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客旅為伴
西班牙聖地亞哥的朝聖者之家
攝影/溫恂(Faith Wen Walter) 譯/邱利華
照片提供/Nate & Faith Wen Walter
▲德孔波斯特拉聖地亞哥的大教堂,朝聖之旅的終點站。傳說聖地亞哥的大教堂是使徒雅各下葬之處。
旅程的起點
那是1996年夏天,感覺是懶洋洋的。當時我剛在惠敦大學(Wheaton Collage)念完大三,正準備和一些同學一起出發,去歐洲背包旅行。—但我實在又提不起勁兒,只想整個夏天都待在家裡,和家人團聚,打點工、讀些書,會會朋友們。
不過此前開學,我報名參加惠敦青年旅舍事工時,卻是滿有負擔的,因為那些年輕背包客穿越歐洲,不但追求奇遇,還探索生命的意義和重要性。但是現在,我就是感到淡漠而懶惰。幸好我一早就訂了機票,因為那個夏季是之後發生所有一切的關鍵。—不但我們團隊在青年旅舍享受了奇妙的夏天,傳遞了耶穌的大愛和祂所賜的盼望,而且其中一個隊友,納德(Nate),後來還成了我的丈夫。
我和納德從惠敦大學畢業後就到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Holland)庇護所青年旅舍(Shelter Youth Hostel, youthhostelministry.org)工作。我們在前檯和小吃部服務,帶領背包旅遊者查經,跟他們閒聊一切話題—從阿姆斯特丹的市況,到他們心裡牽掛的重要問題,都可涉及。我們體會到,我們殷勤招待客旅時,就有獨特的機會深入了解他們。這些年輕背包客跟我們分享的內容,是他們在家鄉不願意和鄰居或同事們透露的。很多故事是關乎破碎的關係、未來之夢,以及他們尋求神的經歷。回到美國之後,我們開始感到神呼召要我們再赴歐洲,開創我們自己的待客服事。
我和納德於1997年結婚。幾年後,納德有了大公司就業的經歷,我也獲得了神學院的碩士學位。我們拜訪了伊利諾州埃爾金(Elgin, Illinois)附近的國際團隊(ITeams),了解他們的事工機會。國際團隊告訴了我們「聖地亞哥朝聖」之路:這是靈命探求者的朝聖旅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朝聖者步行橫跨西班牙,最終抵達德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
▲西班牙聖地亞哥朝聖之路的路標。
比起一般穿越歐洲的大學背包客,朝聖者對目的和答案的尋求更加認真。50%的朝聖者年齡,無論過去和現在,都在卅五至六十五歲之間,大多都在工作、關係或學習等正處於轉變的階段。他們來自各種各樣的靈命背景,盼望找到時間和空間處理這些問題,並尋索這些深奧問題的答案。
我和納德共同感覺到神在呼召我們加入國際團隊,為聖地亞哥朝聖之路的朝聖者們提供招待和關愛。在這個地方,我們過去在惠敦和三一神學院的學習,以及背包客和青年旅舍工作人員的經歷可以得到完美交融;而且我們感到,神在過去幾年不但讓我們愛上旅行次文化和靈命探索者,而且在這個世界為我們提供了有組織的訓練和完整正式的預備。
▲在大霧中,背包客仍堅定且默默邁向朝聖之路的終點大教堂。
▲自公元800年起就有人步行前往,歷史上已有千百萬朝聖者走過此路。
▲現代也有許多背包客踏上這條朝聖之路。
中程擴展
2007年9月我們搬到了西班牙,在國際團隊擔任國際工作人員。當時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孩子,溫慶約(Brennan)、溫慶恩(Ryan)、還有溫慶凝(Kathryn)。之後又是漫長的學習和規劃過程:學習西班牙語,完成千百份文件準備工作,研究朝聖之路並朝聖者的資料,而且拓展企業規劃。我們也和當地西班牙教會合作註冊了一個新的非營利組織:特拉諾瓦(Terra Nova,「新地」的意思)。幾年後,老四溫慶修(Matthew)出生,我們家增員了,從2012到2013年共有4名全職新隊員加入,我們的團隊也擴張了。
我和納德也有機會步行走過部分的朝聖之路。我在朝聖路上遇到一位從瑞典來的、名叫安妮特的朝聖者。她告訴我她兩歲半的兒子十年前就死了,後來都沒有再生其他孩子。從那時開始,為了紀念她的兒子,安妮特每年都要行走朝聖之路。我們這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大多數時間我都在聽。她的故事十分感人。她仍然期盼兒子回來(那是當然),還有另一件事同樣苦苦折磨著她,那就是年前她和先生決定離婚,結束了三十年的婚姻。安妮特話裡話外透露出來的,滿是憂傷和孤寂。今年她行走朝聖之路,正是處於她生命遭遇巨大改變之中。
並不只是安妮特有這樣的經歷。有些朝聖客背負的情感重擔非常沉重,他們真切需要平安、醫治和人生的目的。詩篇卅四篇18節:「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朝聖之路的親身體驗是我們受召關愛朝聖者的印證,同時也感到,我們需要在朝聖之路的終點(德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有個地方,為朝聖者供給生活和靈命兩方面的實際需要。
▲「朝聖者之家」溫馨明亮的大門口。
朝聖者之家迎賓中心
2014年7月,經過多年的辛苦預備之後,我們團隊終於迎來了「朝聖者之家迎賓中心」(Pilgrim House Welcome Center)開張的那一天,並且接待了第一批朝聖客!我們了解到,朝聖者們在朝聖之路行走100至800公里(或者更遠)之後,一旦到達聖地亞哥,最渴望做的就是大大慶祝一番。從開張的第一天起,我們團隊就努力恭迎、問候每一個朝聖客,詢問對方的名字,並向他/她說:「恭喜你!到聖地亞哥了!太棒了!」除了這重要的歡迎開場白,我們還將「朝聖者之家」設計成一個可以讓朝聖者們對話、交流、禱告的場所。客廳和小廚房是朝聖者們聚集和聊天的地方;走廊的那端有個靜思小房間,還有露臺可供朝聖者寫札記、讀我們圖書館提供的書籍或聖經、或者禱告。我們提供的實際服務有:洗衣,列印登機證,咖啡或茶,以及行李寄存等。
▲來自荷蘭的年輕朝聖者約迪(Jordy)。
朝聖者們每週的「碰面時間」是週一和週四。這段時間是讓他們「碰碰面」、相互增加了解並分享朝聖之路的經歷。約迪是位來自荷蘭的朝聖者,步行來到聖地亞哥。他總讓我們感到很親切。在一次碰面時間裡,另一位朝聖者分享了詩篇139篇。約迪問:「詩篇139篇是什麼?這裡有聖經嗎?我想讀讀看。」我們立刻到朝聖者圖書館取出了一本英文聖經和一本荷蘭文聖經。在這之前,約迪從來沒有讀過聖經,不過在我們的幫助下,他找到了詩篇139篇,並用荷蘭文大聲朗讀出來。接著,其他朝聖者也翻閱聖經,朗讀了自己喜歡的詩篇—那真是神聖的時刻!
接下來的三個星期,約迪都在聖地亞哥城裡和附近度過。他說他正在認真尋求神。用他自己的話,就是:他行走聖地亞哥的朝聖之路,為要更多了解基督信仰。我們有機會好幾次和他談話,探討耶穌行事為人,也送了本新約聖經給他。後來我們知道,他跟另一位朝聖者結伴遊走聖地亞哥城外時,每天都一起閱讀新約。最後終於到了他返回荷蘭的時候,納德為他禱告,約迪十分感念他在「朝聖者之家」度過的所有時光,我們也十分感謝神給我們機會,有份於邀請約迪更多地認識耶穌和聖經。
▲不少朝聖者在此找到身心靈安歇之所。
殷勤待客與醫治
目前,當我們有越多的時間與朝聖者相處時,就越多看到神在他們生命中已經動的善工。我們的工作就是照顧他們的需要,傾聽他們的故事,告訴他們我們自己認識神和體驗神的經歷,讓他們由此認識神在他們心中所顯明的一切。我們切實投入待客服事之後,更深層的待客主題和原則就浮現出來了。亨利‧盧雲在他的力作《外展關懷》(參閱文末註釋)裡這樣談論殷勤待客和醫治:
因此,醫治首先意味著創造一個空白卻又友善的空間,好讓那些患難者向能真正注意傾聽的人傾訴他們的故事。傾聽是一門必須開發的藝術,而不是一種可以應用的技巧……醫治者是主持人,耐心而細緻地傾聽患難中陌生人的經歷故事。(第95至96頁)
我們以前真沒有想過醫治和傾聽有關聯,而且傾聽還和殷勤待客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不過我們倒是看見,當朝聖客有空間和時間深入分享苦情時,之後似乎顯得更加平和。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卸下重擔,並且開始嘗到耶穌所賜的安息。
亨利‧盧雲也論到正面衝突。此衝突的意思不是指爭執或牴觸,而是指主持人單純地做他/她自己,表示一種存在。
如果我們真想殷勤待客,不但要接待陌生人,還要讓他們知道你明確的存在,不是躲在中立的角度後面隱藏自己,反而要清楚而無疑地表示我們的觀點、看法和生活方式。在有人和沒人之間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只有當我們的生活選擇、態度和觀點能夠為陌生人提供界限,挑戰對方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並進行批判性探討,才能夠進入真正的交流和溝通。(第99頁)
這個原則適用於我們生命中需要款待的每一個人,而不單單只是朝聖客。我們順服聖靈的帶領,在與朝聖客相處時,全人全心相伴隨,分享我們自己的觀點和經歷,讓聖靈提醒、光照對方他們所處的位置;如果需要,也把醫治帶進對方的生命。
▲「朝聖者之家」的客廳和小廚房是旅客們聚集、聊天、交流、禱告的場所。
朝聖之路仍在繼續
2014年12月初,一行五人的美國大學生,在朝聖之路跋涉了四天之後,走進了我們中心。先前他們當中有個女孩傷了腳,沒法揹背包行走。於是接下來的所有行程都是由兩位男生輪流替她揹背包。雖然說為友人揹背包很辛苦,也讓他們速度減慢,可是卻免了她的負擔,因為這對她有幫助,揹背包的時候他們也很開心。這兩位男生的態度讓我讚賞不已:他們這種犧牲的愛和良善十分讓人感動。
我們盼望在「朝聖者之家」不斷聽到和看到這樣的故事。前面說過,我們知道神已經在他們生命中動工,而且我們很榮幸能守在朝聖之路的終點,恭喜朝聖者,與他們一起慶祝,並幫助他們在靈命層面繼續朝聖之旅。另外,辛馬丁(Martin Sheen)2010年推出的電影《朝聖之路》(The Way)對我們也頗有影響,因為過去幾年從美國和加拿大來的朝聖客明顯增多(2013年創紀錄,有超過一萬名美國人走完了朝聖之路)。我們發現,有幸在異國接待來自家鄉的男女訪客真的很棒,而我個人也很享受和華人背景的朝聖客接觸。上星期,我遇到一位現居英國的香港人,當得知我倆都是客家人時,她歡欣雀躍叫著,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在臺灣的客家人可能不太會擁抱,但他們相聚在西班牙時,絕對會!(其實「客家人」這個詞在客家語的發音Hagga,聽起來就像英文的“Hug God”(擁抱神)!)
回首1996年夏天,我很高興當時我沒有屈服於自己的懶惰,而是將一切打包,讓自己登機出發。如今每當看到二十至三十位朝聖客在朝聖者之家的光景,就是夢想成真:有的在互相聊天,有的和我們談話,有的在小屋裡讀書,還有的在烹煮咖啡或寫札記。這樣的場景就是朝聖者之家存在的目的!套用作家安迪‧斯坦利(Andy Stanley)所說的一句話:「神一旦啟動,祂就調動萬有。」 我們在踏上這段旅途之後,經歷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一次又一次見證了這句話。
▲熱情接待客旅的溫納德和溫恂(Nate & Faith Walter)夫婦。
邀請你作朝聖者
假如你對朝聖之路有興趣,就讓自己也成為一名朝聖者吧!像朝聖者一樣生活一個星期或者更多時間。這不容易,可一旦生活被精簡到只有基本因素,當你創造空間讓自己思索和禱告,處理自己的旅程,傾聽其他朝聖者的故事,並且分享你自己的生命,你會覓得一種自由感。踏上朝聖之路有時還很有趣而安閒,不過一旦踏上,你也必須深深發掘、探索才能完成一天的行程,行在朝聖之路上和其他朝聖者深層結交,棲居旅舍時亦有時間相伴,有非常多互相照顧和彼此分享的機會。
我們也盼望有義工可以一次委身一星期至三個月時間,到朝聖者之家參與服事。成為義工的條件是:在申請加入前至少在朝聖之路行走過100公里的資歷。
註:
‧ Henri Nouwen, Reaching Out: The Three Movements of the Spiritual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1986.
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凱爾特(Celtic)日禱文:
「願主基督的平安伴隨著你無論祂差派你往何方。
願祂引領你穿過曠野,保護你度過風暴。
願祂領你歡欣歸家滿載祂賜給你的奇蹟。
願祂領你歡欣歸家再一次走進我們家門。」
「聖地亞哥朝聖之路」(The Camino de Santiago)指的是通往西庇太的兒子、約翰的兄弟—使徒雅各之墓的朝聖之旅。傳說雅各下葬於德孔波斯特拉聖地亞哥的大教堂所在地。自公元800年開始就有朝聖者步行前往聖地亞哥,歷史學家們說從那時起,已有千百萬的朝聖者走過這條朝聖之路。和通往羅馬和耶路撒冷的朝聖之旅一樣,這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朝聖旅程之一。朝聖之路不只一條,而是有許多從歐洲各地出發的路線,朝聖者可以步行或騎單車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最終抵達聖地亞哥。
最近幾年聖地亞哥朝聖之路越來越受歡迎。2003年抵達聖地亞哥的朝聖者人數是74,614。十年以後,2013年抵達的朝聖者人數有215,880。他們分別來自156個不同的國家,其中有431位來自中國大陸,88位來自臺灣。
中世紀時代踏上朝聖之路的,大多是虔敬的天主教徒。當代人則有各種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為各式各樣的緣由步上朝聖之路。有些人是因為需要急遽精簡自己的現代生活,脫離並處理生活中更深層的問題,有些人是單純地想要體驗自然,還有些人則想經歷西班牙的歷史和文化。也有很多人正體驗著生命中巨大的改變,甚至損失,需要有空間在進入生命的下一篇章之前,把過去的篇章處理好。當他們到達聖地亞哥,走進朝聖者事務處領取完結證書的時候,95%在陳述朝聖之旅動力來源時,都有「宗教」這項,至少是部分原因。對於許多朝聖者來說,行走朝聖之路,仍然是一趟深刻的屬靈經歷。
最受歡迎的線路是法蘭西斯朝聖之路(Camino Francés),從法國的聖讓‧皮耶德波爾(St. Jean Pied-de-Port)出發,總長800多公里(500英里)。許多朝聖者得步行一個月才完成這個旅程。
請代禱並支持
我們希望有更多不同語言的平裝版約翰福音或新約聖經來贈送給朝聖客。
請和我們一起為下列事項禱告:
‧有智慧服事並照顧每個朝聖客
‧與當地社區有良好的關係
‧健康的團隊溝通與動態
‧為即將到來的旺季做好準備(預期在2015年3月至10月)
聯繫/奉獻資訊
(我們的部落格和通訊)
www.pilgrimhousesantiago.com
www.thesweetroad.com
www.iteams.org
作者小檔案
溫恂(Faith Wen Walter)畢業於伊利諾州惠敦大學和三一福音神學院,與夫婿溫納德(Nate Walter)一起在西班牙從事朝聖者福音事工,育有三男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