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作者從英國的家回到臺灣的家不容易。存真心與信仰不同的家人相處、陪伴、鼓勵、同行。縱使路再曲折漫長,相信他們終必回得了家。
駛過綿長的雪山隧道,宜蘭蔚然神秀的風光映入眼簾——清朗的天與群山相擁,在迷迷濛濛、忽濃忽薄的霧嵐中,若隱若現。闊別七年,疫災之後和丈夫重踏這片鄉土,景色依舊,純樸、清幽、秀美,稻田處處,蔥綠爿爿。
昔返夫家,公婆和我們歡喜乘搭公共交通,暢遊烏來風景區、臺北101和新竹六福村主題樂園。今抵婆家,年邁的公公已因車禍重傷,被醫生宣判為永久植物人,已住進安養院,推估尚有三年生命氣息。屋漏偏逢連夜雨,高齡86歲的婆婆患上帕金森氏症,運動和認知功能直線下滑。2023年初,趁先生大學教職的安息年,我們自英國返鄉,陪伴照顧婆婆。
路總是在口邊
夫家位處冬山鄉,與熱鬧的羅東鎮只隔一條大馬路。返鄉之初,我興致勃勃前往羅東菜市場。有回迷航於街角拐彎處,東張西望,請教路人甲:「菜市場在哪?」甲先生彬彬有禮,指著前頭的紅綠燈,叫我過了馬路轉左、直走,再問路人乙。我連聲道謝,他的臉上撒開一網友善的笑紋。
我按著指示走到路人乙身旁:「菜市場在哪?」對方請我跟她走。我倆一路閒聊,乙阿嬸聽我一腔廣東國語,想起近來有港人移居宜蘭,猜我也是新移臺港胞。我莞爾回她:「我剛自英國返鄉,這裡是我的婆家。」「英國?多遙遠的地方!」問我:「那裡有菜市場嗎?」我描述簡約的英式飲食文化,不知不覺已走入魚肉蔬果應有盡有的傳統市場。「謝謝阿嬸,耶穌賜福您!」她皺起眉:「我不信洋教。」逕自買菜去了。
嘈雜的市場裡攤販吆喝叫賣,各色菜蔬令我眼花撩亂。問菜攤老闆:「這款菜怎麼煮?」他們都耐著性指點烹炒訣竅。我聽得津津有味,買下多款久未入口的瓜果菜蔬,要為信佛吃素的婆婆料理豐盛菜餚。
日復一日前往羅東市集購物,我與擦肩走過的伯叔嬸姨相視而笑。多回提著大包小包找不到回家的路,問詢路人:「冬山鄉怎麼走?」他們驚訝:「妳要走回去嗎?好遠呢!」我微笑回道:「不遠,我是從那邊走過來的,只要知道方向就回得去。」羅東到冬山怎麼會遠?我都從英國來到臺灣了。路總是在口邊,有好心的路人,我當然回得了家。
廟宇林立的臺灣鄉鎮,匯聚著無數樸實善心的百姓;社會能正常運作,是這些隱於基層的善良靈魂,默默散播人情之美。行在這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問路,令我窺見未識耶穌的同胞,依然繫住創造主的美善形像。他們認識耶穌的路看似遙遠,但相信神已沿途安置識途路人,樂意指出「回家」的方向,走向永恆的家園。
▲作者學作「鹽媳婦」,調和家中僵局。圖為作者與婆婆同遊,享受天父所創造的美麗大地。
學作鹽媳婦
虔誠信佛的婆婆,長年跟熱血基督徒獨子因信仰發生衝突,今已放棄勸我倆歸心向佛,劃清了楚河漢界,她唸「阿彌陀佛」,丈夫和我唱「哈利路亞」。當大家同住一個屋簷下,生活習慣和信仰隔閡不斷碰撞,終至迎來十級風暴。一個週末早上,先生不情願地應婆婆要求,開車帶她去廟宇,遇見和尚,婆婆吩咐跟對方打招呼,他竟衝口而出「耶穌賜福你。」婆婆勃然大怒,母子倆回家後吵到臉紅耳赤,熾烈的怒火像要把房子燒了似的。吵累了,婆婆關在臥室不肯吃飯,跟兒子冷戰。
翌日,手腳不利便的婆婆坐上代步四輪車,獨個兒上市場買菜,揚言要自立自強不靠兒子。我訝異她一「激」之下,居然抬頭挺胸,打直原本佝僂的脊桿,在廚房自顧自煮食,快快吃完一頓,好像帕金森氏症暫時離身,眉宇間盡是堅毅剛強的神韻。
當晚,盛怒中的婆婆去電女兒數落兒子的不是,先生聽得無奈。我問他:「如果有位和尚到教會去跟牧師說『阿彌陀佛』,你作何感想?」他緘口不言。一天午後,我挨近正在念佛的婆婆撒嬌說:「媽咪,我愛您。」她的心融化了,笑吟吟抱著我。「不要生氣了,好嗎?」婆婆含淚,連連點頭。
使徒保羅教導信徒「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鹽可調味、清潔、保鮮;能維持身體健康,缺鹽會引起心臟衰竭。耶穌將基督徒比作「鹽」,在人際關係裡發揮調和力,與人和睦,也要使人和睦。我就學作「鹽媳婦」,調和家中僵局,母子冷戰場面果真解凍,當晚便敞開心,談起話來。
▲婆婆在病中難得出門,此趟旅行讓她能沐浴在山海中,舒展身心靈。
痛也值得
關係修復後,我們於4月連假來一趟五日四夜的花東之旅。由於婆婆吃素和需靠輪椅代步,得事先找好合適的飯店,安排恰當的行程。丈夫朝南駛往花蓮、臺東,途經美景就歇息片刻,我和他攙扶著婆婆下車觀賞。
較之七年前,婆婆衰老許多,更加彎腰駝背,雙手不時顫抖,碎步行動。公公的不幸使她厭世甚深,終日誦經、擲筊、拜拜,都無法排解內心痛苦。我們趁她尚能走動,克服萬難帶她出遊,盼以孝心與愛心沖淡悲傷,讓她浸沐在山海壯麗的臺灣後花園,親近充滿浩瀚天地、不住人手所造廟宇,倒將生命氣息賜給世人的造物主。
礙於個性與價值觀不同,獨子先生與三姊妹經年爭執不休,磨損手足情誼。因著花東遊,小姑們對我倆為婆婆付出的一切連連感激,坦承她們都不敢帶年邁體弱的母親出遊,我們卻辦到了。共餐時,先生與姊妹們談笑風生,重築「一家人」的甜蜜親情。
憶起在花蓮理想大地度假飯店,推著婆婆往孔雀園。地面凹凸不平,無法推著輪椅向前,便轉身,面向婆婆拉著輪椅扶手倒退前進。婆婆心疼我,頻頻說:「算了,不用看孔雀。」是我堅持:「一定要看,牠們太漂亮了!」終於孔雀現身,婆婆欣喜地攀在圍欄邊直呼:「孔雀、孔雀,好美啊!開屏給我看看,好嗎?」孔雀不理,婆婆一臉神往地等,直到飄起雨絲才不捨地離開。
當下發現,手心拉輪椅用力過度,烏青了一塊,痛痛的。目睹婆婆久違的天真笑靨,痛也值得!
▲美麗的孔雀讓婆婆駐足許久。
保養親情的回家路
對策劃旅遊漫無頭緒的先生,笑言我是家裡的旅遊署長,總能規劃出豐富多姿的行程,讓大家玩得盡興。其實我是耐得住寂寞、享受宅家閱讀書寫的文字人;出遊於我,乃「醉翁之意不在玩」,而在乎「製造歡樂、保養親情」。牽著婆婆顫抖的手,一同讚歎天然美景,多次撥動深處最纖弱的心弦。我深愛她,如同深愛自己的母親;她們走過艱苦人生卻沒有被擊倒,我由衷敬重,並願細心呵護。
返鄉期間,先生扛起家中粗活,我料理家務,夫妻相處融洽。偶有衝突爭吵,各自來到上帝面前冷靜;怒火退潮後兩人外出散心,鬱結紓開後有說有笑地回家。婆婆最重兒女有美滿婚姻,見我們和好如初,感覺兒子的上帝「很真」!未信的親人,可能靜觀著我們的行為是否與所傳的福音相稱。
聖經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不少基督徒朋友對此感到無力。廿幾年了,我們為公婆信耶穌切切禱告。如今,公公的意識已禁錮於逐日枯萎的軀體裡,先生渴盼耶穌走進他的夢境,柔軟他剛硬的心,使他接受救恩。而信佛幾十年的婆婆對福音仍如銅牆鐵壁般,牢不可破。先生牽掛兩老的靈魂得救,忍不住指責婆婆執迷拜偶像的無知,我力勸止他:「要信得過上帝,好好珍惜相處時光。」
少年的我,形單影隻踏入教會信了耶穌,推開我家深鎖的救恩之門。多年來,以經營親情來傳遞信仰,娘家成員連同親戚,相繼成了基督徒,包括舅舅去年臨終前,也向耶穌喚了聲「阿們。」我真實嘗到「一家得救」的美好。領家人歸主是與上帝同工的旅程,我們盡本分,保養關係,真誠付出愛,恆存信心與盼望,為未信親友懇切祈求,並時時保養親情。相信時候滿足,天父會親自完成這工。 只要忠心作好引路人,用愛心與關懷指明方向,且沿途陪伴、鼓勵,讓家人循路標前行。縱使路再曲折漫長,相信他們終必回得了家。
殷麗群,香港出生,神學院宣道碩士,曾從事文字工作。與夫婿定居北英格蘭,育有三名子女。步入中年重新為上帝拾筆,願餘生為祂而寫。文章散見於宇宙光雜誌、基督教論壇報、飛揚雜誌、國度復興報、香港基督教週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