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人生
兩場喪禮、一場婚禮
在這段疫情尚不知何時結束的時期,許多事情都是透過網路進行。跟老同學談起過往,我們都是喜歡過實體的人生,何曾想過這輩子可以經歷從沒有手機到「機不可失」的日子;懷念在「太平時期」的林林總總,如出遊、逛街、看電影、與朋友相約吃飯聊天等等。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日常,如今都成為依依的懷念與未知的期待。
也許真是該慶幸可以活在網路時代,在人與人之間不能安全接觸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在網上交集互動。算算這段日子,我已在網上參加了兩場喪禮、一場婚禮,還有教會將要舉行的洗禮,至少三次的醫生線上看診⋯⋯,固定的主日敬拜、團契聚會那更是不在話下。
對於90、00年代出生的人,這種方式應該沒有產生太大的衝擊,因為他們從一出生就是「No Wi-Fi no life;無網不利」。甚至有人說,在這段期間透過與弟兄姊妹在線上玩遊戲,他覺得彼此之間距離更接近了!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當然不能否定這種認知,但因我成長背景與個人偏好傾向,對於線上遊戲或類似玩樂,還真是沒有胃口,勉強不來。
▲作者參加了一切從簡的線上婚禮,省略了鮮花和喜宴,但在神面前的誓約依然隆重。
生命中有太多不可測的意外。在參加的兩場喪禮中,一位是我很敬重的長輩,一位則是未滿30的年輕人。那位長輩的喪禮,是在極短的時間內,眾人花了許多精力籌備策劃而成。大家有太多不捨的思緒,即使是在網路上進行,但因懷念長輩活出的馨香生命,也能夠使參加者從中得到滿滿的感動!這使我感悟到,無論何種形式,只要真誠有心,都能發出熱度,觸動心弦!任何媒介都只是工具,惟有內在的情懷,才能與人心深處的靈魂呼應。
至於那場婚禮,認識這對新人的都異口同聲:「啊,這真是太符合他們的風格了!」因為新人雙方都非常節儉,婚禮雖是在教會舉辦,但拘於麻州對場地人數限制,現場最多不能超過十人;算一算,新郎、新娘二人,攝影、在場工作人員共三人,證婚牧師一人、翻譯一人、司琴一人,觀禮代表二人,加起來正好十人!重點在於不用舉辦婚宴,不用準備茶點,不用插花及布置場地,不用印製節目單,不用準備送客小禮物,不用操心父母、親友從遠方來的住宿。新娘也沒買婚紗,就穿一件白色長洋裝,戴上頭紗,捧花是一把太陽花(連捧花也省了);新郎打個黃領結配黃色捧花,從鏡頭上看,效果也很不錯。一切從簡,最主要的是省了一大筆花費!線上觀禮的人應該過百名吧,大部分人都是打開鏡頭,穿著正式,顯示對婚禮的看重。
▲疫情阻止大家參加婚禮,但藉著網路平台,親朋好友們仍能舉杯、跳舞同樂,祝福新人。
你要怎麼Zoom?
買菜時在街口巧遇教會的一位姊妹,跟我說她最近很忙,有許多地方要去打點,例如要在老人中心用Zoom教長者唱歌。很明顯80歲以上年紀大的人,很少活躍在Zoom上,因為在操作上還是有困難,都需要兒女或孫輩在旁協助,若是獨居的就更沒機會了。也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對新的事物,腳步自然跟不上。想想自己若不是基於生活需要,也是懶得去學習新知,尤其是3C產品,日新月異,一代換過一代,還真是無窮無盡啊!美其名曰鼓勵大眾消費、活絡經濟,但這真是我們生活上「日用的飲食」嗎?
順應時勢,Zoom的功能繁多,上課、健身、聊天、約會⋯⋯都能在「房間」裡進行。待久了,還是嚮往窗外有藍天。
有回跟住在附近的一位90後年輕弟兄相約,一起外出散步透透氣。口罩後面的他感歎地說:「還是需要跟真人說話。在家上班,有時候連一句話都說不上,還真不好受!」看吧,在虛擬空間中憋久了,除了特級宅男宅女,只要是個正常人,應該是誰都受不了。
當然,凡事各有利弊,網路世界已到了幾乎無遠弗屆的地步,外在局勢瞬息萬變,誰能曉得下一秒會發生甚麼事?如此的世代,容易放縱得過且過,隨波逐流,然而也是一個為主作光作鹽的時候。危機也是轉機,事情發生,都有神隱藏的美意,就看我們如何在其中領受。何不把握網路如同病毒無孔不入的特性,發揮創意使用這份工具,無所不用其極地去佔領未得之地,那麼也就沒有白白浪費這段「特殊時期」!
不要讓現況阻擋了前進的腳步,祝福你打開天窗,靈感泉湧,想到下一步要如何過你的線上人生了嗎?
▲何時能再回到藍天下,與好友散步、聊天?即使疫情限制活動,創意不受限,作鹽作光亦不受限。
麥能,全職畫家,獲頒古根漢繪畫研究員(Guggenheim Fellow 2007),熱愛色彩, 鍾情繪畫,使用個人符號,訴說與神、與人、與自然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