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子女師
蘇文安牧師與孫麗華博士對談美國華人家庭的在家教育
整理/張麗春、林敏雯
「華人家庭不是都把孩子往最好的公立學校送嗎?」加州Biola基督教大學教育學博士孫麗華,於2002年將論文方向定為華人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時,被教授如此質疑 。
禱告尋求神的心意後,並從師友互動中得到印證,她鎖定目標,在四年中以採樣方式結識並查訪了多位華人基督徒母親,探討她們從事在家教育過程中的信仰與文化經歷。最後竟滾雪球般調查研究了多達一百個案例。華人於北美、臺灣發表不少關於在家教育的論文,而以母親為研究對象者,麗華乃是第一位。(除本頁外,本文其他圖片均由蘇牧師一家參與其中的美國南加州華人在家教育互助團體「為文之心」所提供,特此致謝。)
「我有的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華人文化傳統,而麗珊是小留學生,熟悉美國文化傳統,我倆都希望做到去蕪存菁、融會貫通,再以聖經的價值觀為核心,來經營婚姻與家庭。」
本刊特約主編蘇文安牧師曾於本刊第四期〈風與風箏〉一文中追憶他和麗珊師母初婚時,所描繪的家庭藍圖。八年前,他倆就邊做邊學,開始在家教育的靈命與品德建造工程,與三個現年分別為19歲、15歲、8歲的兒女一起學習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2006年文化實務營中蘇牧師針對孫麗華姊妹的研究心得進行採訪。麗華有廣泛客觀的觀察,而蘇牧師有深刻主觀的經驗,倆人相遇時,與其說是採訪,毋寧說是對話。交會時擦出的火花,頗值得正探索在家教育可行性的讀者關注和深思。
▲聖誕夜爸爸媽媽和孩子們,心連心,與教會弟兄姊妹齊向世人報告耶穌道成肉身的大好佳音。
蘇:為什麼以母親為研究對象?
孫:2003年母親節,我給為人母的朋友們發電子卡祝賀,意外得到熱烈的迴響,其中也包括我的指導教授。賀卡的信息是關於神賦予母親的責任。很多母親對我說,即使先生很忙,無法完全分擔教養孩子的責任,自己也要不負神的託付,教育好孩子,因為這是一個關乎神國度的使命。這些反應讓我很感動,更印證神的帶領。與教授溝通後,我將研究議題縮小至「華人母親」的個人成長。因為,通常媽媽是在家教育的實際執行者,扮演重要的角色。
蘇:那麼,“Home Schooling”的定義究竟是什麼?中文應當怎樣翻譯?
孫:在家教育是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期間,由父母自己在家教育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在正式學校就讀的教育方式。
蘇:也就是說,不是在一般傳統觀念中,有校園、教室、校長、老師,這樣的環境中學習 。
孫:是。至於Home Schooling,目前大概有「在家教育」或「在家學習」兩種譯法。
蘇:持「在家學習」說法的人,是因為他們強調無論對父母或孩子,這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孫:主張「在家教育」說法的人,認為不是把學校搬回家裡,而是在家庭的環境中進行教育。以下為了方便,就用「在家教育」吧!
蘇:一般談到在家教育,馬上會提及孩子的社交、同儕問題。妳在研究中所接觸的家庭有什麼看法?
孫:從這些家庭中,我得到一個深刻的新觀念是,社會化並不意味著迎合他人,而是培養家庭團隊的服事,成為「僕人領袖」。她們期望孩子在社會中 成為中流砥柱,而非盲目附和者。這就要求孩子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敢於作但以理,勇於表達與世代有別的理念。
▲蘇爸爸(雪峰)天天帶領全家懇禱親近主,即使在旅途中,也藉著電話傳送祝福與禱告。
蘇:很多人認為在家教育的孩子沒有同齡朋友。其實,健康、正常的社交是能與不同年齡的人交往。單單與同齡的朋友在一起,彼此的判斷力、價值觀、成熟度相近,局限在這種世俗化、互相模仿的次文化裡,並不見得有益處。
在家庭裡相處的有祖父母、爸爸媽媽,兄弟姊妹,加上與別的在家教育的孩子互動,正是不同年齡的組合。因此,一般在家教育的孩子較特別的一點,便是能夠與各個年齡層的人自在相處,與多數中學校園裡憤世嫉俗的青少年很不一樣。
孫:特別是對華人移民家庭,有利於縮小代溝、文化溝和語言溝。在家教育的家庭裡,親子和手足之間,相處的時間很多,無形中產生很強的凝聚力。據我觀察,孩子們可以感受到,朋友是暫時的,而手足則是永遠的,這給我極大的震憾。
蘇:據統計全美國目前已有超過兩百萬個孩子接受在家教育,且每年以15%的速率遞增。其中華人家庭有多少?
孫:過去二十年來數量不斷增加,據我所知,華人家庭至少有兩百以上。現在越來越多年輕的華人母親,在小孩即將入學時,把在家教育列入「值得考慮」的方案。
▲2007年初舉辦父親子女退修會,留下難忘回憶。
蘇:因為實行在家教育的華人家庭已經有相當的數目,關心小孩教育的媽媽們有機會接觸這方面的資訊,也有很多過來人的經驗為參考,便能更深入、更具體地衡量其可行性。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某些家庭決心開始在家教育呢?
孫:我認為是信心與學習的整合(Faith-Learning Integration)。很多媽媽反應,剛開始拒絕在家教育,然而神不斷呼召她們以在家教育來保守孩子的心。經過長時間的禱告、等候,才回應這個呼召。
我的問卷中有個題目:「『在家教育是神對我的呼召!』,妳對這句話確定嗎?從1至10來代表確定程度。」很多母親的選擇是10。
當我要求她們以語言圖像來描述決定在家教育的歷程,有一位母親以約拿來比喻自己。她曾想逃避神的呼召,約有三年之久,一直到「快被吞進魚肚子裡了」,才順從神,開始在家教育。
蘇:除了呼召,還有其他原因嗎?比如說對公立學校的制度、教材不放心?
孫:這些當然都包括在內。有的母親憂心公立學校的道德標準越來越低,品格塑造缺乏,聖經也被排除。一位母親提到,神讓她在夢中看見堂皇的學校、先進的設施,一旦打開精美的教科書,裡面竟充滿邪惡。
也有母親認為在學校上課的方式很浪費時間,因此寧願自己來教。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非要堅持到孩子高中畢業。有些母親每年評估一次,看看神是否要她們繼續下去。
▲「來啊!瞧咱們陽光般璀璨般的笑容,就知道父親子女退修會有多精彩!」
蘇:也就是說這些家庭相信,照聖經的教導,信仰與品德教育是父母的責任,不應丟給學校,甚至教會。而父母負起責任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成為孩子的老師。
那麼,妳認為什麼樣的家庭適合在家教育?這些家庭有些什麼特色?
孫:父母有追求的心,願意與孩子一起成長。對孩子屬靈生命的重視過於學業成績。這樣的家庭,通常是媽媽需要全職在家,所以,家庭的經濟收入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她們很願意用不同於世界的價值觀來生活,也很清楚為什麼要做在家教育,所以願意付上代價,就能做得下去。
有人關心是否媽媽英文能力要很好?其實不見得。很多母親和孩子一起學習,使用DVD教材,在一旁陪著看,陪著教。實際上,在家教育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
蘇:還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如在社區大學選某些特別的課程,或是幾個家庭一起,發揮個人特長,由一位家長教數學,一位教生物,甚至有人把車庫改成實驗室來教化學。我們在南加州的幾個家庭除了在家學習,還每週固定一起上體育課、美術課和品德操練課。
妳認為這些家庭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如果有人中途退出,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能繼續呢?
孫:有些家庭反應,上了高中之後,教材難度、實驗設備,還有孩子強烈要求自己的同伴,都是考量的因素。
但是很多家庭首先提到的困難,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文化意識形態。如果能放下這種意識形態,會比較容易持續在家教育。如果怕別人知道自己進行在家教育,那麼通常不能持久。
親友長輩的「關切」,會造成不小的壓力。其他如教會的態度,牧長是否支持,教會朋友的看法,也都造成很大影響。甚至有人以「教會孤兒」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在家教育的家庭。可以看出某些在家教育的家庭無法融入教會圈,形成了自己的小團體,是多麼難堪的處境。
很多師母實行在家教育,極力在服事之間尋求平衡。在家教育也是服事,但沒有人看得見,以至於不被接受。曾有一位師母難以兼顧,只好「向教會請假」,而遭到異樣眼光看待,類似的例子讓人很心痛。
蘇:父母進行在家教育時,也會面臨挑戰。一般家庭中大人上班,孩子上學,相處時間有限。進行在家教育,幾乎一整天都與孩子在一起,父母親的言行舉止無所遁形。難怪有人說,實行在家教育,改變最多的反而是父母親。
孫:所以有的家長認為,在家教育的第一個學生是父母,孩子是同班同學。
蘇:這是個很有趣、也很貼切的觀念,也就是全家一起學習。在這四年間,有什麼特別的場景讓妳感動的嗎?
孫:太多了!我甚至想過,要把所收集的資料拍成紀錄片,或是寫成一本書。看到母親們的掙扎,學著向孩子說「對不起」,讓孩子從母親身上看見耶穌的形像。
一位媽媽就曾有這樣的經歷。一天,十三歲的二兒子和五歲的妹妹吵架。她很生氣地訓斥他:「你怎麼像個五歲的孩子一樣不懂事?」
之後,她陡然回憶起老二在五歲那年的情形。老大重病住院,需要她和牧師日夜照料,還得兼顧牧會,只好把老二交給外州的親戚照看,造成親子隔閡。之後,家裡有年輕人的聚會時,父母忙於服事,孩子就自己看錄影帶,讓電視成為他的保姆。所以,比起妹妹來,老二的童年實在是一片空白。
聖靈的提醒讓她看到,自己對老二的虧欠實在太多了。她流著淚,誠心誠意向孩子道歉。自那以後,老二和她的感情越來越好。去年生日,老二早早起床,做好豐盛的早餐端到媽媽床邊。晚上睡覺前,已經是高高壯壯的兒子,俯身擁抱、親吻道晚安,讓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媽媽。
▲鄭爸爸(自剴,左立者)教導眼睛的解剖、生理與保健,並介紹他的眼科醫師生涯。
蘇:對於已經進行在家教育,和正在考慮是否要進行在家教育的家庭,妳有什麼建議嗎?
孫:首先要釐清為什麼要做在家教育。我認識的母親們的建議是:一定要清楚是神的帶領和呼召。有了正確的動機,才能堅持下去。
我也希望論文收集的資料,能對未來進行在家教育的家庭有所幫助。
蘇:在採訪過程中,妳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孫:認識這些母親,聽到她們的生命見證,看到並參與這些家庭的成長,是我最大的收穫。我深深感謝神,讓我看到祂的手在這個時代的作為,切實體會神是又真又活的。
一位受訪的媽媽認為,教會的年輕一代,固然在學業、事業有很好的成就,在人際關係、感情問題上,卻無法穩定,如浮萍般無法扎根。聖靈提醒她,這是父母一代過於放手,讓孩子自行發展造成的後果。她認為,在家教育是代表父母一代的覺醒,與孩子重建和好的關係。她的話激勵我,領悟在家教育更深遠的意義。將來若神呼召,我也願意實行在家教育。
蘇:論到兒女的信仰和品德塑造,「在家教育」只是途徑之一,不是唯一、更非絕對的,但從眾多見證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條雖艱辛卻蒙福之路。
雖然我們家老大才進大學,老二老三仍在身邊,一切尚未塵埃落定,尚未到評斷成敗功過的時刻,但我與內人仍願意並肩奔向標竿。
因為我們深信,今日培養出三個合神心意的孩子,將來就能建立三個合神心意的家族,從而培育出一群又一群神國精兵。這是值得我們去「永續經營」的天國志業!
———————-
在家教育充電站 經典作品
.Barfield, R. (2002). Real-life Home Schooling: the Stories of 21 Families Who Teach Their Children at Home. New York: Fireside.
.Farris, Vickie and Jayme. (2001). A Mom Just Like You: The Home Schooling Mother. Nashville, TN: Broadman & Holman.
.Macaulay, Susan Schaeffer. (1984). For the Children’s Sak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Home & School. Wheaton, Illinois: Crossway Books & Bibles.
.Sproul, R.C. Jr. (2004). When You Rise Up: A Covenantal Approach to Homeschooling. Phillipsburg, NJ: R & R.
.Whelchel, L. (2003). So You’re Thinking about Home Schooling: Fifteen Families Show How You Can Do It! Sisters, OR: Multnomah Publishers.
.Wise, Jessie & Susan Bauer (2004). The Well-Trained Mind: A Guide to Classical Education at Home. W. W. Norton & Company;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
在家教育充電站 網站
.RCCC Home Education Ministry(若歌教會家庭教育事工)http://www.rccc.org/homeschooling/index.htm(內容包括北美華人家庭如何開始家庭教育、常問的問題等實用資訊。)
.Home Schooling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HSLDA) http://www.hslda.org/Default.asp?bhcp=1
.Advanced Training Institute (ATI) http://ati.iblp.org/ati/
.Institute in Basic Life Principles (IBLP) http://iblp.org/iblp
.Shao Tutorial Service http://shaoforum.net/tutorials/(在家教育畢業的華裔老師,於網路上與學生對話、白板講解,教授文法、寫作、拉丁語等課程。)
.亞一書房網站(有一欄目推薦在家教育書籍)http://asianbookone.com/store/index.php?cPath=142
負責人姚于方元經驗談:「我們為什麼選擇在家教育?」可於《神國》網站閱讀www.e-krc.org
.慕真在家教育協會 http://homeschool.fhl.net/
.臺灣培基文教基金會 http://tw.iblp.org/index.html
———————–
提供本文照片的「為父之心」(Christian Fathers Arising)小檔案
異 象:「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拉基書4:6)
成 員:大洛杉磯區實行在家教育的15個家庭,孩子目前有41位。
特 點:在家教育由父親領導並積極參與。
活 動:每星期有繪畫、品格教育課程及棒球運動;每月有父親禱告會、母親禱告會;每學期有才藝分享;每年有親子退修會、露營、畢業典禮,並計畫舉辦小型真善美講座。
聯絡人:羅世吏、楊宣智、蘇雪峰(請參考本頁互助團體的電郵地址)
孫麗華小檔案
嗜愛閱讀、欣賞電影、熱衷旅遊。曾任圖書館員、 文字記者 。於加州Biola大學攻讀跨文化教育學,2007年春獲博士學位。論文題目:Dare to Home School: Faith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Christian Mothers 對此論文有興趣者,請註明並寄:editor@e-krc.org,將轉寄孫博士。
蘇文安小檔案
資深文字人,寫作、教學、採訪、編輯,是工作更是興趣。曾獲加州Fuller神學院宣教學碩士及台福神學院道學碩士,現任北美真愛家庭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