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花園
彙整/簡海蘭
圖片提供/張陵兮、林文心、林敏雯
從2009年9月27日開始,
賓州悅讀營校友的「電話會談」已持續一年多了,
電話裡的聲音,隨著分享的讀物,時而激動高昂,
時而歡暢笑語,時而貼心代禱……
PartI:分享篇
「Hello,大家好!溫馨提醒:這次的電話閱讀分享會,在明天週日美東晚上九點開始,歡迎打電話來參加,並祝大家有個美好的假期。」打開電腦,悅讀營班長文心寄來的信躍入眼簾,我們期待的空中相會時間又來臨了!
從幼年起我就沉迷書海,到年輕時,更是什麼書都讀,無分理論、哲學、中外名著、愛情小說,全都順手拈來。名作家彭歌先生說過,要成為一位好作家,先要成為一位好讀者。為了我的作家夢,這話成了我的座右銘。然而,我讀書不得要領,收穫並不多。
2009、2010年,連著上了兩屆「神國資源文化實務營」陳惠琬(莫非)老師開的文學欣賞課─「如何作個基督徒悅讀者」,我開始享受到閱讀之樂。
營會後的團契時間—悅讀電話會談
張陵兮:看過金磚嗎?明朝特製的金磚;金黃色澤,光滑細緻。可惜,製作方法失傳了,因沒有一份記錄把這製磚的祕密與人分享。(參閱《風雪定陵》一書中金磚做法失傳之說。)
從「悅讀營」回來後,我想繼續不斷地讀好書。但汗牛充棟,加上時間有限,要憑個人在孤燈下苦讀,不如邀請同學們一塊兒來持續建造這歷程,以豐富人生。也想拋磚引玉,多聽聽老師及同學們做學問、學文字及寫作的經驗。
現在許多公司員工商討事情、教會傳道人帶領查經或傳揚福音信息,都常用這最簡單的「打電話會談」(Tele-conference)來建立網絡、鞏固關係。在受「院牧訓練」時,我也特別欣賞那超州際的專題研究和演講,透過「打電話會談」使許多人受惠。當時,我不用舟車勞動,只需花點時間參與,去聽、去想、做筆記,即可受益。於是,我也開始邀請「悅讀營」的同學,來做每月一次的電話會談。
▲快樂的悅讀者—張陵兮牧師,透過「打電話會談」,促成每月一次的電話閱讀分享會。
一年多來,謝謝每位經常參與的同學,把我們閱讀好書、欣賞文藝、願意事奉的火都點燃起來了!
林文心:參加完第一期「悅讀營」之後,陵兮發起每月一次的「空中讀書會」。請我發送聚會通知,並簡要記錄每次會談內容,再轉發給同學們參閱。我想,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就答應了。
沒想到,從2009年9月27日開始,至今已持續一年多了。對我來說,每個月的會談,除了分享讀書心得,也是個與散居各地弟兄姊妹的團契時間。
能持續那麼長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是:陵兮無比的熱情,海蘭溫暖的鼓勵,一直激勵我發送每月的邀請通知。弟兄姊妹的讀書分享,也大大地打開我的視野,增強我持續擔任記錄的動力。
我珍惜每次空中相聚的時間,電話裡的聲音,隨著分享的讀物,時而激動高昂,時而緩緩低訴,時而歡暢笑語,時而貼心代禱,是一幅動人的聲音圖畫。希望能繼續「畫」下去,也盼望更多弟兄姊妹參與,讓空中讀書會聚集更多不同的聲音,帶來更豐富的「悅讀」分享。
▲2009年賓州悅讀營班長林文心,在空中分享讀書心得並快手記錄。
林敏雯:對向來手不釋卷的書蟲─我,讀書是件樂事,是件要事。可惜過去書看過就算了,再精闢、充實的內容,不好好梳理品味,也無法對自己的見識、思想起任何作用。
為了在讀書會中言之有物,需要仔細評斷這本書到底值不值得介紹給大家,好在哪裡,從中汲取了何樣菁華?有了這番沉澱過程,才能真正說是「讀」書。
接連看了幾本茱蒂‧皮考特(Jodi Picoult)的小說:《換心》(Change of Heart)、《我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小心輕放》(Handle With Care)等。發現她不僅提出一些難以黑白斷定的道德議題,更在書中塑造許多竭盡其力的母親,尋求醫療、法律途徑來護衛孩子。身為基督徒讀者,能感受她的憐憫心腸,卻更盼望她能覓得具豐盛慈愛與無窮恩典的神。
▲ 茱蒂‧皮考特擅以小說處理極具道德爭議的題材,《我姊姊的守護者》甫一出版即盤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也因為愛讀書,極其渴求好書資訊。曾追隨暢銷書排行榜,或鎖定某位作家讀遍所有作品,或「瞎貓踫死耗子」式在圖書館書架上任意抽取。然而開卷並非皆有益,縱使文字不斷進入眼簾,精神、心靈不見得能得著餵養。
▲林敏雯在書卷氣息濃厚的書房裡進行空中聊天。
讀書會現在成為可靠的書訊來源。有了讀友介紹、背書,可以放心找來看。有人喜愛小說,有人偏好散文,有人推薦屬靈文學,激起我多方涉獵的興趣。
有時覺得電話讀書會還真有點像空中書市,讀友各自擺起攤子,吆喝著手上的美文佳作。逛這麼一趟,收穫豐富!
許一個閱讀的一生
陳老師在課堂上說,作一位基督徒,必須學習作一位好的閱讀者;由此推論,一位不斷成長的基督徒,一定也是一位持續不斷的閱讀者。她說,閱讀,幫助我們掌握語言、豐富人生。她提及,閱讀文學,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文化和時代,讓我們心靈得到紓解,為我們定義自我,也提煉自我。更幫助我們接觸超越自我的世界,擴大視野、拓深內在。所以,我們可藉閱讀汲取別人的智慧,借鏡別人的經驗,同時更認識自我,也更新自我。
陳老師勉勵我們,可以許一個閱讀的一日。清醒時能每天讀上十頁,有些字句稍稍咀嚼,有些思想慢慢沉澱。到上床時分闔眼時,至少有十頁的文字蝴蝶在夢中翩飛。
可以許一個閱讀的一生。如果按照聖經我們都至少可活到七十歲,如果正屬中年,餘生保守估計也可讀上兩、三百本書。若這兩、三百本書又都本本皆是值得一讀的好書,那你這個人就很可觀了,眼界寬廣、言之有物、出口成章,活得很有份量。
每次開卷好書,都會有益。
PartⅡ:體驗篇
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日,晚上九點開始的「空中讀書會」,至少要持續到十點半,大家才依依不捨地互道晚安說再見。文心總在開會之前發出預告,邀請大家準時參與,陵兮則是提前五分鐘進線等候。而我們,撥號之後,隨著輕鬆的音樂聲,報上自己的姓名,接受熱烈的歡迎。以下舉某次讀書會實況,分享我們的讀書樂。
《小屋》(The Shack)
這個月讀完《小屋》(The Shack)這本小說,非常喜歡。欣賞作者誠實坦露對神的各種想法,如懷疑、不公平、埋怨等等。反思自己,偶爾也會有這樣的表現。《小屋》其實代表著內心黑暗的地方,是看不到光的。故事主角卻在小屋受到三個人溫暖的接待:和藹的黑人太太、溫柔的亞裔女性、管理花園的墨西哥裔男。這三人分別表徵作者對聖父、聖靈、聖子的理解與感受,描述他如何在傷痛中得到神的溫暖和鼓勵,期間也挑戰一般人對神疑惑的地方。代表聖靈的亞裔女性,讓我聯想到神愛華人,特別感動。作者內心最難受的創傷,是當父親看到失蹤女兒的血跡,後來被牽引到小屋去面對,從而得到醫治。本書文字、情節都十分精彩,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可能會讀它好幾遍。(簡海蘭分享)
《小屋》在2008年登上暢銷書榜,之前信惠也介紹過這本書,日前看到電視訪問作者威廉‧保羅‧楊(William Paul Young)的節目,更加深閱讀這本書的興趣。作者自言,這是現代版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能出書是因為太太的鼓勵,想用小說傳達自己心中所認識的神。(張陵兮回應)
看完《小屋》的英文版,覺得作者寫作動機是要把人帶到神面前。在讀匿名信那段很緊張,而對作者描述花園的景象,感覺像天堂一樣。讀這本書時,好比從一個門走到另一個世界,有許多啟發。(羅存信回應)
《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重溫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小說《戰地鐘聲》,深覺文字俐落,值得慢慢思考品嘗。又讀陳惠琬老師《傳說中的玫瑰香味》,當中〈愛宴〉一文,敘述一個留學生在實驗室工作後,孤單返家過節的路上,遇到一位帶領查經班的好心人邀請到家中作客。原來那對夫妻準備了一桌筵席,但客人不夠,於是丈夫開車到外面邀請路人,最後一群互不相干的人同桌吃飯。這讓人聯想到聖經中耶穌說的著名比喻。(張陵兮分享)
《穩行高處》(Hinds’ Feet on High Places)
本書由漢娜‧何納德(Hannah Hurnard)著,王漢川譯,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書名出自《聖經‧哈巴谷書》三章19節:「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敘述作者從小患口吃的毛病,卻在決定當宣教士後奇蹟般地恢復正常。書中描述女主角「驚恐小姐」,努力克服心理、生理的障礙,聽從「牧長」的指引,並在「苦難」和「憂傷」姊妹的幫助下,一步步登上「愛的王國」,有了新名字和新生活的奇妙經歷。全書在表徵一個基督徒,越來越信靠主耶穌的成長過程,很得啟發。(林文心分享)
在「神國資源文化實務營」中,從陳惠琬(莫非)老師手上,接受「基督徒悅讀營」的結業證書。上面寫著:「一本書應是一手掌大小的花園。各色花瓣的字,力量的莖,真理的根,翻一頁換一季,閱讀句子享受玫瑰。」這是Max Lucado的名言,也是陳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所有悅讀營的同伴也互相期勉:「盼能常攜帶掌中花園,翻頁如同翻過生命季節,欣賞生命的美,涉獵生命的深沈和豐富。」祈願每位基督徒都能成為一名悅讀者。(書影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