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期
神國管家 Kingdom Stewardship

患難中的選擇

▲在疫情期間,美國有許多人需要排隊領取食物。

新冠肺炎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長時間看新聞和在朋友間傳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的信息。

3月中,幾位我曾教過的北京大學學生在微信群裡談許多美國人選擇不戴口罩,還有不少人選擇搶購槍支和彈藥,其中一位居住美國的也表示她在排隊等考槍證。說到排隊,那一段時間新聞鋪天蓋地報導美國各地搶購生活用品的長隊,和寒風細雨中等領食物救濟的長隊。

選擇買日用品和食物很容易理解,是生活必需品。至於選擇搶購槍支彈藥,有分析指出,是那些人相信疫情有可能引起社會動亂,為保衛個人與家人的生命財產而採取的行動。

羅馬帝國時代基督徒的選擇1

根據歷史記載,羅馬帝國時代有四次大瘟疫流行。第一次發生於公元65年,正是聲名狼藉的暴君尼祿皇帝的年代,也是羅馬帝國開始嚴酷迫害方興未艾的基督教的時候。2

四次大瘟疫肆虐帝國各地,各個階級都有大批人死亡,有記載提到:「……到處都倒著一絲不掛的屍體,連續好幾天得不到掩埋,有時會被狗吃掉,這是一幅多麼悲慘的景象!」當時的政府官員、宗教領袖,乃至醫生們不僅束手無策、自身難保,也多有選擇棄職而逃。

當時還是法外之民的基督徒們,卻有不同的選擇。他們在患難中奮不顧身地照顧病弱、安葬死者,積極地擴大了社會救助網絡,並適時宣揚基督之愛,使得歸信者日眾。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基督徒人數達到了總人口的1/10(大約600萬)。主後313年,君士坦丁頒佈基督教合法化的米蘭敕令,並在臨終時接受基督信仰,羅馬帝國不再迫害基督徒。

當然,基督教的興起有著複雜的原因,在瘟疫期間的突出表現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古羅馬時期頻繁爆發的瘟疫,和那時「基督徒耐心地送到他們口中的羹湯,而不是基督徒為他們獻上的禱告」,治癒了那些無依無靠的殘存者,為基督教的興起提供了「主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發展機會」。

▲當瘟疫侵襲羅馬帝國。(巴黎奧賽美術館藏圖)

只有慷慨能拯救我們

學生們的微信群討論,有一位發出一篇由《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作者湯瑪斯‧佛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撰文的〈疫情讓我們處在公元前後那樣的分水嶺〉3。學生們對這位作者不陌生,因為他的書《世界是平的》是我指定的教材之一。

文章中提到公元的分界是Before Christ和 After Christ,而新冠肺炎的長久影響開始了新的分界 Before Corona和After Corona。文中分析了全球化讓世界環環相扣,導致新冠肺炎的廣泛傳播和對世界史無前例的衝擊,也分析對美國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文章結尾段的標題是「只有慷慨能拯救我們」,總結疫情後美國該如何應對。最後一句是:「縮小分裂的文化間距的同時,需要鬆開錢包,在冠狀病毒後的世界裡,我們的社會將越強大、越友善。」

我引用了這句話「只有慷慨能拯救我們」,做為那段學生群裡選擇買槍討論的結語。

▲湯瑪斯‧佛里德曼著文提醒讀者,縮小分裂的文化間距的同時,需要鬆開錢包,在冠狀病毒後的世界裡,我們的社會將越強大、越友善。

聖經對慷慨捐贈的教導

新舊約裡充滿了慷慨助人的教導,這裡僅僅分享幾例。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著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6:3)「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19:17)孝敬父母在華人文化的行為規範排名第一,但很少把憐憫貧窮和孝敬父母放在同一個責任階梯上,當然也無法想像「讓神欠我」是何等的事。

路加福音3章記載施洗約翰宣講悔改、預備基督耶穌的來臨,約翰回問眾人當做甚麼時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參考路加福音3:11)約翰說的是,即使只有微薄的資源,也當行善分給有需要的人。

馬太福音25章37-40節:「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做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這一段是耶穌受難前較長的教導,沒有提到廣傳福音、教會服事等,而是警醒在末世審判中對慷慨助人行為的重視。

哥林多後書8章1-2節說:「……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福音從猶太人傳給外邦人,當時的族裔隔閡與矛盾遠遠超過現在,那是一個飽受磨練的過程。羅馬書15章26-27節說到外邦信徒捐款幫助耶路撒冷信徒的生活需求,是外邦教會償還對耶路撒冷教會在屬靈恩典上所欠的債,哥林多後書8章13-14節也提到這是不同地區互相幫助的原則。

起來!我們一起奮勇做這善工

雖然悠久的華人文化不乏扶貧救急的教導,但是在現代華人社會裡,的確是比較缺少幫助近親以外之人的風氣。慈善援助基金會每年進行世界捐助指數(World Giving Index)的調查,抽樣調查各地居民的三項行為:1.幫助需要幫助的陌生人;2.慈善捐贈;3.從事志願者工作。2019年的報告總結了過去十年的排名,前十名中有緬甸、斯里蘭卡和印尼,而華人較多的新加坡位列第46,臺灣第48,中國大陸則墊底為第126。4

或許華人基督徒在慷慨助人方面超越一般華人,在這次疫情中更是如此。真是這樣的嗎?粗略查看這幾個月互聯網上教會關於疫情的講道、勸勉和生活見證,幾乎全是如何安心等待仰望,更好安排自己的生活等,極少勸勉患難中憐憫並幫助有困難的社會弱勢群族。

在二戰中領導英國克服困難並取得勝利的丘吉爾先生有一句名言:「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回顧教會歷史,盼望華人基督徒也選擇不浪費這一場危機,像歷代基督徒在瘟疫肆虐時代的表現,奮起做憐憫救濟的善工,讓自己的生命得到操練,並使福音得到廣傳。

我的選擇

嚴格來說,疫情對定居在臺灣的我不是太大的患難,反而美國疫情發展和衍生的經濟及社會問題讓人感到震驚。我像大多數在臺灣成長的同齡人一樣:曾接受過來自美國的救濟,在信主過程中領受過美籍傳教士的幫助,並在美國求學、工作、生活多年。可以說我們的確從美國得益不少,是該償還的時候了。

過去我的奉獻與捐助偏重在下半年。經過禱告和一些估算計畫,選擇提前奉獻和捐助,也增加捐助來支持美國提供食物救濟的單位。想到有家人居住在波士頓,疫情中也常為家人和波士頓地區禱告,故選擇捐贈給波士頓地區的食物銀行,並把他們的事工需要放在經常的禱告中。或許這算是應驗那句話:「你的金錢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吧!



1.         本節取材於〈古羅馬帝國中後期的瘟疫與基督教的興起〉,2020-04-06歐路商學院,https://kknews.cc/history/9vb4r6b.html,原文《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2.         巴黎奧塞美術館藏。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4bnyp53.html
3.         《世界是平的》作者撰文:〈疫情讓我們處在公元前後那樣的分水嶺〉,https://www.chainnews.com/zh-hant/articles/073634932398.htm
4.         《CAF WORLD GIVING INDEX 10TH EDITION》,https://www.cafonline.org/about-us/publications/2019-publications/caf-world-giving-index-10th-edition


姜家齊,中國大陸出生,臺灣成長,在美國求學、就業,也曾在臺灣與中國大陸任科技公司管理職務。2006-2017任教於北京大學,2015-2018任上海舜益公益諮詢公司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