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期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21世紀心事重重

紓解全球競爭引發的集體焦慮

我的心啊,真難搞定!


二十一世紀裡,每個人好像都有一腔心事。


城府深的,心事全埋藏在肺腑間; 胸壑淺的,便藏不住地寫滿一臉。


也難怪,人全身上下最難搞定的,不就一顆心?難搞又難纏。連一本原應是傳遞神話語的古籍《聖經》,也約有九十三處提到「我的心」。而且多是感嘆,呼出:「我的心啊!」好像對自己的心又嘆又有寄望。


而且多處提到「我的心」時,皆似在一種被動狀態,像我的心因什麼被攪擾1,我的心因什麼快樂2,什麼又壓制了我的心3,傷破了我的心4,什麼又潔淨了我的心5等等。好像心是一種感應器官,只能被外界激發,繼而被動地呈現感覺。只有少數幾處出現提醒,說我們的心要切慕神6,要投靠神7,要趨向神的律例法度8,要等候神9 等。


因此,我們大約可以歸納一點,人的心常會跟著環境跑,深受外界事務影響。大部分人沒有主動意識要掌控自己的心,不由自主地,會對所發生之事產生反應。世界充滿災難,心就動盪不安,經濟不景氣,心就隨著焦慮。也因此,常會覺得我們的心怎麼如此軟弱無力?


然而人心複雜。愛在心中,詭詐也在心中。同樣地,心雖有軟弱的一面,但也有其桀驁難馴的一面。有時甚至狂傲,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不可一世,人定勝天。


這樣的心態就相當危險了。因為當人不可一世到一個地步,便覺得可以不再受限,不再遵循一般的規則行事。人變得可以犯規,也可以自創規則。放到我們現在的文化裡來理解,便會發現過去許多本來稱為誘惑或試探之事,現今居然變成眾人允許且豔羨的生活方式。


比如說儒家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表示一種大丈夫的氣節。現在呢?全被改寫。富貴就要淫,有錢能包二奶、三奶,才顯得你有辦法。貧賤當然要移,人不能老活得窩窩囊囊,讓人看不起。威武也可以屈,識時務者為俊傑!至於氣節呢?敢問老兄,氣節一斤又值多少錢?


過去,老祖宗教我們要小心遠離誘惑,現全被打成座右銘,雕成獎座,成為眾人追求的對象。


很明顯是人心出了變化。人不甘於生活在限制規範裡面,想走出規範,想突破。上進的最高目標是做「人上人」,抱負到最後就成了野心。但這豈是現代才生出的現象?當初亞當、夏娃吃禁果,不就是因為不安分,不願生活在限制下而挑戰禁忌?不就因為想當神而擁有一種不滿足的野心?


只是好像愈演愈烈,現代隨著個人主義的熾熱囂張,不論東西,全世界都在受「競爭」這一觀念的影響。抱負過大,競爭心過高,人想做神做的事,不只成為屬靈追求的阻攔,也影響我們怎麼看這世界、看人。

競爭成為全球文化的導向


我們現在文化的主導目標,就是彼此競爭,追逐成功。不僅如此,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我們還在個人的立點上求取成功。所以個人競爭的追逐影響了全球。


最近有本暢銷書,叫《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副標題是「把握這個趨勢,在二十一世紀才有競爭力」。要注意「競爭力」三字,是現代最受歡迎的字眼。


《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號稱是「趨勢大師」。他說,從前哥倫布想要從西方航行到印度,根據是「地球是圓的」這個理論與設定。但現在,他卻發現網路化後,世界被鏟平了。他說,西方世界很多工作早已外包給印度,不只是各類軟體,甚至會計,只要有一具平台,規則定義清楚,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寬頻和視訊,來運用印度人的腦力。


以此類推,只要有寬頻,只要有雄心,不管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不會被邊緣化。因為,競爭的立足點變平等了,小蝦米和大鯨魚可以平起平坐。拜科技之賜,即使在家裡開一個工作室,這個人也可以和大企業搶生意。所以他提出一個顛覆的理論:「世界是平的」。


作者還提到一個現象很有意思。他小時候常聽爸媽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他則和孩子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念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


這本書因此成為比爾蓋茲極力推薦的一本書。他說,這是一本所有決策者、企業員工的必讀之書。不同於湯馬斯·佛里曼是趨勢大師,比爾蓋茲則是創造趨勢的大師。他推薦趨勢大師,而說「抹平的世界,也是無限商機的世界」。這一言論,自然又推動了全世界的文化導向。無形中,這也影響我們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

影響個人價值感和生存意義


如何影響呢?競爭已非只限於專業工作職場,現代人什麼都用競爭來衡量,包括個人的價值感和生存意義。


有一本書叫《這一生,你為何而來?》(“The Highest Goal: The Secret that Sustains You in Every Moment” by Michael Ray)。從書名會讓人以為,這是一本談形而上、人生意義的心靈書籍。但作者卻是史丹福企管研究所教授,書中提供的人生意義,是個人的商業創意。所以這一生,你為何而來?我們全是為商業創意而來。


另一本書叫《記得你是誰?》(“Remember Who You Are:Life Stories that Inspire the Heart and Mind” by Daisy Wademan)。看書名也應覺是談個人價值,如何鼓勵人發揮潛力,啟發人向上的勵志書籍。但作者是哈佛企管教授,書中提供的是管理箴言,針對各種領導狀況,提出正確觀念和具體忠告。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把對人生充滿想像力,作人性啟發的童話故事改寫,比如說《賣火柴的女孩》,改成:《為什麼小女孩的火柴賣不掉?》(“Goldilocks on Management” by Gloria Gilbert Mayer & Thomas Mayer)一書。


書中解說,不當的營運計畫,將造成經營失敗。三隻小豬和大野狼的故事,變成第一隻小豬蓋房子所用的材料太廉價,才會被吹倒。第二隻小豬違章建築所以不牢,只有第三隻小豬因上了資產管理課,才能蓋出耐用吹不倒的磚房。


可看出現代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基本上用「競爭力」來詮釋。個人價值則用市價來評,一個人不管賣的是技術還是人格,他的市場價值便成為他的自我評價和自信。所以年薪13 萬美金和年薪3萬美金的自信會不會不同?別人看他們的眼光呢?年薪13 萬比年薪3萬,會不會顯得氣宇軒昂一些?


然而基督教信仰中強調人的價值,不是建立在你賺多少,而是建立在神創造你這個人的特質上。反過來說,當人病了,老了,沒有生產力了,在作為一個人的價值上,還是一點不能打折,仍有其重要的生存意義。


放眼望去,到底有多少人,是活在被競爭威脅到自我價值的陰影裡?

用財富來作成功標準


在競爭追逐的文化導向裡,什麼是成功?怎麼定義?


「成功」簡單地說,就是賺了還要再賺。「成功」就是要比你的朋友有錢。基督教信仰教導:「要愛你的鄰舍」,文化中卻說:「要比你的鄰舍有錢!」


因為有錢代表有特權,有成就,有出息。但怎麼樣算有錢呢?一項調查研究「為什麼他們這麼辛苦?」結果顯示:「商人和工人似乎拼了命要讓賺錢速度,跟上主觀金錢需求的成長速度」。


注意到這裡用的是「主觀金錢需求」,表示財富不再是為了維持生計,增加享樂,還有許多主觀的附加價值。就因為是主觀需求,人便永遠都覺得不夠,慾望也永遠填不滿。《聖經》上說我們的財寶在哪裡,我們的心就在哪裡。


那麼,現代大部分人的心在哪裡呢?在被廣告時尚牽著走,盲目追逐沒個了頭。

競爭產生焦慮和不安


於是,我們發現愈來愈多人,為少數擁有大筆財產的資本主義者工作。結果很多事都無法掌控,天災人禍又不斷,導致文化中普遍沒有安全感。英國經濟學者陶尼(R. H. Tawney)說:「安全感是最根本的需要,西方文明最大的罪,就是大眾並不擁有安全感。」


於是中產、中下階級都經歷焦慮,怎麼辦呢?許多人努力積累個人財產,努力儲蓄,作不動產投資,在退休年金上加倍放款。整個社會努力競爭,就為了消除焦慮感,得到安全感。


反過來說,所有人的安全感,都變成用競爭力來衡量。有競爭力就有安全感,沒有競爭力就沒有安全感。


但競爭是沒完沒了的。有一句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還有一種說法,「在中國,就算你是百萬人中的第一名,另外還有一千三百個和你一樣水準的人呢!」永遠,有人比你強!結果二十世紀後便出現一種時髦病,胃潰瘍。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這焦慮是從孩子便開始了。臺灣有多少孩子因為怕考不上大學,而生活在惡夢裡或自殺?大陸近來也開始出現為孩子即使考上大學,父母卻出不了學費而自殺。孩子絕對不能輸在起跑點上,幫助孩子競爭便成為許多父母的焦慮。孩子自己也有焦慮和壓力,整個文化中都浮蕩著焦慮感,相信許多人都深受其苦。

競爭會破壞社群關係


再仔細想想,競爭絕對不是團結合群的行為。要出人頭地,有人便必須踩在別人的頭上爬上去。個人成就和社群觀念基本上是對立的。因為別人的失敗,便是我的成功。


而且在個人主義上追求,對社群關係的經營是一種毀滅。成功的人也常有一種特質,意志堅定。當他目標鎖定,全部人都得讓路。像開車一樣,橫衝直撞,六親不認,他才可能成功。但婚姻、親子和所有相關的人際關係也跟著破裂了。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當人不計代價追求成功時,人際關係破裂其實是他最付不起的代價。許多家庭破裂,就是因為追求工作和財富。這兩者間的關聯簡單而對立。

平靜安穩「我的心」


所以,這些種種告訴我們什麼呢?詩人在詩篇中說:「耶和華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測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我的心平穩安靜。」(詩篇131:1-2)此時,更覺意味深長。


人可以上進,但不要狂傲,眼光過高,追求過大、過高的事。人不可以不安於人的本分,而自己想做神。當一個人狂傲時,什麼都想控制,不受關係牽制;會使用權力,但不懂得愛人。就像西方的浮士德,為了追求超越而出賣靈魂。


我們不能忘記自己作為人的受造身分,以及作為人的限制。我們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做自己的主宰,不斷抓能抓的,焦慮不能抓的。然而這一切要從保守我們的心開始。如箴言四章23節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想想看,一生的果效不是由頭腦發出,聰明會讀書就行;也不是由雙手發出,會幹活的雙手萬能。而是由心出發。是心在主導我們的人生走向。


也因此人可以有志氣有抱負,但這抱負必須在聖靈的帶領下,活在神創造的次序裡,愛神和愛人,世界才不會亂,我們的心也才可能平穩安靜。

因而也可以這麼說,二十一世紀每個人的心事,不過就是求顆「平穩安靜」的心。歲月本長,忙者自促;天地自寬,卑者自隘。盼唯一能攪動我們心靈漣漪的,唯有聖靈翩然降臨的鴿子。只要心無物慾,世界即是霽海秋空。


作者小檔案

陳惠琬,筆名莫非。十八歲由臺灣來美。曾任加州休斯飛機公司電腦工程師六年,後專事寫作。現定居洛杉機。曾著有散文《不小心,我撿到了天堂》,與小說《六個女人的畫像》、《殘顏》、《愛在驀然回首處》等書。是標準的書癡,生活在腦中。本文取材自她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