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街巷裡的美好腳蹤
供圖╱珍珠家園婦女中心
鬧市中的家園
走出臺北捷運板南線龍山寺站出口,沿著西園路,行經成群遊民聚集的艋舺公園廣場。這裡是臺北市萬華區。天色已暗,華燈初上,踏上廣州街的古舊紅磚,循著馬路行至龍山寺旁青草巷口,映入眼簾的是零星蹲坐在人行道上販賣玉蘭花的婦女,和回收資源的拾荒者。轉進人群湧動的西昌街,頂著墨藍夜空,一路行經燈火通明的廟宇、小吃店、青草茶店、棉被行、「阿公店」、骨董店、玉石店、藥房、服飾店、電器行、寵物用品店、鞋行⋯⋯,琳瑯滿目的各式商家,以及街道中央的二手貨移動攤販。
珍珠家園婦女中心(Pearl Family Garden)低調安靜地緊鄰著一家水果行和中藥房,在靠近桂林路口的西昌街尾端。推開門,我一步跨進明亮乾淨的大廳,加入十幾名義工和同工的行列,一起穿上紫色背心,圍坐成一個大圈,手邊一人一袋禮物、福音與聚會活動單張。為了母親節特別節日的街頭福音探訪與關懷,我們聚集,齊心禱告,並預備出發。
2020年夏天,從紐約回到臺灣之後,為了延續過去幾年我身為社會工作者,對性工作者的特殊關懷與服事,找到珍珠家園和遠從荷蘭來到臺灣的宣教士林迪真(Tera van Twillert)。
從2005年開始,受差於內地會的「阿真」和兩位住在萬華的基督徒,開始關懷在萬華茶室工作的婦女。透過街頭探訪與婦女們建立友誼,用聖經的話語和上帝的愛來關心她們。這樣的關懷延續到對整個鄰近社區的商家、攤販,以及被邊緣化與受歧視的族群,包括附近的遊民、獨居老人,和茶室的管理者、經營者與消費者。
穿梭在茶室林立、彎彎曲曲的巷弄間,阿真不吝惜地和我分享著事工起始的艱難和上帝奇妙的安排。我們和一位坐在茶室外乘涼、胸前刺青的平頭阿伯暢談了一陣。離開後,阿真告訴我,這位阿伯是茶室老闆,一開始阿伯對她充滿戒心與敵意,認為她是來破壞生意的。經過多年持續不斷拜訪,以不打擾婦女工作為原則,釋出善意並給予尊重,阿伯才慢慢放下心防。直到今天他能自然地將福音單張接至手中,也能像和鄰居相處,對話日常。
走進隱蔽於巷弄間的一家陰暗茶室,遇見坐在櫃檯後面的年輕人,就叫他「阿慶」吧。櫃檯後面供奉著神明,香煙裊裊。阿慶說不需要在他身上浪費禮物和文宣品,如同許多未信者,他振振有詞地強調每種信仰都一樣,都勸人為善,希望我們不要打擾他做生意。
阿慶態度很強硬,我和阿真轉身準備離開時,瞥見他臉上明顯的疲憊,不禁問了一聲:「你是不是很累?」阿慶愣了一下,說他已經連續幾個月每天睡不到三小時。不知怎地,他話匣子一開就無法停止,述說起他如何從小就生活在這個圈子裡,和店裡的小姐們成為彷彿親人般親近的生命共同體。他還問,如果我們在街上遇見像他一樣,腿上刺滿圖騰的青年,敢接近他嗎?敢跟他做朋友嗎?
我胸口堵著一塊石頭,為阿慶心裡築起的牆,還有他所受的傷、防禦和固執感到難受。回到珍珠家園,和阿真一起切切為他禱告之後,才稍微釋懷,相信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盼望上帝繼續用祂自己的方式,柔軟阿慶的心田,並且幫助他找到生命中真正期望得到的平靜與滿足。
脂粉下的尊嚴
每每見到我們前來造訪,站在街邊和茶室裡工作的婦女,表現的多是接納的態度,一見面便像老朋友一樣侃侃而談,空氣中充滿因接納而散發的愉悅。她們的故事對我而言是日常,沒有聽過太多外界所想像戲劇化的悲情。即使有,也很難在短短的時間內,像在諮商室裡,娓娓道來或一傾而出。她們的話題圍繞在對家人的牽掛,對兒女學業和工作的擔憂或自豪,對兒子、媳婦、孫兒的一些埋怨或者欣慰,對自己身體病痛的描述,對經濟壓力的無力感與堅持。
大太陽底下,她們站在街邊,或坐在騎樓的摩托車上,一顆顆汗珠凝結在濃妝豔抹的額頭和鼻樑上。冬天寒風雨露,她們瑟縮地來回踱步。這樣的畫面,讓我意識到社會大眾對她們有太多從道德論斷角度彩繪上去的想像。畢竟她們也是平凡人,有著平凡人的喜怒哀樂,有著平凡人所面臨的生活挑戰,有著平凡人的弱點,有著平凡人要求的尊嚴,也有著平凡人對生活與生命的需求與夢想。
我同時意識到,絕大多數在茶室工作婦女們的友善,源自阿真和珍珠家園同工們長期不懈給予尊重、平等對待的關懷,所建立起來的信任感。那種謙遜誠懇的態度,與社會新聞和八卦媒體獵奇、窺探、汙名化或悲情化的視角,形成極端的對比。記得有位初次跟著大家街道探訪的義工,曾經說出一句頗具洞見的感想:「相對於許多充滿道德意識的局外人,她們是很有禮貌的。」因為對阿真和珍珠家園的熟悉,探訪時,我們總能以禱告作為結束。離去前,我會忍住想要擁抱她們的衝動,然後說一聲,耶穌愛妳。
街頭探訪時,偶爾也會遇見茶室的消費者,有時是寂寞的老人。我們會駐足和他們聊聊生活,當然也談福音,如果願意,也誠心和他們一起禱告。我對他們的孤單其實存有極大的憐憫。他們的兒女呢?親人呢?朋友呢?記得一次遇見一位自稱基督徒的男性。他毫無避諱地說,雖然他已受洗,仍然無法脫離性的誘惑。有位姊妹說,求上帝憐憫拯救他,罪的毒鉤是可怕的,一起探訪的男性同工也親自在街上為他禱告。
撞見這樣難堪的情景,總是感到傷心與無力,和我在紐約做街頭探訪的心情其實很像,總是祈求上帝潔淨並挽救一個似乎已經沒有希望的人或社區。感謝上帝,讓我見證並參與如此有意義的事工,並且深信上帝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祂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我知道自己的無力感來自人的有限,但上帝的大能是無限的。
心田裡的種子
2008年珍珠家園婦女中心正式成立,提供婦女一個安全、溫馨的地方,讓她們不必隱藏身世,可以真正地作回自己。除了街頭探訪與佈道,家園每週還有固定的聚會,大家一同享用午餐、一起唱詩歌敬拜神,並分享神的話。每月一次邀請客座講員,與婦女們分享見證,以及生活相關的講座。除了固定出席的婦女外,時不時會有新人加入;平均出席人數25-30位,特殊活動則可達45-50位。
午餐團契後,婦女們留下繼續參加小組聚會。聚會的內容多元,充滿創意,從歌仔戲到背誦使徒信經,有時還會唱卡拉OK。另外,家園的手工班提供婦女們學習新技能,以及與人交流的平台,並透過製作手工貼補收入。參與在手工班的婦女,大多數是60歲以上的獨居婦女。希望手工班能夠發展成為一個社會企業,為生活貧困的人提供持續的收入。
另外還有一個獨特的服事─「阿嬤GoGoGo」。這個小型的藝術療癒團體,透過繪本製作,一對一的志工陪伴,在專業帶領人的引導下,幫助婦女反思自己的人生,在團體中得到正面的支持,並且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經驗中的意義與價值。
珍珠家園婦女們的凝聚力是驚人的。有一位婦女甚至說,她死後告別式要在珍珠家園舉行。這背後存在何等大的愛的付出所產生的信任。這讓我回想起去年聖誕節前夕,阿真曾帶著我探訪一位剛搬進安養院的婦女。她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婦,像逗小孩般笑著逛大街、看風景,又推她進超商喝了一杯紅茶配熱狗,細細述說耶穌誕生的故事。婦女和阿真眼中都散發出像孩子般的天真和淘氣。
思緒回到母親節前夕的街頭福音探訪與關懷。義工和同工一行人,汗流浹背帶著喜樂,也帶著屬天的福音和地上的小禮物,穿梭巷弄間,踏進一家家茶室,希望向每一位我們所遇見的人,傳遞善意和耶穌的愛。
這次阿慶意外地熱情,臉上多了笑容,招呼店裡的小姐們出來領禮物。老實說,這短短一年來每回街頭探訪,心裡很清楚自己和同工做的是撒種的工作。如同過去幾年在紐約街頭向性工作者傳福音一樣,我和同行的傳道人都心知肚明,不太可能看見收割。雖然是一項艱難的事工,但值得,因為使福音發芽生長的是耶和華。
羅馬書10章15節這麼說,「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美好。」又因為「信道是從聽道而來」,如果沒有人向這群極可能不會或不敢踏進教會,甚至教會不知如何接待的族群,播撒福音的種子,他們從何聽道?如何知道自己值得被愛?如何知道耶穌沒有撇棄他們?如何知道他們不是被人丟棄的碎石子,而是上帝切切渴望尋回的珍珠?
回程途中,我和一位義工走近簷廊下一位獨自行走的婦女,向她自我介紹,邀請她造訪珍珠家園。起初她對我們似乎沒有防備心,臉上帶著微笑,但突然轉身朝另一個方向快步離開。我回頭,發現一名員警,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我隨著她走進人潮較密的夜市鬧區,她神情輕鬆活潑了起來,對我說,「妳是傳耶穌的?」我忍不住滿心期待對著她傻笑,「妳認識耶穌?」她湊近我的耳朵,「當然。我全家都受洗了,只剩下我。等我不做這個了,我才去受洗。」和我同行的義工聽見她的悄悄話,回應她,「歡迎妳回家,耶穌一直在等妳。」夜空下,她留下姓名和聯絡電話,也在我們心中種下希望。
踏入街巷的腳蹤
2021年5月,臺灣新冠染疫人數無預警地急轉直上,臺北市萬華成為重災區,人人聞萬華色變。屬於這個地區的弱勢族群,無論是遊民、茶室經營者和消費者,還有茶室婦女,更成為媒體大肆負面渲染的標的。根據《國度復興報》報導,疫情爆發之後,婦女必須停止工作,進而影響生活。於此同時,珍珠家園位於市政府防疫列管的地區,所有活動必須停止,只能透過LINE和電話關懷,並發送急難救助金,幫助經濟窘迫的婦女度過危機。阿真也呼籲大眾,不要給她們貼標籤,希望基督徒這時更要為她們禱告。
想起耶穌曾經遇見並伸手醫治各式各樣的人,包括稅吏、妓女、患痲瘋病的、瞎子、瘸腿、患血漏的婦人、被鬼附的⋯⋯。一個個被社會邊緣化、遺忘、貼標籤,遭受鄙視與排斥的神所創造的兒女。如今,這樣的人還在,就在城市的一角,在巷弄的盡頭。面對這群人,耶穌會怎麼做?
主的話提醒我:「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參考馬太福音25:34-40)
「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美好。」如果耶穌在,我相信祂會不喧嚷、不張揚,平平實實地走進大街小巷中,穿梭在人群裡,走近祂所愛的人,走進他們心裡。
欲更多認識珍珠家園婦女中心,並奉獻與支持,請上網站: https://pearlfamilygarden.weebly.com
延伸閱讀:本刊58期〈珍珠阿嬤畫人生〉
蘇珊,本名劉淑瓊,畢業於宣道會Nyack College Alliance Graduate School of Counseling,取得心理諮商碩士學位。早期就學於紐約大學,主修心理系。譯有《關照身體‧修復心靈》、《家族治療的靈性療癒》、《抱緊我》……等書。曾服務於紐約市基督教非營利機構擔任社工,投入社區倡議,為華裔人口販賣受害人發聲,並參與街頭福音佈道,探訪關懷受歧視行業婦女。現為紐約州執業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