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期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星光下怒放時間之花: 評介邁可安迪《默默》

【凝視時間之眼】2

多年前讀中學時,張艾嘉主唱的〈忙與盲〉曾深深打動我的心。當時,時間被國英數理化單調地切割成方塊的我,已能從歌聲中回望身邊大人們,身影如旋風般來去忙碌,眉眼間又帶著風中微塵般茫然⋯⋯不禁疑惑,難道成長就是變得「忙忙忙,身不由己;盲盲盲,無所依存;茫茫茫,迷失方向」?


年少的我也曾隱約感覺,光陰裡藏著深刻奧祕,大過分分秒秒總合。在冬日午後,靜靜等一壺水燒開,那種悠閒暖意與鐘面數字無關。初夏黎明,窗外從紫到澄藍的煙霞,模糊了剎那與永恆的分際。但大人的叮嚀常與罪惡感一同襲來,似乎到哪裡也逃不了鐘擺滴答,「不能停、不能發呆、不能浪費時間!」無奈地發現,對於時間究竟是什麼,該怎麼用,我也一樣是忙、盲、茫—直到讀了《默默》(Momo, 又名 The Gray Gentlemen, 1973)這本書。

作者素描


在談《默默》之前,不能不先談及《默默》的作者,德裔作家邁可安迪(Michael Ende, 1929─1995)。安迪是超寫實派畫家Edgar Ende的獨子。他主修戲劇,之後當過演員,也寫過劇本和影評。於六○年代開始童書創作,作品量不多,但本本轟動,得獎無數。國際間最負盛名的作品是1979年出版的《說不完的故事》(The Never Ending Story)。


安迪以豐沛的想像力,營造出一個個極具原創性的奇幻世界,文字輕鬆流暢,意象如詩如畫。他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的筆法,使閱讀成為一種心智的遊戲與探險。僅管早期曾有批評家批判安迪逃避現實,其實恰恰相反,安迪作品內涵深刻關懷現代文明的隱藏病徵,人類生存的基本困境。

故事主軸


《默默》是邁可安迪中年遷居義大利後,沉寂數年復出文壇之作。德文原著副標題是《一個女孩幫人從時間竊賊手裡奪回失竊光陰之不可思議的故事》:


歐洲不知名大城近郊,古老圓型劇場廢墟中,來了一個自稱「默默」的流浪兒。她體型瘦弱,外貌邋遢,身世如謎。但鄉野村民很快發現,日子少了默默就不對勁!她深邃眼瞳像黑夜裡的星辰,總是專注、沉默地聆聽每個人的心底話。大夥兒竟一次次從她全心全意的傾聽中,重獲生活智慧與心靈力量。


若是有默默作伴,孩子們就能玩得興高采烈,觀光導遊吉吉也能說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默默從來不趕著上哪兒去,也不急著做什麼,她自然、自由、自在地與人分享她所有的財富—她的時間。


直到一群不知從那兒冒出來的灰衣紳士,悄悄在城市各個角落活動。他們衣冠楚楚,穿著灰西裝,戴著灰禮帽,吸著灰雪茄,到處向人遊說,若將時間節省下來存入「時間儲蓄銀行」,只存入不提出,經年累月後將獲得驚人利息!灰紳士說服人們加入後,就從人的眼前和記憶中消失,但他們宣揚的觀念已深植人心,大家開始拼命地節省分分秒秒。


終於,默默發現了灰紳士的陰謀─人們相信自己為將來積攢時間,事實上時間全被灰紳士竊取,供他們所需。灰紳士無法攏絡默默,欲除之而後快,默默卻被一隻神秘烏龜,帶往時間守護神霍拉所在的時間發源地。在那兒她聽到星星的音樂,看到心湖中綻放的時間之花。默默明白了「時間就是生命」的真理。


默默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又回到劇場廢墟,城裡時間卻已過了一年。灰紳士完全掌控了人們的思想與生活。但貪婪的灰紳士還想利用默默,找出通往時間發源地的祕徑,好一舉搶奪人類全部的時間。


默默逃往霍拉居處,四周被灰紳士重重包圍。霍拉決定睡一個小時,這個鐘點裡,時間將停頓,默默必須找到時間儲蓄銀行,釋放被凍結的時間之花。如果她能達成任務,灰紳士將消逝,時間重回人心,霍拉甦醒,世界也將恢復原狀。一切都看默默的了⋯⋯

傾聽《默默》,迴響與反思


安迪編織《默默》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技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多重對比」。僅僅從全書各章標題,就能找到許多有趣例證:「沉默的爺爺、聒噪的年輕人」,「為很多人講故事、只為一個人講故事」,「激烈的追蹤、遲緩的逃亡」,「再度見面、真正永別」,「惶恐不安、勇氣百倍」等。當然《默默》對比精神不限於標題,下面我們將看看在場景、角色、象徵及信息各方面所呈現的精彩對比:

1.場景對比:廢墟vs城市


默默居住的地方,是被大部分人遺忘的劇場廢墟。但鄰近村民與蜂擁而至的孩童,卻在這兒重拾歡樂、自由、想像的翅膀。而在灰紳士出沒往來,繁榮進步的城市裡,人們擁有物質享受,情緒卻單調鬱悶,心靈也一片空虛渾沌。到底哪裡更令人嚮往呢?

2.角色對比:默默vs灰紳士


用世俗標準來看,默默似乎沒有什麼可讓人羨慕的。她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無財無勢⋯⋯但在一長串的「無」中間,她擁有純真心靈、傾聽天賦與道德勇氣。外表柔弱的默默,卻勝過剛強的威權組織與社會潮流。灰紳士風度翩翩,巧舌如簧,勢力無孔不入,行動效率至上。然而灰紳士雖擁有許多,卻缺乏獨特自我,也沒有真實生命,徒然以偷竊來的時間,維持空洞的存在。想想我們每天的日子,過得像默默多些,還是像灰紳士多些?

3.象徵對比:時間雪茄vs時間之花


安迪以各種具體象徵,來表現抽象時間的複雜意義。比如說,讀者在故事進行到末端時,才恍然大悟:灰紳士一刻不離手的灰雪茄,竟然是用偷來的時間之花製成的乾燥花瓣,灰紳士只能靠呼吸人們死去的時間維持存在。當灰紳士吞吐出的煙霧,籠罩住城市上空時,人們也會中毒,染上致命倦怠症,變成行屍走肉一般。


時間之花—時間的本來樣貌—卻極其美麗光耀,每一朵都獨一無二。當上一朵凋萎,下一朵才會盛開。「每次開一朵花,默默總以為它是人間最美的花。」


讀到安迪對灰雪茄毒害的描寫,大部分人都會驚悚,但我們對自己隨波逐流的灰暗歲月,是否也一般厭惡?相對的,若時間之花璨麗多變的面貌令人驚羨,我們是否也同樣珍惜自己生命每瞬間獨特光華?

4.信息對比:時間就是金錢vs時間就是生命


灰紳士對時間愛惜至極,但他們對時間的態度卻是完全量化的。他們計算時間只用分秒作單位,而分秒就是效率,就是金錢。灰紳士的想法太極端嗎?看看現實生活,不也有許多人日夜與長短針賽跑,用數字衡量成功—銀行存款、房屋坪數、月薪、紅利、產能、績效⋯⋯是的,數字會說話,但我們一生的話就讓數字說盡了嗎?


默默代表的,也是安迪欲傳揚的時間觀,卻與「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截然不同。默默相信時間就是生命,如花般短暫、美麗、獨特。金錢可儲蓄甚至交換;花只有珍惜,善用當下,並堅信無論花期長短,時間在每個人身上一定夠用!

透過《默默》,安迪以溫柔敦厚的筆觸,鮮活生動的譬喻,詩情奇幻的文體,對現代社會物質至上、數據至上之弊,作了嚴肅批判。沒有聲色俱厲的說教,也沒有尖酸刻薄的嘲諷,他選擇微聲細語地說故事⋯⋯閱讀《默默》彷彿品餟冷冽山泉,讓喝慣了人造飲料的現代人,驚喜地睜亮眼睛─


摩登城市燈火通明,誰還記得漆黑夜空上璀璨星光?唯有凝眸注視穹蒼,徒手攀爬星光的繩梯,我們將跳脫忙與盲的陷阱,走出空茫灰霧,走到心靈湖畔,摘取燦麗無倫又稍縱即逝的時間之花。


【延伸閱讀】


1.《花城》
Eveline Hasler文,Stepen Zavrel圖,王真心譯,台北:上誼出版,1991。
「時間之花」是《默默》書中極重要的象徵,傳達了作者安迪「時間就是生命」的理念。在同樣來自歐洲的圖畫書《花城》裡,小城中人們喜愛花,城裡繁花似錦,市長卻為效率著想,將花草樹木全數驅逐出境。故事隨孩子一步步解放花朵蝴蝶與夢想而開展⋯⋯《默默》與《花城》引領讀者重新思考,究竟生命中的「正經事」是什麼呢?追尋美與夢想,究竟有沒有意義?

2. 《說不完的故事 The Never Ending Story》
邁可安迪著,李長傳譯,台北:小暢書房出版,1988。
若《默默》勾起你閱讀安迪的興致,不要錯過他的其他作品,尤其是享譽國際的《說不完的故事》—不可多得現代奇幻故事,如此深刻地探索閱讀與想像在人類生命中不可抹滅的意義。(如果你只看過電影版,更該撥空讀原著,因為安迪對改編電影結果非常不滿意!)


【貼心小建議】  與孩子一同閱讀!


Reading Is Fundamental(閱讀奠定基礎)是美國教育部在各小學推行閱讀的標語,目的是鼓勵多閱讀來提高語言程度。家有學齡小孩的家長,必定知道老師強調並鼓勵學生多讀能增進詞彙程度的課外讀物。


何不與兒女一起讀一本書呢?!作家長的我們常常鼓勵孩子讀「有用的書」,但我們卻因工作忙碌而無暇閱讀。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從自己做起!本系列所介紹之書籍本本皆是美國各學校五、六年級老師推薦優良課外讀物,為讀書報告(book report)之上選閱讀材料。我們強力推您與孩子一同閱讀、討論,這樣必能為親子溝通加分,讓孩子覺得老爸老媽真的很「酷」!也學習為孩子的成長掌舵領航吧!


相關討論


以下這些討論題綱是為家有少年,希望在親子共讀上有進深的家庭討論而設計;讀者可按自身需要修改或延伸。

1 《默默》書中幾個主要角色,各有不同的世界觀與時間哲學,如天馬行空編織夢幻的導遊吉吉、一步一腳印耕耘眼前的清道夫白伯、善體人意並分享光陰資源的孤兒默默;在閱讀過程中,你最認同、最不認同哪個角色?為什麼?


2 鐘錶計量時間,但時間的終極意義不僅是分秒累積;安迪用「時間之花」來表徵他對生命、對時間的看法,你可以用別的事物來代表自己對時間內涵的體會嗎?(比如「時間之樹」、「時間之鳥」、「時間之沙」⋯⋯)。請對照分享彼此的選擇。


3 以時間作引子,作者安迪溫和但深入地批判了現代文明諸多弊病。你是否同意他的觀察與批判?想一想,為何他選擇用奇幻故事這樣的包裝來傳遞理念,而不是直接寫社會批判論述?不同的體裁,有怎樣不同的果效?


4 詩篇91篇說:「求祢教我們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由此經文出發,重新思考默默書中兩大思想陣營︰「時間就是金錢」與「時間就是生命」,你認為哪一種時間觀,比較靠近聖經裡詩人的禱告?哪一種時間觀,比較靠近當今世界潮流?


作者小檔案

黃瑞怡,來自臺灣,於俄亥俄州大學主修語文教育,專攻兒童文學。現居洛杉磯,天天操練撫育幼兒、教會事奉間的平衡,更享受在文字花叢中捕捉閃動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