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期
神國家人 Kingdom Families

文字路上的天使

供圖╱廖美惠

起飛的夢想

自幼就喜歡塗塗寫寫,母親是我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從小住在純樸的臺灣桃園富岡鄉下,那時小鎮街道上連紅綠燈也沒有。母親雖然教育程度不高,卻是一位喜愛藝文的感性女人。「不要死讀書,要會讀書也要會玩。夢想不需要很大,抬頭看看藍天,把握夕陽餘暉,珍惜眼前的片刻,寫下對生活的感受,活在當下,有夢就去追!」母親的話,塑造成今日我的性格—把握當下,敢於追夢,永不放棄。

記憶中的母親,在廚房,總是一面做飯,一面聽收音機,有時甚至一面跳舞。兒時家中經濟並不寬裕,母親竟同意我訂閱《兒童國語日報》。小學四年級起,她讓我一人獨自搭火車到板橋阿姨家過暑假,連續數年。每次從板橋火車站走到阿姨家途中,天橋下甜不辣店隔壁的那家書店,是我必定造訪之地。先吃一碗甜不辣,墊墊肚子,再到書店,看兩、三個小時的故事書。浸泡在文字天地,對當年11歲的我,簡直是天下人間最滿足、最幸福的事!

如今回顧,我對文字的嚮往,與故事的結緣,從天橋下的那家小書店,已經開始。從小學到高中,從《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到《未央歌》,到《紅樓夢》。高中時阿姨搬離板橋,我也不再去那家書店。但文字、故事,已是我生命中永不缺席的朋友。

兒時的夢想是當小學老師,到了高中,夢想成為「無冕王」―記者。第一志願政大新聞系落榜,記者夢也落空。大學畢業後,與治元結婚,赴美留學,三年後返臺。夫妻倆同時進入工業技術研究院,我任科技編譯,翻譯日文,也算是與文字沾上了邊。

中年移民來美,沒想到,文字依然在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過去20年的寫作之路,共有四位「天使」對我影響深遠。

▲與《漢新月刊》總編輯李美倫(中),一同出席社區活動(2016年農曆年)。

《漢新月刊》總編輯李美倫

2001年夏天全家移民美國新澤西州。有一天從好友手中接到第一本中文雜誌—《漢新月刊》。也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勇氣與靈感,翌日就主動打電話給總編輯李美倫,毛遂自薦。感謝她給了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在一間可以望見櫻花樹的辦公室閱稿、寫稿。第一天下班回家後,我在日記上寫道:「在天大地大的美國,竟然擁有自己的一間小小辦公室,感覺真棒!」

李美倫總編輯曾經給過我一句評語:「有新人的熱情,沒有新人的青澀!」或許是因為新移民的幹勁,也或許是還年輕,在《漢新月刊》工作的頭幾年,寫得非常起勁,每月寫稿上萬字,有工商稿,有採訪稿,也參與校稿。每每出刊之前,特別忙碌,有時趕工到半夜,卻一點兒也不覺累。

我愛寫也敢寫,從來沒有人教我如何成為一名記者,靠著模仿與大量閱讀雜誌,我無師自通。觀看美國最有影響力之一的非裔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模仿她如何採訪;觀看網路上的中國知名訪談節目《魯豫有約》,學習主持人如何問好問題。就這麼一面看,一面拿著筆,在採訪本子記下佳句。

《天下》、《遠見》、《臺灣光華》、《宇宙光》,這些經常閱讀的雜誌,成了我的老師。就這樣一步一步慢慢摸索,我這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記者,日後竟然還獲紐約獨立媒體深度報導首獎,連自己都深感意外!

《漢新月刊》開啟了我在美國長達15 年的業餘記者生活。那段時間寫過幾個自己頗喜歡的專欄:【不一樣的大學路】、【360行】、【老了住哪兒?】⋯⋯。認識許多各行各業的華裔菁英,看到各式不同的移民家庭。因為記者的工作,似乎比別人多活了好幾輩子,看盡人生百態。體悟到:不論大人物、小人物,人在異鄉,面對生存,誰也沒有悲觀的權利。但我告訴自己,不要為了生存,放棄了夢想。

▲生命恩師蘇文安牧師(圖中),2009年神國文字營於賓州馬利亞修道院。

KRC的文字牧者蘇文安牧師

他是《真愛》雜誌、《神國》雜誌總編輯,是文字教練,是心靈導師,也是我個人的生命恩師。2002年抱著好奇心來到KRC文字營,沒想到,發現有一群「玩真的」的文字人。不知不覺中,受這群文字人吸引,與這群文字人連上線,也與那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真神連上線。連續15年KRC營會的薰陶,我的生命不再一樣。

蘇文安牧師在課堂上多次強調,文字事奉要兼具內外功—內功是生命的底蘊與厚度;外功則是寫作的招式與技巧。只有外功,沒有內功,只能淪為花拳繡腿,無法感動人心;而若只有內功,沒有外功,也寫不出動人文章。

採訪營課堂中他說過,世界上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會寫卻沒有故事,另一種是有故事卻不會寫。這些年在蘇牧師的指導下,我期許自己鍛鍊出又有故事、又會寫的功力;勉勵自己內外功兼備,不譁眾取寵,不卑躬屈膝。寫作,不是為討人喜悅,乃是討神喜悅。

所有參加過蘇文安牧師寫作課的學生,都會銘記在心—「工人先於工作,作者重於作品,真誠勝於一切!」;「七每運動」;「生命的一車水」⋯⋯。蘇牧師不只是傳授寫作技巧,更注重生命氣質和生活型態的更新重塑。蘇牧師手把手教導我寫作,20年來透過《真愛》家庭雜誌,不僅磨練筆力,也將採訪所得的教導,應用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

▲神國創辦20週年,作者與俐理老師(前排左)及部分同工合影。

《神國》雜誌創辦人高俐理老師

沒有高俐理老師創辦的文字營就沒有今日的我。俐理老師對神的委身、認真與熱情,深深激勵我。

清楚知道自己是個急性子,常常提醒自己「快步媽媽,要學習慢慢走!」回顧自己的人生故事,在一篇篇的文章中,看到自己一次次的掙扎,一次次的犯錯,有時也看到自己偏行己路,覺得自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用盡力氣,想要藉用文字抒發內心最深的感情,卻總覺得筆拙詞窮,滿腔熱血,欲抒無門。

在文字路上又滾又爬,很多時候,自覺陷在文字泥淖之中,爬不出來。寫作路上,很多次很多次摔得頭破血流,想放棄寫作,想作文字逃兵,但又一次一次被「神國」同工及俐理老師以愛心挽回。

2021年初我計畫出書,一度也想放棄。聖靈感動我,打電話給俐理老師。在電話中,我們長談近兩個小時。

「神不論斷妳,妳為何自己論斷自己?妳就是妳,獨一無二的妳。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不需要與自己較勁。妳是上帝的至寶,妳是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俐理老師的話,好像把我從灰燼中拉拔出來,再次學會接納自己,看自己合乎中道。

▲作者與莫非老師(右四)及班上同學們歡樂合影。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創辦人莫非老師

她在基督教文學界佔有重要一席之地,是基督徒文字工人的陪伴者、牧者、代禱者、領航者。她鼓勵文字人,在每個恩典的故事前,人人皆可自許為作者;她帶領一群文字精兵,徵召千萬好筆,為神而寫。我期許自己成為她口中那千萬好筆的其中之一。

初到文字營就久仰莫非老師之名,她寫的每一本書,我幾乎都收藏。她手中的筆變化萬千,鏗鏘有力,讓一個個文字串接成活靈活現的故事,人物、情節,躍然紙上。2005年,在「神國」文字營進深班,第一次成為莫非老師的學生。

莫非老師應我要求,利用空檔和我進行一對一的寫作「門診」。那一次她給我的「診斷」,至今難忘。

我問:「我喜愛文學,但寫不出有文學濃度的文字,如何突破困境?」

莫非老師用堅定的語氣望著我說:

不能只靠一點對文字的喜愛,和若有似無對文學的欣賞。呼召,是讓一個人可以從文學愛好者轉為文字事奉者的重要關鍵。美惠,妳是一個寫報導型的文字人,神的國度需要大量的文字報導記者,千萬不要小看自己。加油,不要怕,只要寫。得時,不得時,都要寫!為神而寫!」

同一年的營會,在最後一天,莫非老師呼召,願不願意把自己手中的筆獻在祭壇上,我勇敢地舉手回應。

營會回來不久,收到莫非老師寄來厚厚的一個包裹,打開一看,其中有兩大本《時報文學獎》。從泛黃的書頁推想,這些可能是她多年的藏書。莫非老師對文字人的用心與栽培,我全然感受到了。

▲2017年夏,美惠慶祝兒子、女兒研究所及大學畢業。

四位天使,四種功課

四位天使教我四種功課。李美倫總編輯教我看得「廣」;蘇文安牧師教我看得「細」;高俐理老師教我看得「遠」;莫非老師教我看得「深」。

感謝母親,是她,開啟我對文學藝術的天窗;是她,給了我一雙飛翔的翅膀,給了我追夢的勇氣。除了感謝四位天使老師,也感恩多年來,在神國文化營遇到的每一位同學也成了文字同路人。

多年來試著將KRC營會所教導的,與我的生命、家庭生活、教會服事融匯整合。摸索著如何將信仰揉進生活的土壤,讓承載信仰的文字不那麼沉重,而是讓文字帶著翅膀,輕盈地飛傳出去,把基督的愛,藉著文字傳揚出去。

▲2018年神學院畢業,2021年完成第一本書《飛越人生》,勇敢展翅,去到神帶領的地方。

(本文部分摘自作者新書《飛越人生—從美國到世界的盡頭》。)


廖美惠,得獎記者,畢業於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CESNA),本刊特約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