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捧斗為祝福
【從祭祖到敬祖】個人篇 化危機為轉機的家族見證
照片提供/邱建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去,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民間習俗於此時掃墓祭祖,這是中國人孝道文化的表達,以尊敬祖先恩德,訓勉後輩行孝。
基督信仰也相當崇尚孝道。聖經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埃及記20:12)「輕慢父母的,必受咒詛。」(申命記27:16)身為基督徒,在這重要的日子當然也要慎宗追遠,敬祖掃墓。
清明節是華人重要的節日,一般人會在這個日子掃墓、祭祖,充分表達慎終追遠和飲水思源,但臺灣基督徒常常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祭祖,特別是在清明節。很多人認為基督徒不孝,因為基督徒在祭祖或是喪禮中不拈香、不跪拜、不跟隨眾人行道教、佛家的儀式,甚至有些基督徒也以為信了耶穌就要跟祖先切斷關係。然而,基督徒豈真是不孝?豈真不慎終追遠?
下面是清明節前發生在一位年輕人身上的真實故事,穿過清明時節的細雨紛飛,他仍然繼續在演繹、詮釋著對長者的孝與愛……。
嚴峻的挑戰
邱建富,一個在傳統民間信仰家庭長大的孩子,當兵退伍後在臺北真理堂受洗與接受信徒造就。2014年2月,爺爺於過年期間無預警在睡夢中逝世,沒有留下隻字片語,親友哀傷、不捨之情溢於言表,家族決定以傳統儀式舉辦喪禮。
爺爺「頭七」1 時,身為長孫的他因堅持儀式進行中不跪拜,低調退到親屬末排,本以為能免去尷尬,當父執輩及姪兒輩在前方整排下跪時,頌經團主禮居然連續兩次對他大喊:「長孫,請向爺爺跪拜!」引起跪在地上的長輩轉頭,怒目而視,頓時全場氣氛凝結,建富既錯愕又緊張,連心跳聲都聽得清楚。他飽受四面楚歌的威脅,內心忐忑煎熬,迫切禱告神賜下智慧,助他化解眾親友的不諒解,與人和睦且有美好的見證。
▲古早的廚房裡,放著一個米斗(貼著「滿」字)是買米的量器,現在為喪葬儀式專用物品。出殯時,由孝男或長孫「捧斗」。(圖片來源:http://1.share.photo.xuite.net/adwecare/114dfc9/11482009/538810928_m.jpg)
「頭七」結束後,叔叔建議他乾脆不要出席出殯場合,或在跪拜前離開,邱建富卻不希望為了「捧斗」2 與跪拜與否的爭論而破壞親友關係,失去了未來向家族親友傳福音的機會。面臨接踵而來的嚴峻挑戰,建富祈盼能以愛消弭衝突,活出作光、作鹽的見證。
父母的支持是他最大的後盾,父親的一封簡訊猶如及時雨鼓舞了他:「要不要詢問一下牧師的看法?」真理堂蘇奕璋牧師建議:「若父母理解,就不必出席異教儀式;若可行,另辦一次基督教的家庭追思禮拜。一來表達孝心,二來讓家族也能接觸信仰,重點是與父母保持良好的溝通,因為他們會直接承受來自親友的壓力。」
職場上的屬靈長輩陳偉望弟兄建議:「因為信仰不同,基督徒與未信主親友的思維頻道也不同,除禱告外,戰線要拉長,喪禮後仍可表達孝順與追思,親屬會漸漸了解:基督徒也很敬重去世的長輩。」
以和平消弭衝突
教會弟兄姊妹特別組成一個禱告網絡,同心為建富與親友關係好轉迫切禱告。幾天後,建富與太太彭荻專程回叔叔家探望和他同住的奶奶,安慰這位傷心欲絕、胃口不濟的老人家。他倆也準備了禮物及卡片表達對叔叔的感謝,盼能打動這位家族中關鍵人物的心,而叔叔正巧外出未遇。邱建富在回程途中,打電話向叔叔表達內心的想法,卻招來叔叔怒氣沖沖的一陣質問:「在哪間教會聚會?牧師姓名?他舉辦過幾場喪禮?牧師的手機號碼?」連珠炮式的逼問,簡直令人無法招架。
▲邱建富與妻子彭荻同心禱告面對風浪,也同經歷神,這位和平君王的憐憫,得與親人恢復和睦。
坐在身旁的彭荻默默禱告,以信心堅定的目光傳達了解與支持,就在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叔叔問話之際,事情突然有了轉折,短短一秒鐘,叔叔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轉變,同意他可以全程參加出殯而不須下跪。原來叔叔剛返家就接到建富的電話,講電話的同時,正好看到他留在客廳茶几上的卡片,或許被他的真誠打動,心變軟了。神的安排何等奇妙!建富鼓起勇氣問叔叔,出殯當天可否宣讀感念文及全程攝影,以避開不跪拜的尷尬,叔叔也二話不說,同意了他的請求。
出殯當天,建富預備了感念文,最先抵達會場迎接遊覽車,他攙扶著中南部上來的叔公們下車,一一向他們問安,也事先與司儀溝通,請司儀宣佈可用鞠躬表達追思;只是,輪到內孫跪拜的五分鐘,身旁堂妹下跪、祭拜、獻茶又獻果,建富卻一個人直挺挺站在正中央,顯得異常突兀,親友中發出竊竊私語,內心飽受煎熬之際,姑姑當眾呼喊建富跪拜,還好嬸嬸出面擋住,雖然家族中部分親友不認同,但父母及叔嬸力挺,讓他順利在喪禮中獻花及唸出感念文,表達對爺爺的追思及感恩,並將文章分送給所有親戚,以避開「捧斗」、跪拜的儀式。
江子翠行道會黃信豪傳道以過來人經驗,分享自己父親去世、身為長子面臨的壓力,給予建富許多鼓勵與安慰。教會弟兄姊妹出殯時的出席陪伴,也讓親戚看到基督徒慎終追遠的情懷,他們是一群愛鄰舍如己、將心比心、與哀哭者同哀哭的人。在爺爺治喪期間,因在意長輩眼光,加上接二連三的突發狀況,令建富內心交戰、痛苦莫名,這短短兩週,許多屬靈長輩用愛、用禱告支持,鼓舞著他剛強壯膽,勇敢面對。最後神作工,喪禮終於在不違背建富信仰下落幕。
建富提到:「自2月爺爺過世,辦完喪禮到清明節又經歷許多轉折,讓我難忘也很感動,希望自己能成為傳福音的出口,跟家族分享神的恩典,有些長輩與親戚對我評價很差,認為我不孝、不尊重長輩的看法……。」真實的建富不是這樣的,他想盡辦法彌補這個落差。
▲爺爺奶奶和父母慶祝建富一歲生日;在子女、孫輩與曾孫的心中,爺爺是最慈祥的長輩(攝於1980年代)。
愛的紀念集
到底怎麼做才合神心意?建富認為不是在喪禮上「捧斗」或跪拜才算尊敬祖先,而是有沒有用實際行動真心思念。禱告後閃過一個念頭,「為爺爺製作一本紀念集!」原本想燒成光碟,但考量家族中長輩多已七、八十高齡,使用電腦有一定難度而作罷。
▲邱建富在無數個下班後的夜裡,挑燈夜戰,編印成冊的祖父紀念集,封面上左起為曾祖父、爺爺及父親;爺爺抱著長孫建富,四代同堂,和樂融融。
雖然本身不具任何美術編輯經驗,他順服心裡的感動,認真執行,對細節一點都不馬虎。靈修時一段經文成為建富的印證與力量,那是以色列百姓面對滅族危機,叔父末底改對王后以斯帖發人深省的提醒:「焉知妳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14)建富說:「既然神讓我成為長孫,身為基督徒,我願不願意為神撒種,好讓祂收割莊稼?縱使我是軟弱的,卻能靠主剛強。」於是設定4月的清明節為截稿日,希望有機會為家族做些不一樣的事。
▲邱建富(左)與父母妹妹感情甚篤,處於喪禮風暴時,他們的愛,是他最大的後盾,四個月後,父母決志信主。
他參考多本刊物編排與見證,構思紀念集架構與內容,也邀請父母一同協助,收集大量照片,不只是爺爺、奶奶,也包含了叔公們、叔叔、嬸嬸、堂哥、堂姊們的照片,時間橫跨五代四十年,從高祖父那一輩開始,曾祖父、祖父、爸爸到他,前後花了兩個月,在無數個下班後的夜裡,挑燈夜戰,終於編印成冊。
紀念集內容包括邱家大事年表、祖譜、感念文、爺爺生平簡介,以及個人得救見證。印製裝訂共廿四頁,內有兩張圖表,四篇文章,廿五張照片,還附著見證性的福音單張,終於在清明節前夕順利寄發給所有親戚。
清明節後不久,因著堂妹婚禮,整個家族再度齊聚一堂。這次會面有神恩典的記號,建富在婚禮上感受明顯,原本對他的言行舉止很不諒解的長輩,看了紀念集後,對他態度不一樣了,曾經覺得他不盡孝道的表姊夫主動來道謝,長輩對他友善關愛。婚禮當天,姑姑主動邀他拍照,婚禮隔天姑丈打電話來,告訴他紀念集哪些地方做得好,令他讚歎神的奇妙作為,這是兩個月前辦喪禮時難以想像的畫面,因著神,這位和平君王的憐憫,帶領他與親人恢復和睦。
從爺爺過世、清明節到堂妹婚禮,過程艱辛且難熬,建富體會基督徒「身在世界卻不屬世界」的獨特身分,也領受到「王后以斯帖的位分」。神是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神,更是化咒詛為祝福的神。建富感謝教會多年來的教導,遭遇困境時,在小組團隊的陪伴、代禱下,讓他因順服而蒙福,大大見證神的榮耀!
註:
1.臺灣民間的喪禮習俗繁瑣,其中之一即自死者去世後,每隔七天祭祀一次,七期才結束。最重要的第一個七天稱為「頭七」,由兒子們負責祭品與祭拜。
2.米斗是古早買米時,店家計算米量的一種圓型或方型容器,所以,以前買米都是說買幾斗米。出殯時,會用米斗將亡者牌位置於其中,隨著棺木去火化場或墓地,完成殯葬後再捧回家。習俗上,大多是由孝男或長孫「捧斗」,所以在臺灣常聽老人家說要媳婦生個「捧斗」的,就是要她生個男孩。現在買米大多用公斤為單位,米斗就化身為喪葬儀式的專用物品。
獻給祖父的感念文
文/邱建富
親愛的爺爺:
以前我看到三重老家斑駁的牆壁、狹小的房間及樓梯,總認為需要翻修才能住得舒適,但長大後才了解,當年您在三重,無祖產、人脈,還因戰受傷,卻和奶奶在五年不到的時間,買地、蓋屋,完成了讓子孫安居的使命。如今我看到房子裡蒼黃的牆,反而看到,其實這是您帶領全家在三重落地生根榮耀的記號。這需要何等的殷勤、忍耐,您的開拓性格與生命力令我心生敬佩,如同聖經上說:「螞蟻沒有元帥,沒有官長,沒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聚斂糧食。」(箴言6:7-8)「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箴言13:4)今天,我以能當您的孫子為榮,這具有五十年歷史的老房子是最好的見證人,您是我最好的老師與榜樣。
現在您走了,因我是基督徒,雖然沒有拿香祭拜您,但是我與您的孫媳婦,以基督教的禮儀,真誠為您獻上鮮花,以九十度鞠躬致敬,表達向您至誠的孝心、懷念及尊敬。我會揣摩您生前遺願,盡力連結邱家親戚,在您身後,讓家族關係更親密與和諧,使家族在社會上更昌盛與卓越。
敬請您悅納我們的心意,希望您滿有喜樂與榮耀。
愛您的長孫
建富敬上
作者小檔案
林碧雲,熱愛文字創作,居住臺灣內湖,育有一女。以黃襄為筆名著有《幸福的條件》等書,現為《中信月刊》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