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大家
KRC禱告網開始至今已逾兩年, 代禱信慣以「親愛的大家」為問候, 為據守天涯海角,
各自面對一方屏幕的同工們,銜接團隊情誼、揚起屬靈遮蓋!
「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禱告網開始至今已逾兩年,每個月或由一位同工執筆分享生活點滴,或一起省思靈程起伏。代禱信慣於以「親愛的大家」為問候。因為這個容許我們安心傾吐,放心哭泣,歡聲大笑,同喜同憂的團隊,是彼此親愛的夥伴。
團隊特色:美、臺越洋跨岸作戰
話說團隊成員來自東南西北,五湖四海:從美國東北角的波士頓,沿大西洋岸南下,經過賓州、新澤西、馬里蘭、維吉尼亞,其間繞道北卡州丘陵,直下溫暖南佛州。再擲出長長的牽繫,連結西岸的南、北加州。這道拋物線並不停留,駕乘太平洋波濤碧浪,抵達臺灣島首府一棟大樓的第十層。
每期《神國雜誌》的製作,從企劃、邀稿、美術設計、校對,到送印、船運、郵寄;每年文化營的籌備、規劃、報名、舉辦,編輯、行政、顧問、教導同工間的聯絡,都仰賴無數中英文email、電話、傳真,往返東西半球,穿梭日夜時區。
越洋跨岸作戰,似乎是團隊的特色。然而彼此情誼絕不僅限於「工作」,畢竟這是大家事奉的出口,是屬靈的工場。若沒有個別生命的銜接,只不過各自為政,怎能匯集一本又一本觸動人心與靈的刊物?
團隊服事:一切從「膝蓋」開始
受限於時空,團隊一年只見一、兩次面,每次匆匆忙忙,難有足夠時間、機會分享生活經歷,更不知如何為彼此代禱。而同工們實在需要靈裡迫切守望,不僅因為我們關心每一個成員,更企望建立超越工作關係的情誼。在神國文化營擔任文字課程講師多年的作家莫非,便如此諄諄提醒:「凡有心為神國搖筆桿的,都應該有個認識,就是下筆要從『膝蓋』開始。」
於是「神國」這個家庭有了每月代禱信,團隊服事就從「膝蓋」開始。
代禱信匯編過程約略是:
1. 代禱與感恩事項以電郵附件方式送出給代禱信版主,收齊總合後再寄出給大家,收信人也將限於同工團隊,非經當事人許可,代禱事項不會外傳。
2. 代禱信於每月15日出刊,版主於10日發出提醒,大家有五天時間可傳寄代禱事項。
3. 代禱範圍限於個人切身事項,以及「神國」相關事情。避免為有爭議性的話題禱告。
4. 大家都是寫作高手,只要一提起「寫」就手癢,但代禱信不是《世界日報》的每月話題徵文,務必簡短扼要。
利用現代科技共享生命、見證神恩
一位同工曾說,利用寫代禱事項的機會,方能停下日常匆忙腳步,好好想想自己需要向神求什麼,也好好數算神給了什麼,否則,很多的感觸就不了了之,成為「懸案」一樁。而代禱信這方園圃,更成為我們心與靈的陪伴和覆蔽。藉由禱告領受泉湧文思,朝向雜誌出刊衝刺;同工外出服事,或主持講座,或帶領營會,均仰賴團隊的禱告作背後的支撐。不論是經歷生命中的欣喜(兒孫誕生、兒女嫁娶、新書出版……),或難以承受之痛(自己或配偶傷病、至親離世、家庭經濟難題……),我們都願意在代禱信中告訴親愛的大家。
大家也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代禱信中夾帶照片、音樂,以多媒體呈現。當禱告蒙神應允時,親愛的大家同聲歡慶。
一位同工為了開放家庭接待小組聚會,求神供應足夠的舒適座椅,後來競標得到十幾把會議廳專用的旋轉椅。價錢?每把1美元。
禱告中催生「臺灣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
過去幾年來,為籌備在臺灣成立「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許多同工花費時間、心力,接洽承辦的政府機構,並向當地信徒傳遞協會異象。創辦人高俐理在代禱信中,時時提醒團隊為申請立案的整個過程禱告,因為擴張「神國」領域,定會面對挑戰與阻礙,若不揚起屬靈遮蓋,怎能克服敵人攻擊?
行政同工應芳也藉著代禱信,向團隊報告每一個步驟和里程碑,親愛的大家便同心懇切祈求。從2010年2月遞交申請,在5月召開大會,完成所有要求;6月30日收到臺灣內政部通知,立案通過,「臺灣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正式成立。
作家Paul Scott曾說:「人需要師傅,不然人生太寂寞了。你需要有人告訴你:『繼續走下去。』」事奉的路的確孤獨,當同工們據守天涯海角,各自面對一方屏幕,難免覺得寂寥。但因著代禱信傳遞彼此的鼓勵,親愛的大家將繼續走下去!
作者小檔案
林敏雯,投身文字事工,現為本刊「國度關係」單元企編,亦是神國代禱信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