞舍拉。亞撒砍下他的偶像,燒在汲淪溪邊。」(列王紀上15:13)
聖經中有許多經文提醒信徒將信仰與生命代代相傳下去的重要,例如:
「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埃及記20:6)
「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詩篇78:4)
「神啊,我到年老髮白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等我將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將你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詩篇71:18)
信仰與生命傳承的見證
基督徒對家人及後代有深遠的影響。我們信主時,「家譜」就被就改為屬於耶穌基督家的家譜,這是何等蒙福的大事?筆者是家族中第一個基督徒,更能感受這種改變。這些年中,我的原生家庭家人大都信主了,整個家族都改變了家譜,蒙受極大的祝福。
當愛主的家庭將信仰一代代傳承下去,上帝就賜福這個家族,使家族成員在社會各個層面發揮影響力。以下舉幾個例子:
慕安德烈出生於南非,是荷蘭改革宗教會傳教士Andrew Murray Sr. (1794-1866)的後代,其父親直到曾祖父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他於蘇格蘭及荷蘭受教育,在荷蘭被按立為牧師,並回到南非牧會,是1860年南非屬靈大覺醒運動的推動者,也是屬靈作品多產作家,一生著作240種。他與妻子育有八個子女,其後代許多位都成為牧師與宣教士。
慕安德烈的父親老慕瑞與妻子瑪利亞生育十六個孩子,其中十一位長大成人,都敬虔愛主。當家庭禮拜結束後,孩子們來向他道晚安時,他會問孩子:「親愛的,你有沒有將心獻給基督?」或是在生日慶祝會時問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你重生了嗎?」老慕瑞夫婦非常重視主日的敬拜—主日有三堂聚會及主日學,孩子們都要參加,而孩子們也都非常喜歡參加所有的敬拜活動。老慕瑞夫婦的孩子,以及幾乎所有的孫子女、曾孫子女都信主,並終生忠心事奉神。慕安德烈在1917年過世前幾年,曾寫信給整個慕瑞家族說:「一個敬虔的家世是無價之寶;它的祝福不但惠及第一代的孩子,也陸續傳到許多後代。」(A godly parentage is a priceless boon. Its blessing rests not only upon the children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but has often been traced in many successive generations.)
最有意義的是1922年,安德烈逝世後五年,他南非出生地Graaff-Reinet舉辦老慕瑞從蘇格蘭移民到南非宣教(1822)一百週年紀念特會。老慕瑞夫婦的486位後代中,220位參加了這個聚會。大家注意到這一百年期間,有五十多位傳道人與這個家族有血緣關係,約有五十位成為海外宣教士;有些年輕一代正在神學院深造或預備進神學院,有些則在醫學院就讀,預備成為醫療宣教士。2
內地會創辦人。五代為牧師,子孫眾多,許多位奉獻給華人,其中第四代戴紹曾牧師(James Hudson Taylor III, 1929-2009)曾任臺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第五代戴繼宗牧師(James H. Taylor IV)與臺灣女兒柯瑞敏師母結婚,繼續在華人中事奉。若從戴德生的曾祖父戴雅各在英國第一代信主算起,戴繼宗牧師的兒子已經是第十代基督徒了。
美國大企業家及慈善家,創辦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全盛時期佔有全美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及全球首富。他在人生後四十年致力於慈善事業,主要在教育與醫學領域,創建了兩所美國頂尖大學—芝加哥大學及洛克菲勒大學。
他的人生目標據說是「盡力賺錢,盡力存錢,盡力捐錢。」生平勤儉度日,敬虔愛主,一家都是敬虔的浸信會信徒,特別是他母親。他從小便每日讀經禱告,童年時母親即教導他主日奉獻金錢。他的後代也大都是慈善家。孫子大衛.洛克菲勒是美國大銀行家,在大通銀行(現摩根大通)擔任執行長超過二十年;另一孫子納爾遜任共和黨紐約州長及第四十一任美國副總統,其他子孫亦多位居要職。
蘇格蘭長老會第一位赴臺宣教士馬雅各(Laidlaw Maxwell, 1836-1921),在南臺灣宣教時第一批信徒中的高長,也是臺灣第一位傳道人(1837-1912)。高長牧師有五個兒子,其中兩位成為牧師,三位擔任醫生。二十個男孫中有三位為企業家兼工程師,五位為牧師(含高俊明牧師),十二位醫生(其中高天成曾任前臺大醫院院長)。第四代後裔數百位,人才濟濟,多成為牧師、醫生、教授及專業人士(包括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創辦人高俐理)。3
丈夫去世後,陳織娘成為七個兒子的單親母親。她以裁縫維生,教養孩子成人,而兒子們都有不凡的成就,其中五人成為牧師,即華人基督教界所熟悉的唐崇平、唐崇明、唐崇安、唐崇榮、唐崇懷。她一生以生命與信仰培育了這群優秀的兒子,將最寶貴的信仰傳遞給她的孩子。4
調查研究顯示,成長於相同教育和經濟背景的單親家庭子女,表現與雙親家庭的孩子幾乎沒有差異。單親家庭教養出的著名人物不勝枚舉,例如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美國國父華盛頓、美國總統林肯、柯林頓及歐巴馬、華人作家劉墉等。所以身為單親不要氣餒,只要好好根據神的道教養子女,還是蒙福的。
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是十八世紀清教徒神學家與佈道家,也是該世紀美國大覺醒運動領導者。父親為牧師,母親為牧師女兒。自耶魯學院畢業後繼續攻讀神學,並任教會牧師,妻子也是牧師女兒。他和妻子育有八女三男。1740年,佈道家懷特非德(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從英國至美東巡迴佈道,引發屬靈大復興,愛德華茲也曾參與其中,成為中心人物。1757年還被任命為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可惜1758年1月到任不久即染瘟疫,於同年3月去世。
引人注目的是,1900年有學者調查研究愛德華滋夫婦的後代,發現許多傑出人物與他們有關,例如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的副總統布爾(Alan Burr,1756-1836)是愛德華茲的女婿,原本是牧師;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Edith Roosevelt)、作家O. Henry和Robert Lowell、出版社老闆Frank Nelson Doubleday,及好幾位大學校長(Timothy Dwight, Jonathan Edwards Jr., Merrill Edwards Gates),都是愛德華茲夫婦的後代。
愛德華滋死後150年,後代約800人,情況如下:一位第一夫人;三名美國參議員;三位美國州長;十三位大學校長;三十名法官;六十五名教授;八十位政府官員;100名律師;100位宣教士、牧師及神學家。
同一時間,也有人調查研究另一個作惡多端的紐約尤克(Max Juke)家族後代約1200人的情況:310名貧民(靠政府救濟金過活);300名因營養不良死於嬰兒期;130個罪犯;六十名小偷;五十名妓女;七個謀殺犯。
從以上兩個家族後代的比較,就知道信仰傳承的重要性。但每一代需要為傳承下一代負責任。戴繼宗牧師就認為,今天很多家庭無法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可能其中的困難之一,是父母親在教會服事很熱心,好像很屬靈,但回到家裡,父母行為又變了樣,沒有好見證。5
屬世財產與屬靈財產
聖經對留財產給後代有一些教導,例如箴言十三章22節提到:「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罪人為義人積存資財。」表示我們可以將財產留給子孫。但箴言廿七章24節也警告:「因為資財不能永有,冠冕豈能存到萬代?」表示屬世財產並非永久的。我們將屬靈財產留給後代,比將屬世財產遺留給後代更加重要。而在將屬世財產遺留給子女時,也要先教導孩子承認神對所有屬世財產有「擁有權」,要根據聖經原則理財,成為神所喜悅的良善、忠心及有見識的好管家。
年幼的孩子可塑性很高,父母最好在孩子年幼時就把福音傳給他們,引導他們走永生的道路。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福音19:14)箴言廿二章6節指出從小教導孩子真道的重要性:「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十四章26節提到敬畏神就是倚靠神的方式:「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詩篇一四五篇4節則提到信仰傳承的重要:「這代要對那代頌讚你的作為,也要傳揚你的大能。」
註釋
1. abspoel.blogspot.com/2007/07/god-has-no-grandchildren.html。
2. 參見維基百科慕安德烈條及www.vancechristie.com/2015/01/29/godly-parentage-priceless-boon-andrew-murray/。
3. www.ct.org.tw/1242572; www.shen-guo.org/family-faith-river.html. 第四代根據高俐理口述。
4. 《陳織娘的一生》,校園書房,原作者,唐韓福德(唐崇平牧師之師母);譯者,沈逸群, 1994。
5. thinkgospel.wordpress.com/2014/10/28/the-juke-edwards-story-a-contrast-in-family-legacy/及A. E. Winship: Jukes-Edwards: A Study in Education and Heredity, Dodo Press, 1900 (www.amazon.com/Jukes-Edwards-Study-Education-Heredity-Press/dp/1409960811)。Helen K. Hoiser, Jonathan Edwards, The Great Awakener, Barbour, 1999。戴繼宗:見臺灣基督教論壇報李容珍專訪,www.ct.org.tw/1269487。
溫英幹:臺灣東華大學榮譽教授,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董事會主席及《神國雜誌》人才單元企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