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期

光給答案不如傾聽問題

【M世代信仰追尋】2

譯/林雨

問題是什麼?


在科幻喜劇小說系列《銀河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有一部超級電腦是為了「發掘人生、宇宙和所有事物的終極答案」而造。電腦能計算出答案,但這答案只帶來更多混亂,因為沒有人知道問題到底是什麼。

▲《銀河便車指南》中的超級電腦,號稱能計算出人生的答案,然而問題是什麼?(圖片來源:http://interactive.usc.edu/wp-content/uploads/2012/09/hitchHikersMap.jpg)


歷世歷代以來基督徒所追求的,是把耶穌這個「答案」帶給世界。我們認為這會是簡單的解決方案─傳講福音、信靠聖靈,信不信就看個人,簡單得就像只需要加水融化就好。


問題在於,世界並不那麼簡單。世界是複雜的,以致我們的答案往往顯得不夠充分。許多人(甚至大多數基督徒)都這麼想,答案就是:我們有神在聖經啟示的真理,我們有聖靈。我們要問:既然如此,為什麼了解這世界的殘破與邪惡這麼難?


許多朋友帶著一堆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掙扎中把他們的心交託給一位他們認為難以信靠的神。其中一位曾發過這樣一封電郵給我:


「我想如果真的要,我還是可以作個『好』基督徒,然後說服或訓練自己說神或耶穌是真實的,只要盲目跟隨就好。我真的認為只要願意就可以做到。但是我很喜歡自己的一個特點,就是不作假。所以我選擇不光擺個愛耶穌的門面。我過去不曾,現在也感受不到聖靈。」


我為這些朋友感到心痛,別人呈現給他們的神與他們的經驗遙遙相對。當質疑眾人普遍接受的信念時,他們不是被孤立,就是受攻擊。我們應該更謹慎,不要不把人當回事。沒錯,不管我們感覺如何,真理仍是真實的,然而我們應該認真看待個人的觀察與體會。


我們提出的解釋若與生活經歷不相符,不要立刻歸咎於對方的生活出差錯,反而必須願意審視我們的解釋和假設。


然而,朋友們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只要信,不要問!」或是被推向變成他們心裡所拒絕的樣式。他們告訴自己一個基督徒看起來應該什麼樣,可是當他們和所賦予的形象或樣式不相符時,他們為此深感困擾。


我想告訴你的是,許多朋友面臨的掙扎和周圍基督徒的真實反應。這是他們所經歷的基督教。

自己找答案


我和朋友們在網路世代中長大。之前的世代有電視、收音機、書籍,資訊來源就那麼幾個。可是當網路出現,Google成為動詞時,每個人都能在短短幾分鐘內成為某個主題的「專家」。舉例來說,我車子某一邊照後鏡在暴風雪中被撞壞了。我上網Google「如何修理99年份豐田Camry側照後鏡」,在YouTube找到一段五分鐘示範影片,在「亞馬遜」(Amazon)訂了零件,自己裝上。就這麼簡單。


網路讓每個人得到知識,在生活出現挑戰時助一臂之力。身為老師或牧師不再代表他們具有對所有答案的權威。不,我們這一代能質問任何事,如同只需要用電話和網路連線就能比價和查對事實,我們一樣能向權威和所謂的標準答案提出挑戰。


由於數位化世代能得到如此多訊息,我們更看重所提出的問題。這不單限於科學領域。知識就在指尖,我們讀到醜聞、惡行,也讀到背叛眾人的典範人物與牧師。不僅神看似不合科學,那些宣稱知道真理的人也過著與他們的教導背道而馳的生活。


當一個要好的朋友大學畢業後信仰「逆轉」,我體驗到人生中極痛苦的時刻。他不再相信神。他還事先打電話給我,要我讀一本質疑聖經是否無誤的書。記得當時還想:「為什麼我要故意質疑信仰?我可沒時間讀這些書,忙著『愛世人』都來不及了。」好笑吧!忙著「愛世人」,以致無法「愛朋友」來好好聽他說。那天晚上的電話和他決定不再相信神,正是他信仰逆轉的寫照。


我沒有試著去了解,我太忙了,以致無法顧及他的需要。

問題比答案多


我不像朋友提出那麼多疑問。當初上大學惟一目的就是要看到人們認識耶穌,只為了看到「校園復興」。結果呢?我的問題比答案更多。


我想在校園中看到神蹟奇事,想看到人們成為基督徒,想看到許多人唸出那攸關生死的決志禱告。我熟記「羅馬路」(Roman Road),就是以羅馬書的經節串聯而成的傳福音方式;常想像自己走向一位盲生為她禱告,然後她的眼就開了。我在心中勾勒:所有學生看到這件事之後,跨出信心的一步,並相信耶穌的景象。我推斷只要一個奇蹟,馬上!每個人都信主。


不過事情並沒有這樣發生。


還有一段時間我為許多生病的人禱告。記得在冬令退修會中為一位生病的朋友禱告,他沒有好轉。曾為一位在牧師講道時劇烈頭痛的朋友禱告,他覺得好些,不過是在講員結束之後。也記得為一位腿骨錯位的男孩非常非常努力禱告,還按手在他身上─沒用。我和爸爸曾在一位罹癌女孩的父母面前為她禱告,幾年後她去世了。


為什麼神不把所有的事都搞定?祂只需行個小神蹟,就有許多人會相信。然而,祂沒有這麼做。是不是我缺乏信心?在大學越久,夢想幻滅越深。在高中和大學頭幾年時感到的火熱已不復存在,開始懷疑到底作一個基督徒有什麼用。難道只為了領人信主?向許多人傳福音之後卻覺得空虛,搞不清楚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信仰中的神與所見所聞不相符時,我們開始提問:神值得信靠嗎?真誠的關係需要信任,如果我們都不信任神了,又有誰在乎神到底存不存在?


當你信任的人突然變得似乎不可信,就好像來到一個岔路口─繼續與所看到的現象搏鬥,或是選擇放棄。


我的好朋友是個MK(missionary kid),宣教士的孩子,他成長過程中想服事神,以生命榮耀祂。一段時間後,他開始質疑基督教某些信條,卻找不到滿意的答案。他說:「越深入思索,越難接受基督徒所信的為真理。腦袋裡經歷越來越多認知上的不協調,心裡卻非常渴望基督教是真實的,因為這是我惟一知道的真理。結果我意識到:如果基督教真的不是真的,就不能假裝是真的。所以,我離開了。」


他告訴父母不再相信,他們難以接受。一段時間後,他提起要去探望祖父母,父母親告訴他:「很好,不過請記住,離了神你就無法去愛了。」


大約一年前參加一個華人宣教大會,在許多攤位中遇到一位先生,開始聊起我們熱切投身的事奉。我說我熱愛愛神和愛人的意義,也說我還有很多要學的。他的臉色變了,立刻從友好換成嚴厲。他說:「你知道,愛只能從神來。沒有神你是愛不了的。愛別人很好,但除非他們認識神,否則他們無法去愛。」他接著引用一些經文,說若不是基督徒就不能愛人。


對我的朋友來說,他真誠的思慮被看作不信,而被貼上的「不信者」標籤,代表無法愛人。

正確的答案能回答問題嗎?


我們通常認為「作基督徒」就是基督教的重點。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就是「自己人」;如果不是,你就是「外邦人」。「自己人」表示你安全了,「外邦人」表示你不好。但是你怎麼稱呼自己真有那麼重要嗎?


耶穌說過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以下是現代版:


一個週六早晨,有個人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懷疑。他是個學生,因為成績不好,獎學金眼看要泡湯了,諸事不遂,眼看人生就要垮下來。他打電話給牧師:「我信不下去了。」牧師就轉發幾篇文章,介紹一些像史特博(Lee Strobel)和麥道衛(Josh McDowell)寫的護教書,還說會為他禱告。這人仍然覺得失落,就打電話給基督徒朋友,請他試著了解這些感受的來由。朋友卻回答:「質疑信仰不太好吧!老實說,我現在太忙了,沒空多聊。」不知該投奔何處,他上網想找真正關心的人傾聽。結果找到一群「前」基督徒,他們聆聽、鼓勵,也關心他。


這差不多就是我一個朋友的寫照。我是那些匆匆行過他身旁的人之一。


耶穌講完比喻問了一句話:「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我也要問:「誰是這個受煎熬的人的鄰舍?」


耶穌讚許那位做對的人,而非表明正確立場的人。我們做對了嗎?還是單單持守正確的立場?


我在福音派教會長大,曾參與靈恩聚會,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基督教事工中實習過。這些機構、事工都想讓人經歷神,看到神就是愛。不少人因這些事工經歷了,也看到了;許多身處事工中的人卻沒有。


我有些挺異類的朋友。有人愛問問題,有人不喜歡與人交往,有人難與人連結。有些朋友很愛神,卻不夠長袖善舞,以致無法在事工中生存下去。許多人不曾有人單獨接近他們,願意持續與他們來往。參加聚會很多年,卻沒有人把他們拉到一旁說句鼓勵的話,聽聽心聲,一起經歷人生,讓主真正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基督。他們一個禮拜又一個禮拜來聽講道,參加一個又一個退修會,多次聽到福音,但有人愛他們嗎?這些朋友覺得受傷,感到孤立,但沒有人停下或放慢腳步來聽他們的心底話,來愛他們─光給答案幫不了他們。


今天,我的工作對象是有發展障礙的成人,其中一些在心智上根本無法理解福音,只夢想著有一天能在麥當勞工作。是否除非他們自己能信耶穌,或是他們能讓別人信耶穌,不然愛他們、關懷他們就是浪費時間?


是否攸關教會成長、個人傳福音等各樣數據,或看來有個好基督徒的模樣並非重點,反倒是忠心信靠耶穌,持續愛與我們生命相連的人才真正算數?

▲你我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中,是表明正確立場而匆匆走過的人,抑或做得正確,停下腳步來扶持的人?(圖片來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e/Good_Samaritan_Sicard_Tuileries.jpg)

傾聽問題


我還要講一個故事。


一個朋友參與校園事工,是領導團隊的一員。這個人塞不進典型基督徒學生的模子。他為了嘗試不同的經驗,對一些休閒性藥物進行研究後,決定試試一些研究顯示不會上癮、不會造成傷害的藥物。後來他把這件事告訴另一位學生幹部,這個幹部再往上匯報。領導團隊開始私下開會,也不邀他參與。他們沒有找他深談,只是冷落他。


那個暑假,他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後來他來找我,說:「就那些幹部所知,我用毒品,我無家可歸。更讓他們關注的是如何保持他們的神學無污染,而不是來愛我。如果他們關切的是毒品,為什麼不來問問我是怎麼回事,或挑戰我的想法、做法?他們就只是想把我踢出去。」我在想,是否我們有時就像好撒馬利亞人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為了保持潔淨繞道而行?我們畏懼混亂和麻煩。


我們是否一味追求迅速修補、簡易解決方案、便捷答案,而避開棘手的對話,也阻隔了尋求了解和愛?若耶穌並非以你的方式、按你的時間表、為著你的安舒而做工,那又如何?若跟隨表示願意指出你所愛的人的錯,也不怕犯錯,那又如何?跟隨耶穌會不會是謙卑服事那些帶著「錯誤」神學觀的人?或者誠實面對自己的缺失?


以賽亞書五十五章8至9節:「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神是愛,祂比我這個人和我所求所想大得太多。若放下只想著把人轉變成我們要的樣子,改為像基督愛我們一樣來愛他們,那會是如何?若我們放棄素來追求的所謂「正確答案」,轉而以問「我怎樣成為好鄰舍」來取代「你是不是基督徒」,那又如何?我們是否尋求神自己,而非教會系統與制度上的改變?是否在發掘最新的門徒訓練材料之前,能花時間在贏得孩童、朋友、鄰居的心,認真傾聽,與他們同行,分享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然後在整個過程中指向基督?


這不就是耶穌的方式,耶穌的愛?


作者小檔案 何天義,千禧世代,畢業於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主修社會學與經濟學雙學位。目前在復健中心工作,主要從事成人殘障復健及生活輔導。對於跟隨基督的信仰之路充滿熱情,希望能從小組聚集中,見到教會成長得更健全。閒暇時喜歡各類運動,特別鍾情攀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