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的良牧
訪李秀全牧師
李牧師於1977年3月赴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牧會。當時筆者在該教會聚會,有機會領受他和師母的教導,獲益良多,是主的恩典。牧師知道我寫了《物理學家看聖經》一書後,特別鼓勵多做文字事工,他實在是我的良師益友。現能代表神國資源雜誌訪問李牧師,深感榮幸。李牧師事主超過四十年,推動宣教事工不遺餘力。其經驗之談,肺腑之言,很值得我們深思並付諸行動。
您事奉主已超過四十年,您的事奉可以分成那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對你的國度觀和宣教觀有何啟發呢?
李:我事奉主已有四十二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63年至1977年。這十四年我在台灣校園福音團契從事學生工作。第二個階段是從1977年3月至1994年12月。在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接替焦源濂牧師牧會達十八年之久。第三個階段是從1995年至2005年年底,神帶領我們夫婦在這十年中學習跨文化的宣教工作。
感謝主,讓我先後有機會在福音機構和地方教會參與事奉。我深深地感到福音機構和地方教會的互動和整合,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求主給今日華人教會的領袖有胸懷地方教會和機構的「國度觀」。
我過去有機會在學生中做福音和牧養工作,特別留意到在近兩百年來西方教會的宣教史中,記載了許多大學生參與海外跨文化宣教的事例。比方在歷屆美國爾班那(Urbana) 宣教大會中,上帝感動呼召成百上千的「宣教士」投入宣教的行列 。 因此,前後二十多年在「校園福音團契」(Campus Evangelical Fellowship)的事奉,也給我帶來極強烈的宣教使命感。
回顧您過去的事奉生涯中,最難忘的場景是什麼呢?
李:難忘的場景有很多,但其中有兩個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第一個場景發生在1973年的爾班那宣教大會,在16,000位出席者的大會中大開眼界,同時也看見自己是多麼的微不足道。該次宣教大會帶給我極大的震撼,直接影響了我人生下半場事奉的方向。
第二個場景涵蓋事隔四十二年的兩件事。首先是在1961年大學畢業後,因服兵役被分派到台灣前線的小金門。每次當我遙望彼岸的神州大地,為了自己的同胞,流淚求主早早打開福音的門扉,讓我的骨肉同胞早日得救。2003年我在廈門,站在面對金門的岸邊,流著眼淚向神禱告說:「主啊!感謝你,垂聽小子四十二年前的禱告,你已打開了中國福音的門,讓福音進入了中國。現在,你僕人懇切地求你;動員神州教會把福音帶出中國,讓中國成為名符其實的『宣教的中國』。
這兩件事給我留下永難忘懷的印象。謝謝你提出這個問題讓我可以分享我的感受。
在事奉的路上,有那幾個人對您的影響最深?為什麼?
李:在我學習事奉的路上,有四位主的僕人和使女對我的靈命、生活和事奉有很深遠的影響。
第一位是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的艾得理牧師。我在他中文傳記的序言中曾說到他是:「一位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的外國人,一位比中國人更愛中國人的宣教士。」他深深地幫助了我屬靈生命的塑造。
第二位是基督之家的寇世遠監督。在我大學畢業前後,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參加他帶領的查經班、營會和特別聚會,在讀經、研經、解經上給我打了很扎實的根基。
第三位是張明哲教授,我們稱他為張伯伯。他不斷地耳提面命,提醒我們在跟隨主、事奉主時,不忘「生命→生活→事奉」的次序。
第四位是我的妻子李林靜芝。在我們結婚四十多年來,她一直靠主努力學習作一個「才德的婦人」(箴31:10,A Wife of Noble Character)。常用愛心說誠實話,支持我、提醒我、鼓勵我。
那處經文是您事奉生涯的座右銘?
李:你問了我這麼多好問題,訪問完後可能替我寫傳記了。(筆者大笑,內心連說不敢當。)
影響我的經文有很多,在這裡只說四處。
馬太福音1章14節「道成肉身」,在我日常生活和宣教事奉上是我的座右銘。
約翰福音3章30節:「祂必興旺,我必衰微。」對我屬靈生命的成長,以及團隊事奉的配搭上有十分實際的影響。
在牧養教會上對我影響最大的經文,是詩篇78篇72節:「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這一節經文就是我們常說的「內方外圓」。
從牧會到參與宣教,以賽亞書49章5─6節給了我們夫妻突破性的影響。神用這一段聖經來呼召我從同文化宣教走向跨文化宣教。
據您的觀察,在未來十年,普世華人教會要面對哪些重大的挑戰?我們要怎樣回應呢?
李:未來的十年,我深深覺得不管是海外和中國國內的華人教會,都責無旁貸地面臨「普世宣教」的挑戰,在這個十分嚴肅的前題之下,我簡單分享幾方面的負擔:
第一,交棒與接棒的落實-特別在海外的華人教會,兩代之間似乎漸行漸遠。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之間需要更緊密「薪火相傳」的銜接。
第二,華人教會與非華人教會的合作-華人教會一向保守,如果要參與普世宣教,我們一定要謙卑的向西方教會學習並與他們配搭。
第三,中國大陸教會與海外華人教會的呼應-海外華人教會應先帶出可行的宣教策略及可用的管道,在中國大陸向外宣教之門敞開的時候,『裡應外合』投入大使命,等候主耶穌的再臨。
可否分析比較台灣、香港、東南亞、北美華人教會,以及中國大陸教會的差傳現況及特色?
李:台灣的差傳正在起步。過去十年來台灣的教會有兩個可喜的現象:很多教會陸續舉辦『第一屆』的差傳年會;神學院也開始注重宣教事工、設立宣教系。
香港的宣教工作比台灣進步很多,可以對台灣起鼓勵作用。香港差傳聯會擔任了策略性的重要角色。他們很認真地探討了一些有關宣教的重要課題。例如:如何解決宣教士子女(Missionary Kids)所面對的問題;如何關懷輔導宣教士的心理問題等。
東南亞華人眾多的國家很多,包括印尼、寮國、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他們的情況各有不同。以新加坡來說,他們的英語教會比華語教會在差傳方面活躍得多。多年來,神學院也亟力推動宣教教育、培育宣教人才。
中國大陸幅員廣大,不易掌握最新的全面資料。就我所知,三自兩會絕大多數的教會在宣教上是一片空白。相對的,家庭教會則相當積極。家庭教會推動「宣教移民」,向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傳福音。但在外在政治經濟因素影響下,普世宣教力量仍較薄弱。
北美華人教會走在台灣、香港、東南亞之前。他們得天獨厚,有更多、更好的資源,教會常有差傳年會,鼓勵信徒直接、間接參與跨文化宣教。
多年前不少教會有文字事工主日,強調文字事工的重要性。現在似乎已被互聯網和差傳大會取代。您對基督教文字事工的前景,看法如何?
李:我不覺得文字事工會被取代,因為互聯網、差傳大會等事工,仍需要使用文字作為工具。現在VCD、DVD等事工,基本上還是要用文字,故文字事工仍是相當重要,我們要多培訓這方面的人才。我個人非常佩服蘇文峰、蘇文安等同工在北美推動文字營,訓練寫作人材。事實上,現在高俐理姊妹發起「神國資源中心」也是由文字事工起始。他們是很了不起的文字尖兵。
知道您將在世界華福會有更全面、更深入的參與,請問我們可以怎樣為您代禱與您同工呢?
李:李師母和我非常需要你們的代禱,我將在2006年7月底接手擔任世界華福聯絡中心的總幹事。我覺得責任很重,道路很遠(任重道遠),需要神特別的恩待和憐憫。我希望能在過去近三十年來歷任總幹事奠定的基礎和開闢的方向上,繼續往前推進和完成天父對普世華人教會的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