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政治路
譯╱林雨
分裂政治,應對分歧
通觀世界局勢,民族主義(nationalism,又稱國民、國族、國粹主義)在多國興起;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性的不平等;白俄羅斯(Belarus)和美國等地的選舉帶來國家慘痛分裂⋯⋯,種種情況使得部分基督徒領袖決定,教會應是個安全處所,要和關於總統、政權、政策等的話題,區隔出來並超越其上。另有些基督徒領袖則與權貴密切連手,把握機會要在社會中重建基督徒價值觀。更有些選擇把教會完全定義為對立的場所。
基督徒面對政治有如此分歧的態度,對於處在耶穌時代之政治環境的人們來說,其實並不陌生。在羅馬統治下,許多猶太宗教領袖,如撒督該人和法利賽人,選擇順從當權的政治勢力。奮銳黨則採取頑強敵對,訴諸武力抵抗羅馬統治。艾賽尼派(Essenes)這一大支,則添上又一種不同的看法,把個人的敬虔和聖潔視為首要,建立了從政治紛擾中分別出來的社群。
當時猶太宗教社會所反映出對政權如光譜般的各級看法,其實和現今相似―無條件順從;武力對抗;潔身自好。
▲基督的「降世」、「受難」、「復活」,讓教會能在分裂社會中,走出另類的政治路。
降世、受難、復活
但是耶穌做了何樣的政治選擇?對今日身在分裂政治中的教會,又意味著甚麼?我相信耶穌之路提供了另一個選項,或可稱之為「降世」、「受難」、「復活」基督的教會。
首先,耶穌並沒有如許多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建立一個新政權。反之,耶穌創建了一個另類信徒團體。這群人透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草根性地轉化社會。他們照顧「最小的弟兄」;所建立的社群,不按猶太╱外邦人,男人╱女人,富人╱窮人⋯⋯來劃分,不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彼此間形成分享生命的「相交」(koinonia,即「團契」)。
當耶穌道成肉身,取了奴僕的本質,與社會上受摒斥的邊緣人同行。同樣的,我們也當受召,以「降世」基督之教會,在社會公眾間活出另類生活。
其次,基督降世人間,並沒有附庸政權或被政治利用。耶穌公開對抗世上毀壞的靈,以及遭罪惡所掌控的制度。祂因此被釘十字架。跟隨耶穌的教會,受召謙卑地承負天國的道德標準、回應先知行公義、好憐憫、施慈愛的呼喊,要分辨對錯
並尋求補救方式,且要向群眾發聲。對著迎面而來,諸如種族主義、民族主義、不平等、貪婪、排外等等具毀壞性的政治現實之際,如此行需要公開的犧牲和勇氣。這就是活出「受難」基督之教會。
此外,基督的復活,並使「萬有與自己和好」(參考歌羅西書1:20),更為現今世代締造出良善政治的盼望。這是先知性的眺望:預見並活出世上新的生命方式,不是經由恐懼、暴力、貪婪,而是在政治領域體現愛鄰舍、使人和好、人人得公義。這是「復活」基督之教會的政治理念。
如同基督「降世」,教會也要屈身於被排除、遭摒斥、受傷害者之間,肯定他們的聖潔與尊嚴。如同基督因自己的見證「受難」,教會的見證也要審判世界毀滅的靈。如同基督「復活」,教會也要以新造之人的樣式,在生命中活出先知性的異象。
(原文刊登於英文單元。)
李杰明(Derek Lee), 2020 年畢業於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聖母大學) 的全球事務研究所(Keough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主修永續發展學(Sustainable Development)。委身服事於弱勢、被欺壓族群。這心願帶著他住過尼泊爾南部落後的村莊、菲律賓的漁港小島及芝加哥市的南區。目前任職於門諾會中央委員會聯合國代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