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風景線
【2014 KRC 賓州營會報導】3 紀錄片賞析應用與微紀錄片製作
攝影/廖美惠
▲臺灣電影界評論李靖惠:「她是個用自己的人生與受訪者搏感情的紀錄片導演。」
說故事高手 李靖惠導演
去年夏天, 當高俐理老師宣佈,今年將邀請遠從臺灣而來、曾獲邀三十個國際影展紀錄片的導演李靖惠,來KRC營會開設「紀錄片賞析應用」暨「實際操作」兩門課程,我們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上完靖惠老師的課程,才了解俐理老師的用心良苦與慧眼識英雄。靖惠老師不僅用鏡頭帶領我們一窺紀錄片拍攝的堂奧,也讓我們了解如何善用媒體,發揮宣教的力量。
身為第三代基督徒的靖惠老師,身上似乎流著電影的血液。從小跟著外公、外婆長大,正好外公家隔壁就是電影院,童年歲月對她而言,就是一部部電影的微型。
1996年 ,正當她準備赴紐約攻讀電影碩士,卻聽到微小聲音,要她放下自己的留學夢,留下來照顧年邁的外公、外婆。因著外公、外婆陸續住進安養院,心思細膩、觀察力敏銳的靖惠老師,開始拿起攝影機,從小愛擴大為大愛,不僅記錄了外公、外婆人生最後一階段,也發展出以安養院為背景的一系列感人故事。
靖惠老師是臺灣第一位以第一人稱拍攝老人題材紀錄片的導演。她把照顧者、被照顧者及老人的世界,用影像真實記錄,讓社會了解弱勢的老人多麼需要關懷。臺灣電影界如此評論其作品:「她是個用自己的人生與受訪者搏感情的紀錄片導演。」
「用紀錄片說故事,刻劃主流媒體忽略的社會隱形人」這樣的念頭,深深影響著靖惠老師後來一系列的作品。這次,靖惠老師讓我們欣賞她的五部作品: 《家在何方》、《阿嬤的戀歌》、《思念之城》、《麵包情人》及七分鐘短片《親親我的愛》─她外公人生最後兩週的紀錄。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阿嬤的戀歌》這部作品,講述八十多歲愛唱歌的老阿嬤,以歌唱串起家中四代婚姻的故事,2003年這部影片榮獲韓國首爾女性影展首獎。
靖惠老師強調:所謂紀錄片就是「真實的素材,做有創意的處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表達一個「觀點」(Point of View)。自1998年她開始拍攝紀錄片《麵包情人》,紀錄五位菲律賓籍女性離開故鄉,來到臺灣北部某安養院當雇傭,照顧一群生病與孤苦無依的老人。在長達十三年的拍攝過程中,靖惠老師曾四度赴菲律賓,十三年來她與這五位「菲媽」從陌生到相識、相知、相惜,她很珍惜這份難得的「跨國女性情誼」,從影片中的「菲媽」,我們看到一種屬於亞洲女性的生命力。
《麵包情人》是靖惠老師「家國四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歷時十三年完成,耗費的不僅是金錢,更是靖惠老師「無價的青春」。靖惠老師笑稱:「自己把嫁妝都賠進去了!」但因出於神的託付,她無怨也無悔。目前靖惠老師還有幾個拍攝計畫,有可能在美國開拍,她表示將會更加火熱,堅定倚靠神,完成祂的託付。
▲靖惠老師(左三)於《麵包情人》紀錄片放映後,與俐理老師(左一)及修道院的修女們合影留念。
微紀錄片製作 不可能的任務
在第二階段實做教學中,靖惠老師「拼命三娘」的個性表露無遺。第一天早上立即進行提案故事發表,選出哪幾個故事值得拍攝。全班十二位學員,大部分已年過半百,最後選出四個故事,分為四個小組。每一組再分出三個分工:製片、導演、技術。製片組:負責安排拍攝與採訪的所有聯絡行政事宜;導演及編劇組:負責拍攝大綱的企劃與結構並訪問受訪者;技術組:負責攝影及剪接。
▲微紀錄片班全班合影。
靖惠老師請俐理老師做為受訪者,讓我們實際操練拍攝採訪,並教導我們如何做拍攝大綱、訪問問題及訪問技巧。基本鏡頭概念、攝影機用法、如何打光、收音、三點式打燈法、腳本討論、實際拍攝、剪接教學……哇!這麼多攝影專業術語與實際操作,我們竟然在短短三天兩夜中,一一實際去經歷了。
「拍攝了三個小時,要剪接出最精采的三分鐘影片」,學員們個個大嘆:「紀錄片大不易!」此時,我們也真正了解拍攝與剪接紀錄片箇中的辛苦。
最後一個下午,利用iMovie軟體進行剪接,有的學員從下午做到半夜三點,有的搞到凌晨五點才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四組影片最後在結業式中放映,獲得全場熱烈掌聲。這完全要歸功給靖惠老師與品雯助教。
▲「拼命三郎」與「拼命三娘」認真的做最後剪接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助教連品雯於結業式最後一刻,在許宗實牧師帶領下,決志信主了!這道美麗的風景線,全場為之激動、慶賀;這感人的一幕,也為仲夏的KRC文化營,畫上美麗休止符。
▲攝影運鏡教學。
▲採訪實習。
▲打光練習。
▲全神貫注做最後剪接。
▲全班合影。
▲紀錄片賞析班結業式合影。
▲助教連品雯(圖中),在許宗實牧師(左二)帶領下,決志信主,為2014年營會畫下完美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