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期
神國交流道 Kingdom Communication

【最愛聽你說】

《神國》雜誌讀者回應

生命在主,復活在主


2021年的復活節讀到63期的〈當死亡向我們拋出直球〉,看似一個沉重的話題,而我的心卻是充滿盼望,也和作者產生了許多的共鳴:生死的問題必須回到神的面前才有出路。因為職業的緣故,我比大多數人更近距離接觸死亡,兩年前也有一次直面自已生死的思考。廿多年前,我因著為一個生命作出選擇時遇見了上帝;也是在面對別人死亡的時候,看清楚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有限。

特魯多(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醫生的「偶爾治癒,常常緩解,總能安慰」這句話,常常提醒我、釋放我;只有主耶穌才能給人帶來最終的醫治和拯救,生命掌握在神的手中,而我只是人。

絕望中的人和掙扎著活下去的人,可以到耶穌這裡來。惟有主耶穌基督,是復活,是生命;凡活著信祂的,就永遠不死。肉身的死亡只是我們進入永恆的一道門。

(美國‧德州,王琳)


找到生命意義

63期《神國》封面推薦文,陳德堅所分享的〈發現嶄新的生命意義〉一文,引我深思。

「生命意義」,是每個人一生追求的目標,但這四個字卻又顯得虛無飄渺。作者強調「領導力就是影響力,帶領別人之前要先認識自己。」他提出四個維度的觀察與分析,讓我覺得發掘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是有步驟、具體可行的。透過觀察自己的「專業」、「熱情」、「使命」、「天職」這四個維度的交集,就有可能超越自己,進一步滿足自我與世界的需要。我身邊的朋友幾乎都是戰後嬰兒潮,1960年代前後出生,與退休的距離越來越近。近來,朋友圈常聊到「打算甚麼時候退休?退休後想做甚麼?」如果能在退休之前,再一次認真省視自己,願意先改變自己,才能影響別人。把一生從事的專業加上熱情、使命及天職結合,活出上帝的呼召,這不就是「發現嶄新的生命意義」最好的實踐嗎?

(臺灣‧屏東,王治元)


向在教會外流浪的人招手

63期知行單元,馬睿欣所撰〈歸~作者和他的教會生活〉提到美國作家瑞秋‧埃文斯(Rachel Held Evans),她離開教會,在信仰流浪漢聚集的網路社交平台搭建教堂。

我兒子高中階段曾在教會受過傷,成年後的他,在不同的教會之間流浪徘徊多年,成了「Churchless」的基督徒遊民。所幸的是,兒子沒有放棄信仰,仍堅定持守耶穌基督是他的救主,每週固定在網上聽信息,與耶穌基督建立個人的親密關係。

2018年,兒子透過朋友認識一位機構牧者,這位牧者帶領十幾位年輕人成立校園團契,每週相聚一起交通、查經。團契裡面的年輕人,幾乎都是如瑞秋所關心的「信仰流浪漢」。有同性戀者、變性者、家人中有自殺者、家庭破碎者⋯⋯他(她)們都曾在教會門外徘徊,感覺自己與教會格格不入,最後離開。

謝謝作者的提醒,與其對這一群在教會外的流浪者講道,批評他們太自我中心,不如以耶穌為榜樣,向他們招手說:「來,進來吧!」

(美國‧新澤西,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