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期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一腳踢進主流文化!

蹴鞠當場二月天,仙風吹下兩嬋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撲蛾眉柳帶煙。
翠袖低垂籠玉筍,紅裙斜曳露金蓮。
幾回蹴罷嬌無力,恨煞長安美少年。


─明  錢福《蹴鞠》

▲詩中少女喜愛足球,不待成隊練習,便在春寒料峭的二月天捉對踢將起來。

這首詩描寫明孝宗時代,兩位少女在長安街坊踢球玩耍。「蹴」(音促)意為踢,「鞠」(音局)意為球,「蹴鞠」相當於現代的足球運動。詩中少女喜愛足球,不待成隊練習,便在春寒料峭的二月天捉對踢將起來,香汗淋漓,令當時少年人心儀神往。


詩雖寄語長安,但詩人貴為翰林院修撰,當在首都北京述職,時為西元1500年左右。足球早已是華人歷朝歷代常見的團隊運動,廣受男女老少喜愛。今日北美公園中、校區裡常見花樣年華的健美少女練習足球、參加比賽,場邊觀望的少年情竇初開,目不轉睛,跟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少年沒有兩樣。


沒錯,團隊運動如足球,可不是歐美人、拉美人、非裔人的專利,國際足球總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FIFA)官網也承認,「足球最早的記載,源自中國西元前二至三世紀的軍事手冊。」1

▲漢朝開國皇帝高祖的父親,一位皇族超級球迷。

鬥雞金宮裡,蹴鞠瑤臺邊(唐 李白)


2014年,全美國體育產業產值總值估算約4,850億美元2,只差一點就追上臺灣當年度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5,300億美元3。撇開各個球隊、教練、球員、相關商品的收入不談,光是美式足球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NFL)年收入就超過110億美元4。


豐厚的商業利益,代表團隊運動受歡迎的程度。球賽在許多人生活中非常重要,倘若讓他們不再打球、看球、說球,生活可謂索然無味,沒甚麼有趣的聊天話題,最殘酷的處罰,莫過於此。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常在推特上聊起籃球經。


漢朝開國皇帝高祖的父親,就是一位皇族超級球迷。「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凄悵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以生平所好……鬥雞蹴鞠,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不樂也。」(漢,劉歆,《西京雜記》)當時沒有實況轉播,太上皇住進深宮,享盡榮華富貴,但沒鬥雞可玩、沒足球賽可看,悶也悶死他了。這位公元前兩百年前的老球迷,可一點沒讓今日歐美球迷專美於前呢!


華人子弟在北美所習運動,多半為單人競賽如羽球、網球、溜冰、體操、游泳、跳水等,在這些項目傑出優秀、屢屢得標的選手不在少數。但最受大眾歡迎的仍是團隊運動,最受歡迎的選手,也多半是球賽選手。籃球好手林書豪一個月內的曝光度,勝過其他華人在十年內製造的話題,他一個人對華裔形象的加分作用,等同千百名會計師、工程師默默耕耘多年的成果。


亞裔因為刻苦耐勞,勤懇工作,在美國常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由於相貌、文化迥異,人口集中於東西兩岸,在美國廣大的內陸地區,對許多歐裔、非裔美國人來說,亞裔即便在數代前已經移民定居,仍然還像是「永遠的外鄉人」(perpetual foreigners)。要讓廣大內陸人口習慣看見華裔,知道並接受我們也是美國社會的一分子,最直接了當的方法莫過於加入團隊運動。

▲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

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唐 韋應物)


西漢劉向《別錄》曰:「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5 華人至今緬懷漢唐盛世,這兩個朝代有無數與團隊運動相關的文獻與藝術作品,足球、馬球、手球等運動規則齊全,有專業球場,也有職業球員,團隊運動上至皇室,下及平民,男女老少人人喜愛,可謂是全民運動時代。6


2005年,韓裔美籍人力資源專家Jane Hyun發表著作《打破竹子天花板:亞裔職場策略》(Breaking the Bamboo Ceiling: Career Strategies for Asians)。相較於「玻璃天花板」代表女性職場升遷瓶頸,「竹子天花板」代表亞裔職場升遷瓶頸,成因包括個人、文化及組織因素。亞裔優秀人才常留下刻板印象:非常專業,但缺乏溝通技巧,無法領導統御。因此儘管教育程度高,工作認真,但在全美五百大企業中僅有少數亞裔能進入中階管理階級,能進入高階管理階級者更是寥寥可數。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第一代移民身上,甚至第二、三代以後的移民,照樣受到影響。


2011年,緊接著《虎媽戰歌》出版的,是韓裔美籍作家Wesley Yang在《紐約》雜誌發表的萬言書回響《紙老虎》,作家提問:在學校唱著戰歌的虎媽嚇壞其他族裔家長,帶著戰傷的小老虎意氣風發,但是畢業進入職場以後,這些小老虎都到哪裡去了?為甚麼他們都成了紙老虎?作者認為,以成績取向的學校菁英制度在畢業後就不再適用,家長讓孩子努力再努力的策略,對未來長期發展沒有半點好處,這些小老虎的戰傷,可是白白受了。


2015年,《世界日報》社論「矽谷亞裔天花板,改革困難重重」引用攀登基金會(Ascend Foundation)調查報告,指出谷歌、雅虎、惠普、英特爾和領英(LinkedIn)這五家指標企業很樂意雇用亞裔當工程師,但並不願意晉升亞裔為經理。亞裔占專業員工27%,但當主管的只占18%,升上管理層的更只有13%。社論中提及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無意識的偏見(unconscious bias),以及亞裔本身的問題。「亞裔求學時已養成少發言和努力讀書、扮好自己角色……但亞裔要當主管,必須在埋頭苦幹以外,加強溝通技巧和建立人際關係。」


過去知識傳遞不普及,能博學強記就容易出人頭地,現在只要網路搜尋,所有資訊盡在指尖。在後網路時代,能將人才一分高下的是快速學習、歸納整合、批判思考、溝通領導、團隊合作能力,團隊運動正是訓練這些能力的良方。當一個孩子一年三季各參加一個球隊,每年就多認識三十個朋友;球隊活動每週三小時,每年就多一百個鐘頭操練團隊精神,培養溝通協調能力,練習在賽局瞬息變化間立即做出判斷。北美球隊中通常各色人種俱全,在這多元化的世代,文化流暢度(cultural fluency)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從小能跟各色人種相處融洽,將來會是多麼傑出的領袖人物。


「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我們並非揚棄中華文化中的優點,全盤接受當今社會的遊戲規則,而是先了解北美主流文化,冀望有朝一日能參與制定和改變遊戲規則。倘若漢代就知道踢球也能練兵,我們怎能放下這樣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孩子落在人後?

萬里封侯金印大,千場博戲采毬(球)新 (明 徐渭)


《水滸傳》第二回,高俅靠一腳好球技發跡,用一招「鴛鴦拐」引得端王注目,書中說他「球一似鰾膠粘在身上的,端王大喜」。端王後來登基成了宋徽宗,高俅也成了惡名昭彰的高太尉,把許多條好漢逼上梁山。宋徽宗即位時為西元1100年,高太尉可是歷史小說中,在宮廷格鬥中以運動手段勝出的最有名的人物了。


今日北美,工作同仁多有組成壘球隊、籃球隊、足球友誼賽,同事閒來談天,三兩口脫不了運動經。見到那些工作績效不甚了了,單憑跟老闆一塊兒打球、稱兄道弟就官運極佳的同事,哪一個不是恨得牙癢癢的?我們自然是不要效法高太尉成為反派奸逆,但是以團隊運動作為職場潤滑劑,與老闆、同仁、屬下建立深厚情誼,豈不是美事一樁?


音樂與藝術是世界語言,殊不知團隊運動更是。建立跨族裔情誼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打一場球、為同一支球隊加油。倘若不讓孩子加入團隊運動,等於間接剝奪他們與同學、同事間共通的興趣、話題,甚至影響未來職場升遷能力。

▲《打不倒的勇者》:團隊運動具有單人運動沒有的神奇魅力,能凝聚向心力,消解彼此歧見。

幸有拋毬樂,一杯君莫辭(唐 劉禹錫)


電影《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2009)由克林‧伊斯威特執導,描寫1995年南非舉行世界盃橄欖球賽期間,總統曼德拉與國家隊隊長攜手合作,藉英式橄欖球凝聚國人向心力,讓剛擺脫種族隔離制度、面臨分裂的南非團結一致。電影最末,南非獲得世界盃橄欖球賽冠軍,人民不分種族喜極而泣、相擁而慶,最初互不信任、怒目相向的黑白警衛,在劇末也一同踢球為樂。

▲團隊運動具有單人運動所無的神奇魅力,圖為電影中南非總統與國家隊長合作,藉球賽使南非團結一致。


團隊運動具有單人運動所無的神奇魅力,能凝聚向心力,消解彼此歧見。1968年,出自台東布農族的臺灣紅葉少棒隊打敗日本常勝冠軍調布少棒隊,讓世界球壇對臺灣刮目相看,打響臺灣名號,大大提升民族自信。1969年,金龍少棒隊打出世界冠軍,小球員回國時萬人空巷,不分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舉國歡騰。


就在今日,許多友誼也是藉著看場球賽、喝杯啤酒建立起來,更不用說同屬一支球隊,小球員一同操練,家長在場邊閒聊,彼此認識益深,很容易交心,發現儘管種族不同,但經驗、喜好卻非常相似。經過一整季的惺惺相惜,在場邊同樣大聲加油、同樣為不公平判決跳腳,季初互不相識的家長、小球員,到季末依依不捨,彼此互留電話,相約保持聯繫。

▲1968年紅葉少棒隊


華裔在政壇及團隊運動上參與程度較低(underrepresented),想要打破「隱形少數族裔」刻板印象,參加團隊運動是最容易入門的方法。在球賽中、聯盟裡認識的家庭,也能是重要的政治資本,有心從政、或希望培養下一代參政的家長,盡可以藉著積極拓展及維持人際網絡,耕耘學區教委、市議員的票倉。

▲1969年的金龍少棒隊讓世界球壇對臺灣刮目相看。

閶闔千門萬戶開,三郎沈醉打毬回(宋 晁說之)


「(西漢)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勞體,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6 這位皇帝白日愛踢足球,愛到群臣規勸別踢壞了身體,夜裡愛擁美女,趙飛燕、趙合德兩姐妹就在他的後宮之中。他跟現代好些球壇金童可不像嗎?


「閶闔千門萬戶開,三郎沈醉打毬回。」宋代詩人也感歎小名三郎、寵幸楊貴妃的唐玄宗,後期不治國事,只沉迷於打球等娛樂。這又是個愛美人愛打球、不務正業的皇帝了。


一旦過於沉迷運動,過於崇拜球星,醜聞就免不了─球星或球隊的性醜聞,國際足球總會的貪污醜聞,大學運動員濫用禁藥、成績造假,或美式足球充氣不按規矩。甚至基督徒球迷安息日不去崇拜,反而帶孩子練球,或窩在家裡看球賽。


在加入球隊前,家長應當先排好優先順序,避免影響孩子與神的關係,畢竟「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4:8)不少華人教會也已經舉辦運動相關活動,如籃球友誼賽、運動夏令營等,透過團隊運動,培養會友感情,加強教會向心力。

蹴毬塵不起,潑火雨新晴(唐 白居易)


球壇醜聞、球星崇拜,常令敬虔的基督徒家長對團隊運動望之卻步、避之惟恐不及。不過,仔細想想,運動家精神當真與基督教精神背道而馳嗎?


好球員都知道要怎樣操練身體(參提摩太前書4:8)、保養顧惜身體(參以弗所書5:29),球場勝敗乃兵家常事,看自己得合乎中道(參羅馬書12:3);好球員也知道凡事要有節制(參哥林多前書9:25),想贏得比賽得尊重規則(參提摩太後書2:5),對於團隊中互為肢體(參哥林多前書12:12)的體會,更是比誰都深。家長絕對可以在團隊運動中,落實基督教教育,敬虔的球員,與敬虔的老師、醫師、律師一樣,都能在自己的舞台上作光作鹽。


在家自學、接受良好宗教教育的美式足球四分衛Tim Tebow常在場上作見證、屈膝祈禱;NBA球員林書豪從不避諱基督教信仰是他籃球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支柱;曹錦輝捲入臺灣職棒簽賭醜聞,終身禁賽,卻能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棒球東山再起,自白是靠著禱告與基督教信仰,度過生命中最黑暗沉淪的歲月。


2015年NBA「最有價值球員」Andre Iguodala在金州勇士隊拿下年度冠軍後,公開回答記者訪談說:「神真偉大!……謝謝所有NBA的隊牧……我們全隊都是信徒,每場比賽前都進教堂。我們都信神會為我們開路,我們人生有目的。這裡就是我的目的。」

▲2015年NBA「最有價值球員」Andre Iguodala。


神給孩子的人生目標是甚麼?我們是孩子達成目標的助力還是阻力?我們的眼光能不能超越刻板印象的反射動作,我們的決定能不能異於不經思索的盲目跟從?現今世事須臾即變,我們能不能在禱告中心懷神國,眼望世界,操練超越文化與傳統的洞見?

十里紅塵遮不斷,五陵諸少打毬回(明 伍瑞隆)


華人家長普遍務實,認為孩子限於體型,打團隊運動沒有出頭的一天。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NPR)2014年報導指出,在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中,亞裔運動員集中在單人競賽項目,如壁球、體操與射擊。亞裔占美國人口約6%,但NCAA 5,380位男籃選手中,亞裔僅有十五名,占球員的0.2%;奈及利亞人在世界平均身高排倒數第七,但奈及利亞裔的男籃選手有116名,祖國民眾平均身高,和移民後代球員的表現沒有直接關係。6


我們的孩子當真體型不如人、技不如人?還是我們自己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孩子全面平衡發展的機會?我們無意之間做的決定,有沒有把自己的社區、職場、政治參與逼入死角,將在移民國度社區裡、職場上、政壇中操盤掌舵的權利拱手讓人?


當一個國家性別比例失衡,我們會檢討反思文化中對性別的歧視;當一個種族在運動發展、職場升遷及政治參與上比例失衡,我們不只讓平權運動先驅著墨他人的種族歧視,更要反思自身文化或主觀意識中對團隊運動、團隊精神是否有盲點。


團隊運動在中華文化中淵遠流長,又能落實基督教信仰,也正好是融入美國社會、提升華裔地位、發展後網路時代人才的良方。盼望有更多華裔子弟能在球場上奔馳較勁,成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跨國界跨族裔的領袖人物,更在這眾聲喧嘩、是非不明的世代,成為神國的中流砥柱,黑暗世界的明燈。 

 
1.http://www.fifa.com/classicfootball/history/the-game/origins.html FIFA, Origins of the Game
2.http://www.plunkettresearch.com/statistics/sports-
3.http://twbusiness.nat.gov.tw/old/pdf/sec8.pdf 經濟部全球台商服務網
4.http://www.sportsbusinessdaily.com/Journal/Issues/2015/03/09/Leagues-and-Governing-Bodies/NFL-revenue.aspx
5.《唐代詩賦中之毬戲書寫》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東華人文學報》第十八期,2011 年元月,頁31-63。
6.http://www.npr.org/sections/codeswitch/2014/04/02/297287958/why-arent-asian-americans-getting-their-one-shining-moment


作者小檔案
潘曉玫,MBA,會計師,內部稽核師,電腦稽核師。曾經跟著工作遊世界,現居加州,於能源產業任職,規劃傳統及再生能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