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期
神國管家 Kingdom Stewardship

向國度傳福音

專訪「約書亞管理學院」院長陳獻義牧師

採訪╱吳信惠、鄭瓊瑜‧整理╱鄭瓊瑜

供圖╱約書亞管理學院

立定心志服事神

陳獻義是第三代基督徒,就讀中原理工學院(1980年改制為中原大學)水利工程系期間,和學校團契的基督徒同學們一同服事,培養出深厚的情誼,還參與「中原佈道團」,積極傳福音。畢業時正值60年代,這群同工多年的年輕人,決定成立「中原建設公司」,當時中原校方都參與,對他們寄與厚望。

兢兢業業建造的一棟棟作品大受歡迎,這群青年創業家立定心志,經營公司的同時仍要繼續服事神。於是他們在臺北市羅斯福路開了「Ours我們咖啡屋」作為福音據點,還成立出版社,致力於出版敬拜詩歌、音樂。

然而,當各項工作順利地進行時,這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也無法逃脫當時生意場上的「潛規則」。那時蓋一棟房屋需包出33個紅包才能完工,加上白道、黑道的介入,推不掉的應酬、飯局,雖然大部分工作夥伴都盡力謹守分寸,但內心實在煎熬。

於是他決定轉換跑道,於1967年加入在臺灣成立十年的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從電腦操作、程式設計、工程師,做到管理階層,在技術面和經營面均累積了豐厚的歷練。在IBM服務26年後,神呼召他將所長用於協助基督教機構,便於1993年提早退休,展開新的人生篇章。

▲師母秀月是陳獻義的生命夥伴。

對臺灣高科技業的貢獻

在IBM工作期間,參與臺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以及全面品質管理提升等重要階段,由於當年在美國的成本高昂,IBM便與臺灣企業合作,將技術移轉至臺灣。政府也邀請美國IBM副總裁擔任臺灣的科技顧問,推動及發展臺灣資訊科技。1979年,臺灣新竹工業園區及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簡稱「資策會」)相繼成立,他站在園區的行政大樓,看到一片綠地及樓房,感慨地提出一個問題,何時才有人才及企業進駐?1985隨即成立「軟體工程學院」(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SEI),於五年內與資策會及中央大學培育出50,000位電腦人才。之後又成立「資訊管理學院」(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Institute, ISMI),訓練資訊產業的管理人才。感謝神,能見證這段企業成長史,與臺灣企業一起成長。

高品質=臺灣製造(Q=MIT)

80年代驚悚電影《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中,一幕男主角打算撐傘送女主角走出飯店時,竟打不開傘,女主角落下一句:「這是臺灣製造的嗎?」這場戲令他感觸良深,心想:難道臺灣製造的產品就得背上品質拙劣的汙名嗎?當年政府成立中華民國國家品質獎,IBM 響應這運動,將公司的品質管理學院贈予政府。由中國生產力中心主辦,目標是要在五年內為臺灣培育品質顧問師,達到Q=MIT。

IBM品質管理學院贈予典禮時,他致詞:「臺灣品質管理學院的英文縮寫是QMIT,Quality Management Institute in Taiwan,拆成兩段,中間加個等號,即Q=MIT,也就 是Quality=Made in Taiwan(讓品質為臺灣說話)。」這句話成為行政院國家品質獎的得獎標語,沿用數十年。

人生下半場―全時間服事

在IBM服務二十幾年,神感動他開始服事教會機構。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簡稱彰基)的顧問,與院長合作,建立更有效能的醫院全面品質管理系統,也連帶影響了臺灣其他基督教醫院,進而使其他非基督教醫院不得不跟著改革。醫療體系中積習多年的弊端,例如向藥廠買藥收回扣、浮報手術費等一一被打破,進而大幅改善了臺灣整體的醫療品質、服務品質,與全民健保醫藥成本。

60歲那年,至台福神學院(今正道神學院)就讀,65歲畢業後欣然獲邀擔任南加州台福教會的執行牧師,與主任牧師同工。2007年全福會於教會舉辦了洛杉磯領袖的培靈特會,邀請彼得‧魏格納(C. Peter Wagner)博士主講「職場宣教」。特會中常有機會和講員交談,魏格納非常慎重地一再勸說他應回到企業領域服事。

在禱告尋求中,當時不少人建議成立一個能夠成全職場聖徒,各盡職場之責的單位,因為這是多數華人教會未觸及的領域。回臺灣向牧者徵詢意見,想了解哪些職場領域比較需要耕耘,一番研究後,他決定以「職場的老闆」為主要服事對象之一,因為若職場老闆們有大使命的眼光,就能帶出國度的影響力。此外,牧者也反應希望學習如何領導、管理教會。

▲約書亞管理學院從2011年成立,在北美、臺灣、中國大陸等地授課。

推動職場事工

2011年,約書亞管理學院成立(詳情請查閱www.goboaz.org),開設企業主班(CMBA,C有兩層含義:Christian 以及CEO)和教牧班(PMBA,P代表Pastor),在北美、臺灣、中國大陸等地授課。

他早年曾在歐洲教過神學班,服事來自中國的學員,神藉此預備了溫州教會(遍布中國及全世界)的禾場。學院70%的企業主班在中國開課,十年下來,對當地企業帶來神國度的影響。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學院課程不得不移至線上教學,雖然造成許多不便,但也為學院打開另一條教學的管道。講師們省下舟車往返的時間,有了較多心力在臺灣服事。有講師提議在臺灣成立讀書會,實體上課幾次後,臺灣疫情升級,讀書會只得也搬至線上,卻也因而突破地域限制,參與者遍布世界各地。讀書會設有導師,對學員照顧周到,見到許多學員在讀書會中生命得改變,陳獻義深感欣慰。

疫情中,神提了一個問題:「你們可以為臺灣的教會做甚麼?投入職場事工十年,對臺灣教會以及教會中的職場人帶來甚麼真實的影響?」思索中,神引導他新的方向:「職場事工要從教會開始。」回應神的帶領,他邀集臺灣教會一起推動「教會職場信仰運動」。

這個異象獲得廣大迴響,至採訪時,已在北部結束第一梯次,十幾間教會攜手合作,中南部也有數十間教會一起要在下半年推動這項運動。期許教會不要像一艘郵輪,把所有的人都放在教會裡;要典範轉移如同航空母艦,所有的戰鬥機都要起飛,在各自的職場領域升空服事。

針對這項運動的需要,陳獻義已書寫《職場信仰運動》教會手冊,將放在網路上供教會使用,並已舉辦數場牧者研討會,不少牧者每場都參加,令人感動。此外,學院也發展了一套供職場信徒學習的課程―「幸福在工作」,並從2021年6月1日開始每天為職場人寫一篇〈職場嗎哪〉(可上網https://goboaz.org/dailymanna/閱讀、訂閱)。將來也盼望將這項運動推廣到其他地方。

常有人好奇如何訓練出這麼多人才。其實就是學習耶穌,先訓練出一批子弟兵,再由他們帶出第二、第三代的門徒。當年耶穌帶領訓練12個門徒,這12個人影響了全世界。要影響臺灣,約書亞管理學院先帶領15人,由這15人接續訓練任務,培育出兩次方人才,才能拿到證書。五年內達到15的四次方。對於其他的訓練、服事,他也採取以人帶人的模式,力求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培訓出一批批精兵。

國度的眼光

陳獻義表示,基督徒的眼光有時只著重向個人傳福音,而忽略了傳國度的福音;大使命是神要我們去使萬國萬民成為主耶穌基督的門徒。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說:「聖經是神所默示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以彰基為例。當年他幫助彰基重整,卻意料之外地促成了臺灣許多醫療機構跟進改革,連帶地也造福臺灣民眾。他知道這是神的帶領,也是神對基督徒的心意,要我們在向個人傳福音之外,也要多多行善,向國度傳福音,關注社區的需要。

只要神使用他,陳獻義表示願意把握機會,善用神給的恩賜與才幹,為神的國度盡心服事,由於自己年事已高,他更急切盼望培養年輕人投入職場事工,向國度傳揚福音。


鄭瓊瑜,來自臺灣,定居北加州,和先生育有一子,家中還有兩隻頑皮的毛孩子。曾在教會任幼兒主日學老師近十年,目前投入文字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