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期
神國管家 Kingdom Stewardship

難民危機對世界政治與社會的衝擊

一、前言

世界進入21世紀,科技發達,文明進步,人類散居各地有如地球村,千里路程一日可達。可是我們卻經常從媒體看見許多難民「拼命」逃到相對安全的地區,擠在生活條件惡劣不堪的難民營中等待安置。

絕大多數難民是由於戰亂殺戮、饑荒、災害、宗教或種族迫害而被迫流亡;在逃難過程中也有不少難民家庭分散及喪失生命。最近幾年爆發的難民潮,主要源自中東和非洲,更是令人怵目驚心,不相信時至今日, 這些慘劇竟然仍每天在上演。

歐洲一向是住民安居樂業的地方,但從2010年底爆發「阿拉伯之春」事件後,1 為數眾多,以穆斯林為主的難民,從中東、非洲和南亞等地,經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強行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而產生的移民潮,帶給歐盟國家極大的困擾,至今還沒妥善解決。

敘利亞內戰在2011年爆發後,數以百萬計的敘利亞人逃到國外。雖然鄰國土耳其、黎巴嫩和約旦接收了大量難民,不過許多人希望在更富裕的歐洲居留,加劇了前往歐洲的難民潮,在2015年達到最高峰。

美國最近亦面臨中南美國家人民行經墨西哥非法進入邊境,也造成邊境的緊張。其他地區,如非洲、澳洲、孟加拉及南美地區也有嚴重難民問題。

普世難民有數千萬,是一個廣大的關懷禾場。本刊有些同工親自到達幾個難民區,訪問在期間服事的宣教士,目睹宣教士們關懷難民以及向他們傳福音,令人感動。(請參閱本期外展相關文章。)

本文擬對難民問題作一簡單的介紹,讓讀者了解難民問題。並探討基督徒如何參與關懷及協助難民的事工,尤其是將福音傳給苦難的人群。由於難民議題錯綜複雜,我們擬分篇刊出。本篇側重難民危機對各國政治及社會的衝擊,特別是歐洲。

▲絕大多數的難民是由於戰亂、災害、種族或宗教迫害而被迫流亡。圖為巴基斯坦的難民營。

(圖片來源:pixabay.com/photos/shinkiari-pakistan-camp-tents-81770/)

二、難民事務的歷史沿革

難民,是移民之一類,因某種不可抗拒的原因,例如戰爭、天災等,而被迫遷移,甚至放棄國籍。難民問題自古已有,例如中國歷史上,每到朝代更替,戰亂饑荒或河水氾濫,都會產生難民潮。

雖然歷史上大多數難民源於逃避戰亂,但其他問題也助長了難民危機。「迫害」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可以有多種形式:宗教、社會、民族、種族和政治迫害等等。

極度貧窮與饑荒是造成難民的另一個因素,例如2017年,非洲東北的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半島、奈及利亞及中東的葉門受到嚴重乾旱、暴動的升級及金援的不足,造成糧荒嚴重,這些地區有400萬難民面臨餓死的風險。2017年2月南蘇丹有10萬人即將餓死,100萬人面臨饑荒。南蘇丹有170萬人逃到烏干達,其中63%是兒童。2

國際組織關懷難民之機構

在國際事務上,「難民」一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開始被認定。國際聯盟於1921年設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High Commission for Refugees),是國際間有關難民事務的第一個協調組織。

1921年列寧取消了所有逃亡在外的俄羅斯僑民公民身分(特別是白俄羅斯人種),約有80萬俄羅斯難民成為無國籍人,就是由該機構協助安置的。

▲最近幾年爆發的難民潮,主要源自中東和和非洲,令人觸目心驚。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illustrations/map-of-the-world-human-group-1005416/)

德國的納粹主義興起後,有不少難民逃離德國,也由該署專責處理。之後該署又擴充職責,處理包括其他國家的難民。

二次大戰期間國際間產生更多難民,特別是猶太人受德國納粹勢力迫害,流離四方;因此同盟國在1943年成立「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UNRRA)),1945-46年之後其功能移轉到聯合國難民機構及世界衛生署。

隨著國際聯盟的解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及聯合國的成立,二次大戰產生的難民問題又開始受到關注。

聯合國於1950年12月14日成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UNHCR),簡稱「聯合國難民署」,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代替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為負責保護和支援難民的聯合國機構,宗旨是領導和協調世界範圍內保護難民和解決難民問題的國際行動。在當地政府或聯合國本身的要求下,難民署會向當地難民提供援助。

▲普世難民有數千萬,是一個廣大的關懷禾場。圖為聯合國難民署網站所提供的難民資訊網頁。

(圖片來源:https://www.unhcr.org/global-trends-2017-media.html)

聯合國尚有第二個難民辦事處,即「近東救濟工程處」,專門負責支助巴勒斯坦難民(UNRWA,the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Works Agency for Palestine Refugees in the Near East,設立於1949年12月)。

聯合國難民署致力於確保每一個人享有尋求庇護的權利,並可以在其他國家得到安全庇護,或者在情況許可時自願返回原籍地、就地融入或安置到第三國家。因其幫助歐洲難民的開創性工作及對全球難民的援助,難民署先後於1954年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2018年12月17日,聯合國通過歷史性的《難民問題全球契約》。(圖片來源:UN WEBTV)

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 (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

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於1951年7月18日通過,界定難民的定義,不僅限於歐洲,而是涵蓋整個世界。

1956年,難民署參與協調在匈牙利爆發的起義。一年後,難民署便介入解決大量遷入香港的中國難民問題,並同時需要處理因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而逃往摩洛哥和突尼斯的難民。難民署的任務近年來逐漸擴大到包括提供各種難民人道主義援助,例如符合《難民地位公約》所描述、有難民特徵的國內流離失所者,其主要工作地點為為非洲、中東和中亞,其中以黎巴嫩、南蘇丹、查得、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拉克、阿富汗和肯亞事務最多。

進入21世紀後各地爆發新一波的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使許多國家拒絕接納難民,更讓難民署的處境雪上加霜。聯合國於2000年底訂定每年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以紀念難民地位公約生效第50週年並冀望及引起全球人士對難民問題的重視及提供人道援助。

▲世界難民問題,錯綜複雜,聯合國成立國際難民署,宗旨是領導和協調,保護難民及解決難民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com/illustrations/access-many-hands-un-world-933122/)

聯合國全球難民契約 (The Global Compact on Refugees)

經過聯合國難民署及國際間對難民問題重視的國家及團體的努力下,2018年12月17日,聯合國通過歷史性的《全球難民契約》,旨在改變世界各國應付大規模流離失所和難民危機的方式,使難民和收容他們的國家及社區都能受益,並期待各國承諾更有效、公平地應付難民危機。

這契約的背景是:在過去,危機地區附近的國家接納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難民,儘管這些國家自己經常還面臨著諸多經濟問題。

然而,近年來與國際難民公約和人權法律相悖的是,很多國家都採取封閉邊界的措施以阻止難民湧入,使得數百萬難民面臨流離失所的困境,或冒著生命危險面向不確定的未來。

新訂立的契約期望:各國全面承諾加強和承擔世界村(以聯合國難民署為代表)對難民的責任;尋找尊重難民人權的解決方案;給他們帶來希望;並承認保護和支援他們的法律責任。

任何國家都不應該單獨應付大量難民湧入。難民危機需要全球各國共同承擔責任,而《全球難民契約》則是如何在當今分裂的世界中各國通力合作的有力依據。3 該契約的四個關鍵目標是;減輕收容國的壓力:加強難民自力更生:擴大獲得第三國解決辦法的機會:及支援原籍國安全和體面地返回的條件。4

▲各國移民法規對於難民問題的處理方法不盡相同。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photos/people-man-woman-protest-rally-2582774/)

三、難民的定義與人口統計

難民和移民是有區別的

難民是移民的一種,是無法安全返回家園並尋求保護以避免危險局勢的人。「難民」(refugees)一詞有具體的法律背景,並不適用於所有移民。

根據《難民地位公約》第1條的規定,難民是指因種族、宗教、國籍、特殊社會團體成員或政治見解,而有恐懼被迫害的充分理由,置身在原籍國領域外不願或不能返回原籍國或受該國保護的人。

國際法的確立對難民的保護的原則主要有兩個,即「不驅回原則」和「國際團結合作原則」。

前者要求,除非有正當理由認為難民有足以危害其所處國家的安全等其他嚴重情形,任何國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將難民驅逐或送回其生命或自由受到威脅的領土邊界。

後者要求,世界各國在難民的接納、安置、援助、保護難民事務的分攤開支,以及消除和減少產生難民的根源方面有責任加強團結與合作。

各國移民法規對於難民問題的處理方法雖不盡相同,但大多時候,會視情況採取「原居地遣返」或給予「政治庇護」。因為偽裝為難民向移民目標國提出避難申請,是非法移民逃避移民審查的常用手段之一,有些國家就採取相應措施阻止這種移民。例如加拿大在2012-2013年間公佈共35個國家的安全名單(美國、英國、日本、墨西哥、以色列等),凡是被列入安全名單者,加拿大政府會啟動快速審批程式,決定是否接受。2016年1月,德國執政聯盟宣佈將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列入「原始地安全國家」名單;表示這三個北非國家的國民向德國提交的難民申請庇護很可能被拒絕。5

難民的人口─世界趨勢統計

聯合國難民署2018年6月公佈2017年度《全球趨勢報告》(Global Trends, Forced Displacement in 2017),6 指出,在過去十年期間(2007-2017),全世界被迫流離失所(total number of forcibly displaced persons)的人口大幅增加,從2007年的 4,270萬達到2017的6,850萬的新高(相當於世界總人口中每1000人即有一位流離失所者)。在這10年間,每年平均增幅4.8%。其中有1,620萬人於2017年內被迫成為流離失所者(相當於每天44,000人逃離家園)(見圖1)。

世界各地的戰爭、暴力和迫害,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危機、南蘇丹戰爭、敘利亞的衝突,以及蒲隆地、中非共和國、伊拉克、烏克蘭和葉門等國家的大量流離失所人口,以及數十萬從緬甸往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逃亡潮,均使全球被迫流離失所人數至2017年已連續第五年持續增加,不過增幅比往年少。全球難民總數的增加使危機日趨嚴峻,而發展中國家因為收容難民或產生難民所受到的短期影響相當嚴重。

2017年的統計包括3,912萬國內流離失所者 (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略低於2016年的4,030萬人),符合難民署定義的難民2,540萬(比2016年增加290萬,也是難民署所統計的單年最大增幅),其中1,994萬(佔總數78.5%)屬於難民署負責照顧的:另外540萬(21.5%)巴勒斯坦難民則由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署負責。此外,有309萬是尋求政治庇護者(asylum seekers)及280萬無國籍者。

聯合國難民署照顧的上述1,994萬難民中,85%被安置在發展中國家。而其中68%(1,345萬)來自五個國家:敘利亞(629萬)、阿富汗(262萬)、南蘇丹(244萬),緬甸(111萬),及索瑪利亞(99萬)。其中63.1%(1,259萬)留置在收容難民最多的10個國家,分別是土耳其(348萬)、巴基斯坦 (139萬)、烏干達(135萬)、黎巴嫩 (100萬)、伊朗(98萬)、德國(97萬)、孟加拉(93萬)、及蘇丹(91萬)、衣索匹亞(89萬)及約旦(69萬)。這些國家中,土耳其連續四年收容難民最多,其中只有德國是發達國家。7 圖2顯示2017年主要國家新難民逃亡路線,最多的是南蘇丹有1百萬人主要逃到蘇丹(48萬)及烏干達(46萬);敘利亞74萬5千人主要逃到土耳其(68萬1千):緬甸65萬6千全數逃到孟加拉。

以區域分,非洲仍是難民留置最多的地方。難民主要分佈如下(單位萬,及占總數百分比):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Sub-Saharan Africa),623.6(31.3%):歐洲與北亞(Europe and North Asia),608.8(30.6%):南亞/東亞與澳大利亞(South/East Asia and Oceania),415.3 (20.9%):西亞與北非(West Asia and North Africa),265.3(12.9%):北美及南美(North/South Americas),48.4(2.4%)。圖3顯示全球難民分佈地圖,圓球尺寸大的表示難民人口多,例如土耳其收容難民最多。

以上怵目驚心的數字是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屬於難民署協助的對象),但各國政府發表的統計往往比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更高,因為各國政府較能掌握難民的流向。不管統計數字出自何處,都可看見難民人口的眾多。連帶地,許多人誤以為世界上大多數難民都往富裕國家,而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收容了最多難民。實際上,世界上大多數難民生活在貧窮或中等收入國家,即超過八成的難民得到發展中國家的庇護。

土耳其、巴基斯坦和黎巴嫩在2017年中庇護的難民人數最多。其次,難民中一半以上是18歲以下的年輕人及兒童;其中許多孩子與父母分離,必須自我照顧,甚至要處理自己的法律案件。

難民署的保守估計,2017年中沒有成人陪伴或與親人失散的兒童在67個國家共有45,500位以個人身分申請尋求庇護,及138,700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由難民署處理安置。8

四、歐洲難民危機及對歐洲政治與社會的衝擊

難民危機必然衝擊收容國的政治、社會與經濟,尤以歐洲、非洲、土耳其、中東、南美洲(委內瑞拉)、孟加拉及澳洲為最。雖然歐洲收容的難民人口並非最多,但歐洲的經濟條件比起發展中國家好很多,自然吸引許多難民,當然會受到以歐美國家為主的國際主流媒體重視,也使得歐洲成為目前難民危機最受矚目的區域。以下分析歐洲的難民危機及其對歐洲的影響。

▲難民危機必衝擊收容國的政治、社會與經濟。圖為聯合國難民署工作人員與難民談話。

難民危機對歐洲政治的衝擊

歐盟中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嚴厲批評歐盟的難民政策,認為歐盟長年的人口自由流動及開放邊界的政策,嚴重影響歐洲的國家安全,導致伊斯蘭恐怖主義及伊斯蘭教法推行者的滲入,及引來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但也有觀察者認為,難民的湧入不會成為收容國的財政負擔,而且難民成為永久居民後對該國的宏觀經濟產生正面影響。9

難民危機對發達國家中收容難民最多的德國而言更造成困擾。2015年面對大批難民經由陸路及海路不斷湧來時,德國政界及社會並無準備。德國原先對收容難民的立場是,只有歐盟出台統一的政策才能應對即將到來的移民大潮,後來卻演變成幾乎獨自承擔難民危機的重負。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2015年8月31日表示,願意接納那些經巴爾幹路線前來德國的難民。她說接納這些難民是「國家的任務」,並強調:「我們能做到!」

此舉鼓舞難民源源不斷湧入,而臨近國家則趁機「以鄰為壑」了,例如奧地利和匈牙利隨即開始動用專車,向德國運送難民。難民潮開始引發德國國內政局及社會的不安,甚至造成多起對難民收容所的襲擊事件。德國總理梅克爾仍堅持其道德勇氣,並宣稱:「關閉國門、無所作為不是21世紀的解決問題之道。」但她的堅持帶來德國政局的變動,也引發許多國家政局的不安。

2016年3月,德國右翼民粹主義的「另類選擇黨」(或譯選項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德語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AfD),在多個聯邦州的議會選舉中取得了創紀錄的得票率。兩年後,該黨成為聯邦議院第一大反對黨。梅克爾所帶領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陣營內部,對梅克爾的批評聲也日漸高漲。

梅克爾本人抵抗不了壓力,也自我批評說,「2015年發生的事不允許重演」。不過她同時也強調,德國如此成功地應對嚴重的人道主義挑戰,國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批評以梅克爾為代表的難民政策,認為這樣的政策造成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梅克爾2000-2018年擔任基民盟主席,2005年開始擔任總理,但於2018年10月底宣佈其總理位置到2021年為止,不再尋求連任,也是受到難民政策的影響。

2018年6月歐盟峰會也認為難民問題正是分化歐盟各國的主因。義大利和希臘等位於歐洲南部的歐盟成員國都在抱怨,認為其他歐盟國家袖手旁觀,讓他們獨力處理難民問題。其他歐盟國家卻反指,這些南部成員國過去沒有好好巡邏地中海阻截難民,甚至讓這些難民成功抵達德國、奧地利和瑞典等較富裕的歐洲國家。

主要位於歐盟東部的東歐新成員同時也在抱怨,自己加入歐盟時並沒有同意歐盟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理念,因此當德國和義大利要求他們伸出援手時,就斷然拒絕。還好,難民和移民新抵達歐洲的人數連續三年穩步下降,目前2019年3月約為2015年難民潮高峰時的10%。10

為了「說服」各國接收難民,歐盟委員會2018年7月提議,為自願接收難民的成員國提供一系列財政激勵措施,以促進各成員國共同分擔難民壓力。其中一項激勵措施為,各成員國每接收一名難民,可獲得6,000歐元的補助。雖然歐盟不斷提高財政補貼,希冀暫時緩解難民危機,但實際情況收效甚微,難民仍然大量湧入,使許多國家的難民營已經人滿為患,難以負荷。例如滯留在希臘5座難民營其中一所,只能容納3,100人,但2018年9月希臘官方發表數據,該營已經入住8,800人:另一所難民營接受能力650人,卻湧入4,000人。

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國對非法移民不斷加強防控、大批難民偷渡受阻的情況下,三面環海的西班牙已成為難民和非法移民進入歐洲的主要門戶。國際移民組織日前發佈的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9月9日,該年已經有近74,000名非法移民通過海路湧入歐洲,其中,約32,000名非法移民在西班牙登陸,佔總數的43%。

面對國內壓力,各國對難民流入也漸趨強硬,義大利政府持續採取緊縮政策;西班牙政府對於難民的寬鬆和人道主義態度起初受到國內輿論的支援,但是隨著難民人數的增長,不僅其政策受到反對黨的指責,民眾和輿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致使西班牙政府對難民問題的態度也出現了轉向的趨勢。

在歐盟各成員國內部,觀察家認為,如果傳統主流政黨處理不好難民問題,拿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則歐洲政治會加速轉向右翼民粹主義。11

▲歐洲難民湧入,帶給歐盟國家許多社會、政治與經濟問題。

(圖片來源: https://www.unrefugees.org/media/1509/europe-refugee-crisis)

難民危機對歐洲社會的衝擊

攻擊難民事件。對日益湧入的穆斯林難民,歐洲人普遍憂心忡忡。2017年1月的調查—歐洲人怎麼看穆斯林移民?平均有55%的受訪者同意應該停止接收更多來自穆斯林國家的移民。12許多國家發生攻擊穆斯林清真寺的事件。

德國過去幾年發生反穆斯林或攻擊清真寺的事件,2016年為3,500件,2017年減低到950件,2018年再減少到813件。但因攻擊事件而受傷人數從2017年的32人增加到2018年的54人。13

希臘、義大利等國家也發生類似的攻擊事件,而其他地區例如委內瑞拉在厄瓜多爾的難民,及在南蘇丹的難民,也發生多起遭攻擊之行為。

目前全世界有許多國家出現新納粹主義(Neo-Nazism),包含國家主義、反猶太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及種族主義等極右派組織。他們在各地對難民進行騷擾,製造事端,引起社會不安及難民的恐懼。14

衍生不法活動。除了偷渡集團以招攬、協助有意到歐洲居留的人偷渡,而從中取利外,偽造敘利亞人身分證明檔或為非敘利亞人獲取真的敘利亞護照也成為一門新興生意。有報導指出獲取一本假敘利亞護照,及假身分證明文件只需花250美元,即使是真護照也只需2,500美元。歐洲刑警組織估計,偷渡集團於2015年共獲利60億歐元,大部分是來自安排移民非法進入歐洲,使得人口偷渡已成為「歐洲增長最快的犯罪活動」。

治安惡化。根據歐盟內部的「申根協議」(Schengen Agreement),成員國相互之間沒有邊境管制,持有任一成員國有效身分證或申根簽證的人可以在所有成員國境內自由流動。

人口自由流動對歐盟成員國居民及訪客雖然有很多方便,但也帶來治安問題。在一些國家,像瑞士,在加入條約後治安有惡化趨勢。同時歐洲難民危機也給人口自由移動帶來新的挑戰,使得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均採取暫停申根的舉動。

德國聯邦刑警局關於有移民背景的犯罪報告發現,移民佔16.6%的盜竊罪、10%的欺詐罪、11%的暴力犯罪、7.6%的毒品犯罪、9.1%的性犯罪和15%的奪命罪行。僅2016年移民犯罪就增加52.7%。至少一名嫌疑人是移民的性犯罪比例從2012年的1.8%上升到2016年的9.1%。

下期預告:如何安置難民?徹底解決難民產生的緣由?難民對收容國經濟有何影響?基督徒如何協助難民?

「他(耶穌)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馬太福音9:36-38)


1.         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是西方主流媒體所稱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斯一些城鎮爆發民主運動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並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設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這個「阿拉伯之春」屬於「諳熟互聯網、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然而各穆斯林國家的命運並不相同,使得這場波及多國的民主化運動蒙上陰影。截至2016年7月,只有突尼斯成為阿拉伯之春中,惟一能實現民主轉型的國家。 除了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趁亂局崛起,控制大片區域外,其他多個國家均陷入長期動亂和戰爭,引發了歐洲移民危機,稱為「阿拉伯之冬」。(維基百科)
2.         https://www.unrefugees.org/news/refugees-at-risk-of-starvation-in-africa-and-yemen/
3.         https://news.un.org/zh/story/2018/12/1025001
4.         https://www.unhcr.org/the-global-compact-on-refugees.html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A%BE%E6%B0%91
6.         https://www.unhcr.org/en-us/statistics/unhcrstats/5b27be547/unhcr-global-trends-2017.html
7.         根據Global Trends 2017: Table of Contents for the Excel Annex tables,數字與難民署新聞宣佈的細節上有些出入。
8.         https://www.unhcr.org/globaltrends2017/
9.         歐洲難民潮會不會成為歐盟瓦解的催命符。6/28/2018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4640897
10.       The Refugee Brief – 7 March 2019。WHAT YOU NEED TO KNOW https://www.unhcr.org/refugeebrief/latest-issues/
11.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9/15/c_129953817.htm
12.       https://www.newsdeeply.com/refugees/community/2017/03/28/social-impact-of-migration-must-be-a-topic-of-policy-not-fear。關於難民營收容超過容量,另見https://www.asylumineurope.org/reports/country/greece/reception-conditions/housing/conditions-reception-facilities,及 https://www.dw.com/en/overcrowded-refugee-camps-greek-islands/a-46771466
13.       https://www.infomigrants.net/en/post/16056/germany-sees-fewer-attacks-on-muslims-and-mosques-in-2018;https://www.dw.com/en/more-than-3500-attacks-on-refugees-in-germany-in-2016-report/a-37719365
14.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歐洲移民維基之英文及中文網頁所引用的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migrant_crisis;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o-Nazism


溫英幹,臺灣東華大學榮譽教授,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董事會主席及《神國雜誌》人才單元企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