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期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請站上我的肩膀

龐康妮憶人生道上眾師徒

採訪/林敏雯

照片提供/龐康妮

今天,有幸成為一名傳道人、宣教士、教育工作者,不能忘記是站在許多人的肩膀上而成就的。若有機會,我願繼續讓別人也站上我的肩膀,傳下生命傳承的接力棒。

▲龐康妮與夫婿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同工同樂,也相互鼓勵、安慰、勸誡。

家族傳承的好榜樣


首先是伯父、伯母,他們為我的基督徒生命打下穩固基礎。伯父幼年信主,及長在美國中西部傳福音,後與伯母赴西印度群島宣教。雖然見面機會不多,短短相聚時光,我總是留意聽他們述說神在宣教工場的作為,觀察他們敬虔的態度,在心中留下深遠影響。


伯父母從宣教工場退休後,即使經濟資源有限,仍資助我進入聖經學院,這股助力讓我踏上服事神的路。他們謹慎使用時間、金錢,所言所行,無不讓人感受這份正直源自與神的親密關係。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為神做工除了做對,更要追求卓越,做到最好,這些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膽量。

活出主愛的好丈夫


丈夫龐衛道也是我生命傳承的模範。他表裡如一,真誠待人,始終不曾戴上虛偽面具。他不會強迫我︰「妳一定要做這件事。」只是溫柔建議︰「想想看。」他每天晨更禱告,這些建言都是從神領受的,正因為他如此親近神,讓我樂意討他喜悅。丈夫愛神勝於愛我,他勇於指出我的錯處,是妻子最好的引導。


傳道人為了避免偏待會友,往往無法和他們成為知交,也多少感到一點孤立。因此婚姻生活三十五年中,衛道和我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和同工,在不破壞對輔導對象的保密原則下,相互鼓勵、安慰、勸誡,也尊重對方中肯的意見。

▲龐康妮回憶,在臺灣宣教時,龐博士固定與翻譯同工見面,在無形中用生命培育人才。

潛移默化的好老師


衛道常有機會旅行各地講道,認識了幾位很談得來的牧師朋友。他也深受導師偉克博士(Dr. Wilcox)影響,熱愛學習,廣泛涉獵各樣知識。他的英文會話學生告訴我,龐博士對任何話題都言之有物。他教學認真,理論與實踐並重。一位學生在聖誕卡中寫道︰「龐博士在神學書中讓我看見耶穌。」


衛道辦公室的門永遠對學生開敞著。在華頌聖經書院(Hobe Sound Bible College)任教時,曾有女留學生因與美籍男友的感情問題,經常找衛道哭訴。到一個地步,他需要每天帶兩條手帕,預留給這位學生用。如今衛道已去世十多年,學生和會友仍對我說︰「他撥出時間和我談話」,「他花時間在我身上」,「他對我好像一位父親」。


在臺灣宣教那幾年,衛道固定與他的翻譯同工見面,這是較具體的培育、教導。此外,他對人的影響都是在無形中潛移默化的。丈夫以生命成為我和學生的榜樣。曾有人這麼說︰「龐博士身上帶著基督的香氣。」

生活見證,服事甘苦


在臺灣宣教時,教會有個年輕人思理與女友論及婚嫁。因為雙方都不是在基督化家庭長大,思理很希望了解,到底什麼是以「基督為我家之主」的婚姻、家庭生活,便請求與我們同住。


那段時間中,思理觀察到─龐博士花時間晨禱,龐師母下廚做飯;我們之間以禮以愛來應對進退,各自為主日講道、主日學授課來準備,以及如何將主日敬拜放在首位。起居如常,不因客人在而有任何改變。


思理是否學到「基督化家庭」了?我不敢說。只知道他後來結婚了,如今仍有個健康快樂的家庭。


然而,並非每次服事都有圓滿結局。衛道和我結婚之初,在紐約州一個小鎮牧會。一天,發現阿李醉倒在牧師寓所旁的空地上。因為酗酒,阿李已經被家人掃地出門,無處落腳。衛道便把他接進家裡,希望能給予一點幫助。於是阿李搬進地下室,與我們一起生活了約六個月。


這期間,阿李決志信主,戒了酒,找到工作,開始固定上教會。他徹頭徹尾的轉變,大家有目共睹,甚至小鎮警長都來詢問衛道究竟用了什麼方法,他還想把所有酗酒的人都送過來改造一番。


我們對阿李的未來滿懷希望。誰知一個晚上他沒有回來,接連幾天音訊全無。原來,他又回去喝酒了。聽到這個消息時,真是晴天霹靂啊!多年後,輾轉聽說阿李已回歸正路,只是我至今未能親自證實。

▲年輕的思理(右一)有段時間特別與龐牧師、師母同住,從他們的日常起居中體會什麼是以「基督為我家之主」的婚姻與家庭。

竭誠為主,身體力行


赴臺宣教前,曾和衛道一起服事於華頌聖經書院,我擔任教育系主任十五年,也任職華頌基督教學校(幼稚園到高中部)校長十五年。期間與許多老師及實習老師建立密切的關係。


向來的信念是為主獻上最好的,對自己、對老師、對整個學校的要求同樣高。從觀察和經驗中我體會到,多數教師都希望能達到校方的期望,只是要得到所期待的結果,必須盡到督察的責任。


教學計畫停滯?我和老師一起討論,看如何推動進度。教室公告欄久久不更新?我把設計書借給老師,一起腦力激盪,激發創意。老師們看到我在要求他們之前,自己先做到,也看到我下的工夫和心力絕不比他們少,他們也就樂意合作,盡心盡力而為,自信心增長,越教越起勁。

▲龐博士在世時,辦公室大門永遠對人敞開。學生和會友至今仍說﹕「他花時間在我身上」,「好像一位父親」。


愉快的合作關係並不代表沒有衝突。曾有一位老師申請改教別的年級。她教學極為傑出,一直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喜愛,相信一定能勝任,把新的班級帶得很好。


然而盤算全局後,我認為她留在原來的級別對整個學校會是最好,因此拒絕了她的請求─那真是一場意志拔河賽。最後,她終於放下自己的意思,接受派任。因為她甘心順服,維持了和諧,為其他老師和學生樹立了好榜樣。


當然也曾遇到老師不願努力達到目標,在盡我所能幫助他之後,結果仍差強人意時,也只好不續聘。我會這樣對他說︰「我相信神對你有更好的安排,也對學校有更好的預備。」


處在主任、校長的職位,指正是必須的。我採用「三明治」領導模式─鼓勵、指正、期待。我會告訴老師們巡堂時觀察到的好現象,讓他們知道自己受重視。每週一次的全校禮拜時間,我和老師們常常一起編話劇,這些歡笑時光,都留下了無數甜美的回憶。

我也願提供肩膀


我對這些同奔天路的人有多少影響,固然無法衡量,能確信的是我竭盡所能把成為一位稱職、合神心意的老師的祕訣,傾囊相授。從事教育工作這麼久,老師的汰換率很低。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忠心服事,是我教職生涯中最大的激勵。


在那些年中,大概有109位教育系學生完成學位、實習,其中多數還在教學領域。想想分散各地的學校裡,在許多年輕學子和未來基督徒領袖的生命中,他們仍持守當初所領受的原則和方法,繼續發揮影響力。回想幾十年前我在當實習老師時所遇到的那位老師,從她那裡,我學會如何作個好老師。當年少不更事的我站上她的肩膀,眼界更寬廣,服事更開闊。如今若有一點經驗、一點知識、一點專長,我的肩膀也願成為別人的駐足之處,提升他們的生命境界。

受訪者小檔案

龐康妮博士(Dr. Connie Palm),從事教育工作數十載,曾與夫婿龐衛道博士(Dr. Edward Palm)在臺灣宣教十年。現居南佛州,小燭光事工(One Small Candle)負責人。


作者小檔案

林敏雯,投身文字事奉,專注寫作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