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期
神國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從黎巴嫩看「穆宣」的大好契機

供圖/劉輝正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濱海美景。

邱吉爾有句名言:「樂觀的人在每個危機裡看到機會;
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裡看到危機。」
對於穆宣,你是樂觀,還是悲觀?


穆宣的大好契機

談到「穆宣」,自然會想到逾世界人口23%的18億伊斯蘭教信徒,可能會對這個政治、宗教、文化三合一的群體感到陌生、猶豫,甚至退縮。的確,穆斯林給人的印象是神秘、封閉、組織嚴密,甚至對基督徒不友善。其實,這很可能是對穆斯林缺乏認識或有成見,因此裹足不前,不敢與穆斯林接觸。

本文將提出有關宣教方向的觀點和建議,盼望幫助讀者打開福音的視野,進一步認識穆斯林福音事工的契機,祈願激勵更多有識之士加入穆宣行列。

國際視野機構(Horizons International,http://www.horizonsinternational.org/)創辦人及總幹事,黎巴嫩裔阿拉伯人喬治思‧侯士尼(Georges Houssney),有40多年致力引領穆斯林歸主並在伊斯蘭地區植堂的經驗,並翻譯了現代阿拉伯語聖經,亦是“Engaging Islam”一書作者。他曾如此評論;「今日,有上百萬的穆斯林已經覺醒。他們對伊斯蘭教的根源,以及近代的史實產生懷疑,不再對伊斯蘭教表示忠誠和滿足。從以實瑪利到穆罕默德,到近幾十年來的恐怖主義,伊斯蘭教的過去和現在持續暴露其本質,不少穆斯林正在放棄這個信仰。加上現代科技進步,福音進入穆斯林世界的門已經大大打開了。」

你對這些話有何回應?猶疑躊躇,或是受感動後起而行動?邱吉爾有句名言:「樂觀的人在每個危機裡看到機會;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裡看到危機。」

對於穆宣,你是樂觀,還是悲觀?

得人的宣教

主耶穌基督當初呼召門徒,「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馬可福音1:17)「得人」指得人的對象。當人們聽到福音,認罪悔改,相信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世人的罪而死,第三日死裡復活,完成了救恩;進而認耶穌是基督,口稱耶穌基督是主,這人就罪得赦免,有了新生命。這是穆斯林最需要知道的真理。

「得人」亦指得人之人。這些被主得着的人接受裝備成為門徒,順服主差遣,跟隨主得人。在傳福音中,見證又真又活的主。信徒需要實踐這個使命。

參與宣教的主的門徒比聽到福音而信主的人更為有福。他們與主同行,時時見證主的大能與恩典,相信在任何的處境中都能得人,是對宣教樂觀的人。

黎巴嫩現況

樂觀的人在危機裡看到契機;今天契機出現在黎巴嫩。該國面積只有臺灣的1/3,人口只有400多萬,經濟不富裕,工作機會不多,自古遭四圍列強侵略或騷擾。自1943年宣佈獨立後,經過多年內戰,且近30年受臨國敘利亞駐軍干預。2011年開始,敘利亞內戰使得約200萬難民(大部分是穆斯林)逃到黎巴嫩,帶來經濟、社會、教育、醫護、環境各方面的問題。

此一看來是個危機重重的彈丸之地,卻帶來出人意外的機會。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並且在歷史上與基督教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如今全國人口約有35%的基督徒,其他為穆斯林。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以及國會議員,按其宗教背景有固定的名額,以維持權力均衡,便於和平治理國家。因為政治、宗教均衡,現今全球穆斯林人口居多的國家裡,惟有黎巴嫩採取民主自由制度。福音之門不僅是開的,且是大開的。

既然門已打開,該如何進去得人?

聯合宣教鐵四角

黎巴嫩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實為穆宣的大好時機!要「得人」,首先需要好的「得人之人」。

宣教要靠團隊,而非單打獨鬥或各自為政;宣教不是打著各自團隊或機構的旗號,而是神國的旌旗,以耶穌基督為大元帥。

為善用資源,可從他人吸取經驗,截長補短,互為幫補。實際做法之一便是與宣教禾場上的差會建立夥伴關係。國際視野以聖經為本,傳講全備福音,以建立教會、遵行大使命為目標。事工重點是「宣講(Proclaim)、門訓(Disciple)、裝備(Equip)」,透過穆宣課程訓練宣教士,裝備穆斯林背景的歸主者成為主耶穌的門徒。

傳統上我們將教會、宣教士、差會稱為「宣教鐵三角」,如今加上神學院成為「宣教鐵四角」。神學裝備在宣教培訓上不僅有其必要性、也有其重要性。除了加強聖經真理和個人生命造就之外,語言文化、專業技能、領導管理等等,都需要受裝備。一旦到了禾場,差會的實務教導尤為重要。國際視野肩負在禾場上造就宣教士的任務,與神學院彼此配搭和互補,且對實習宣教士給予一般為期兩年的關注和訓練,強化日後進入穆斯林世界長宣的根基。

1.         當婦女團契的姊妹們知道耶穌曾經來過黎巴嫩的時候,她們高聲歡呼,興奮不已。
2.         探訪穆斯林難民、為他們禱告時,多次看到有人感動落淚。
3.         難民等候義診和領救濟品。
4.         穆斯林父母親明明知道學校會將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們的孩子,但仍然願意送孩子到基督教學校上學。
5.         即使在環境惡劣的難民營,晨間的聚會仍要頌讚。
6.         去貝卡路上的雪景,遠眺黑門山巔。
7.         短宣途中欣賞地中海美麗的夜景,圖為貝魯特港口。

異象之旅

2019年1月,我們一行13人參與國際視野精心安排的「異象之旅」(Vision Trip),大開眼界。短宣隊有來自美國各地四個教會和三個福音機構的代表,以及兩位神學生,其中一位正開始一年的宣教實習。

團隊拜訪了三個事工中心,聽取負責同工簡報,了解差會的組織架構、宣教策略、教會連結、事工範疇與管理、未來走向和需要,以及如何建立同工夥伴關係等。主要難民事工包括;青少年/兒童教育、婦女識字教學、創傷輔導(Trauma Counseling)、個人佈道、門徒訓練、扶貧賙濟,以及醫療護理。

此行還學了一些基本的阿拉伯語會話,我們現學現賣,在超市就練習與當地人交談。他們瞪著大眼睛,興奮地問我們是甚麼人?當知道是華人時,都豎起大拇指稱讚。

在探訪穆斯林難民時,我們多次為他們禱告,有些人感動落淚。我們也參加不同族群教會的敬拜、禱告會和同工會,大家手牽手圍成一大圈,一起禱告,雖然語言溝通上不容易,卻感受到在靈裡合一的火熱。

在參觀教會學校和兒童事工時,我們知道孩子的父母多半仍是穆斯林,雖然他們明知學校會將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們的孩子,仍然願意送孩子到基督教學校上學。

我們在婦女團契中分享神的話語,當她們知道耶穌曾來過黎巴嫩時,高聲歡呼,興奮不已。

在街頭個人佈道中,我們遇到一位非常友善的計程車司機,他主動向我們索取聖經,與我們合影,並發到他的朋友群裡,說他遇到了一群華人基督徒。

有機會與來自美、歐、亞、非的宣教士交談,其中也包括與我們同文化的宣教士。他們都非常年輕,互相照顧。我們很驚奇地發現,一位熟悉阿拉伯文的宣教士,竟然在教導不識字的阿拉伯難民婦女學阿拉伯文。

短宣行程亦包括觀賞景點、教堂和博物館,欣賞地中海美麗的夜景和澎湃的浪濤。有機會在法國餐館為三位團友慶生,也品嚐了當地各種不同口味的餐點,團員還下廚準備了道地的中式大餐,回報當地同工的辛勞。

短短十天裡,我們學到很多,也深深體會主裡彼此相愛的溫馨。尤令人感動的是,陪伴的同工曾為難民,如今神已轉化他們的生命,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神國子民的尊榮。還有那些年輕的宣教士,絕大部分是第一次遠離家鄉,從他們身上我們看見神對穆斯林不離不棄的愛。感謝神,讓我們有這機會遇見基督的精兵!

展望未來

短宣的目的有二;為個人將來長宣準備;做跟進的工作來滿足當地未來的需要。團員回來後即迅速推廣與跟進,或在教會、牧者聯禱會,或使用社群媒體,分享經歷和省思,並鼓勵信徒參與。

跟進工作包括差派VBS暑期聖經學校短宣隊,將Engage Muslims with Christ課程教材翻譯成中文,以視頻與認領的宣教士進行師徒關係的建立。

宣教需要行動。參與國際視野事工的方式如下:

個人:
以禱告和奉獻參與。每月$55美元(約新臺幣$1,650)就可幫助一位難民兒童進入「希望小學(School of Hope)」接受教育,並有機會認識主耶穌。請上網www.horizonsinternational.org/school-of-hope 查看細節。 

教會:
組織短宣隊和「異象之旅」,親身體驗主在宣教禾場的奇妙工作。認領為期兩年的宣教實習生,他們一般在經濟上並不欠缺,卻很需要安慰、輔導、鼓勵和再造就,預備將來長宣。 

夥伴:
與國際視野建立夥伴關係,在穆宣上同心同行。

在這次「異象之旅」中看見黎巴嫩穆宣的契機,也看見禾場差會國際視野的事工,更看見以團隊夥伴參與宣教的方式。切盼更多信徒也看見契機,受感動起而行動。


註:Georges Houssney, Engage Muslims with Christ: A Course of Study, 2014, Pg24.

劉輝正,牧師,宣教士。「國際交流使團」創辦人,以師徒關係造就基督的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