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盼望
圖/簡英慧(臺灣)
外婆,聽見我在叫您了嗎?
96歲的外婆,是我最掛心的人。自從新冠肺炎開始流行之後,舅舅下達命令,為了外婆的健康,要眾子孫別去探望,我們當然理解,也照樣遵守。
隨著疫情日趨嚴重,見不到外婆的日子也越久。日前,忍不住到外婆家探望她,卻只敢站在三公尺外的大門邊看她,對她招招手,她也對我們招手。
我最近剪了長髮,而她又耳背,站在門口大喊大叫時,不知她聽到了沒有?我甚至沒把握她認不認得是我?離開外婆家的時候,心裡覺得沉沉的,很難過。想念以前依偎在她身邊撒嬌的日子,聽她唱歌、跟她聊天……。不知要多久,才能回到那些親暱的時光,重享天倫之樂?
改變模式的人際關係
新冠病毒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習慣的互動模式如擁抱、握手,都被禁止。我們習以為常表達愛的方式,也需要改變。上班改成居家辦公,上課改成視訊,會議使用通訊軟體。親友間的探望變成壓力。教會改成視訊聚會,仍繼續舉行實體禮拜的教會,也大大隔離會友之間的距離。
拜現代科技之賜,雖然不能見面,但透過視訊聊天、開會、做禮拜,也可以透過通訊軟體互傳動態,看看朋友的臉書。在信仰中很重要的是實踐,通常會透過探訪等面對面的方式互相關懷。線上的互動又該留意些甚麼?臺灣某教會在直播網路禮拜時,還不忘記提醒會友:請準備聖詩、聖經,專心參加禮拜,不要:只穿內衣褲、躺著、吃東西……。看了令人莞爾!
但在社交媒體的背後,會形成甚麼樣的互動模式?或者說,我們的信仰群體會變成甚麼樣的型態?我擔心人際關係缺乏互動、失去溫度,是否會漸漸地失去凝聚力?因為我相信,人對自己以外的生物,不管是人或動物或植物,會有相當程度的感受力,因此即使瘟疫過去,仍需要花一段時間來彌補。
在懼怕與苦難中看到盼望
這場憂慮之戰,從街上排隊購買口罩的人潮,架上被搶光的衛生用品即可見端倪,酒精、次氯酸,甚至高粱酒等被視為消毒聖品,深感臺灣人的恐懼,心裡缺少平安。其實害怕是人類的本能之一,若沒有這本能,人類肯定早就滅絕了。學會害怕,是人類生存的必須。
感謝神,讓我們會害怕。當然,現在的恐慌,大多基於人們內心深處的憂懼。但是,在主愛中,我們不只會害怕而已,上帝的愛有神奇的療癒能力,與神同行,能提升對恐懼的免疫力,這是任何特效藥都無法做到的。
苦難讓人明白自己的渺小,若不是出於神的恩典,早就在眼淚與痛苦中滅亡了。在面對下一波災禍來臨時,雖然心裡還是害怕,卻能靠著神的應許,懂得如何沉著應對未來更深層的恐懼。
1519年,蘇黎世爆發嚴重的黑死病疫情,造成至少1/4的人口死亡。但慈運理 (Huldrych Zwingli, 1484-1531)依然持續堅守他的牧職。雖然後來他也染病,差點喪命,但寫了一首面對死亡的詩,被稱為慈運理的〈瘟疫詩〉(Zwingli’s Pestlied),之中有一段如下:
願祢旨意成就
我決無畏無懼
我是祢的器皿
成毀全在你手
假如祢取走我的靈魂
必定是為了制止邪惡
不致污穢人敬虔度日 (譯:林鴻信)
慈運理提醒我們:即使處在艱困的年代中,仍要持守在基督裡堅定不移的信仰,即傳道人要像傳道人,教會要像教會,基督徒要像基督徒。不管是何景況,都不要喪失對上帝的信心與愛,不要失去這種信仰情懷。
無可避免,人生在世,都會經歷苦難。正因如此,才會懂得珍惜,學會感恩。信仰帶來的真平安,不是只在順風順水的人生中事事如意而已;真平安的強大力量,在於苦難中,神的恩典顯明在我們身上。有神的愛,就有盼望,每一個考驗,都覺得自己渺小、有限,也體會上帝的偉大。
▲作者與親愛的外婆合影。
永恆的真平安
沒有人知道這場抗疫之戰會持續多久?回顧歷史上多次的瘟疫,帶給人類慘痛的損失,喪失生命、喪失家人、喪失產業……。日光之下無新事,神所創造的是美好世界,因為人的罪與墮落破壞了完美的世界,惟其如此,更要透過實踐信仰,可以改變這個世界,活出真實的生命。
就在馬可樓,逾越節最後的晚餐之後,耶穌在被捉拿前,給門徒們的臨別贈言這麼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
在這世上,沒有一事是永久的,苦難也是,總有結束的一天。歡笑與淚水在苦難與蒙恩中交替反覆,這是真實的人生。然而,信仰帶來恆久的盼望、真實的平安,能引領人們經過黑夜,走過苦難,看到盼望。
簡英慧,音樂創作與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