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期
神國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事主之旅,博愛之路

與李萬兵博士談中國教育援助大計

採訪/李玫

打開「博愛路」的網頁agapeway.org,首先觸摸到人心的,是孩子們的眼睛。有些眼睛純潔無瑕,有些顯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沉重,有些開心快樂,有些似乎對未來充滿惆悵。那些眼睛正審視著社會將帶給他們何等觀念和傳承。而那些孩子們正是民族的希望、社會的未來。


清晨,陰雲冷雨,我邊開車邊想:那些貧窮孩子們的未來究竟是烏雲密布,還是柳暗花明?傍晚,雨過天晴,回家路上我想:當晚將要採訪李萬兵博士,「博愛路」創辦人和總幹事,他為何開始、又是怎樣走過十三年的「博愛路」?

生命的起點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馬書1:16)


1999年,李萬兵出國十幾年後,踏上了返鄉探親的路。他的家鄉在中國四川盆地南部的內江市隆昌縣。那裡民風淳樸,很少出讀書人。貧窮的生存處境和不重視讀書的觀念,使很多農村孩子在中學,甚至小學就輟學,只有少數人高中畢業,上大學的更是屈指可數。


1956年,李萬兵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家,當年五十個小學同學裡,惟有他讀到高中畢業。文革結束後,1977年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之後考入中國科學院地質所攻讀研究生,後留學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在方圓幾十里的家鄉人眼中,李萬兵可謂金榜題名、光宗耀祖之人。


留學前,李萬兵在一所農業中學當過老師。回國探親,見著鄉親和從前的同學、同事,自然被問及在美國的工作和生活。「是一個基督徒,現在當傳道人。」傳道人算什麼工作?能養家糊口嗎?只有沒文化的才信神,哪有讀書人信的?面對不解和詢問,李萬兵沒有迴避、閃爍其詞,而是坦然面對。他回憶說:


「神給我一節經文: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他問道:「你們真想知道為什麼嗎?」人們納悶,也確實好奇,為什麼一個博士竟然走上「宗教迷信」。他與人們分享自己信主的原由和基督信仰的合理性。人們的疑問和不解,正好成為他傳福音的機會。


「現在很多孩子繳不起學費,你要不要在經濟上支持一些貧困學生?」人們總以為從美國回來的必定有很多錢。


「我個人沒有很多錢。但我是基督徒,我知道好些基督徒富有愛心,我可以在基督徒當中籌集經費,你們接受基督徒的經費嗎?我們可以張榜公佈、公開發放、透明監督嗎?」


當地政府積極配合,一項教育援助事工就這樣開始了。同時,最初的異象也在李萬兵心中產生:以公開、低調、不介入政治的方式和實際的愛心行動,見證神在自己身上的作為,活出信仰,彰顯神的慈愛、榮耀和救贖。


隆昌是李萬兵的人生和「博愛路」事工的起點。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他出身貧寒,因讀書而改變命運,因福音而改變生命歷程。神藉著「博愛路」將福音帶給眾人,讓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2011年6月頒發博愛助學金給清寒學子。

▲張榜公佈助學金數量,以利監督。

教育援助社會的未來


「博愛路」在中國的三項事工:教育援助、文化交流和人生輔導。博愛教育援助的口號是:給貧窮青少年機會、愛心和希望。


貧窮的家庭背景使李萬兵深入體察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況;成長道路使他清楚認識到,讀書可以切實幫助他們擺脫困境;而基督的愛心讓他更能體諒他們的處境,深知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確實需要實際的幫助。


「只講神的愛是不夠的,要用實際行為來表現,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神的愛並領受救恩,這對他們的前途是極大的祝福。」


十年種樹,百年樹人。李萬兵認為:「教育投資不能急於求成。投資在學生身上,短期看不到效果,但十年之後,就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十幾年的「博愛路」,用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有一個孩子,父親殘疾,母親有病。在「博愛路」的教育援助下,她讀完高中,考上大學。大一之後,開始當家教,不需再依靠教育援助。畢業後,有了工作,便將父母親接到身邊,善盡作女兒的責任。


「博愛路」不僅帶給孩子們希望,也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援助一個孩子,會讓一個家庭和周圍的很多人對「博愛路」從好奇到了解,對基督信仰從陌生到認識,對基督教的博愛精神有了切實的體驗。繼而,有些人願意去教會,有些人為此信主。福音的種子因著基督徒的愛心行動被散播開來,播在受助者心中,也播進整個社區。


十三年裡,得到教育資助的孩子們,有的讀完初中、高中,有些讀完大學,讀了研究院,甚至有些出國留學。教育援助,除了資助貧困學生的學費及部分生活費,還有教師工資補貼和教學資料等。同時還幫助改善學校設施,為有殘餘聽力的聾啞學生配置助聽器等等。同時,李萬兵逐漸摸索出捐助程序中的監督和檢查機制,降低行政費用的方法,杜絕貪污和不恰當的開支,保證捐款最有效地用於真正有需要的地方。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早期西方到中國的宣教,不單傳福音、建教堂,更開醫院,解決疾病之苦;辦學校,提高教育。中國現今許多著名大學和醫院的前身就是當年的教會大學和教會醫院。多少家庭和後代都因此蒙福。如今「博愛路」正是踏著前人的宣教足跡,將基督的慈愛和救贖帶給那些貧窮的孩子和他們的社區。


李萬兵本人就是一個見證。他從千萬個貧窮的農家子弟脫穎而出,擺脫的不止是個體的貧窮,而是世上多了一個信神且蒙福的家庭,以及傳承信仰和蒙福的後代。試想,「博愛路」將造就多少同樣的個體和家庭。

▲受助貧窮孩子和家長每一季來博愛路四川辦公室領取生活費,並寫彙報給支持者。

信仰是文化的根基


「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哥林多後書5︰20)


文化交流和人生輔導是「博愛路」的另外兩項事工。先談文化交流,就是藉由英文教學與培訓等方式來加強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信仰是文化的根基。一個人的信仰決定其思想,思想決定其言行,而一個民族行為言語造就文化。文化交流能幫助人們改變思想觀念。深層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信仰交流。


在訪談中,李萬兵多次強調自己是從內、從己做起。他認為「文化使命」和「福音使命」屬於外向型的事工,他更傾向於內向型的事工,即福音對自己個人生命的改變,導致文化和社區的改變。


博愛人生輔導的口號是:「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我們希望讓他人看見我們的行為,渴望了解我們的信仰,進而信靠耶穌基督作為他們個人的救贖主和生命主,並一生事奉主耶穌。」


人生輔導的對象以年輕人為主,他們在經濟上不一定需要幫助,但需要心理輔導和靈魂引導。金錢至上的潮流將成功的標準定位於金錢和地位,使青年人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上迷惘。人生輔導是藉由專題講座和夏令營的方式,與青年人一起探討健康的人生,從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博愛路」為有志在中國大陸參與文化交流和人生輔導事工的基督徒鋪設平臺。2012年6月,六十人參與「博愛路」的這項事工,並為高中畢業生舉辦《成功人生講座》。

集體見證,與神同行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8)


十多年的「博愛路」,是李萬兵學習倚靠神信心功課的路。做神的工,有時候不是有了錢才做,而是憑著信心去做。2008年5月,李萬兵正在歐洲阿姆斯特丹機場,登機前得知四川汶川大地震,回美國後,憑著神的感動,立刻籌款,用於助學和籌建民房。與中國國內教會聯繫,共建了三十幾套民房和數間教堂。


做神的工作,有時候也會遇到麻煩和坎坷。2009年,H1N1豬流感傳染期間,事先同意接受美國團隊的學校,臨時改變,不讓美國團隊去。一切都需要重新安排,結果去了另外的學校,效果更好。不完美又令人沮喪的事情,反倒彰顯出神完全的愛。神是掌管一切的。


如今,「博愛路」已經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西部地區傳播神的慈愛和基督的救贖。他們憑信心事奉,仰望神的恩典,藉由具體的方式,將福音帶給未信之人,其中也包括佛教徒和伊斯蘭教徒。


十三年來,「博愛路」向四千多名貧困的孩子提供了教育捐助。對於捐助者家庭,認領一個孩子,學習愛他人,乃是全家的祝福。同時,好些人藉著禱告或參加短宣,來支持「博愛路」。這個事工,已經不再是「單槍匹馬」,而是有許多基督徒參與,和在各地推動的事工。如今,支持「博愛路」事工的平臺,已經擴展到法國、比利時、新加坡和義大利。

信仰反思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


中國國力日漸雄厚,政府大樓奢侈豪華,甚至有些貧困縣城也如此行。建校助學本該是政府的責任。國外基督徒出資建校或助學,會不會被地方政府當作政績,間接幫助了該負責的主政者掩蓋真相?也有人寫信給李萬兵,說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幫助中國不就是幫助共產黨嗎?


「政府應該負責任,特別是偏遠地區。但是神給我的感動,不是要改變政府,而是改變人。神給不同的人不同的負擔。神給我的負擔是避免政治,專注帶領世上的人與神和好,共產黨人也需要福音。」

▲孩子們和家人一起參加2011年博愛路新年團聚,飽嘗到神的愛。


在他看來,若以屬世的觀念看事情,就容易帶著怨恨的情緒,其實是違背聖經的原則,因為耶穌的救贖是給所有人的。若以神國的觀念來看事情,面對中國,我們要做基督呼召我們做的事。「每個人都需要福音,貪官也需要福音,放下屬世的觀念,才能做神的工。真正的天國不是今天的美國,而是神作王的國度。」

▲2011年李萬兵夫婦和兩個較小的孩子,左起:老三李代華、老四李代惠。


至於「博愛路」的工作是否被政府歸為其業績,他本著開放的心態,不爭也不反對。


「政府官員讓我們基督徒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這本身也可以當成是他們的業績。中國的確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但神沒有給我改變政府運作的負擔。但對於貧窮的孩子,倘若政府官員不管,我們基督徒也不管,吃虧的是那些孩子。反之,周圍的人看到當官的沒做,基督徒去幫助他們了,他們會對基督教有新的認識。」


他又說:「神的靈時時提醒我,我的使命是領人與神和好。我是基督和天國的大使,不是美國的大使。」


1994年底李萬兵信主,一年後接受神的呼召,開始全時間事奉神。1996年起,從事校園福音事工,開拓和牧養教會,從事門徒培訓等。提到教會和門徒培訓,李萬兵表現出四川人的率真,及以神家為己任的關注和憂慮。


他認為現今很多基督徒傳福音太注重「言傳」,而忽視了「身教」。教會教導和門徒培訓,是要帶領基督徒從以自我為中心,轉為以神為中心。榮耀神本該是我們生活的目的。作為基督徒,光在教會的高牆內講愛是不夠的,我們要走出高牆,活出基督的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不僅聽到福音,也看到基督信、望、愛的榮美,願意來認識神、跟隨神。

尾聲


放下電話,李萬兵博士那略帶川音的普通話仍然縈繞耳際,他對「博愛路」事工堅定不移的信心,對教會的反思和洞察,對北美基督徒的呼籲與期盼……。


孩子是一個家族的傳承、一個民族的希望,更是社會的未來。用愛心援助一個貧窮孩子的教育,能改變他(她)的人生,能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用愛心幫助一些青年人,尋得人生意義的真諦,活出生命真正的色彩。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為一個孩子、一個家族、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未來添磚加瓦。雨後的夜空,月色真美好。但是,有一情景比月色更美好:大洋此岸伸出愛的援手,正連接彼岸的手,千里共嬋娟,同行「博愛路」。


記者小檔案 李玫,筆名子玉。現居休士頓,與夫風雨同舟卅載,養育二子一女。土木工程師。忙裡偷閒,喜歡識文撰字。讀書開啟心智,作文拓展思想,下筆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