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回
▲威立(面向鏡頭者)以感恩回饋之心在「日糧」食物銀行擔任義工,也為他的教會賺取額外食物。
晚上吃什麼?」這是全家大小回到家最關心的事。民以食為天嘛!
「吃pizza!」孩子們齊聲歡呼!老公看到這好吃的人氣披薩問:「哪買的?」
「從垃圾桶邊緣撿的!」
朋友在機場速食店上班,將當日賣剩的新鮮披薩捎來兩大盒給我,原本一片要賣三、四美元的,點一點,今天我起碼省了五十元。據朋友說,有時他搶救不及,眼睜睜看著垃圾桶裡塞滿大盒、大盒的披薩。
我童年的那個時代,父母在飯桌上吟誦唐朝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教導孩子吃盡碗裡最後一顆米粒,曾幾何時,食物竟被糟蹋到如此地步!
怵目驚心
在美國,從尋常人家廚房起,小飯店、大餐廳到超級市場,浪費掉的各式各樣食物,一年就有964億磅,佔食物總量的27%,平均每人每天浪費一磅的食物;不單是美國人,據調查,英國人扔掉了三分之一購買回來的食物;在瑞典,特別是有小小孩的家庭,四分之一的食物遭到丟棄1;還有香港,每年浪費的食物高達三千公噸2。
這些糧食能食用的部分仍相當可觀。無奈的是,商家惟恐捐贈出去,讓人吃出毛病,惹上官司,寧可丟棄了事。看看他們的垃圾車裡,堆積的不是吃剩的殘羹剩菜,而是尚未動過的義大利千層麵(lasagna),起小斑點的香蕉,輕微碰傷的蘋果,樣子不勻稱的麵包,賣不完的隔夜甜甜圈,還有進貨過多無處庫存的牛奶、蔬菜、穀類……真是暴殄天物!
全世界有多少窮困國家因為食物不足,路有餓殍,人民集體暴動,海盜群起搶劫。即使是號稱富裕的美國,每年還有一千三百萬名貧童,需要靠食物銀行(Food Bank)急難救濟的食物維生。單是南佛羅里達州,生活在貧窮線之下的孩童就多達廿九萬五千名,今晚,不知有多少孩子是餓著肚子上床3?
食物環保
食物銀行,簡單來說就是「你丟我撿」的貨倉。美國各大城市都有「食物銀行」(food bank)體系,他們與廠商、超市、餐廳、飯店簽約,將生產過剩、貼錯標籤、包裝不整的瑕疵品、快要過期的食品、賣不掉的食物……從扔進垃圾箱的邊緣搶救出來,拾回(Recover)之後,將之回收(Recycle),分門別類,重新包裝,分發出去給需要幫助的人再使用(Reuse)。
克林頓總統於1996年簽署「艾默生好撒瑪利亞人食物捐贈法案」(Emerson Good Samaritan Food Donation Act),以保障那些按正常程序處理食物的捐贈商家,免於被告4。
「日糧」食物銀行(Daily Bread Food Bank,簡稱「日糧」)是佛羅里達州最大的食物銀行,成立於1981年,其宗旨為藉著降低食物浪費來減少飢餓。目前「日糧」在南佛州有三個發貨中心,食物來源40%均仰賴全國最大的賑飢組織餵養美國(Feeding America)供應,剩下的就靠當地的食品工廠、大盤商、零售商,還有超級市場像Publix、Winn Dixie等捐助。
「日糧」每月供應一百五十萬磅的食物,透過八百多個非營利合作機構如教會、施粥所、少年收容所、受虐婦女避難所,以及糧食救濟站,提供食物給那些飢餓的人5。
義工天使
筆者日前去南佛州棕櫚灘,參觀「日糧」其中之一的發貨中心。只見營運部主任戴羅‧克拉第(Darryl Clardy)的辦事處前,已有七、八人在排隊等他。中心有人陸陸續續進來,都是前來回饋感恩、擔任義工的受助人。
有一位威立弟兄,瘦瘦乾乾,滿面笑容,他和女兒及五個孫子曾透過教會得到「日糧」的幫助。他來當義工,替自己的教會累積信用購物點數(credit shopping point)。每幫忙一小時,就賺一點,他的教會除了定量分配食物外,還能再得到十磅的食物。威立和職員將沉重的食物箱從運貨車卸下,搬進倉庫裡,問他:「這麼重的活兒,扛得起嗎?」他咧嘴一笑,灑脫地說:「在神,沒有難成的事!」就是這樣,一點也沒錯。
另外,有一對母子在卸貨,兒子喬登是高中生,他自製傳單分發住家附近的鄰舍,每週去不同的社區,請人捐贈剩餘食物。然後,再每週一家家收取,送回「日糧」。母子搭檔已是第五個年頭了。
戴羅引我去他的辦公室,地上一箱箱、一落落的貨單文件,等人幫助建檔處理。他一邊講解「日糧」的來龍去脈,一邊查看作響不停的手機,其間還有工人不時插入詢問事情,忙碌異常,其人手不足,可見一般。
一般團體也以各種不同方式來支持「日糧」的事工,如硬石餐廳(Hard Rock Caf)捐贈精美紙袋及各類糖果,由一所小學校長帶領師生一起在「日糧」貨倉裡分裝糖果,於復活節前將愛心分送給貧困家庭的孩子。在邁阿密「日糧」貨倉,基督教女青年會的成員,每週五將食物裝滿孩子們的背包,好讓他們週末和假期時不致挨餓。這些默默行善的人將來在天上的獎賞是大的。
每年五月九號是全美食物募捐日(National Food Drive Day),郵差送信時順便把各家放置在郵箱旁捐贈的乾糧罐頭帶回郵政局,再用專車送至當地食物銀行。沃爾瑪(Wal-Mart)也是全國食物募捐日的協辦單位之一。那天,「日糧」還有全美各處食物銀行的貨倉堆得滿山滿谷。戴羅期盼神能差十二營「天使」來幫他,大約要忙個整整六十天,才能將這些食品處理分送完畢。
▲這尊立於法國巴黎杜樂愉(Tuileries)花園,由西卡(Sicard)雕刻的好撒瑪利亞人,提醒世人要向受苦的人及時伸出憐憫的援手。
社會關懷
神實在賜福住在美國的華人,我們大都衣食不缺,生活優渥。然而華人通常不太關注社區所發生的事,也缺乏參與的興趣。富比士排名世界首富的比爾蓋滋(Bill Gates)與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將所賺的錢絕大部分回饋社會。對這個提供我們自由富裕生活的社會,華人也能回饋些什麼嗎?
下筆至此,思潮已落在另一起點上築起夢來—改天我定要呼喚那夥白天不上班的姊妹淘,從星巴客咖啡店轉移陣地到「日糧」貨倉。有人貼標籤,有人分裝食品,有人幫忙存檔,還有的搬貨貯存,各盡其長,各司其職,邊聊邊做,有說有笑地身體力行:有了機會,就當向有需要的窮人行善(參考加拉太書6:10)。聖經上也曾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19:17)
參考資料
1. One Country’s Table Scraps, Another Country’s Meal, New York Times, May 18, 2008 http://www.nytimes.com/2008/05/18/weekinreview/18martin.html?partner=rssnyt
2. http://www.creationtimes.com/content.php?id=1886
3. Children(A Language We All Speak), Brochure of Daily Bread Food Bank
4. http://www.usda.gov/news/pubs/gleaning/seven.htm
5. http://www.dailybread.org/
短片共賞:雞肉餐
(Chicken a la Carte)
柏林國際影展得獎短片,片長6分鐘。
http://www.cultureunplugged.com/play/1081/Chicken-a-la-Carte
一群遭社會遺忘的人,靠著垃圾生存的真實故事,他們的信仰與盼望發人深省。
作者小檔案
劉淑滿,來自臺灣。聽到來自天上的呼召,投身於文字事奉。現與丈夫金康仁及三個兒女定居佛羅里達州,參與教會的兒童主日學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