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個5K比賽
滴滿汗水的路徑
跑出舒適圈
「我要報名參加5K比賽!」
2019年盛夏,生日晚餐桌上,我做了以上宣佈。
老公問:「何時比賽?怎麼訓練?」女兒則說:「跑跑不就好了,為甚麼要比賽?」
是啊!平日已固定運動,就算要增加活動力,跑跑就好,為甚麼要參加比賽?
當時,女兒就要進入高中最後一年,需要完成學測、申請大學的手續,還要兼顧課業和小提琴學習。這會是忙碌、壓力大的一年,也是她留在我們身邊的最後一段時間。我想做些甚麼特別的事情,表達對她的陪伴、支持,和鼓勵。
跟著一位跑步達人的YouTube頻道運動一段時間了。常聽她說自己原本是個「沙發馬鈴薯」,不擅運動,遇到困難就輕易放棄,直到開始嘗試跑步⋯⋯十多年來,跑過許多馬拉松,也挑戰過50公里和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
心中不禁想,她可以,我為甚麼不行?
我回答女兒:「未來這一年妳會需要很大的專注和毅力,我也要以參加比賽,跟妳一起鍛鍊專注和毅力。我想給自己一個突破,跨出舒適圈,就像以後妳要進入陌生的環境,也需要跨出舒適圈。我想讓妳,也讓我自己知道:沒做過不一定做不好;做不好不表示做不到。」
為甚麼要努力
運動多年了,體力說不上好,但也不致太差。在YouTube上看到跑者邁著穩健步伐,踏遍高山低谷,我嚮往著戶外運動帶來的開闊心胸、寬廣眼界。也憧憬著比賽當天,自己穿越夾道歡呼的人群,高舉雙手,衝過終點⋯⋯
我打算參加2020年4月First Care 機構舉辦的募款5K比賽(事工詳情,請參閱本刊關係單元37期〈走到她身旁―第一關懷婦女診所持續影響生命〉。)
5K(公里)是3.1英里,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自己很清楚不能就這樣冒然上路,說跑就跑。打算秋天涼快些就開始路跑,心想六個月的練習,應該足夠吧!
10月第一個週六,早早起床,換上運動服,繫好鞋帶,出發。暖身後提起腳掌,擺動手肘,跑出第一步。
淺藍的天空還透著朝霞的粉彩,翠綠的草鑲嵌著人行道,鴨子輕盈地滑過湖水⋯⋯還來不及細細欣賞自然,視線已被汗水模糊,寧靜中只聽到自己大聲喘著氣,腿已經抬不起來了。
還沒跑完一公里,我就領悟了:
一、這比想像中難太多了;
二、我真不是跑步的料。
YouTube跑步達人再三叮嚀,絕對不能一開始就跑太快、跑太遠。頭幾週只跑兩英里,也不求速度,總是氣喘吁吁,汗流涔涔,隔天腿痠痛得舉步維艱。
每次跑都很痛苦、很掙扎,而最痛苦、最掙扎的,是週五晚設定鬧鐘的那刻。
週間需要5:30起床,長期睡眠不足的我,太珍惜週六能稍稍多睡一點。為了練跑,就得要早起。週五晚設定鬧鐘時,腦中閃過千百個藉口,要說服自己不去跑。
譬如說,總要先查看氣象預報。早上會下雨耶,不跑了吧!但是跑步達人說:
「甜心,妳不是糖,淋點雨不會把妳給溶了。」
好吧,先設好鬧鐘,要真下雨就不跑。隔天早上醒來,果真窗外響著滴滴答答的雨聲,但既然醒了就起床吧,靈修完還在下就不跑。放下聖經、說了「阿們」,好像還有點毛毛雨。既然衣服都換好,不跑步出去走走也不錯。才出門,雨就停了。
就跑唄!
三個月後,把距離增加到三英里,體能沒有明顯改善,時間也進步不多。每次練跑,總是一面揮汗一面問自己:我幹嘛跟自己過不去?
有天女兒上完小提琴課,回家路上不知怎的對她說起設目標、進步之類的媽媽應該說的話。才進家門,她突然抱住我,大哭著問:「為甚麼要努力?為甚麼要一直進步?如果已經很努力,還是沒有甚麼進步,可不可以不要努力了?」
攬著已經比我高的她,真的不知該說甚麼。因為我也一直這樣問自己。不單是跑步,還有其他,像是在教會服事青少年,還有寫作、編輯等等。對於人生才起步的她,「努力」,宛如驢子面前的胡蘿蔔,又如背後的棍子,是不得不的勉強,或者永遠達不到的標竿?那麼「努力」對我來說又是甚麼?努力過卻沒有顯著效果,可不可以不要努力了?
我撫著她的頭髮,告訴她,也告訴我自己:沒努力過,怎知道自己行不行?總要試一試才不會有遺憾。努力而真的不行,就心安理得地接受;沒努力,錯過可以做的事,不是很可惜?最後結果並非至關緊要,單是努力的過程,就讓我們的生命成長、豐富。
▲雖然作者覺得練跑不容易,自己也不是跑步的料,但仍然不放棄,因為沒努力過,怎知道不行?
挪動終點線
2020開年後正式報名參賽。查看前一年的紀錄,第一名的成績差不多是我跑到折返點的時間;那時四十幾分鐘的成績,會落在200名參賽者中的最後一群。
離比賽還有12個禮拜,我想再練12次也不會進步多少,況且再怎麼進步,也絕對擠不進前100名。女兒已熬過高中生活最辛苦的階段,完成申請大學的所有手續,課業雖繁重,壓力已減輕不少。我練跑、參賽的初衷,可說達到了。
每週五晚上,依舊心不甘情不願地設鬧鐘;每週六練跑,仍然罵自己為甚麼要自找麻煩;每次跑完看馬表,總是沮喪。知道跑步並沒有想像中容易,也清楚自己不是跑步的料,那就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事實,何必再練習?
但是還有時間啊,下禮拜再跑一次吧,反正比賽很快就到。我可不想以後要女兒努力做甚麼事,她回過頭來說:「結果不會再更好,何必努力呢?」
12個禮拜六的練跑,一個一個被劃掉。終於在某次練習時,進步到40分鐘。之後又退步,再進步一點到39分,又退回到40分⋯⋯
再兩個禮拜就比賽了。跑步達人叮囑:絕對不要開跑就衝;絕對不要跟著別人的速度⋯⋯。她甚至還教大家,衝過終點線時,即使累得要昏倒,也一定要雙手高舉,面帶笑容,照相才會好看!
誰知新冠疫情升級,主辦單位傳來信息:5K比賽延後到11月。
我一下就洩了氣。原以為只要再撐兩週,現在還要繼續煎熬八個月;眼看就要衝刺,終點線卻往後挪了一倍的距離。女兒問是否還要練習,我說先休息一個禮拜。
之後按著原來的規律,繼續練跑。
腦筋轉個彎
居家令中,戶外運動成了享受。然而氣溫逐漸升高,即便天剛亮就開跑,還沒一半就已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不斷怪自己,既然比賽延後,何必辛苦練習?
有機會參加EQ工作坊,講員雷洛美老師提到「自我談話」的威力,以及思想→感受→行為的連鎖效應。我頓時開竅:為甚麼練跑時要嘀咕自己不是這塊料?既然決定要做,埋怨自己又有何益?跑步時身體已經夠辛苦,何必再跟情緒過不去?
我開始對自己說,做這個決定是為了對女兒表示支持,給她榜樣:沒做過不一定就做不好;做不好不表示做不到。我開始在跑步時為身體有病痛的弟兄姊妹禱告,為能有體力跑而感恩。
終點線往後挪了沒關係,終究會抵達;和原本計畫不同又何妨,就當作是更多時間預備。2020年已是計畫之外地糟糕透頂的一年,何不瘋狂地做些超出格子之外的事,給這一年留下正面積極的註腳?
夏天休息了兩個多月,9月中旬,我再次早起練跑。在依然濕熱的清晨,邁開腳步,居然跑出39分的成績。看來我還不是徹底的跑步魯蛇!計畫著幾週後就去舉行比賽的公園,按路線實際跑跑。
再轉個彎,就可以看到終點線了。
自己跟自己比賽
然而主辦單位First Care再次發出訊息:顧及疫情中大家的健康,今年不在公園舉行,改為「虛擬」比賽―大家自己跑,再登錄成績。
彷彿看到就在眼前的終點線,冉冉上升,進到「雲端」。
想像在比賽中受其他跑者激發出的競爭力,以及在終點夾道歡迎的人群,就只能是想像。到頭來,這是自己跟自己的賽跑,自己給自己的挑戰。
比賽前幾天,我按著這條滴滿汗水的路徑走了一趟,回想這一年多來的練習,驚訝能有這樣的進步,心裡滿了對神的讚美。我堅持住了,沒有半途放棄;我努力過了,也做到沒想過自己能做的事;我成長了,擴展了體力、心力、靈力。
我也想到,生命中看為重要的事,不也需要如此的堅持和努力?帶領青少年主日學、為KRC雜誌撰稿、編輯,不也是這樣勉強著自己,在固定的時間來到定位,做答應要做的事?KRC文字營的標語之一:「不是很厲害才開始,而是開始了才會厲害。」跑步也好,服事也好,當初開始做,並非有經驗、有把握做得好。反倒因為是來自天上的呼召,知道就算沒做過,就算做不好,也可靠著從天而來的鼓勵,堅持努力。
當初參加5K比賽是為了給女兒一個榜樣,我想除了看著我一年多來每週練跑,她也看到我:每天開車來回一個多小時送她上學,按時準備餐點,找話題跟她對談,為她小提琴比賽而一次又一次苦練鋼琴伴奏⋯⋯
無論家庭裡或家庭外的服事,我也早早清楚:這比想像中難;我真不是這塊料。但勉強著堅持和努力,我看到自己的成長。因為這是自己跟自己的比賽!
2020年11月21日,我的第一個5K比賽終於到了。按著平日練跑的時間起床靈修,之後繫上鞋帶,踏進清涼的秋晨。一面暖身,一面告訴自己:這幾個禮拜都能跑出36、37分鐘的成績,就當作一次練習;已經努力過,留下美好回憶,最後成績如何並不重要。奧運金牌宣教士李愛銳(Eric Liddell)說過:「我在奔跑時,感到神的喜悅。」我也感到神的喜悅,並非因為神給我跑步的恩賜,而是因為我忠心地堅持和努力。
按下馬表,提起腳掌,擺動手肘,跑出5K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