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期
神國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雙職宣教

21世紀普世教會的當務之急

1995年,大衛夫婦滿腔熱情到中亞穆斯林國家宣教。不管他們如何努力,在一個沒有自來水的山區,當地村民看到兩個白人,既不種田,也不放羊,都知道他們是宣教士,甚至懷疑他們是美國派來的間諜,沒有人願意和他們來往。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發展小生意,終於有了與當地人接觸的機會。經過多年努力,生意漸漸成長,他們的事奉也終於看見成果,建立了教會。

大衛感慨地分享,在中亞,福音最大的絆腳石是穆斯林看見當地傳道人不用工作,卻生活得不錯,認為他們是被外國人雇用宣傳外國人的宗教。

今天,10-40之窗擁有全球2/3的人口,是貧困人口和福音未及之民最多的地區,卻由於政治和宗教因素,宣教士不能以傳統身分進入。因此,雙職宣教是21世紀普世教會的當務之急。

21世紀不但需要雙職宣教士,在福音前線工場,當地傳道人也需要有雙職的角色。

從聖經與教會歷史看雙職宣教

雙職宣教由來已久。使徒行傳記載保羅的宣教旅程,在帖撒羅尼迦、哥林多、以弗所,都靠織帳棚養生,是不折不扣的雙職宣教。

18世紀親岑多夫(Zinzendorf)帶領摩拉維亞兄弟會,以雙職宣教方式派出新教歷史上最早的宣教士。藉著專業技能和貿易,接觸當地居民,改善他們的生活並傳揚福音。

現代宣教之父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更是雙職宣教的典範。他在印度40年,有30多年靠教授英國官員當地語言的收入養生,並支持聖經翻譯、植堂與教育等工作,對印度社會做出重大貢獻。

然而過去200年來,宣教工作主要由全職工人完成。基督徒或許會問:雙職宣教是「真正的」宣教嗎?工作是否只為拿到進入福音受限國家的護照?每週40–50小時的工作之餘,是否還有時間精力傳福音?如果沒有「全時間」傳福音,他們是「二等宣教士」嗎?如果做生意沒有多少利潤納稅,也不為當地人提供就業機會,是否存在誠信問題?

在回答上面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思考更基本的問題:工作是神的呼召嗎?福音如何是好消息?怎樣才是有效的福音見證?工作可以是宣教嗎?

短暫與永恆價值,內在與功能價值

神聖金字塔和聖俗二分的觀念是信徒生活的誤區(圖一)。金字塔的底層是平信徒,上一層是全職工人和宣教士,再上是殉道者。似乎是以犧牲多少來衡量愛主多少。

聖俗二分的世界觀認為,在教會四面牆之外的工作都是世俗的,意義不大。只有牧師和宣教士所做,才是具永恆價值的聖工。

關鍵在於:甚麼是短暫價值?甚麼是永恆價值?的確,處理產品和科技的工作,可能只有短暫的內在價值,隨著時間過去,事物就過時。而涉及人和人際關係的工作通常有永恆的內在價值,如帶領人認識神,培育靈命成長,改善家庭關係等。然而不可能所有人都投身全職服事、心理諮詢、教育、社會工作等行業。

其實處理事物的工作亦可具永恆價值。任何工作中的人際關係,都是見證的機會;面對工作挑戰,可讓我們更像基督。

約瑟和但以理在不認識神的政權、「世俗」中工作,但他們的模範生活使神的名在兩大古代文明中得以彰顯。涉及人和關係的工作,以及涉及產品和技術的工作,或許內在價值有別,但都具永恆價值。由此可見,不是做甚麼,而是如何做、為何做,決定所做的是否具永恆價值。

工作的價值與使命

工作的內在價值和創造使命有關。在創世記1-2章,神吩咐人治理大地,成為管家,賦予人創造使命,為世界完美秩序的一部分。工作的內在價值也在於為人提供自我發現和表達創造力的機會,體現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

人在日光下勞碌工作得到的滿足感是神的恩賜(參考傳道書5:18-19)。箴言31章描述的才德婦人,在處理家務、商業、農業和製造業的工作都得肯定。加爾文和路德也教導:所有工作都是上帝神聖的呼召,不僅管理神的創造,更建立榮神益人的文化。

工作的功能價值和救贖使命有關。大使命關乎門徒訓練;大誡命是愛神並愛人如己。愛必須以行動展現。教導門徒愛神、愛人,必須以身作則。

雙職宣教士藉著工作服事未得之民,無論是教育、醫療、科技,或是經濟建設,都可成為愛的見證,傳遞愛的信息。

大使命和大誡命必須齊頭並進,相輔相成;工作與救贖、創造使命息息相關。

雙職宣教與道成肉身

福音必須與生活連接,家庭和工作則是生活場境。現今絕大多數人為家庭關係或工作處境感到苦惱,在許多10-40之窗的發展中國家尤為明顯。

福音展現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同樣的壓力下、大環境中,因為有神,心態可以積極正面;因為有信仰,生命可以活出希望。宣教士融入當地的文化,不僅在食衣住行的實踐上,也能通過工作與當地人同行,在當地的社會制度中生活,在同樣的生活壓力下彰顯福音,這是道成肉身的見證。

在許多國家,雙職宣教是工人惟一可以進入的途徑,但不一定能完全取代全職宣教士。雙職工人與全職工人(可以是提早退休的弟兄姊妹)若能組成團隊合作,就像在本地教會中長老、執事與牧師一起服事,豈不為美?在20多年差派雙職工人的經驗中,我們也看到,當全職工人和雙職工人能夠團隊合作時,事工可以更有果效地開展。

雙職宣教與全人福音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系統性貧窮和制度化腐敗,是今天許多10-40之窗國家老百姓苦難的主要根源。在不少宣教禾場,例如某些非洲國家,儘管數百萬人已接受福音,社會仍充斥腐敗、壓迫、罪惡和疾病,信徒和非信徒同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基督教就像一條「一英里寬,一英寸深」的河流。這眾所周知的現象,不僅僅是傳福音需要門訓跟進的問題。

「未得之民」(近年來宣教學更多使用「未及之民」的翻譯)一詞始創者拉爾夫‧溫特(Ralph Winter),在〈1800-2000的三個宣教時代─國度使命的失落與恢復〉一文中闡述「淺薄基督教」(shallow Christianity)的問題:福音不應只關乎個人生命的改變,而要轉化整個社會。「洛桑信約」也指出,全人和全社會的整全福音不只拯救靈魂;基督徒要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福祉貢獻,彰顯神的榮耀。

21世紀的宣教必須是大誡命和大使命的深度整合。帶著使命的專業人士或雙職宣教士,需要投入商業、政府、媒體、藝術和娛樂、家庭、教育、宗教的「七座山頭」,以福音轉化這些領域。而雙職宣教可以成為發展全人福音的宣教模式。

▲雙職宣教士通過工作與當地人同行,在同樣的生活壓力下彰顯福音,成為道成肉身的見證。

雙職宣教的優勢與挑戰

如果雙職宣教士每週工作40-50小時,還有時間精力做「真正的」事工嗎?

不錯,雙職工人或許參與「直接」事工的時間不多,但工作卻可以成為全職宣教士所沒有的優勢。外國人總是當地人注意的目標。雙職工人的生活就是敞開的一本書,一言一行皆可成為榮耀神的鮮活見證,工作本身就是使命。

戰略安置─工作時間內,雙職工人接觸社會不同階層,甚至是當地具影響力的人。如此機會可成為開啟福音之門的鑰匙。

社會影響─管理層的雙職工人可以影響職場文化,改善工作環境,甚至如威廉‧克理挑戰文化中的不公義,對社會產生顛覆性的正面影響。

分享資源─通過經濟上全部或部分自我支援,雙職工人可以減少宣教事工的費用,教會得以差遣更多的宣教士。

無論在何處生活,基督徒都面對平衡工作、家庭和服事的挑戰,雙職宣教還要加上在跨文化處境中應付生活中的人事物。在發展中國家工作也可能遇到意料外的難處,但挑戰雖大,收穫也大。當地人看到你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時,會更願意傾聽你的生命分享。

工作使命面面觀

從本地職場宣教到海外雙職宣教,有三種模式:

工作兼顧使命(work and mission)、工作為著使命(work for mission)、工作結合使命(work as mission)。每一個模式都有其地位(圖三)。

一、工作兼顧使命

對許多基督徒來說,工作主要為謀生,可以在下班後和週末服事神。工作和宣教使命是生活中兩個平行但無關的領域。

基督徒盡心工作,在職場上有好見證。對「世俗」的職業不會雄心勃勃,倒是優先考慮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具永恆意義的事物上,如禱告、查經、團契、傳福音。

當孩子成人後,自己也有儲蓄時,可能考慮提早退休,以便有更多時間在教會和福音機構服事,參加神學院課程或是短宣,甚至考慮到海外參與中、長期宣教。

大衛和莉莉在五十出頭就退休了。作為教會執事,大衛輔導青少年課業,並兼任籃球教練。莉莉擔任宣教小組主席,經常帶領短宣隊,並作青年團契輔導。

這對夫婦如果到海外服事,很可能會考慮全職事工。要是必須得到創啟地區的工作簽證,他們很可能會選擇最少時間的工作,以便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直接服事人的事工。

保羅和海倫則是放下銀行和社工管理的職位,提早退休,在亞洲一家基督徒經營的工廠作員工輔導,服事工人。因為當地工資不夠支付醫療保險和其他事工費用,他們也願意籌款。

▲無論甚麼工作,都具永恆價值;在任何工作中,都可為基督做見證。

二、工作為著使命

將工作視為傳福音或服事的平臺,有意向地選擇進入某行業或地區,以接觸特定族群。

幾年前,加州一家教會決定在德州植堂。由20名青年人組成的團隊中,有夫妻和單身,有教師、工程師和IT專業人員。他們舉家遷移到德州,找新工作,一同植堂。如今這個200多人的教會,還在不斷增長。

多年前,神帶領湯姆去東亞。他在企業融資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工作機會並不缺。但工作時間長,最終他選擇進入獵頭公司。薪水不多,但工作時間較有彈性,也有機會認識各行各業的人士,並與他們分享福音。

三、工作結合使命

幾年前,神給瑪莉負擔,要服事唐人街的新移民青少年。他們大多來自中國,英語還不流利,在學校成績不佳,很容易誤入岐途。瑪莉辭去高薪的IT工作,成為唐人街高中的電腦老師。她努力爭取政府撥款,為學生建立新的電腦教室。

由於學習電腦並不要求好的英語能力,這些年輕人學得很好,塑造了健康的自我形象,遠離街頭幫派活動。瑪莉的優秀教學和對年輕人的關心贏得學生和家長的尊重,她也有機會分享信仰。她的工作不只為了傳福音,同樣重要的是,年輕人獲得工作技能,並建立自尊心。

邁克作為能源和環境資源管理顧問,長久以來的夢想是為C國的能源基礎設施做貢獻,並在那裡服事教會。他在美國公司服務,但每年只能有部分時間在C國工作。最後,邁克決定自己成立顧問公司,搬到C國居住,以退休金支持自己,慢慢發展事業,為要用專業知識幫助該國發展,也要把福音帶到那裡。

同一個呼召,不同的角色

從圖四來看,圓圈的左邊是信徒受呼召參與本地服事,右邊是蒙召在海外服事。上面是雙職宣教,下面是在本地或海外全職服事。從差傳角度看,左邊是差遣者,右邊是被差遣者(圖四)。

這四個角色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並非放下工程師身分當牧師,才更愛主;也不是離家到海外,就更屬靈。重要的是在人生不同階段,都能對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既然作主門徒是同一個呼召,而不同的角色並沒有屬靈階級之分,本地又有這麼多還沒有完成的服事,為何考慮海外宣教?

當我們看整個世界的需要,90%的未得之民集中在10-40之窗,而此地帶只有全球10%的宣教工人,便可明白海外福音需要的迫切。

雙職宣教是全人福音、轉化社會的途徑,更是21世紀普世教會的當務之急。


陳保羅,活傳國際 (Go Live Serve International)同工。活傳國際總部在加州矽谷,是以雙職及營商宣教服事創啟地區的差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