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期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對不起」,然後呢?

「你,跟姊姊說對不起!……妳跟弟弟道歉!」

父母親曾否要求孩子們在爭吵後互相道歉?這句被要求出來的「對不起」,能算是誠心的道歉嗎?

2017年美國的「我也是」(Me Too)運動,給予遭性侵、騷擾的受害者一個發聲的平台。被指控的人中,參議員下台,好萊塢名製片人入監,許多電視上的熟面孔,一個一個被開除。其中有人說是兩廂情願,有人說對不起讓妳覺得不舒服,有人乾脆甚麼都沒說。這算是道歉嗎?

有意或無心,人總會冒犯、得罪人,所造成有形、無形的傷可深可淺。之後該如何處理,才能平息受虧負者的冤屈和憤怒,開始修復關係?一句「對不起」,聽似輕如鴻毛,若是出於真心,且加上誠意改過,也可重如泰山。

▲《打動人心的道歉》指出人有不同的道歉語言,用對語言才能觸動人心。

「對不起」,該怎麼說

暢銷書《五種愛的語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的作者蓋瑞‧查普曼(Gary Chapman),與珍妮佛‧湯瑪斯(Jennifer Thomas)合著《打動人心的道歉》(The Five Languages of Apology,以下簡稱《道歉》)1 一書,開宗明義指出人在意是非對錯,源於心理學所稱的「良知」,或是神學觀念裡的「神聖形像」。

當人際間的傷害產生時,受傷的一方會感到憤怒、不平,造成傷害的一方良心受責備,兩方原有的和好關係受到破壞。況且人犯下道德錯誤的同時,也得罪了神,神與人的親密團契出現了缺口。要恢復與人、與神的關係,要重得清潔的良心,要尋回和好的關係,傷害者要道歉,受傷者要饒恕。

如同愛有不同語言,道歉也有不同的表達;一句「對不起」的說法,可以因人而異,一句「對不起」的接受,也將因人而異。

根據多年從事輔導的觀察,加上兩年專注的研究,並分析問卷調查結果,《道歉》一書中歸納出五種「道歉的語言」:

一、表達悔意─「我很抱歉」;
二、承擔責任─「我錯了」;
三、補償過失─「我該如何做來彌補、改正」;
四、真心悔改─「我會試著不再犯錯」;
五、尋求饒恕─「請你原諒我」。

說對了道歉之語,對方才能感受到真誠的悔過。《道歉》書中提及常見夫妻前來尋求婚姻輔導,一方說:「只要他道歉就好」,另一方卻說:「我說對不起了啊!」得到的回答卻是:「你從來沒承認你錯了。」

也有太太說,每當丈夫做錯了甚麼,就送她一束花,卻從來沒說過「對不起」,讓她不覺得「被道歉」。後來太太甚至要花店送貨員把花拿給隔壁家的太太,至少還有人能欣賞,不會直接被扔進垃圾桶。

書中歸納出問卷調查結果,75%的夫妻有不同的道歉語言;而這其中居然有15%,一方最願意使用的道歉語言,卻是另一方最不能接受的道歉方式。因此,除了認識自己的道歉「母語」,還要在家庭成員,甚至職場同事間,推動認識道歉語言,並學習說對方的道歉語言。

若在表達歉意和悔意後,依然沒有得到對方接納,或許應該再問一聲:「我該怎麼說或怎麼做,才能消弭你心中的不平,得到饒恕?」找出合適的道歉語言,不僅使溝通更有效,更是表達真誠道歉之心。

▲誠懇說出「對不起」,是修復關係的第一步。

「對不起」,是對心說話

懂得對方的道歉語言是否就能說得出口?《道歉》的兩位資深輔導作者以一整章的篇幅告訴讀者,「道歉是一種選擇」。

或許是家庭養成環境,也可能是文化模式,許多人在犯錯後,即使心中有悔意,也願意彌補錯誤、尋求饒恕,就是說不出「對不起」,也不肯承認「我錯了」。也有些時候,就算錯不在己,卻選擇以傷害回應傷害,使得關係的裂痕更深、更痛。

1970年淒美愛情電影《愛的故事》中,不也說「愛就是不需要道歉」?而多少人際關係的僵持,就在於沒有一方願意先認錯,都在等對方先道歉。時間過去了,可能都忘了起初的爭執點為何。原本可以享有的親人、朋友、主內肢體關係,與自認的公平、正義相比,孰輕孰重?造成傷害的責任,難道真的只在對方身上?人生苦短,與其在冷戰後為失去的時光和關係懊悔,你我是否願意因著愛的緣故,為自己的錯道歉,為修復關係邁出第一步?

「愛與衝突和睦事工」的創辦人劉哲沛、王蘭馨牧師夫婦曾說:「在衝突或緊張的關係中,要改變的不是問題、關係,而是衝突中的『人』。人要改變,心要先改變。」2 認錯、道歉,便是示弱,顯得自己沒價值嗎?認錯、道歉,豈非需要更大的勇氣?之後得到饒恕、修補關係,才能恢復無愧的良心,在神與人的面前活得堂堂正正。

現今訴訟成了許多人解決衝突的途徑,寄望法院的判決能還自己一個公道。在美國的司法體制下,法院判定有罪(刑事)或需承擔責任(民事)前,被告的一方算為無辜,因此要跟對方道歉、認錯,等於承認敗訴。

外科醫師伍麥可(Michael Woods)的一位病人,在盲腸切除手術中,因失誤出現突發狀況,造成大量出血。之後雖然處理妥當,復原過程沒有預期順利,甚至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病人抱怨不舒服,伍醫師卻沒理會。誰知幾個月後竟收到醫療過失的訴訟通知。

在法庭上,病人提出的訴訟理由,給了伍醫師當頭棒喝─不是手術中的失誤,亦非之後身體上多受的痛苦,而是醫師不把她受的傷當一回事。伍麥可最終打贏官司,心情卻依然沉重,卸不下罪咎感。

此後伍醫師做了詳細研究,發現當醫護人員在造成疏失後,以誠實、敬重、關懷的態度面對病人時,他們大多會接受道歉,訴訟也會減少,並願意接受合理的財務補償,好支付後續的醫療費用。

在他所著《醫治的言語:道歉在醫療界的力量》(Healing Words: The Power of Apology in Medicine,中文暫譯)3 一書中,伍醫師語重心長地提醒同業:「道歉是一種醫治。更準確地說,是關係的醫治……。」他觀察到,當醫師真誠道歉,對病人的心說話,病人較有可能以饒恕反饋,兩方關係上的信任度便得以修復。

▲醫師也會犯錯。然而當醫師誠懇向病人道歉時,病人較有可能以饒恕反饋,並恢復對醫師的信任。

「對不起」,是從心裡說

道歉並不止於說對語言;認錯也不僅在乎減少訴訟。神的話提醒我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參考哥林多後書7:10)

公眾人物的言行舉止,無論好壞對錯,都在媒體的報導下放大、誇大。一旦醜聞、緋聞,或者惡行、劣行遭揭露,在記者會上,在閃光燈下,又有多少人願意承認錯誤,表達悔意,並請求受傷害的家人與社會,給予自新的機會?

2019年美國爆發大學錄取的賄賂醜聞,一些有錢、有名的父母親花上大筆金錢,在子女學業和運動成績上動手腳,「買」得知名學府的錄取通知。檢察官起訴後,黑名單上的許多父母選擇走過整個審判過程,而知名女演員賀莉絲(Felicity Huffman)竟決定認罪,並且寫了一封悔罪的信給法官。4

賀莉絲為了讓具表演天分的孩子得到甄試機會,便以欺騙的方式「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女兒得到高一點的入學考試成績。賀莉絲在信裡解釋,其實自己知道這是不對的:「我犯了法,欺騙了教育系統,背叛了女兒,讓我的家人失望了。……我會帶著羞恥和懊悔度過餘生。」信上還說,這個經驗雖然慘痛,她仍為能有改過的機會感恩,期許自己從此誠實面對人生,並努力修復和女兒、家人,以及社會大眾的關係。

賀莉絲的這封信,包括承認錯誤、表達懊悔、願意改變,並尋求重建和好關係。這個道歉,並非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而是表達了真誠的悔改。她的「對不起」,是對法官說、對自己的女兒說、對社會說,是從心裡說。

法官確實從寬判決,刑期兩週,社區服務300小時,加上$30,000美元的罰款。當其他涉案的父母仍在等候庭審之際,賀莉絲已經因為表現良好,得以提前獲釋,開始重建關係、重建人生之路。

▲知名女演員賀莉絲在觸法後,致信法官,向家人與社會悔過、道歉。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8UMeusBc9vabEqNX8

「對不起」,需要以饒恕回應

要說得出真心的道歉,要做得到誠懇的改過,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然而許多時候,不願意道歉是因為付不起認錯的代價,看不見道歉之後的出路。

舊約聖經記載以色列的頭兩個王,在面對自己的錯誤時,選擇不同的方式回應。

掃羅沒有等候撒母耳便自行獻祭。先知責備他,掃羅卻回以「你來晚了」,「士兵要撇下我了」等等說詞。之後他沒有按著神的指示消滅亞瑪力人所有牛羊,在撒母耳對質下,掃羅推諉責任,辯稱「百姓要把最好的牲畜獻給神」。先知痛心地傳達耶和華神的責備:「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祂的話呢?」掃羅即使認了錯,但更介意的是自己不要在長老和百姓面前丟臉。(參考撒母耳記上13、15章)

反觀先知拿單痛斥大衛犯姦淫和殺人罪後,王的第一句話是:「我得罪神了。」(參考撒母耳記下12章)他以詩詞陳述自己痛悔之心,切切尋求神的赦免,也確信神不輕看憂傷痛悔的心。

「合神心意」的大衛知道也相信,這位公平公義的神,也是施恩憐憫的主,當他誠懇悔改時,必有更新之路:「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樂,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詩篇51:10-12)

道歉認錯後,很可能多年經營、累積的關係、名譽、成就、地位、錢財等等資本,就此付諸東流。然而還有甚麼是比失去與神親密的關係更高的代價?還有甚麼是比在神面前重得清潔的心更高的補償?

再說,人怎可能不犯錯?神的應許推動著傷害人、得罪神的人,選擇誠心道歉、尋求神的赦免以及人的饒恕:「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1:9)

有了這樣的確定,基督的跟隨者是否也更願意饒恕人?我們自己從神得到如此大的赦免,豈能對真心道歉、誠懇悔過的人,保留任何憐憫?而當你我選擇以憐憫和恩慈對待悔改者,營造出饒恕的文化,是否有更多的人願意道歉、悔過,尋求重建和好的關係?

出賣耶穌的猶大,和不認耶穌的彼得,誰給耶穌更重的傷?兩人都清楚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錯,也都表現深刻的懊悔。然後呢?

一個選擇留在悔恨中,失去見證復活主的機會;一個抱持盼望,與復活主相遇,肯定自己對耶穌的愛,得到赦免與接納。

一句「對不起」,是認錯悔改的開始,是修復關係的第一步,更是遇見復活主的契機。勝過罪和死之權勢的主,已等在「對不起」的那頭,以赦免來接納,使你我「重得救恩之樂」。

▲一句「對不起」,是認錯悔改的開始,是修復關係的第一步,更是遇見復活主的契機。


1. The Five Languages of Apology, by Gary Chapman and Jennifer Thomas, Northfield Publishing, 2006.(中譯本:《打動人心的道歉》,連舒婷譯,晨星,臺北。)
2. 欲更多了解「愛與衝突」和睦事工,請參閱本刊37期關係單元文章〈領受福音活出愛〉(http://www.shen-guo.org/live-out-love.html)。
3. Healing Words: The Power of Apology in Medicine, by Michael S. Woods, Doctors In Touch, 2004.
4. 賀莉絲寫給法官的信: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i-keep-asking-myself-why-did-i-do-this-felicity-huffman-writes-to-the-judge-ahead-of-sentencing-calls-motherhood-bewildering-2019-09-13?mod=article_inline


林敏雯,文字工作者,主日學老師,喜愛學習、分享神的話。本刊編輯、特約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