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的激勵與感動
2018吉爾吉斯訪宣回顧
供圖/黃明發
約十四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吉爾吉斯,震撼很大,文化、經濟條件的差距,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當時跟我去的是一群在美國長大的年輕人,對他們而言,吉爾吉斯的生活簡直不能想像,他們在那裡所做的一些事,可能是一輩子中的第一次。不過也因為這樣,我們教會(新澤西主恩堂)從此每年都派暑期短宣隊到吉爾吉斯,幫助楊嘉善長老所建立的基督教學校和孤兒院。
伯特利中心在四年前也開始規劃及推動吉爾吉斯訪宣團。這一次的訪宣成員來自不同的城市及國家,約四十五位,是歷屆中最多的一年,有教會領袖、機構負責人、正在尋找跨文化宣教工場或有心成為宣教士的弟兄姊妹。短短一週,每個人都經歷豐富,不論是聽到的、看到的、或領受的,都很難用筆墨形容。跨文化宣教對華人來說是一個新領域,在這次旅程中,大家有機會彼此磨練,一起學習,希望這樣的訪宣可以鐵磨鐵磨出刃來。
我最感動的時刻
這次訪宣我們特別安排大家接觸了幾個不同的團隊:教育、醫療、扶貧、商業宣教、農業、孤兒院、語言學校、門徒訓練、神學教導、旅遊、幼兒教育等。此外我們也安排大家參加了當地俄羅斯語教會的崇拜及華人教會崇拜。
在俄羅斯語教會崇拜時的孤兒表演,是我最感動的時刻。他們原先今(2018)年4月要來美國訪問,在美東安排好了十五場以上的表演,不論是短劇、舞蹈、詩歌、見證及手搖鈴等節目,都很感人,是半年多勤奮苦練的結果,卻因簽證被拒而被迫取消。如今能在俄羅斯語教會看到他們排練的成果,真是讓人得安慰,相信這些努力都不會徒勞無功。
▲觀賞在俄羅斯語教會的孤兒表演,是作者最感動的時刻。
主是如此迫切
我們在當中也安排了一次特別的見證。有一位從小在穆斯林環境長大的女孩,從小熟悉古蘭經。她的父親及哥哥都是阿訇(老師或學者之意),但她對古蘭經的熟悉程度遠勝父兄。不過她從小就得了不治之症,不知人生有多少日子可以活,直到有一天耶穌在夢裡向她顯現,並醫治了她,甚至還把有釘痕的雙手給她看。因為她從來沒有接觸過基督教,也沒上過教會,不知道那就是耶穌。
後來因為認識一位基督徒姊妹,才知道是耶穌醫治了她。這位姊妹帶她去教會,從此她就一直去教會。耶穌不但醫治了她,甚至每天在夢中向她顯現,教導她,告訴她做錯了甚麼事,說錯了甚麼話,還告訴她是根據聖經哪裡的記載。這樣持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大家聽得目瞪口呆,幾乎無法相信。過去幾年常聽說耶穌在夢中向穆斯林朋友顯現,或是在異夢中給他們啟示,帶領他們信主,但這樣面對面親耳聽到第一手見證,卻是第一次,相當震撼。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的主是如此迫切,如此愛穆斯林朋友!這樣的見證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主耶穌的心意,願常常能夠以基督的心為心,把這樣的異象傳遞出來,讓更多的華人來參與穆宣。
「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這一次訪宣也是歷年來最挑戰的一次,因為人數遠遠超過基金會所能容納的床位。於是我們被迫在首都比斯凱克下榻,每天坐巴士來托克馬市訪問基金會主辦的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和孤兒院等,一趟車程都近兩小時,時間、效率、費用及同工協調都相對不容易,再加上當地旅行社負責人因為家裡臨時有事無法全程陪伴及翻譯,帶來更大挑戰。
感謝主每天都有不同的天使來幫助我們,讓我們的行程沒有因此耽擱,雖然常常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每次神都有最好的安排,讓我們深感觸動。就像詩篇八十四章第5節所說:「靠祢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我們相信這是一條新的大道,是一條成聖的道路,也是一條朝聖的道路,是一條神同在、神掌權的道路。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卻要奔往同樣的錫安大道。在這條路上我們手拉手、心連心一齊走。因為這是一個新的季節,神要在這個新的季節做新事、做大事。神要興起世界各地的華人一起來走這條錫安大道—朝見神的大道。
雖然每個人受呼召去服事不同的地方,或在中國,在中亞,在中東,在以色列……,但最後我們都要在錫安朝見神。這裡是華人的命定。我們也將在不久的將來,每年持續地推動不同層面的生命之旅,有走禱、訪宣、體驗營、短宣或長宣等,透過在新疆(古絲路),在中亞(吉爾吉斯等)及中東(以色列、約旦和黎巴嫩等)不同的路線,盼望更多華人回應神的呼召,一起進入應許之地,同心邁向合一的宣教。
耶和華以便以謝,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參撒母耳上7:12)
吉爾吉斯(也叫吉爾吉斯坦),一個中亞內陸古國,東接中國,有游牧傳統,風光美麗,為中低收入國家,經濟以礦產開採,農業為主,依賴於在國外工作的公民的匯款。國內生產總值(GDP)在世界上排名第144位。1991年蘇聯解體時獲得獨立。民族:吉爾吉斯裔73.2%,烏茲別克裔14.6%,俄羅斯裔5.8%,東干1.1%,其他5.3%(2017年資料)。語言:吉爾吉斯語(官方)71.4%,烏茲別克語14.4%,俄羅斯語(官方)9%,其他5.2%(2009年資料)。宗教:穆斯林75%,俄羅斯東正教20%,其他5%。(編譯:李文屏/資料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www.cia.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