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期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21世紀生機無限!

後現代ABC靚仔的亮點與聯想

幾個禮拜以前,與讀大學一年級的兒子驅車前往紐約探望我的父母。一上車,他便迫不及待地將iPod接線插進車上的收音機,調準頻道,放起音樂來。我問他這是哪一台啊?我怎麼從未聽過這種風格的音樂台?他說:「媽,這是我的個人頻道 (This is my personal radio station)。」經他反覆解釋,我終於搞懂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於是,我們從音樂談起。從二十世紀初的新古典主義、新浪漫主義,談到現代音樂、爵士樂、鄉村、藍調、搖滾樂;從古典樂器談到合成音樂;從巴爾托克(Bartok)談到葛溫(Gershwin,又譯「蓋希文」)。又從五○年代的流行音樂、貓王的鄉村搖滾到六○年代的披頭四、百老匯音樂劇,從七○年代流行的迪斯可到八○年代新潮音樂、龐克音樂,再到九○年代的嘻哈(hip hop)樂。


大致來說,我們交換意見,相談甚歡。不經意當中,我隨便說了一句:「我覺得現在這一代年輕人的流行音樂不如我們當時的好。」兒子馬上追問,我所謂的「好」指的是什麼?我隨口說,比如旋律、歌詞、節奏等等。兒子大大不以為然,連珠砲地舉了許多反例來證實他的論點。最後,竟然變成他反過來紮紮實實地給我上了一堂「現代年輕人的世界觀」。


原來,現代年輕人是貨真價實的後現代產物。他們不再迷信科學萬能,不再相信絕對。後現代推崇的理論是:拒絕理論的理論!他們拒絕社會階層、拒絕形式主義。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是真正重要的。而這後現代思潮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儼然擴散為主流思潮了。

二十一世紀 新趨勢


我們討論到整個世界的趨勢,正快速地朝向「全球化」(globalization)以及「個人化」(personalization)進行。到目前為止,全球超過80%的面積,已經遍佈電子網路。世界正朝向一種各國各民、各方各族越來越「一致、相似」,同時卻也越來越「個人化」的奇異現象在進行。


穿著、流行、使用物品、生活享受,在美國有,在印度也有。你愛聽嘻哈音樂,我卻可以成天浸在自己設定的中世紀葛利果吟詠樂(Gregorian Chant)頻道。義大利的時尚名牌Armani,不僅美國買得到,即使到非洲奈及利亞第一大商城拉哥斯(Lagos, Nigeria)照樣買得到。你在美國用Motorola的手機,我在中國也用同型手機,但你可絕對不會有我特別下載的鈴聲,這鈴聲配這型號,全世界只有我這絕無僅有的一支。


明顯地,二十一世紀一方面朝向全球化的一致性(uniformity), 另一方面卻也走向極端個人化的兩極現象。後現代的人不肯被人「貼標籤」(categorized) ,不肯屈就別人的評論─無論是好是壞。凡事總要有自己的風格、性情、特色、行徑。比「酷」,遠超過比「漂亮」、比「美」都重要得多。

二十一世紀 新挑戰


不僅如此,因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壽命延長,工作年限也加長了,許多人不情願退休。幾個禮拜以前,我部門裡的幾位年輕的工程師,以非常精密、有趣的電腦模擬程式(simulation),成功地做了一個關於產能企劃案的展示報告(presentation)。


會議結束後,大家一起閒聊。我順口說:「想當年,同樣的案子,我們是以數學模式演練的,要以電腦演練,程式還須經過打卡與讀卡,繁複之極,還是無法像現在這種近乎卡通的方式,整個流程呈現在眼前。」


年輕人聽了還搞不通何謂打卡,另一位同事立刻接口說:「那有什麼希奇,我們當年連電腦也沒有,只有計算尺,妳用過嗎?」


突然,我驚覺到在我公司的部門裡,竟同時涵括了四代的人並肩工作:有所謂二次大戰前大蕭條後的傳統世代,有二次大戰後(1946-1964)的嬰兒潮,還有從1964到1980年所謂越戰期的X世代,以及1980以後出生的Y世代。我的屬下正同時有嬰兒潮、X世代與Y世代,而我的同事大多是傳統世代與嬰兒潮世代的人物,但我的上司卻是一位年方三十八的X世代人物。


這四代的人跨越著不同時代的哲學─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又因著所出生年代的影響,正交替呈現非常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工作觀與道德觀;人人也各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管理與領導上別具挑戰。


二十一世紀,會為大多數人帶來許多挑戰,同時也帶來許多機會。以《神國雜誌》編輯團隊為例,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雜誌可以由各具不同專業、散居美國東西南北、中國與臺灣,同時涵括傳統世代、嬰兒潮與X世代的一群人,完全以電腦網路來合作、溝通、協調,完成每一期具相當水準的雜誌。同時,對於每一位編輯同工,具有相當的電腦語言溝通技能,便成為新的挑戰。


二十一世紀是多元化的世紀,這是後現代思潮加上全球化與個人化所帶來的結果。許多事物不再有所謂的「標準」。人一方面因應多樣化,會感到壓力,但也因為多元化,許多本來的形式與要求將不復存在,壓力反而減輕了。當本來的標準不復存在,社會制度與倫理準則的依歸將如何訂定?當自由競爭與多樣發展不斷擴張,導致貧富懸殊,世界經濟發展又將如何因應?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大課題。

二十一世紀 新契機


全球化與個人化,既帶來全球性的競爭,也孕育出無限的商機。許多人不再需要巨額投資,便能在網路上成功地做起各種生意來。同時,全球化使得全球各地,不分東西,不分國籍,不分中國或印度,都同時具有與西方世界互相匹敵的情勢與能力。


有人類,就有競爭;回溯人類歷史,競爭現象不是後現代獨特產物。過去,要能與人在運動、商場、學術、專業、政治上一比高下,絕對需要背景、學歷、財力⋯⋯等資格。古希臘時代只有貴族才能參與奧林匹克競技會;十八世紀的英國只有特定階級才有投票權;到二十世紀,某些職業、工作依然只認文憑。但是現在,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身在何處,幾乎可以擁有相等的機會出人頭地。全世界因這樣的新契機而努力實現自我、夢想成真的人數,已多到不勝枚舉!

後現代ABC靚仔看信仰


兒子反問我,這樣的時代趨勢─後現代思潮、全球化、個人化、多元化─對於信仰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我,一如成長於現代主義末期的人,立刻對於目前這樣鬆散、解體、無形式的思維方式表示隱憂。但兒子的看法大異其趣,他相信:這一世代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屬靈的一代!因為他們不再單單以科學來論證、衡量一切,作價值判斷也不再侷限於實用性,相反的,他們對於屬靈事物的接受度很高,非常樂於經歷。


從這場無心插柳的「跨世紀母子對談」中,我看見:以科學論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人們可以從許多不同的方法去辯證,人文方法與科學方法在證明真理上具有同等份量。因此,信仰不再需要以科學方法來證明,屬靈層面如今更容易被這一代的年輕人所接受。當然,其挑戰性與危險性─例如陷於新世紀(New Age)宗教信仰的風險,也相對偏高。


但不可否認的,在二十一世紀的新趨勢、新挑戰之下,文化的各個面向,無論是人文、藝術、經濟、企業,以及最重要的信仰,都呈現新契機,端看你我如何取決。


親愛的朋友,你抓住機會了嗎?

註: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是指美國出生的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