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衝突處理之剖析
▲同工團隊的關係需要長期經營,平日相互信任、守望,一旦出現不愉快,要馬上和好。
教會衝突最讓人心疼的地方,就是雙方因為愛主的緣故,各自堅持立場,互不相讓,造成兩敗俱傷。這些情況多發生於牧者與長執、同工與同工之間。他們高舉真理,不為自己,乃為基督,目標如此崇高,所以理直氣壯,甚至有時候理不直,氣也壯,毫無妥協餘地。雙方爭執到最後,個個傷痕累累,卻不明就裡,滿腔事主熱誠,卻走到如此地步,最後心灰意冷,不再服事,甚至離開教會。
如此的衝突戲碼不斷在各教會上演,越是熱心服事,對事工火熱的基督徒,越容易與人產生衝突。放眼看去,教會傷兵處處,神的僕人們經常身負重創,卻還要忙著搶救別人,繼續奮戰。
難道這就是教會的光景?衝突之後必然的結果?在這些衝突裡,神的心意究竟是什麼?神的兒女們在面對教會衝突時,要如何行,才能討神喜悅?讓我們從以下案例中來探討。
個案
潘老牧師從植堂至退休,已在密州聖經教會服事近三十年。當鄧傳道就任後,為了不給他壓力,潘牧師平時到各地帶領特會,甚少參加密州聖經教會的聚會,偶爾在市場遇見會友,他們對鄧傳道的熱心服事極為讚賞。
大約過了半年,一天潘牧師接到馮執事的電話。原來,執事會商討明年事工計畫時,鄧傳道極力要求增加對外宣教的經費,撥出預算作為海外短宣之用。執事們說教會著重本地宣教,對外宣教雖然重要,但可以先分享異象,教導會眾對宣教基金額外奉獻。
鄧傳道沒再說什麼。然而接下來,他以使徒行傳一章8節為主題,連續幾個主日證道都在講「普世宣教」。馮執事無奈地歎氣,「潘牧師,您說我們這些執事,是不是在阻擋神的工作啊!」
潘牧師聽了心裡有點不是味道,多年前成立的學生團契和餐福團契,花了多少苦心經營,怎麼可以捨近求遠?
他答應去拜訪鄧傳道,做進一步交通。
潘牧師回到熟悉的教會辦公室,鄧傳道坐在他從前的椅子上,靜聽他的關切。然而他也看出如今位置對調,與鄧傳道間的這張桌子,猶如紅海般深廣。
鄧傳道客氣地回答:「潘牧師,謝謝您給了我這麼多好建議。您可能還沒看到,海外宣教是現代教會事工的新趨向。教會成長三十年來,應該要有更寬闊的眼界。我在神學院裡接受許多宣教訓練,請您放心讓我來領導吧!」
往後的日子,潘牧師常常接到執事、會友的電話。他們說鄧傳道在講臺上推崇那些支持海外宣教的教會,也在執事會中明言暗喻該把宣教擺第一優先,還鼓勵青少年參加暑期短宣。這些孩子一聽,便吵著要去南美、非洲,父母都受不了。
一開始潘牧師還勸會友要順服傳道人的帶領,但久而久之抱怨聽多了,之前受到的奚落漸漸發酵,他也改變了態度。「我們要為鄧傳道禱告,求神開他的眼睛,看見自家後院的宣教工場。」
主日崇拜,大家還是客客氣氣與鄧傳道寒喧,小組查經卻常成為「懷舊」分享。「唉!以前潘牧師多好。」眼看即將召開年度會員大會,馮執事對潘牧師說:「執事會再也不能忍受了。潘牧師,我們決定罷免鄧傳道,請您再回來吧!」
異象之爭
在本案中,很明顯是新任傳道的普世宣教異象與教會的本地宣教不同。已退休的潘老牧師與教會長執們苦心經營多年的學生團契與餐福團契,將因教會事工方向改變而付諸流水。為堅持教會的本地宣教異象,教會打算罷免年輕有異象的鄧傳道。
對鄧傳道而言,普世宣教是耶穌的大使命,是神的心意,也是他在神學院所受的訓練與教導。教會做宣教工作,是必然的趨勢。他忠心為神的工作擺上,為什麼這些執事們不明白?更何況他是教會的牧師,有異象,有使命,有委身。如此領導教會,有什麼錯?教會應順服他的帶領,尊重他的屬靈權柄,而非與他唱反調。如果因此而被免職,對年輕的鄧傳道而言,將是一個重大打擊。
對教會而言,鄧傳道才來半年,對教會的過去與現在還不清楚,就開始推動他的宣教事工。他不知道教會花了多少心血帶領學生團契與餐福團契,才有今天的成果?普世宣教固然重要,但本地也有許多福音需要,何必捨近求遠?雖然鄧傳道是教會的全職傳道人,但他才剛來,尚未完全得到弟兄姊妹及長執們的接納與信任,馬上要改變教會行之多年的宣教方向,有點強人所難。
思想與角度
面對如此之不同,雙方都言之有理,是否有解決的辦法呢?或者應如何看待這個衝突呢?我們要從幾個角度來思想︰
一、面對差異
當別人與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時,我們會感到不舒服,或受威脅。總覺得當差異產生時,答案只能二選一,不是你對我錯,就是我對你錯。為了表示我的看法是對的,我們常會為自己辯護,或指出對方看法有缺失。雙方就在不知不覺中對立,甚至找人支持,成了兩軍對峙。其實,是神讓我們有不同的意見,讓事情有更多元的呈現,可以看得完全。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四章12至14節用身體各部位不同,卻可以互為肢體,在基督裡成為一身。新生鐸夫伯爵(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 1700–1760)的原則在我們處理差異時給我們作參考:
「基要事,求合一;非基要事,求彈性;所有事,憑愛心。」
(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in all things, charity.)
二、面對教會文化
鄧傳道初到教會,面對一個長期以本地宣教為重心的教會文化,如何將心中的異象傳遞與執行,隨即成為他的挑戰。關於本地宣教與普世宣教孰輕孰重?孰先孰後?並非絕對真理,且無迫切性,所以文化的考量極為重要。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圈內人已經習慣的互動模式,常成為他們的舒適圈(comfort zone),對於外在要求改變力量的衝擊,通常覺得被強迫,起而反抗。但若改變的力量始於圈內,因是自省而非批判,所產生的阻力較小。如果此改變引發共鳴,即能產生助力,達到推波助瀾之效。
鄧傳道到教會之初,在教會文化上算是圈外人,他的首要功課應是與教會弟兄姊妹及長執們建立關係,增進彼此了解,得到他們的接納與信任,成為教會圈內人。此後他要改變教會的宣教異象,就會從教會內部的角度考量宣教事工,再做出合適的調整。這種調整,與貿然從圈外角度要求改變是截然不同的做法與結果。
三、面對內心爭戰
雅各書四章1節:「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嗎?」許多衝突的產生,是從我們心中那個「我」的欲望而來。因為「我想要的」、「我想做的」、「我的看法」、「我的優先次序」,是所有選項的第一優先,甚至包括我對神心意的了解與詮釋,比別人更正確。
別人的看法與我有異,乃是別人的問題,而非我的問題;是別人要放下,而非我要放下。雖然外表高舉神的旗號,內心卻是「我」在做王,甚至為了「我的旨意」成就,可以犧牲與弟兄姊妹的關係,與同工的關係,甚至犧牲了教會的合一,神的榮耀。
因此,真正的衝突點不是「本地宣教」或「普世宣教」,而是鄧傳道和長執會在面對不同異象時內心的取捨與回應。「本地宣教」與「普世宣教」,都是神的心意,但當兩者產生衝突時,究竟是神做王?還是「我」做王?
解決方案
當鄧傳道與長執會出現衝突時,如果雙方能自行協調解決最好。如果不行,請出第三者—德高望重的潘老牧師出面處理,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此時潘牧師的處理方式就很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潘牧師應該扮演調停者的角色,了解雙方的想法與立場,協助找出一條雙方都同意又可行的解決方案。
身為調停者切記要保持中立,不可選邊站,他的責任不是要判決誰是誰非,而是要幫助雙方正視衝突,按照上述原則去明白神的心意,考慮對方的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角度,以愛彼此服事。在本案例中當潘牧師跑去告訴鄧傳道本地宣教的重要時,他可能已選擇站在長執這邊─鄧傳道的對立面,就很難被神使用,成為影響鄧傳道的工具,因此很快被鄧傳道拒絕。
潘牧師可以先花時間了解鄧傳道的心聲,而不帶批判,同時肯定鄧傳道普世宣教的胸懷,愛主救靈魂的心志;也幫助他體念長執們的顧慮,在本地尚有許多福音的需要;或指出弟兄姊妹的心尚未預備好,在執行上需要放慢腳步,以愛心與耐心等候教會弟兄姊妹及長執們。
同時潘牧師也要鼓勵長執們以正面的眼光去看鄧傳道,並尋求神的心意。或許神透過鄧傳道的普世宣教異象要挑戰教會,加快腳步,不只做本地宣教,更要栽培更多的基督工人,擴展教會的疆界,到外地傳福音。
潘牧師可以在兩者間做協調與鼓勵,不僅幫助了鄧傳道結出聖靈的果子,也挑戰了教會的弟兄姊妹與長執們,在服事與生命的成長上都有突破,神的名因此而得榮耀。
(本文照片由臺北真理堂提供。)
作者小檔案
王蘭馨,擁有「衝突處理」碩士學位,為KRC文化實務營「和平使者工作坊」講師之一。經常與夫婿劉哲沛律師共同帶領夫婦營及衝突處理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