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期
神國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只要見到你/妳微笑—花蓮善牧中心的圓夢計畫

採訪/雨往
供圖/花蓮善牧中心

略為起伏的街道延伸出去,一端往湛藍的太平洋,一端往黛綠的中央山脈。一棟面向街道的12層建築,陽光穿透一、二樓的大片玻璃,燃亮寬敞的空間。一樓陳列著各色拼布袋及小飾品,二樓滿溢餐點香氣。接待人員的眼角、嘴角,展開笑意。

這是臺灣花蓮「晨星會館」阿米什拼布印象館和房角石創意料理的所在,是善牧中心(全名為「財團法人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附設花蓮縣私立善牧中心」,以下簡稱善牧中心)培力就業計畫落實的場域,目的在協助婦女習得一技之長後,能就業、創業,經濟壓力得到緩解,在生活改善的同時,生命可有轉機。

其實善牧中心培力就業計畫服務的對象,原本的生活與生命,離色彩、光亮有點遠。她們多是家暴或性侵受害者、長期失業者、單親……等等的弱勢族群。然而來到這裡,身心靈有了暫時的庇護,在修復、醫治後,盼能重拾自信,重建生命。

紅櫻來自南洋,是臺灣人慣稱的「外籍新娘」。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無法謀求適當的工作,受到婆家輕視,丈夫動輒拳打腳踢。然而沒有經濟獨立能力,她無法離開這樣的生活。在縣政府社會處轉介下,來到善牧中心學習烹飪和餐飲經營,並考取廚師執照。現在自己開了家小吃攤,有了收入,在家裡的地位得到提升。過去的她說話小小聲,現在溫柔的語調中可以聽出堅定、果斷。

▲ 花蓮善牧中心為弱勢族群提供一個充滿色彩和光亮的空間。圖為房角石創意料理。

善牧中心的行政辦公室,致力婦女培力就業的晨星會館與善工(烘培)坊,提供兒少課後照顧和陪伴的飛炫屋,安置家暴受害者的茉莉家園、百合家園,以及安置受虐、非行(非正當或不良行為)、被性侵少女的棕樹學園,分布花蓮市大街小巷。在同工、志工,和許多支持者協力幫助下,他/她們有了暫時的庇護,盼望身心靈得到療癒、重建,拾回希望、夢想,能再次站在陽光下,讓生活與生命恢復色彩、光亮。

善牧中心於1987年創立,初衷為救援、照顧被賣為雛妓的少女,如好牧人般呵護受殘害的小羊。1991年正式納入門諾會聯會運作,此後設立青少年夜間課輔和少女庇護所。

多年的宣導、教育後,人民觀念改變,善牧中心關注的對象從人口販賣的受害少女,逐漸轉至家暴受害者、單親及其他弱勢家庭,也藉由各種動態靜態的營會、課輔,建造社區青少年的身心靈。

至2024年,機構提供的服務或許和初始已不盡相同,但「發光做鹽、榮神益人」的宗旨不變。服務重心不止於「照顧」,更進一步「培力」,給予服務對象實際技能和心理力量;不僅有夢想,還有能力圓夢,願景是「全人發展及家庭和睦」。

婦幼福利服務部主任莊惠棽表示,不少家暴受害者也想離開「相對人」(施暴者,大部分但不一定是丈夫)。可能因為離開職場有段時間,也可能身體和心理全是傷痕,很難有工作場域樂意接納她們。就算謀得一職,也常因需要上法庭、接送小孩而影響出勤。

善牧中心除了聘請專業老師傳授技藝,輔導考證照,也藉由阿米什(手工拼布)、房角石(創意料理)、善工坊(烘焙),給予多半是婦女的服務對象友善、人性的工作空間,讓她們不只有工作機會,更是得到彈性、體貼的時間表和對待。她們看同工為傾訴對象,願意說出遇到的挑戰,彼此代禱。

▲ 善牧中心的房角石創意料理和善工烘培坊,為服務對象提供彈性、體貼的工作時間,和尊嚴的對待。

就像2024年的0403(4月3日)花蓮大地震後,在房角石料理工作的風鈴,孩子躁鬱症發作。同工知道後,讓她休假在家陪孩子,穩定後再回來上班。

這些服務對象從哪裡來?近四十載在當地建立的信譽和連結,得到教會、就業中心、社工的信任,轉介需要服務並願意工作的對象。莊惠棽提到,接受技藝訓練初期,成品當然不會好,但是一段時間後,質量就需要達到一定水準。目標是培力,是賦能,惟有自己願意改變,人生便有可能翻轉。

這些婦女不僅習得技藝,更是進入一個緊密交織的愛網。例如同工會確認寒暑假期間孩子有地方去,甚至詢問當地教會是否可以協助照顧。工作人員間彼此幫助,幾個人協商,誰沒排班,幾家的孩子就去她家。

▲ 善牧中心的培力計畫教授婦女學習技藝後,以求經濟獨立。圖為阿米什拼布館的手工提袋。

因為大部分的服務對象是暴力受害者,當被問及同工是否會面對危險時,莊惠棽歎了口氣。她說,同工會給安置的家暴受害者安全教育:若相對人找上門,盡可能避免衝突,並逃離現場。曾有社工陪著服務對象就醫,讓相對人看到,就朝她丟東西。社工立刻帶她躲到安全的地方,再報警處理。

曾有社工帶著孩子回家,媽媽竟擋在門口,不讓社工進去。原來爸爸狂性發作,朝著媽媽扔菜刀。媽媽卻還對社工說,爸爸不會傷害小孩。社工回報後,善牧中心同工堅持不能讓小孩留在那裡,報警後緊急安置了母女。

在暴力現場,同工怎可能不害怕?然而遇到了,只好勇敢面對。莊惠棽說:「一旦妳害怕了,怎麼保護這些人呢?」暴力受害者已經失去逃跑的本能,無法保護自己和小孩。陪伴和幫助是讓他們得到全人的醫治。善牧也要求相對人接受心理治療,期盼從根本解決。多年來臺灣的法律、文化已經改變許多,公權力也不再像從前視家暴為「家務事」。然而若非當事人願意,依然不能強制有心理障礙的施暴者就醫。這令同工深感無力。

善牧中心是基督教機構,那麼會建議家暴受害者離婚嗎?莊惠棽認為,這已經超越不和諧的婚姻關係,對身心靈造成極大傷害,失去尊嚴,甚至危及生命。若相對人沒有接受輔導、治療的意願,沒有改變的決心,受害者多數選擇需要離開危險的環境,訴請離婚。而是否離婚,關乎能否自立。

除了婦女,善牧中心的飛炫屋免費提供夜間課後照顧課程,給服務對象的孩子一個安全、有架構的環境,讓為了經濟獨立而打拚的家長安心工作。這些孩子不見得功課不好,但不少因家庭環境而有心理障礙,因資源缺乏而社會化不足,在溝通和人際關係上遇到很大的挑戰。為了讓想來的孩子都能來,善牧中心開始「愛心計程車計畫」,接送孩子。

不過課後照顧並非只在桌椅間進行,飛炫屋後院整面的攀岩牆,便是幫助、陪伴孩子的方法之一。

▲飛炫屋提供兒少課輔與陪伴,在桌椅、攀岩間,培養孩子健壯的身心靈。Logo結合「家」意象的鴿子,是出於飛炫屋孩子的手。

攀岩不單靠體力、肌力,更需要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兒少組專員江秉齊說,這是「謀定而後動」;先觀察路線,想好踏了這步,接下來手往哪裡抓,腳往哪裡踩。累了,不想攀岩,也可以坐在休息區聊天。

他記得年紀不大但個頭不小的睿松,剛來飛炫屋時,不懂如何表達心裡的感受,一直用頭磨蹭岩壁。經過一段時間的陪伴、諮商,睿松學會了辨識情緒,甚至能覺察引動父母情緒的線索。

還有宇柏,江秉齊用盡各種方法而孩子依然沒甚麼改變,讓他感到沮喪。他鼓勵自己:每個情況、每個階段,需要不同方式的引導和陪伴。因著堅持不放棄,發現母親是造成宇柏情緒成長停滯的癥結。現在母親開始接受諮商,宇柏的情況也逐漸改變。

學習能力培訓課中藉由閱讀和分享心得,訓練孩子表達能力。畫畫課其實是藝術療癒,老師鼓勵孩子透過繪畫說出深處的感受,並抒發情緒。在同工小小的辦公室裡,還擺著一張矮一點的小課桌。那是小學生冠杉的位子,他就混在親如兄姊的社工們當中;說是加強輔導,其實就是陪伴。多年來,孩子遇到感情、人際、親子等等問題,會先找社工談。看來他們在這裡有了安全感,認定善牧中心是值得依賴的對象。

善牧中心執行長朱玉貴記起,為了飛炫屋烘焙坊設計logo聯絡了一家公司。沒想到做完簡報,設計師走上前來對她說:「阿姨,我曾經是飛炫屋的小孩;我小時候是你們照顧的。」現在牆上懸掛的那隻結合「家」意象的鴿子,便是出於飛炫屋孩子的手。

莊惠棽主任表示,陪伴過程的確困難, 也不都有圓滿的結果,但是服務家庭個別的成員,就是幫助這個家庭;服務一個家庭,便是幫助這個社會。在服務對象重建生活與生命後,便有能力和意願幫助別人。她說:「這是一個善的循環。」

在朱玉貴執行長陪同下,踏進位於幽巷裡的棕樹學園,少女安置的所在。她指著二樓陽台上的九重葛說:「花開了!」原來前一陣子把花盆移至屋簷下避風雨,曬不到太陽,九重葛失了生氣。然而同工按時澆水,現在搬回煦陽中,花開得好燦爛。

國二生桐桐熱心地介紹牆上的課表:吉他、繪畫、舞蹈……;另一面牆是花蓮地圖,標出附近的步道,和女孩們在山林間的合影。從室內、戶外的活動安排,看出花樣年華的生活中,有動有靜,挺充實的。

▲ 善牧中心的棕樹學園是安置受暴力傷害少女的所在,所提供的庇護與醫治,讓女孩們在安全的環境裡重建生命。

再往前走,牆上的海報貼滿她們寫下的「希望、夢想、目標」,出現最多次的,是「要開開心心」。這棟獨立房子提供的「安置」,就是要讓受到不同形式暴力傷害的孩子,有個安居之所。朱玉貴說,曾幫安置少女柚柚在自殘後止血、包紮。她心疼地問:「阿姨們這樣愛妳,還不夠嗎?」柚柚說不是愛不夠,而是心裡太痛了。如果不這樣傷害自己,會受不了心裡的痛。

我們要離開學園時,桐桐蜷著腿坐在沙發上,似乎還有話要說。朱玉貴問:「還有甚麼事嗎?」

「沒有……」

「要不要進去了?」

「嗯……」

「希望阿姨陪妳說話,是不是?」桐桐點點頭。

在這裡,桐桐,以及很多的女孩兒,可以撒嬌,因為她們是安心的。

然而「置」同時有「驛站」之意,也就是說,這只是暫時的居所,女孩總有離開此處的時候。無論能在棕樹多長時間,善牧中心都盡可能給予陪伴,期待她們生命得修復,回到陽光中。

善牧中心的四大服務項目為少女安置、婦女安置、兒少服務、自立培力,目前有50位包括行政和社工的工作人員,並招募大學社工系學生擔任志工,以及繪畫、樂器老師義務教學。機構得到大企業的支持,例如成為富邦公益大使,也接受如大米缸(https:// goodricecircle.com/)的物資捐贈。目前服務對象逐漸擴及中、高齡,協助隔代教養現象普遍的花蓮長輩,多一點經濟來源。

善牧中心非常希望擴大服務對象的眼界。例如帶孩子去臺北辦畫展,讓作品有更大的展現平台,也讓他們從搭乘捷運,體驗大城市的生活。並且向婦女介紹各種職業,讓她們看見除了清潔,還有很多就業可能。

近期開始的「圓夢計畫」,便是輔導經濟拮据的家長,在每月僅有的收入中,固定撥出部分存起來,善牧中心也募集對等數目,讓孩子學才藝、接受更好教育的夢想,能有實現的時候。

在地深耕多年,善牧中心與勞動部、就業服務處等公部門,以及如勵馨、現代婦女基金會等社福機構,建立信任與合作關係,轉介服務對象,分享資源和信息。至於是否願意擴展到其他縣市,朱玉貴執行長相信,當初門諾會宣教士/醫療團隊來到花蓮,便是希望服務臺灣「後山」。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Roland Peter Brown)曾說,臺灣的醫生「去美國很近,來花蓮很遠。」她願意堅持門諾初衷,留在花蓮,讓人看見上帝的愛。

朱玉貴期許教會和社區更多了解並歡迎這些人。無論服務對象是在甚麼情況下來到善牧中心,他們其實還生活在社區中,是你我的鄰舍。有些人擔心孩子會因情緒不穩對物品造成傷害,或陪伴他們需要付出心力代價,或給其他孩子帶來不良反應。周邊若有這樣特殊、看起來不那麼可愛的人,盼望能給他們也給自己機會,投注多一點關心,以具體的陪伴傳達愛,讓他們看見我們如何生活。這也是「做在最小弟兄身上」的表現。

機構的經費不少來自個人捐款。善牧中心去到教會展攤,除了推廣拼布及烘培成品,也分享異象、需要。莊惠棽主任感動且感恩地憶起曾收到的奉獻袋,上面寫著「主知名」。

朱玉貴執行長也記得在籌建棕樹學園之初,一位年逾七旬的長輩來辦公室,從手提布包裡拿出整整100萬臺幣。她再三確認:「阿嬤,這裡不是銀行,錢奉獻了是不能拿回去的。」

「我知道,我知道。」住在鯉魚潭附近的阿嬤說,照顧少女的事情很重要,自己沒辦法做,就奉獻錢讓善牧中心做。她還加了一句:「我相信你們做的代誌(臺語,事情),就放心交託,上帝會看顧你們。」

為了這次採訪,記者從屏東搭最快的新自強號火車到花蓮,單趟3.5小時,那還是風調雨順的時候。經過2024年4月的地震和7月的凱米颱風,公路、鐵路因土石流受阻。綿延的中央山脈彷彿聳立的巨人,看似攔阻進出花蓮的交通,卻擋不了愛。

同樣來自屏東的朱玉貴提到,屏東大連路基督教會的青少年團契已支持善牧中心多年。每個禮拜六青少契聚會時,十來歲的學生們抽出部分的零用錢,放進奉獻袋,也放進祝福,給山的另一邊、同樣是青少年的善牧中心服務對象,默默加油、打氣。

一次在花蓮火車站,朱玉貴看見一名曾接受善牧安置的少女,拖著行李箱,兩人相視而笑。玉貴問:「去旅行嗎?」

「我要跟朋友出國玩。」

原來女孩學了技藝,開始工作,現在存了錢,實現了出國旅行的夢想。

或許女孩,以及許許多多花蓮善牧中心的服務對象,前面的人生路還似山道,會有起伏,會有曲折。然而她不僅有夢想,還有了足夠的力量回到陽光下,圓夢。

執行長朱玉貴說,她的微笑,就是最好的回報。

更多關注、支持善牧中心,請上網站 https://www.mgsc.org.tw/

註:為保護隱私,本文案例的人名與細節都已更改。

善牧中心緣起:善牧中心由門諾會傳道人吳方芳及門諾醫院陳麗雲醫師與許素芬社工創立,其源起請參考《神國》雜誌12期〈餵養我的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