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期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天路客vs.武林人

【金庸武俠世界探奇】3 金庸武俠小說之人生與信仰聯想

「生命」自然是「內功」,
「生活」與「事奉」則是招式。
每日靈修、默想、祈禱和讀經,
是在修練內功;
追求聖靈的內住與充滿,亦是。

以金庸武俠小說受歡迎的程度,稱之為「當代華人世界流行文化指標之一」,絕不為過。


一提到流行文化,你會聯想到什麼呢?—群魔亂舞的重金屬音樂?不堪入目的色情網站?暴力血腥的電腦遊戲?拳頭與枕頭齊飛的好萊塢電影?還是污言穢語的饒舌歌曲、流行歌曲?


那麼,我們要問:你對流行文化背後所發出的深層靈魂吶喊,有何回應呢?

古今文化大對決—「通俗」未必「低俗」


其實,「通俗」不一定等同於「低俗」。相較於其他現代武俠小說刻意渲染的情色元素和濃厚的新紀元思想,雍容大度、有理有情的金庸武俠作品可說是一股清流。


我的同工、旅美作家莫非在她的「基督徒與流行文化」課堂中,提出了一連串值得深思的叩問—

一、對流行文化要問:
1. 流行文化的關注或議題是什麼?
2. 流行文化對生命的解讀是什麼?
3. 流行文化有什麼價值觀或信念?
4. 流行文化所提供的生活方式和實踐是那些?

二、對信仰傳統要問:
1. 信仰傳統對流行文化的提問,回應是什麼?
2. 信仰傳統中所關切的重要議題,是否被流行文化忽略了?
3. 信仰傳統的核心價值觀與故事,是否與流行文化的關注有所重疊?
4. 我們的信仰傳統在不同的處境、背景裡,要如何詮釋?

三、就兩邊對話要問:
1. 流行文化對人類處境提供了什麼真實又有建設性的說明?
2. 流行文化裡什麼明顯的價值觀是良善健全的?
3. 流行文化對信仰傳統的實踐上又提供了什麼洞察?
4. 流行文化的提問,是否在信仰傳統裡尚未被好好探索過?

我們若將以上所有問題中的「流行文化」四字,代之以「金庸小說」,那就很有得想、有得講了。


例如,針對第一組問題,我們可以回答:《射鵰英雄傳》寫亂世之苦及芸芸眾生對英雄的渴望;《神鵰俠侶》寫痛苦糾結而又扣人心弦的情愛世界;《倚天屠龍記》則寫人性的複雜及男人之間的豪爽友情;《俠客行》寫人性在生存壓力下呈現的各種變貌;《笑傲江湖》寫中國兩千年政治史中的人性悲劇,似《三國演義》、《水滸傳》;《天龍八部》寫「有情皆孽,無人不冤」的生命觀照,似《紅樓夢》;《鹿鼎記》則探討華人的民族性,似《西遊記》、《儒林外史》、《金瓶梅》。


總而言之,金庸筆下絕不只是因循一般武俠小說中的公式:「壞人窮兇極惡、蠻不講理打好人→好人忍無可忍,奮起打壞人→壞人呼朋引伴,把好人打得更慘→好人覓得祕笈,苦練絕招,終於把壞人徹底打垮。」如此簡單而已。


針對第二組問題,陳佐才牧師所著的《武俠人生—金庸小說中的宗教情懷》(突破,香港,1990);《武俠人生—金庸筆下的人性》(宇宙光,臺北,1991);《武俠靈修—金庸筆下的心靈》(突破,香港,1997),已道盡其精髓,本文不再重複。


至於第三組問題的答案,就留待以下六個聯想逐一探討。受限於篇幅,本期先刊登前兩個聯想—從金庸武俠小說看教會觀與靈命觀。

聯想1: 教會觀—「人在江湖」,仍欲稱霸?

寶馬快刀,仰天長嘯,晚霞滿天,江湖俠士飲馬黃河邊……。然而,「江湖」到底在何方?


「江湖」一詞,最初是指相對於中華文化發源地黃河流域而言較為偏遠的長江與洞庭湖,意為自政治風暴圈的朝廷廟堂出走,遠離塵世煩囂,退隱於草莽之間,不問世事,自在耕讀。


後來,「江湖」被引申為與「官府」相對的民間勢力範圍。武俠小說盛行後,「江湖」(或稱「武林」)更成為門派林立、正邪對峙,有一套完整遊戲規則與特殊語言的武者天地。但無論怎麼說,「在野」、「自傳統社會規範中脫逸出來」的意涵仍然是存在的。


然而,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除了正派、邪派互鬥不休,即連正派內部也會為了「誰來號令武林」而陰謀詭詐、嗜血殘害,無所不用其極。《笑傲江湖》中左冷禪、岳不群的連環慘烈鬥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們可以這麼說:江湖中的「朝廷」,比真正的「朝廷」還要「朝廷」。


教會不也自稱是從世界分別出來的嗎?然而,你我心知肚明:有多少人平日滿口公義慈愛,爭權奪利之時卻絕不手軟;有多少人貌似敬虔謙遜,骨子裡卻擅長羅織罪名、造謠生事。更令人悲歎的是,我們經常引經據典或用屬靈口號來將自己的不堪言行合理化。你我一不小心,是否也很容易成為教會中的「岳不群」(偽君子)呢?有人說,教會中的「世界」,比真正的「世界」還要「世界」。此言不虛!


作家南帆曾在廣播裡聽到一則廣告:華山論劍之日即將來臨,黃蓉美眉因為臉上長了許多青春痘而無法赴會。她正在向男友郭靖訴苦的時候,好心的九指神丐洪七公當場表示願意教一招—推薦某某藥廠製造的某種藥膏。


顯然,一般不求甚解的讀者以為「華山論劍」是武林的狂歡節,俊男靚女競相盛裝赴會。殊不知,在《射鵰》、《神鵰》中三次提及、每次相隔二十餘年的「華山論劍」,看似天下絕頂武學宗師們印證武功、切磋武藝的「最高級武學俱樂部」,表面雍容平和,骨子裡卻是以命相搏、至死方休的兇險擂臺。勝出者換來的,只是「武功天下第一」的虛名,以及無止無休的挑戰踢館。難不成,在教會界,名人、名牧們也要如此慘烈地明裡較勁、暗裡競爭嗎?


但有膺品,必有「真品」;有山寨版,必有原裝版。最精純的「原版」當然是耶穌基督,「……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 」(希伯來書4︰15)。而教會,在某種意義上就像醫院,病人越多,越表示這醫院有真本事,我們萬不可因病人的疑難雜症而說醫院不好。這家醫院的大醫生是誰呢?當然是號稱「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福音9:12-13)的耶穌基督了。

▲每次相隔二十餘年的「華山論劍」,表面雍容平和,骨子裡卻是以命相搏、至死方休的兇險擂臺。

聯想2: 靈命觀─內功、外功相輔相成


金庸武俠小說中,每一門派在傳授弟子劍法、刀法、槍法、拳法、腳法、掌法、指法等「外功」(招式)之前,都必先傳授一套相應的「內功心法」。


以劍為例。「劍法」,指的是招式;「劍訣」則是指針對此一劍法所設計、配套修鍊的內功心法。通常,招式較易學會,內功則除非另有靈丹妙藥或奇遇,否則全靠經年累月呼吸、吐納、調息,苦練積貯,直至「打通任督兩脈」方為大成。


據練氣的朋友相告,人體經脈(內息流轉之通路)共分兩大系統,兩者至口腔內上下顎之間,因有空隙而互不貫連。故所謂「打通任督二脈」,意即貫連兩大內息循環通路,等於接通了高壓電源,且全身流轉無礙、氣隨意走,甚至形成「金剛護體神功」,威力沛然莫之能禦。


金庸作品中最著名的幾部武功祕笈,如《九陰真經》、《九陽真經》、《葵花寶典》等等,皆包含了內功心法與外功招式。簡而言之,練內功是為了蓄積體內「真氣」,好在對敵過招時導引潛能,產生最高度的爆發力。這當然屬小說家言,科學上並無明證。


為何學會如何用兵器、用拳腳還不夠?因為若只會招式,砍人不傷、打人不痛,毫無勁道,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而已。《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在受傷後就有一段慘痛經歷,而同一部書中華山派的「氣宗」、「劍宗」之爭,就是有關內功、外功的論辯範例。

▲《笑傲江湖》中左冷禪、岳不群的慘烈鬥爭,就是最典型的正派內鬥。你我一不小心,是否也很容易成為教會中的「岳不群」(偽君子)呢?


徒有雄渾內力當然也不成。否則就如《倚天屠龍記》中初練成「九陽真經」內功的張無忌,臨敵時跌跌撞撞、踉踉蹌蹌,不知如何駕馭力道,連對方的衣角都沾不著。又如《天龍八部》中的段譽,急就章學了六脈神劍心法,內力亦不弱,卻因招式生疏,在強敵來襲之際時靈時不靈,急煞讀者。


不過,大體而言,「由內而外」的大方向是主流。內功進展到一定程度,耳聰目明,容易看見別人武功中的破綻,容易由大自然和鳥獸蟲魚動態中觸類旁通,學起招式甚或自創招式,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引申於基督徒的生命、生活與事奉—「生命」自然是「內功」,「生活」與「事奉」則是招式。每日靈修、默想、祈禱和讀經,是在修練內功;追求聖靈的內住與充滿,亦是。


至於加拉太書五章22至23節所列出的九種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若可視為一種氣質、一種心靈的狀態,則屬「內功」;若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與行為準則,則屬「招式」。而孝親、愛配偶、愛兒女、誠以待人、在愛中說誠實話……等,當然是「招式」,然而若無內功相輔,做出來只是有個模樣,卻不能真正感動人心、影響生命。


筆者教文字營十餘年,也常用內功和招式來譬喻文字人的操練和積累。以下為2003年美國賓州文字營同學蘇文博(我的二哥)當年在課後寫下的回應:


本來以為自己的「武功」已經不錯,等到一開始上課,就發現自己還差了一大截,需要進深、修習的功課可多呢!文安老師強調,要作個合神心意的文字人,一定要先建立合神心意的氣質和心態,這是「內功」。有了內功之後,也必須學會寫作技巧,這是「外功」。


以下我把這次修練武功的一些學習與領悟,和師兄弟姊妹一起切磋,敬請指正補充。


一、為什麼把文字工作(文工)和武功連在一起?

武功可以殺人,筆也可以殺人。用筆寫出的鄙夷、諷刺、中傷所加予別人的痛苦,有時比動刀砍殺來得厲害。從另一方面想,寫一封有語言圖像的安慰信,可能使一位想要自殺的人回心轉意;寫一篇情文並茂的得救見證,可能使一位沉淪徘徊的人獲得新生。


一個人武功要好,必須勤練內外功;要當好的文字事奉者,必須在靈性及事奉技巧上下功夫。幸虧我們經由文字營的操練,知道有門路可依循,有層次可提升,而且有不少讀書人對武俠小說有興趣,這是廣傳福音的途徑之一。

二、我們的祖師爺是誰?

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造物主,三位一體的真神,而不是世界上古往今來任何一個人。

三、我們的「至上寶典」是什麼?

聖經。一切的內功、招式,完全以聖經這「至上寶典」為根基。

四、這部經典這麼厚,又有這麼多的解釋,我們到底以什麼為內功心法?

基要真理。使徒信經已闡述,我們一切的言論思考,不能背離這些心法。只要不違背基要真理,任何宗派、招式都可相輔相成,目的是為了興旺福音、眾志成城,而不可用來分門結黨、自相傾軋。

五、我自認內力不足,是不是必須等內功爐火純青之後,才可以開始學外功?

只要清楚重生得救,歸入祖師爺門下,就已經得到豐盛的內功源頭。作見證、寫文章都會使我們察覺自己內力不夠。所幸的是,祖師爺不僅允許,而且喜愛我們隨時隨地向衪汲取無窮無盡的能力。內功越深厚,外功越有力。

六、如何增強內功?

語文表達是生命的流露,內功一定要有根基。蘇老師獨創的內功心法,最具奇效者莫過於「七每運動」中的前三「每」了。例如:

「每天要過簡樸而有紀律的生活」,養成良好的靈修習慣。

「每月至少看一本好書」,擴大自己的思維範疇。

「每季或每半年至少進修一門神學課程」,或有系統地帶領查經或主日學,培養自己對「無上經典」的深度領悟。

七、如何修練外功?


沒有人生來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因此要勤鍊「七每運動」中的後四「每」。

「每天勤跑勤問」,多接觸、多觀察、多感受。

「每天攜帶靈感筆記」,隨時隨處記下可供寫作的材料。

「每週至少抄寫一篇好文章」有什麼用?在文字營裡抄寫了幾篇文章,才在眼到、手到的過程中發現這些好作者的思維、技巧,得到更深一層的了解。

「每月至少投稿一篇」,更是練外功的一種好鞭策。

雖然以上的七每運動不容易持之以恆,也很難一下子完全做到,但我很感謝文安這位「小師父」(小我十一歲的弟弟)帶我進入這個陳列各式兵器又有練功心法的「文字武功」園地。


作者對金庸武俠作品的人生與信仰聯想,尚有「人際觀—寒月刀與煦陽劍」;「傳承觀—金盆洗手真交棒?」;「整全觀—人人皆有罩門」;「懺悔觀—知罪能改真豪傑」等等,深刻雋永、發人深省。連同在本刊連載發表過的篇章,已於2011年5月結集出書,名為《入武林,覓真心—金庸武俠世界探奇》。至於第四講,和作者早年創作、難得一見的基督徒武俠小品「倚天屠魔錄」,以及甫於四月出爐、凝聚三十年功力、風格迥異的新作〈神恩俠侶〉,均收錄於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