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讀者為鄰
博客(上)
在那裡,我意外碰到ㄧ些以遊走博客尋找
失喪羊群的基督徒,他們讓我對博客的看法有了另一層次的眼界……
對我來說,文字是生命最自然的表達,比講話更自然、更真實,長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文字裡的喜怒哀樂,比話語能講得出的,更貼近自己的心。
但是文字變成異象、使命、呼召,只是寫,或喜歡寫,並不夠。
尋找發表園地
坦白說,進入博客世界(臺灣稱部落格)以前,我正在面對平面媒體發表的困難。
在報章雜誌投稿這一塊,我有些經驗,願意寫的話要發表不難,但是零散寫沒有動力,基督教刊物寫專欄有催稿壓力,得到鼓勵多,可是不太能打進非基督徒的讀者群。
非基督教刊物要和正統的大作家,和明星、歌星們爭那一點小版圖,文章如果要有生命而沒宗教味,非要經過非常仔細的整理才有機會得到刊登。
當時在家教育,時間、體力、精神都不允許我持續往那個方向走。
然後是出版,程序更複雜,等待時間長,出版了,也不見得有人買;送人,還可能造成人家的困擾。
我為發表文章的事禱告很久,當時已經很多年沒有發表文章,只是寫,沒停過地寫,檔案裡還真的存了不少完成的文章。
神聖的相遇
兩年前帶孩子去德州弟弟家聚會時,有個晚上我親近神,突然開博客的意念非常強烈地臨到我。
那個經驗是我進入文字事奉以來非常稀有的,對我來說,那真的是一場神聖的相遇。
在那之前我就知道博客,不很愛去,因為不喜歡那種過於庸懶的文字表達方式。
大部分博客都讓我感覺博主是穿著睡衣出來招呼客人。自然是自然,自在是自在,但是,在穿著睡衣的陌生人面前,我只會哈拉哈拉,不會掏心挖肺。
而且多數博客都有很多照片、圖畫,我不是不喜歡圖象藝術,而是對文字有點霸道。一談到發表文章,我就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全心由文字聆聽我想講的話。
最後一個不愛博客的理由,是網路那種毫無界線的曝光方式,讓我這種看重隱私權的人很不自在。我很難了解為什麼有人會在網上把家人照片都po出來,在facebook上讓大家知道你現在正在哪裡吃飯,和誰吵架?
我到現在都沒辦法適應手機,因為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我要隨時被人找到,隨時跟人講話?以前沒手機時可以選擇方便的時候接電話,多數人不會說什麼,有手機之後,不接電話就會被抱怨,或被誤會在做什麼虧心事。
所以在那之前,我的理性和情感都不考慮開博客。但是那晚,沒有神蹟異象,卻很清楚。
我自己對尋求神的心意從來不會只憑感動,或者接受單方的預言。我很強調有感要有動才叫感動,所以當晚我開始上網學習,進一步認識博客,也訪問那些人氣爆炸的博客。一邊,我繼續尋求神進一步的帶領。要開怎樣的博客?
在那個過程裡,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因為我原先對博客「不喜歡」的原因都還在頭腦裡,但我的心卻從順服,到開放,到有了火。
一個星期後,我就開博了。
「私塾夫人」是我第一個博客,先開在臺灣奇摩,有國內的弟兄姊妹說國內進不去,所以又架了一個在新浪。
後來我又架了一個在聯合報網站,因為覺得受眾不同,聯網的博客文章比較「不穿睡衣」,有不少作家在那裡開博。在那裡,我意外碰到一些以遊走博客尋找失喪羊群的基督徒,他們讓我對博客的看法有了另一層次的眼界。
一、鄰居
每個基督徒都需要有向人敞開生命、讓人看見耶穌腳蹤的使命,只是我們所使用的途徑不同而已。
寫文章的人,都想直接住到讀者的生活裡,希望藉由報章雜誌的發表,能夠直接用文字來影響他們。
我假設除非他們不買或不訂,否則買了、訂了,他們就擁有我的文章,或者,我可以說自己的文章就直接登堂入室,進入他們的「產業」裡。
但是寫博客文章,我的角色換了。
博客,是個很好的方式,成為一些人的鄰居,甚至,同時成為許許多多人生活中熟悉又習慣的左鄰右舍。
就像有人千里迢迢,為了福音的緣故,去到中國,成為一些不去,可能永遠也碰不到面的市井小民的鄰居,他們沒有被按上一個正式宣教士的頭銜,只是自許為生活宣教士,活在一群人當中,藉由敞開生活,讓周遭人看見自己裡面的耶穌。
博客,可以讓我們不搬家,就住在很多人動動手指就可以到得了的地方。
開一個博客,是搬去很多人附近,作他們的鄰居。那麼,鄰居的特質是什麼呢?
特質1 我在這裡
鄰居不是客人,不會來來去去。鄰居,無論有無交往,你知道他在,正常狀況下,只要你敲門,就可以去拜訪一下。不需要買門票,注意開放時間,甚至,老鄰居你不用預約,隨時進去借個鹽或醬油,請他幫忙接個孩子都可能。
博客也有這種「我在」的特質,我的文章也許無法像出刊在雜誌上或出書那樣,直接登堂入室進到讀者的家裡,但是,我的博客一直都在,讀者不用買、不用訂,更不用等出刊、出書。
特質2 無侵略性
鄰舍之間,常是從生活實際需要的交流開始,你在他度假時幫他拿個信,他幫你忙不過來時接個孩子回家。你們在門口碰面,從寒喧到交換一兩個無關痛癢的情報,越聊越多,談得來,越聊越深。這種無侵略性的往來,影響力也細水長流。
多數逛博客的人也因著博客的無侵略性,而比較不設防地,願意去閱讀博客內容。
雜誌報紙,一般人立刻會注意到是不是政治性的、宗教性的、特定意義的雜誌或報紙,但是和博客打交道,通常包容度就很大。我在國內的私塾夫人有很多非基督徒讀者,他們並不會拒絕我用「神就是校長」的背景來談家庭教育理念,但是,當我向平面媒體投稿時,再怎麼喜歡我文筆和內容的編輯都會顧慮「宗教味太重」。
博客/部落格編輯推薦 1
「私塾夫人」http://tw.myblog.yahoo.com/madame-teacher/
▲作者第一個博客,專論在家教育的文章
特質3 關係導向
我自己在博客待了快兩年,才終於明白,無論我選擇哪種型態的博客,怎樣認真經營我的文字和內容,都無法破除博客是種非常關係導向的媒體的事實。
文章發表在報章雜誌,或者出書,讀者即使渴望和作者有互動,通常不會付諸實際行動。只要你的內容文筆對味,讀者會把你放在心上,主動留意你的文章。
但是博客,一再回來的讀者,幾乎都是和博主之間有交流、有往來的。有沒有例外?當然,大作家就可以例外,寫「燈燈亮了」的周國平,讀者怎麼問問題,怎麼期待留言的回答,他都不吭一聲。但我們都不是那樣的博主,所以,不在例外之外。
決定博主和讀者之間的關係,有三件事很要緊︰
博客/部落格編輯推薦 2
「莫非不朽的傳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828010100jlpm.html
▲文字傳道人莫非(陳惠琬)的博客,作品發表園地
1) 定期更新博客
沒有一個人會常常去拜訪一個每次去都看到同樣文章的博客,不管那些文章有多精彩。
博客和書就是不一樣,人去博客,期待博客像個有機體,是活的,會成長,會有變化。所以許多教人家開博客的人氣博主談祕訣,都會提到定期更新這回事。
定期更新,給讀者一個有把握的期待,也給自己一個督促,多數專家建議至少兩個星期要更新一次。
我開了私塾夫人第一年,非常定期更新,也有一群忠實讀者來訪,到了今年四月,因為庫存文章都用完了,加上生活實在忙不過來,中間大概停了六個星期沒有更新,也沒有交待,再回來貼文章時,讀者少了三分之二,又要重新去拜訪。
沒錯,博客可以訂閱,更新就會收到通知,但很多人不會去訂閱博客,我自己就不喜歡,寧可加入書籤,把網站或部落格間有興趣或有價值的內容標誌起來,不喜歡電子信箱多一封通知信。
所以讀者來了幾次沒看到新的文章,就以為你搬家還是怎樣,不再來敲門。
當然,那段時間我很感動的是在臺灣的私塾夫人部落格收到一封留言,有個讀者告訴我,他從來沒有留過話,但是從一開始就固定來訪,仔細讀我的文章,得到很多幫助,希望我可以繼續經營這個部落格,不要停下來。
他的信讓我很慚愧,覺得自己真是個不負責任的博主。
2) 回函
鄰居一定是有來有往,才會有關係,有感情,有影響力。
我看過很多人氣旺的博客,博主都很會回應訪客,無論人家留什麼評論,會給什麼牛頭不對馬嘴的留言,他都一定回覆。
我為此很傷腦筋,因為現實中的我在這方面很低能,人家說什麼哈拉哈拉,我就半天想不出一句,比寫論文還難。
另一方面是時間,有時候連出博文都沒時間,一堆電郵回不完,還要回人家「隨便講講」的話。真的很難。
後來我思考自己博客的特質和方向,決定選擇性地回函。真的有需要,或讀了留言有感動的,我會回,而且非常認真地回,其他的,就看是否有空再說。
3) 回訪
很多來訪的讀者自己也是用心經營的博主,回訪他們的博客對他們是種鼓勵,也可以加深彼此關係。
4) 拜訪
拜訪,是增加讀者群的好方法。
網上博客那麼多,人家怎麼知道你的博客?
除了靠來過的讀者宣傳介紹,最好的方式就是到處去探訪別人的博客。新浪的博客只要去探訪,就會出現訪客的博客照片,有些博主會因此回訪,看看是誰來參觀了自己的博客。臺灣奇摩沒這個功能,所以比較難宣傳博客。
人氣很旺的博主可能不會只因為你出現就回訪,但是,如果你留言,給評論,通常就會得到至少一次的回訪。
我去過不少博客,裡面真的沒太多可以看的東西,但人氣卻非常旺,原因就是博主勤於到處交朋友,拜訪其他博客。
博客/部落格(編輯推薦)
★私塾夫人,作者博客1:http://tw.myblog.yahoo.com/madame-teacher/
★天國店小二,作者博客2:http://blog.udn.com/kingdomwaiter
★莫非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828010100jlpm.html
★大姊小恩部落格:親子博客:http://smalln.pixnet.net/blog
特質4 多元性
相對於平面印刷媒體出版,博客可以允許的面貌和角色大大增加。
我記得以前在教會帶敬拜的時候,如果找不到司琴必須自己上場,就會有幾首歌彈琴,有幾首歌用吉他伴奏。
弟兄姊妹不明真相,還覺得我很有變化,多才多藝。但事實是我雖然會彈琴和吉他,但兩者都不精,有的歌鋼琴彈不好,有的歌吉他彈不出味道,所以我就兩種樂器各取長補短。
博客也有這個好處。要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文字要求很高,這門檻跨不過去,就無法發表。但是多數網站的博客可以包涵多媒體,這給對文字事工有負擔的人開了很多扇門窗。
我想介紹幾個大家可以考慮的窗口︰
1) 社區義工
你可以在某個博客群中,不領薪,但有一個目標地,默默貢獻。比方我說的,在聯合報網站碰到那幾位北美的弟兄姊妹,他們遊走博客,廣交朋友,並且確實關懷他們的博友。他們會去非基督徒的博主那裡推薦基督徒的博客,甚至到基督徒的博主那裡,邀請他們去關懷一些博客和對信仰開心門的博主交朋友。
我自己就接過某個基督徒讀者,他在某個博客裡發現某個博主是離開神的基督徒,就開始常常進去和他對話,後來這個博主碰到苦難,來到生命轉彎處,這位讀者覺得是勸他浪子回家的好機會,但不知道怎麼帶他,就來到我的博客留言,要我去那個博主的博客拜訪一下,看能不能幫助他重拾信仰。
2 )社區大賣場
我認識一個弟兄,他是醫生,對文字工作很有興趣,但因是小留學生,覺得受限,後來就開了一個博客,他自己稱之為大賣場,裡面從健康知識到神學都有,當然,都是篩選過的轉載的好東西,讓人來,至少可以在身心靈其中一方面得益處,偶而,他也放一些自己的文章。
現在網路媒體氾濫,就像到處都有大賣場,可是很多賣場裡的東西有好有壞,這位弟兄認為他的負擔就是弄個網路大賣場,裡面不但全部免費,而且拿走的都是好東西。
我自己喜歡比較專一性質的博客,所以不同主題,我就喜歡開不同博客,但我不否認,如此能吸引的讀者很受限,比方說一個單身來拜訪私塾夫人,可能幾秒鐘,文章分類瞧一瞧就走了,因為志不同、道不合。而且每次我建立一個新的博客,必須重新建立讀者群。
可是像那個弟兄建的大賣場,什麼人上去大概都可以找到他們要的東西,就像去沃爾瑪購物廣場(Walmart),跑一趟,衣食住行都有了,雖然東西都大眾化,精的沒有,但是很方便。
我們逛大賣場很容易去買那些本來沒有打算要買的東西,就是逛到了,會想嘗試用用看。那位弟兄就是這種想法。有讀者上來看健康知識,順便看到「豐盛生命」的標題,就可以點進去看一下,但是這些人要教他特別上一個「豐盛生命」的博客,他可能不願意。
博客世界絢麗多彩、也充滿挑戰!下期馬睿欣將繼續為您深入剖析,敬請期待。
作者小檔案
馬睿欣,小留學生,碩士畢業,旅居海外廿餘載,文字工作者。
文章曾散見各報章雜誌,曾任宇宙光雜誌專欄作者,現任《真愛》雜誌專欄「理家理心」作者,著有《遊子足音》散文集,親子教養部落格「私塾夫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