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散的宴席
人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有一宴自四千多年前就開始了,至今尚未結束⋯⋯
在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地,年邁的亞伯拉罕住在幔利橡樹旁的帳棚裡,有一天,他以誠心接待了三位遠客,因而得到兩個消息。一是老妻將在明年為他生位兒子,其次是侄兒所住的城即將毀滅,因為城中充滿了罪惡。亞伯拉罕雖為將要得子而高興,但也沒忘記為侄兒的性命求情。這遠客其實是神的使者,所說的兩件事後來都應驗了,亞伯拉罕不但有了後裔,侄兒的性命也保住了(創十八章)。亞伯拉罕的心如金石,深深感動了上帝,便賜他雙份的禮物。就是自己得福,別人也因他得福。這祝福來自一場宴席,以至於後人流傳,誠心接待客人的,等於不知不覺地接待了天使。
這以後,除了接待,《聖經》提到的宴席還有多重的意義。
重逢
也是感恩,就如約瑟為久別重逢的兄弟擺設宴席(創四十三章)。這十二位兄弟經過十數年的離亂,異鄉再見面時除了驚愕稱名、追憶兒時的容貌,還有道不盡的滄海,甚至悔恨的事。約瑟尤其喜淚交織,但他在一片悲歡唏噓聲中,不忘記為家人安排遷移,幫助他們搬離那已鬧了幾年的饑荒之地。
約瑟這麼做不只因為他有能力,主要原因在他有心。人生本來多漂泊,能再見面十分不易,誰也不希望此次別後又是秋山幾重、白雲無盡。何況血濃於水,雖然約瑟當年是被兄長聯合出賣,而被迫流離異鄉,但是他早就原諒了他們。
或者說,與家人重逢,是約瑟的一個盼望,但不是他人生的最終目標。因為他已明白,若沒有原諒的心,再多的相聚只會增加痛苦與矛盾。上帝就在約瑟學好原諒的功課之後,安排他和兄弟們重逢。
從約瑟處理重聚的種種細節看得出他是位智慧人,也是懂得感恩的人。因為他始終相信人生無論怎樣發展,都在上帝的保守、帶領下。約瑟是位活在上帝旨意中的人,他的智慧和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從上帝而來。
共享
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藉獻祭向上帝表示感恩,祭物雖然獻給神,但神允許部份的祭肉留給祭司作賞賜,平安祭更可以讓大伙一起享用(利未記七章)。在這種情況下,獻祭的人們認為祭物一旦獻上就屬於神了,所以,吃祭物時會感到心中充滿了上帝。也就如耶穌所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約翰福音六56)
在以色列人的觀念中,血代表生命,血屬於上帝。耶穌的意思是,把我的人生經歷放進你的心思,當你在人生旅途中受挫失敗、灰心絕望時,記得我曾和你有類同的經歷,我也會和你共同奮鬥。
所以,當人心接納耶穌的同時,也等於進到祂裡面,吸取祂的生命特質,就是恩慈和公義。人若得到這種生命力,在經歷各樣的挑戰之後仍然有愛和盼望,好像被上帝的生命不斷更新一樣。
這種代贖,表示耶穌用祂自己來恢復我們的生命力。祂的門徒不但理解這意義,也願意每逢節慶擘餅、分杯,從此,藉著餅和杯中的汁來記念耶穌為世人的捨身和立約。
送別
中國古人的離詩多傷感,唐朝詩人杜牧曾說:「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因為今夜別後,好友就像一枝孤零的蓬草,飄泊萬里之外,從此仰首看浮雲、側身望晚霞,都有股千言難託、餘輝枉留的情懷,所以,詩人寧願強忍滿腹的離愁,用蠟燭比擬自己,以無情淡化多情,實因不願虧負這段和知音相聚的珍貴時刻。
耶穌是門徒的知音,他在最後晚餐裡的離別叮嚀也令門徒憂愁,多馬不是說:「主啊,我們不知到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約十四5)彼得也說:「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二十二33)
耶穌雖然不捨,但是知道將要去的地方是個安定、和平的美地,祂也要在那裡為朋友們預留坐席,所以祂說:「我去,是為你們預備住處。」
這是大膽的應許,應許人的生命有個再創造的奇蹟;這話也是一個真實的保証,保証人與神關係的延續。千百年來,已有人證明看過這奇蹟,也有數以萬計的人與親友面臨生離死別,憑此保証得著安慰、希望,得以堅強而樂觀地走完人生的旅程。
對一個預知未來的人,分離雖然痛苦,但也是個彼此等候、互相代禱以及磨練成長的時機。這樣的餞行可以說是未來的接風前奏。
機會
《聖經》新約記述最後晚餐的情景時,四卷福音書都提到猶大將要賣主的事,這和耶穌將被釘抓、被釘的發展都有連貫,作者也暗示耶穌等候猶大知錯悔改。其實,耶穌在這個時候也給其他的門徒一個信息,就是「學我的樣式,愛你的仇敵」。
怎樣愛才算愛仇敵?使徒保羅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書十三4)與人相處如果光有忍耐,沒有恩慈,會使人感到冷漠、呆滯;雖然蠻有恩慈,卻缺少耐心是隨心所欲的愛,俗話叫「慣」,兩者缺一都不能算是真愛。有耐心的愛,是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並相信對方須要時間領悟、調整;有恩慈的愛就是捨己,既然捨己,就不計較對方會不會再傷害你。所以,愛仇敵就是完全接納對方,包括他的缺點,並且坦誠對待,等候對方悔改,就像約瑟對待兄長、耶穌對待猶大一般。
耶穌知道這是極不容易學會的功課,今夜晚餐之後,門徒就要獨當各樣的挑戰,這需要超然的能力與信心去對付。所以耶穌以身作則,從彼此洗腳到愛仇敵,實踐得清楚徹底,祂要求門徒從最難的功課開始,也說明了服事的原則,就是先負軛,才能犁田。要先愛世人,才能把福音傳進世界。所以,「愛你的仇敵」是個命令,也是要求,更是最後晚餐的主要意義。
當耶穌提到猶大說:「這人不生在世上倒好。」這話不是指猶大賣主成功而言,因為自從亞當犯罪以來,魔鬼始終沒有放棄破壞神救世人的計劃,猶大把耶穌交在別人的手中,只是中了魔鬼的圈套,並不是猶大成功。耶穌這句話的意思是,猶大為了三十銀元出賣了神的兒子,等於褻瀆了神;他將要成為世代引以為喻的壞榜樣,被舉世唾棄,這樣的下場,還不如沒有活過。這話是對猶大未來的聲譽而發的感嘆。
所以,宴席也可能是某些人生命里程的新機,就像約瑟的兄弟們,他們在這場宴席中終於明白神有揀選的主權,從此完全尊重約瑟。耶穌的門徒們經歷了最後的晚餐,終於徹底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是基督,甘願降卑為人贖罪,門徒們從此不再為服事的地位爭大小,並且甘心互相扶持。(彼前三22 、彼後三15)
傳承
在現今忙錄的時代,凡事講求效率、速成,時間比什麼都珍貴,一般人覺得赴宴不但要花時間,也是一種人情的負擔。除非能在宴席裡進行某種交易、政見或交換一些資訊、技能,花點這樣的時間還算值得。
但對基督徒來講,宴席的目的是表明上帝與人的愛,就如最初亞伯拉罕開始的宴席,他在沒有財物、權勢的利害關係下設宴,就是一種奉獻。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甚至家園,以求賓主的互動能達到交流、記念和共享的功能。所以,基督徒的圈子裡總有吃不完的愛筵。
想當年亞伯拉罕夫婦以餅、奶油和小牛肉來招待客人,雖然只有三樣,但卻是當時上好的食物。因為牛羊牲畜是遊牧民族唯一的資產,牛犢更是珍貴;金粉經過加工或是交易而得,也算精品。當然,最可貴的還是他待客的至誠至情。
今天因為交通、資訊的發達,聚餐的人比以前多,物質也豐富了。面對著滿漢全席似的大餐,週旋在萬般人叢之中,難免歡喜振奮,歡樂之餘不要忘了這是個進行多向交流的場合,有時歡笑,也有時默念;可以談大事,也說小節。或者說,人堆裡你看得到良善,也分得出是非;你感受得到愛,也埋伏著挑戰;你尋找上帝,也要逃避魔鬼。
置身在這世界的縮影裡,我們仍然找得到先聖的坐席,捕捉得出先賢的身影。
當認識位新朋友、與人談到艱澀的話題時,我們可以在亞伯拉罕的樹蔭下,撿拾金蘋果落入銀網裡的智慧。若有人冒犯了你,只要調出約瑟的心律,再大的震波、矛盾都會被溶化。送別親友時,別忘了禱告好比鞋帶,恆常代禱就如同繫好他平安鞋上的鞋帶,祝福彼此分頭續走天路。與人共享佳餚時,求神賜我們有門徒般的味蕾,仔細品味出人的常情、神的恩情。若有人要顯高,你乾脆縮小自己,做個神眼中的瞳仁,活出上帝的慈輝,散發宴席的多彩涵意。
這樣,人就在愛筵中看見了基督,又將在基督裡歡欣設宴,代代相傳,直到如今。
作者小檔案
麥小瑩,任職商務經理,兼教育與編輯。居家新澤西州,與夫共育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