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期
神國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他們是我們的兄弟!

【實例篇3】送愛到臺灣後山

圖/洪妙真

▲在貢寮海邊舉辦兒童成長夏令營,風和日麗、綠樹如蔭,孩子們有個快樂的營會。笑聲,歌聲,感恩聲不絕於耳!

留守後山的孩子

在漢人移民入臺灣前,臺灣原住民散居整個臺灣,現在則主要分佈於本島山區、東部地區以及蘭嶼。截至2017年2月,原住民族總人口數為554054人,佔臺灣人口總數2.35%。1

臺灣有70%以上是高山,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峰有268座,在一千到三千公尺之間,分佈著十六族原住民。目前臺灣以保護原始森林為先,訂定「樹不能砍,獵不能打,魚不能釣,山坡地也不能開懇」等政策,許多山地青、壯年必須離開部落到平地謀生,留小孩在山區由祖父母照顧。一般孩子到國中階段,就面臨兩個選擇,經濟情況許可的便離家下山讀書,經濟情況不許可的,就直接進入社會工作。

臺灣山區的留守兒童以國小為主,主要居住在三大山脈—玉山、雪山、海岸山脈等山區,人數在兩至三千人左右。2

後山孩子面臨的困境

留守兒童普遍面臨的問題,是由經濟缺乏造成的基本生活品質低下,許多孩子連起碼的食、衣、行都極其困乏。

自然災害:臺灣處地震帶,山地多半土石鬆散,每年颱風過後,一下大雨就有泥石流,造成道路中斷。另外,農作物遭風雨吹打,導致歉收,或是收成後,卻因道路中斷無法運到山下販賣。這些不可抗的自然災害造成許多留守家庭長期處於貧乏之中。

人為因素:照顧留守兒童的長輩中若酗酒、病重,便因酩酊大醉或自身難保而無暇照料孩子,任其「自由發展」,更遑論擔起教養責任。另一方面,有些原住民沒有節育觀念,一家五、六個孩子很正常,甚至七、八個以上也有,使得照顧的長輩力不從心,無法顧及孩子身心靈的健全。因所受教育有限,部分下山工作的父母或單親僅能謀得勞力工作。在收入不多,又得支付城市高額生活費用情況下,自己生活上都捉襟見肘,哪來多餘的錢寄回家鄉呢?

▲阿公、阿婆扶養十二個孩子,在寒冬孩子卻只穿短袖。後排右二是作者洪妙真傳道。

留守後山的辛酸點滴

例一:新竹尖石鄉的部落有一對老夫妻,阿公因車禍傷及脊椎無法工作,阿婆有嚴重的糖尿病,體力、視力均很差,僅能在住家旁邊種菜供三餐食用。他們的三個兒子,有病重的、有單親的,但是十二個孫子,由小一到小六全部留給他們照顧。

我初次探訪時,見孩子們個個臉色灰黑、營養不良,桌上有一瓶廉價醬油。我問孩子們:這瓶醬油為何放桌上?他們說這是拌飯用的,沒有菜就拌醬油啊。當天天氣很冷,孩子中年齡最大的小六男孩,僅穿一件微薄短袖T恤,在寒風中瑟縮。阿婆說他如今長得快,外套穿不下了,惟一的長袖運動衫洗了未乾。看著缺衣缺食的孩子們,我心中真的很痛!

例二:在南投信義鄉部落有一對兄弟,分別上小學五、三年級,父母在孩子未上幼稚園時離婚,之後母親離家,爸爸就下山工作,平均兩到三個月才會回山上看孩子,卻從未帶錢給照顧孩子的阿婆。阿婆為支付房貸,每天在外種菜和打零工,回家累了就跟鄰居喝酒,孩子經常站在她旁邊看她喝酒,肚子餓了卻沒飯吃,稍微頑皮就被修理。因此孩子心中有許多苦毒及無奈,甚至哥哥有幾次揚言等他長大後要殺死阿婆。缺乏關愛的孩子,未來進入社會中,必然產生許多問題!

後山孩子是我們的兄弟姊妹

現階段臺灣山區留守兒童的需要不外乎生活及心靈兩個層面。就基本生活而言,企盼能有各方面物資的供應,包括米糧、禦寒保暖的冬衣外套、以及能在山區行走奔跑的鞋子等。至於心理層面的需求,固定的探訪關心、教導聖經真理等,都能讓孩子在心靈上獲得安慰,甚至得著永生的應許。

我所服事的關懷協會目前在全臺山區已設立十個「以勒糧倉」,每個糧倉均有義工監管,可供應附近三到四個部落的貧困家庭。他們有需要,均可來領取米、麵、罐頭等物資。我們現階段急需社會大眾協助提供存糧。同時,藉著每年在多個部落舉辦兒童夏令營和音樂治療活動,我們盡力幫助這些山地留守兒童在生命品格上有正向的發展與更新。

用愛和行動來幫補留守兒童的需要,他們的身心靈,只有社會共同關心參與,才能健康地成長。他們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要愛他們,幫補他們生命中的不足,使他們的生命因為有愛而更顯價值、有光彩!


註1:資料來源於中文維基百科。
註2:全臺灣山地留守兒童約兩、三千位,經協會探訪造冊的詳細人數如下:

縣市人數 縣市人數
新北39 南投84
桃園5 台東76
新竹132 花蓮2
苗栗5 台東76
台中9   

作者小檔案

洪妙真,1947出生於廣東汕頭,商專畢業後從事日本商社、鋼進口公司英日文祕書、貿易公司董事長秘書、鍛造公司業務副總、教會宣教士,現為奇蹟全人關懷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