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期
神國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當福音與傳統碰撞

【從祭祖到敬祖】族群篇 客家族群的突破與創新

照片提供/溫英文、溫英幹

華人祭祖,淵源深遠


祭拜祖先一向是中華文化的傳統,起源甚早,可能遠溯自商朝,於周朝開始盛行,尤其是儒家思想重視孝道,直接、間接推廣了祭祖的合理性。中華文化強調「百善孝為先」,儒家對父母的孝道倫理闡述最多,例如在《論語》〈為政篇〉,有人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無違」(不違背禮儀),並進一步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前按禮事奉,死後按禮安葬、並按禮祭祀。)《論語》〈學而篇〉,孔子的學生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重辦理喪事、追懷紀念先人,民風就會歸於純樸。)華人將此觀念呈現於祭祖禮儀中以展示根深柢固的孝道傳承。


民間傳統的祭祖包括祭祀及供奉祖先,儀式中具有宗教意涵。一般華人認為祖先仍然影響後代,並賜福後代,後人要飲水思源,慎終追遠,實踐儒家所宣揚的孝道,因此須祭拜祖先,方可得到先祖亡靈的護佑;若不祭拜,可能遭到祖靈懲罰降禍。因此各地華人都有祭祖儀式,通常在宗族祖墳前面舉行,一般稱為掃墓,廣東人稱為「拜山」或「行青」,客家人稱為「掛紙」。掃墓通常在清明節或前後,部份地區亦有人於春分、上巳(農曆三月初三)和秋分掃墓。臺灣的閩南人與客家人都高度重視掃墓,掃墓的時令與風俗也相仿。


臺灣閩南人祭拜祖先俗稱「拜公媽」,並不限於掃墓,還有在家裡定期祭祀,以及每年在各祖廟宗祠舉行祭祖儀式。客家人可能比其他族群更加重視祭祖,每逢各種節日都要到祖墳或祖祠上香祭拜。掃墓祭拜後還要燒紙錢,當作鈔票,讓陰間的祖先花用,為了向死者祈福、求護佑,也為超度逝者亡魂。客家人採辦喪禮,程序相當複雜,喪祭時也必設置木牌,稱為「神主牌」,上面提上死者名字,以便祭拜。


華人祭祖及在廟裡祭拜亡靈的禮儀中必有拈香(唐朝之後才有的風俗,可能源自於佛教與道教)。由於拈香祭祀,具有祭拜亡靈、以亡者為神的宗教意涵,違反了聖經「除了耶和華不可有別神」的教訓(參考出埃及記20:1-3)。當民間祭祖的拈香、燒紙錢、跪拜祖先牌位種種儀式與基督信仰碰撞時,興起的波濤大大影響了基督福音廣傳,特別是在數典不忘祖的「硬頸」客家族群中顛簸難平。

客家傳福音,祭祖是關卡


臺灣客家族群約450萬,佔全臺人口約20%。據2010年調查,全臺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人口已達10.4%,以大臺北區最高(12.4%),教育程度越高,信主比率也越高;大學程度以上約佔13%;軍公教人員達13.8%。臺灣閩南人「拜公媽」而客家人拜祖先,但客家人信主比率只有0.3%,遠低於原住民及閩南人信主比率,全臺灣客家教會僅約四十間。


客家人信主比率相對過低,原因有兩種說法:


1. 客家是硬土:一般認為客家人本質是硬心的,不願接受福音。其實,與其說客家人硬心,不如肯定客家人的「硬頸」,為了在偏遠荒僻的鄉村或山區求生存,客家人培養出努力不懈、不屈不撓的個性,與聖經上責備以色列人硬著頸項不願接受福音不同。


2. 客家被忽略:過去百年,宣教士主要向原住民和閩南人傳福音,忽略了居住其中的客家人。這種說法也有道理,至少在筆者兄弟成長過程中,在鄉下沒見過宣教士(但市鎮裡有天主堂)。閩南人和客家人都祭拜祖先,造成傳福音極大攔阻,對客家人或許更甚,但不能成為硬土的藉口。


其實,客家人和其他華人本質上一樣,都是拒絕福音,在福音上都是硬土。客家人特別帶有中原古風,非常重視孝道與祭祖,因此在傳福音過程中,許多客家人首先就過不了祭祖這一關。

▲客家人帶有中原古風,非常重視孝道與祭祖,在傳福音過程中,許多客家人首先就過不了祭祖這一關。

新竹客家莊溫氏,保留族譜不忘本


我們兄弟成長於臺灣新竹地區的客家莊。根據臺灣《溫姓大族譜》(1995)及筆者兄弟所編篡恭信公支派族譜(2002),先祖來自山西太原,為躲避戰禍,於唐朝末年先移居到江西贛南,再東遷福建上杭,最後定居廣東梅縣,為本族梅縣肇基第一世。十七世祖恭信公大約於主後1800年來臺加入墾荒行列,之後,子孫繁衍,於新竹鄉下定居。


溫家族人將先人骨灰集中在一座祖墳內,四旁散落著別家宗族的祖墳,每年定期祭拜,而清明節期的祭拜更是大事。溫家為避開清明節交通擁塞,將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天早上定為掃墓的日子,上百族人聚集,各帶祭品前來掃墓。


附近幾家大房族人合住的四合院正中,於幾年前整修為祖祠,內中供奉來臺祖及後代的牌位。祖祠上書「太原堂」,紀念先祖來自山西太原。其他宗族也有自己的祖墳及祖祠,祖祠上書寫表明祖先來自大陸何處的堂號,乃是聚集族人最好的地方。

孝則領雙親歸主,敬則侍祖不後人


英幹在美國求學時,與妻子一起蒙召信主,成為基督徒後就熱心向家人傳福音,尤其是對雙方父母負擔最強。然而每次向他們傳福音都遭拒絕,家父主要理由在於他是溫家族長之一,肩負祭祖任務,倘若成了基督徒,不能祭祖,便成了悖祖。


家父過世前幾個月於病榻上接受主、受洗,家母一旁觀禮,洗禮剛結束,家母就一面哭泣,一面訴說:「以後沒有人『拜』他,沒有人幫他燒紙錢,你爸在地獄就要受苦了……。」當時為家父施洗的彭德郎牧師也是客家人,就很清楚地向家母解釋天堂、地獄的真理,並強調,受洗後如果去世,就是客家人所說的「回家」,不會落入地獄裡。


彭牧師一席話對家母影響很大,三年後家母八十歲生日那天,在教會受洗歸主,中午還舉辦壽宴,席開數桌,邀請族中至親一起慶祝。家父母先後逝世舉辦的喪禮,都採用基督教儀式,在本族長輩中首開先例,有美好的見證,群集而來弔喪的親友不但沒人反對,而且反應良好。父母受洗歸主大大影響我們家人,現在幾乎都已經信主了,許多親戚也受到影響而歸入主的羊圈。


基督徒「不祭拜祖先」並不等同於「不尊敬祖先」,反而更是為敬祖大事盡心竭力。以我們家而言,英文住在新竹,就是祖墳及祖祠的所在,他是宗親的領袖之一,對於祖墳及祖祠的修建、維護以及宗親的聯繫,出力很多,頗受族人尊敬。在掃墓及族人祭祖典禮時,他也熱心參與,但不拈香、不備牲禮,而以花籃代替。英幹在臺灣花蓮東華大學任教時也盡量趕回新竹,參加掃墓或族人祭祖典禮,與英文及其他基督徒家人以花籃代替牲禮表達敬意與追思,時間久了後,也受到族人接納。


我們這支派重修祖祠時有個小插曲。英幹正在臺灣任教,族中大佬請英幹擬祖祠兩邊的對聯,橫聯是「太原堂」。英幹擬的是:「太原大姓祖蔭育新竹,恭信傳家神佑滿福興。」本族來自山西太原,而唐朝時溫姓在太原是顯族,出了許多名人如溫嶠、溫庭筠等,被稱為大姓;來臺祖的名字稱為恭信公,我們這批後人定居新竹,在祖宗培育下如同茂盛的新竹;祖祠坐落在福興村,英幹祈願,真神的護佑充滿福興村。族中大佬對英幹擬的對聯都認為很好,那個「神」字也沒有人去細究,卻是刻意放進去的,希望真神能使族人信主,才是真正的護佑,而祖祠的誌文則由英文執筆。

▲溫氏家族祭祖時,溫英文以花籃代替祭品,也受到族人接納。

▲溫氏支派祖祠「太原堂」上,由溫英幹所擬寫、訂製的對聯中,刻意放入「神」一字,祈盼族人認識真神,得到真正的護佑。

▲溫氏支派祖祠懸掛著由溫英文所擬寫、訂製的誌文。

創新喪禮與敬祖典禮


1980年代中期,臺灣的基督徒領袖開始討論基督徒與祭祖的議題。經過不少的討論,將基督徒參與祭祖事宜定位為敬祖典禮,並採用追思三禮的儀式。設在新竹的客家福音協會著手整理出一本《基督徒喪禮與敬祖手冊》供基督徒使用,也藉此給非基督徒一個清楚的說明,使福音更容易傳開。


該書中肯地提出為什麼需要一本根據聖經,又合乎情理的敬祖及喪禮手冊。「慎終追遠是華人很好的傳統與觀念。生死乃人生大事,神看聖民的死極為寶貴,但臺灣喪禮加了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例如大肆鋪張、請人代哭和民間宗教帶來的迷信色彩,使喪葬禮儀失去了該有的恭敬與真誠。」此書提供了合乎真理、合乎人情的喪葬禮儀如下:

1.追思三禮
此為敬拜神的禮儀,包括倒水禮、獻花禮及點燭禮,分別代表飲水思源、祖德流芳、光宗耀祖的涵意。基督徒可在清明節、敬祖大會、敬祖追思禮拜,或是在家族敬祖、掃墓場合舉行追思三禮以表達對神的敬拜,及對祖先的感念。


至於是否邀請非基督徒,特別是政治人物來主禮,也在多方討論下同意。其理由是:讓非信徒參與主禮,也是在敬拜神,可以讓他們了解基督徒敬祖而非祭祖的原因,更容易藉此將福音傳開。整個典禮由基督徒擔任司會,主禮人只將敬物高舉,以表示高舉神,並非祭拜祖先,對整個敬祖大典有移風易俗之效。因此歷年來的基督徒敬祖大典都會邀請一些社會賢達及政治人物參加,其中有信主的,但多數是非基督徒。

▲「追思三禮」包括倒水禮、獻花禮及點燭禮,分別代表飲水思源、祖德流芳、光宗耀祖的涵意。

2.致敬禮
基督徒可以獻花和鞠躬,以此合宜、不必有罪惡感的方式向亡者或祖先致敬。在喪禮中先舉行追思三禮,之後舉行此禮,以取代傳統公祭儀式,或是在祖先牌位、墓碑前的禮儀。

3.展示族譜
在敬祖大會中也會展示各宗族的族譜,同時鼓勵客家基督徒製作「祖先紀念表」或「世代傳承表」,掛在家中客廳顯目之處,以表明基督徒並非不要祖先,而是方式不同。

▲敬祖大會由基督徒司會並邀請社會賢達與政要參與主禮,有移風易俗之效。

敬重祖先,敬拜三一真神為先


英文曾參加幾次客家教會的敬祖大會。2014年3月,有幸親自擔任司會,主持新竹縣新豐及湖口地區的敬祖大會,以敬虔的心將「追思三禮」的儀式呈現給在座教會的會友及鄉親。


這次聯合本地區眾教會共襄盛舉,假新豐鄉社區活動中心舉行。為了向還未信主的社會大眾作見證,照例邀請幾位社會賢達及地方政要,讓大眾了解客家基督徒敬祖的立場與實踐,減少對基督徒「忘宗悖祖─不要祖先、不孝敬父母、違背中華文化傳統」的誤會。雖然受邀者大都不是基督徒,卻因參加敬祖大會而讓我們有了作見證的機會。倘若地方領袖的觀念改變了,就會對整個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2014年新竹縣新豐及湖口地區的敬祖大會會場。

追思三禮的過程如下:

1.倒水禮(與聖父連結)
當司會宣達「倒水禮」時,兩位主禮者舉起事先預備好的水瓶,將水倒入另一個空瓶中,寓意「飲水思源」。


這時,司會帶領會眾以「啟應文」的方式,強調我們先祖及萬有都是神所造,我們一切福分也都是神所賜的!追思父母及先祖,表示我們的血脈有他們的傳承,就像所有河流皆有它的發源地一樣!飲水思源,我們也當想到我們生命的源頭─三位一體的真神,常常順服在祂的面前,將一切榮耀都歸於神!

2.獻花禮(與聖子耶穌基督連結)
兩位主禮者將鮮花高舉起來,紀念先祖,寓意「祖德流芳」;司會與會眾輪流誦讀啟應經文,相互輝映。


花所散發出的芬芳氣息,就如祖先留下的美好榜樣!最重要的是感謝主耶穌基督,祂承擔了世人及先祖的一切過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且死而復活。復活的耶穌基督讓我們的先祖及親人留下如此的佳美腳蹤,願他們的美德流芳百世,子孫也承受美德的薰陶。

3.點燭禮(與聖靈連結)

兩位主禮者將一隻蠟燭點燃後,用它點著另一支蠟燭,寓意「光宗耀祖」。在莊嚴肅穆、聖樂飄揚的過程中進行儀式,會眾都沉浸在敬祖的緬懷氛圍中!


我們紀念及感謝先祖在他們的世代燃燒自己的生命,為了後代的前途而打拼。懇求聖靈充滿、光照後人,使得後人在世度日如明光照耀,在時代中發出光與熱,發揮美德來榮神益人!


追思三禮結束,那些未信的會眾紛紛讚賞基督徒的孝道及敬拜祖先的真誠。許多人表示,想不到基督教的敬祖大會那麼簡單、隆重又不失禮數,回去會幫忙宣傳及分享。我們更盼望未信主的鄉親朋友有一天都能歸信基督,擺脫拜偶像的束縛!

結論:積極參與敬祖,促進福音廣傳


自基督教傳入中國後,祭祖問題是攔阻華人信主最大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客家族群。如今,基督徒可以在各種場合明白向非信徒親友說明對祭祖與孝道的立場。在自己家族的祭祖典禮中,也不必因忌諱而不去參加,反而可以積極參與,但不拈香,用獻花代替牲禮,也可利用各種場合向族人說明敬祖之涵義,宣傳追思三禮、致敬禮與展示族譜的意義及作法。此外,當地教會舉辦聯合敬祖大典時,可以邀請未信主的親友參加。相信長期以來困擾華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爭論不休的祭祖議題從此劃下句點,讓福音更容易傳揚。


作者小檔案
溫英文,臺灣新竹「立鋼機械五金行」負責人、新竹縣溫姓宗親會理事、國際基甸會臺灣西北區推廣委員,及臺灣客家宣教神學院建校義務顧問。



作者小檔案
溫英幹,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美國及臺灣董事會主席及本刊人才單元企編。臺灣東華大學經濟系及財務金融系榮譽教授,冠冕財務事工美國華人外展事工主任,基督使者協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