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期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分歧大選後的合一

2020年11月的大選前至2021年1月塵埃落定,在全美引發空前的撕裂和衝突,基督徒也捲入漩渦中。選前、選中、選後都充滿著激動的情緒。在如此分歧的情境下,我們該如何看前面的道路?在此誠摯地給讀者一些平衡的建議,和思考的起點。

大選前後,各社交媒體平台,充斥著各類新聞、訊息。有些引起我們內心深處善、惡的共鳴;有些激怒人,或是激勵人。你我在接收、轉傳訊息的時候,是否經過深思明辨?在社交媒體上,豈不該鼓勵對話,操練尊重、接納,允許不同的看法?傳訊息時要有負責的態度,盡力使社會和諧,一起建立對彼此都好的家園。

大家不妨自問:這空前的憤怒,究竟是為哪樁?我們到底是在為誰、為哪一黨憤怒?你我支持的這一方真的是正直嗎?政策要有果效,需要長遠規劃,而非著眼當前利益。然而政黨真會為全美人民謀求權益,或者只是畫出不切實際願景的民粹主義?所訴求的理念又有多少是符合聖經的教導?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善惡兩面。吸引我們的領導者和訊息,會引起我們的共鳴;有些喚起愛心和良善,有些激起自私和仇恨。然而令人憂心的是,當訊息本身以及傳播的手段受到操弄,激起的恐怕只是情緒反應,而非深刻的省思與信念。

▲許多人當年懷著「美國夢」離開家鄉的舒適圈來到美國,如今能享受美國許多福利,乃是前人的建樹。

你我是哪一派?

讀者或許多半自認為是比較保守的,我也不例外,不喜歡動盪,喜歡平靜。可是如果真的不喜動盪,當初怎麼會「冒險」離開中國、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移民來這陌生的美國?

在這次選舉的紛紛擾擾中,許多人好像忘了在一百年前,華人和女性是沒有投票權的,更甭談對選舉有意見了。你我是否想過,我們自己或兒女所得的寶貴教育權,以及許多人所擁有,受到政府補助的健康保險,這些福利和權益是經過多少人爭取所得?

稍微反思一下,就發現我們之所以選擇定居在美國,是因為在這裡,有獲取最佳資源的平等。這平等從何而來?不也是一群對現狀和傳統感到不滿的人,進而反思該如何改變,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以致今日的你我和我們的後代,得以享有這些權利?

可能有人會把「自由派」、「保守派」二分為善惡、對錯,或者更進一步,宣稱「只要是真正的基督徒,就應該是這一派或那一派」。真是如此嗎?我不都是對的,而他人或其他群體也不都是錯的。第一步,必須要從垂直對立的偏差,轉化成平等的心態—

這個原則適用於許多信仰和社會的難題,例如認識派別的特色:

你我對「自由派」、「保守派」的認識究竟有多少?我想大多數人所反對的自由,其實是放縱,包括罪惡猖獗、性氾濫、惡意破壞、不遵守法規,或是沒有公德心。可悲的是,有權有勢者,包括政府,可以放縱而不犯法,如此帶來的傷害廣而深。這也是耶穌所斥責的。然而不可否認的,在這個自由的國家,每個人都有權利在法律之下自由選擇。例如疫情中戴不戴口罩,有人認為自己有權決定,堅決反對由政府硬性規定。對任何社會議題感到不滿,選擇以示威的方式表達抗議,這也是自由。

的確,個人擁有憲法保障的自由權利,但行使自由的同時,是否能讓別人也得益處?或者,因一己的自由,卻影響,甚至傷害別人的自由?使徒保羅曾說過,「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其實「合一」(unity)不見得就是「統一」(uniformity);「合一」可以是在多元性(diversity)中,自由地彼此接納,建立一個有利於大眾的社會。

自由派(Liberalism)的名稱在西方主要是出自宗教改革和啟蒙時代,學者對許多宗教傳統提出抗議。然而,如今部分保守基督徒已將這個名稱所代表的意義,等同於離開真理。可是如果聆聽真誠的「自由派」心聲,本意無非是對負面的傳統提出反思,從而帶來現在所公認的民主和科學進步。

林肯總統在著名的蓋茲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中,指出這個國家「孕育於自由」(conceived in liberty)。西方教育的基礎就是建立在反思的培育上,不主張填鴨式灌輸。願意反思的人,必定也勇於認錯、悔改。這是真正認識耶穌的起步,也是好團體的基礎。反思並不代表全盤排除傳統,反而是往往經過整理後,對好傳統有更深的委身。只有當多數人都肯反思、檢討、悔改,才能達致建設性的進展。無論個人或政黨,百姓或領導者,若不斷強調自己的正確,少了謙卑自省,又怎能期待改變,遑論改善?

不要給別人貼上左派、右派,自由、保守的標籤,如此只會製造對立。我們是否願意更深入地思考,「為何對方會這麼想?他們的出發點為何?」若能彼此將心比心,少批判多思考,尋求共識,才能為更多的人謀求福利。總而言之,我們都應是正面派、建設派!要守約,也要凡事省思;願意接納新的思想、接受改變,也願意持守以信仰為根基的傳統。

雖然我們都不完美,但身為基督的跟隨者仍應盡力尋求善良、誠實、謙卑。不以黨派來劃分敵友,不以種族、經濟及社會地位來劃分界限。

▲我們需要敞開心,認真反思,藉著聖經鑒察自己,不要逃避扎心的真理,用神學或哲理來掩飾人性的自私。

選擇正面建設性的貢獻

「建設性的保守」是自我節制,忠誠守信用,人前人後一致,服務不以回報為動機。基本上,就是堅守與耶穌的約。這原則不是在字面或理論上,而是源自精神的深處,流露在生命中。當基督徒在心靈裡委身真理時,外在的實踐就可以是珍惜家庭、忠心努力工作、安分守己、有智慧地管理神所賜的一切資源、關顧社區中有需要的人⋯⋯。這些不僅使我們自己得以平安度日,也是一個好社會的核心。

「封閉的保守」,則是無法溝通的固執。「破壞性的保守派」,將連自己都做不到的教條,強壓在別人頭上。福音書記載,耶穌藉著許多比喻,直指我們的盲點,例如好撒馬利亞人和浪子回頭。原是社會上最受尊重的「好人」,竟然錯解恩慈與憐憫的真義。在聖潔的上帝面前,你我又有何可誇?又有何立足點,能指斥他人的不義?

無論是哪個層面的保守,我們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為何不拆下隔牆,遠離破壞性的負面,認同建設性的正面,以結合守約和反思,重建這個社會?

大選前後,總可聽到這樣的說法:某黨獲勝,這國家就完了。果真如此?過去二、三十年中,美國有不同政黨的總統,國家曾經「完了」嗎?依我的觀察,其實,大部分的人在非大選之年,甚少關心政治。當然,政府的政策好壞對我們目前的生活,以及子孫的福祉有影響。然而,我們不也相信「神掌權」?我們不也說「為執政掌權者禱告」?無論誰是這個國家的領導者,身為基督的跟隨者,你我所領受的真理和使命沒有改變。

在此懇切呼籲大家:放下對權力和利益的索取和佔據。富足者,當以謙卑的心,把能力賦予(empower)弱勢群體。弱者當以謙卑的心,感激別人的犧牲,奮發圖強,迎頭趕上,努力共同加入貢獻者的行列。有人行善事,大家就應當感激,並且效法,無論他是被歸類於哪一派的。我們需要敞開心,認真反思,藉著聖經鑒察自己,不要逃避扎心的真理,用神學或哲理來掩飾人性的自私。

每一種政治理念都有其正面與負面,沒有哪一黨派永遠好、永遠對,都有其限制。無論自認是傾向哪一黨,你我可不可以化解目前的對立?重點不是站在哪一邊攻擊對方,而是以這個理念的優點,去建立你我共存的家園,讓各派平等相待。根據2018年的統計,白人佔美國人口的78.3%,而他們當中卻有多數人,在社會福利議題上,沒有以自己的私益來投票,而樂意將此地的資源分享給我們這只有佔3%的華人。我們豈不當深深感恩並起而效法。

你我應是團結派,不是妥協派。國家、社會、團體都需要團結。美國的開國元老,以「公僕」的精神設計了共和制度,允許不同意見的人彼此制衡,以免走向極端。這是這個國家過去「GREAT」(偉大)的真正依據。若我們加入這貢獻的團隊,守約、反思、謙卑、貢獻、委身,不是也成為了真正偉大的一分子?

我們期待被接納,就應先接納別人,期待被尊重,就應先尊重他人。操練聖經的教導,而不是隨著世俗的潮流。藉由禱告來到神面前,不是求別人改變,而是看到自己需要改變。讓我們常常思想福音的真義,無論世上的情況如何,我們都能謙卑活在真理當中,一起建立美好的家園。

(本文由鄭多加、吳信惠整理自鄒鍵教授之系列講座視頻,並由講員親自修訂改寫。)


鄒鍵教授,出生於臺灣, 13 歲移民美國, Fuller Seminary 哲學博士。受父母都是教師的影響,也熱愛教學。曾在社區、教會、育幼院,和神學院教學,也曾任神學院學務長。相信神的呼召是委身於關愛弱勢群體,以研究世人的生命故事來跨越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