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也是你的家!
受访者/蔡维信、尤佩珊
供图/高雄印尼之友协会
专访高雄印尼之友关怀移工行动
这是一个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任何背景、任何身分的人,都会觉得温馨自在、好像回到了家的地方。
—南国人文美食坊
出了南台湾港都高雄豪迈新颖的火车站,过了几条街,来到河南路与南华路交叉口。坐落幸福川旁街角的「南国人文美食坊」几净窗明,亮眼壁纸散放出南洋热情。
三角窗店面外墙的广告看板上画着印尼、泰国、越南、菲律宾的独特景色,骑楼梁柱上悬挂着一幅地图―南北以建国路与八德路为界,东西在林森路及南台路之间,划出「高雄南国商圈」,迎接着来自东南亚的移居者,好像回了家;也招唤着在地人来「伪出国」,体验东南亚风情。
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店铺?这个商圈还有什么意图?这一切又是怎么开始的?
看见住进家里的印尼妹妹
2012年,蔡维信自美返台定居,以志工身分在工业福音团契(以下简称工福)与约书亚管理学院服事,并为了希望在故乡需要较大的地方尽一己之力,搬到高雄,先寄宿于离车站不远的圣光神学院。
圣光校园周边的几家小食铺、杂货店,看板上是陌生的文字。沿着店家的人行道上,总是蹲着一群来自南洋的工人,或说笑,或吃便当。市区大小公园,总有几位蒙头的女性,推着轮椅,陪着台湾阿公阿嬷晒太阳。
维信从访视工福的外籍移工和新住民事工中,知道了移工这个族群的需要。然而他跟当时圣光副院长尤佩珊(以下称Susan)分享时,在圣光多年的Susan说她都看到了,却没有看见。这岂不是一般台湾社会,甚至教会的光景吗?
当维信更进一步调查,发现当时在台印尼移工约有19万,至今最高达27万。当时已有属于泰国、菲律宾移工的教会,也有关怀越南移工的事工。但是,这群多为居家看护的「印尼妹妹」,代替许许多多台湾家庭承负起照顾长辈的担子,为高龄化社会贡献心神、体力、青春,可曾得到大众与教会关爱的眼光?
不过,怎么接触、服事她们?除了语言隔阂,看护的工作是常年、长时间。若是她们来不了教会,教会可能去到她们中间吗?
他向Susan表示,愿意提供奖学金给印尼侨生,希望他们能协助接触、关怀同样来自印尼的移工。没想到华侨神学生谢慧春因延迟了抵达圣光报到的时间,错过秋季实习的安排,恰好能在2013年春季开学时,加入这个新的服事团队。团队还包括刘历志、黄美春这对圣光带职神学生夫妇。
起初,他们租下一间印尼杂货店二楼卡拉OK房外的空间,摆上几张桌子,让前来购物、K歌的印尼移工,可以轻松聊天、学中文、玩桌游。然而有固定休假的厂工来来去去,很难建立关系。维信和同工重新思考策略,眼光再次转向占移工人数80%的看护工。
跨文化宣教的挑战,多在于语言和环境适应。但是这群来照顾台湾阿公阿嬷的印尼妹妹看护工,承担了这些挑战—她们与台湾家庭一起生活,能以中文、台语沟通,适应了台湾的文化与环境。
蔡维信想着:她们难得有休假,尤其在台湾南部,要如何接触,的确是个挑战。既然她们已跨越文化来到我们中间,我们何不「道成肉身」,去到她们中间?于是他与来自不同教会、协会的同工组成团队,包括神学生谢慧春,走出楼房,走进公园,那是印尼妹妹每天都会推着阿公阿嬷去的地方。在那里每周一次的「恩慈相遇」,团队中有人关怀台湾长辈,有人与印尼妹妹交谈,同工称之为「配对关怀」。
给她们所需要的爱
团队的原则是:尊重她们的信仰(多为穆斯林);不在公开场合谈基督信仰;不愿因宗教言语拦阻关系。关系建立了,同工便可智慧、敏锐地观察时机,分享生活、生命见证。圣经所说的「信、望、爱」,维信期许从「爱」开始实践—让她们感受被听见、看见、尊重,带给她们盼望,成为信心的起点。
从公园里的谈话,维信与Susan的团队发现,很多印尼看护把人生里心神体力最好的年岁,投注于照顾台湾长辈,却错过了自己孩子的成长,婚姻出状况的也不在少数。当她们必须回到家乡时,可能只剩下一幢空洞的大宅院守候着;这是她们多年来寄钱回家换得的资产,却已经没有家人可以和她们共享。
蔡维信开始策划,教授看护工中文、英文、烘焙、电脑,期盼她们有了技艺,就不需要留在台湾那么久,可以早日与家人团聚,往后也能以此谋生,不再需要离乡。
2014年「高雄市印尼之友协会」(Kaohsiung Friends of Indonesia,简称KFI)成立,由蔡维信出任理事长,事工伙伴Susan担任秘书长。 2017年开始区隔出一个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的面向。
办公室启用时,邀请高雄市府两个局处、南部五所大学、一所高职的高层代表,加上区长、里长、民间伙伴,及教会团体代表参加。现在这种合作关系甚至扩展为八所大学的大学社会责任计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gram)伙伴,成为大学资源和移居者需要相会的平台。
KFI与社区密切连结,2020年设立KFI南国中心,由大学和教会提供技艺班的师资,也开设课辅班,并组织分散的东南亚店家。接触的对象也由移工,扩展到新住民(俗称「外籍新娘」或「外配」)、新二代(父母一方来自东南亚,过去称之为「新台湾之子」或「外配子女」) 。而公园里对印尼看护的关怀,也没有停止。蔡维信和KFI团队认真经营,近十年来已在印尼移工中建立信誉,似乎只要与印尼沾上边的事,都会来找他们。
一个深夜里,维信手机响了,是医院打来的。阿迪(化名),一位才到台湾一个月的印尼看护,因急性盲肠炎需要开刀住院。院方要她签手术同意书,但语言不通,让她因害怕而拒签。医护人员不知从哪里打听到KFI,想请位懂印尼语的老师协助翻译。维信和同工立刻前往,在解释清楚后顺利拿到签名,动了手术。手术后第二天,同工去探望她时,带领这位惊惧中的印尼妹妹做了决志祷告。类似这样的例子多次发生在团队之中。
住到南国人的中间
商圈里的大小商店,原是各自为政,都只卖给「自己人」,使得本来客源就有限的店家,因竞争激烈,彼此关系非常紧张。高雄车站重建工程预期在2027年完成,之后周边商圈将不断发展,租金只有越来越高。这些印尼、越南的小吃店、杂货铺,可如何生存?
蔡维信与店家商议,鼓励他们把眼光放远,把饼做大:扩展客源,吸引已习于国际文化的在地港都人,也招揽因便利捷运、轻轨来高雄「观光」的邻近都会居民,在跨入这些商家的同时,「一秒到东南亚」,无需离开国门便能体验异地风情。
2018年,KFI结合并协调商圈店家,举办以南国为主题的活动,各有主打项目。经过这次经验,老板们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开始有了「社群」意识,彼此间不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协力共荣的伙伴。 KFI的信念是与店家建立良好、稳固的关系,因为老板们不仅是商人,更是移工群体的意见领袖,透过他们能接触、影响顾客。
2022年,位于商圈心脏地点、河南路与南华路交叉的「三角窗」店铺空出来了。蔡维信与Susan再三思量:这可是南国商圈的门面,是人潮动线交会、最引人注目的黄金地点。如果来个毫不相干的店铺,悬挂着与东南亚文化迥异的招牌,实在可惜!况且,他们已经营社区多年,该是真正「住在他们中间」的时候了。
这对事工伙伴描绘出一幅景象—从大大的玻璃窗望进来,蒙着头巾的印尼妹妹,黑发的台湾本地人,褐发、金发的外国观光客,隔着菲律宾蛋塔糕、马来西亚椰糖冻、印尼月亮饼等各式小点,就着一壶水果茶,在笑声中谈谈生活与生命。
10月,独资的南国人文美食坊开张了。开幕那天,里外不过九张桌子,就招呼了大概四、五百位访客;试营运的两个月中,也接待了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客人。此后,维信负责迎接客人,Susan站在吧台后张罗吃食,时不时可见到新住民和本地人同桌进餐,或听见轻柔的笑声,或见到握着手、在闪闪泪光中共同承受生命之重的画面。
曾有公司包场做员工培训,接洽人先来喝咖啡探路。没想到相谈甚欢,认同南国理念,现在已经报名,要成为技艺班的烘焙老师,客人成了同工。
南国人文美食坊是商圈的门面,人潮动线的交会,也让KFI住进移居者中间。
移居者成了邻舍
投注资源于这群移工、新住民,到底带了多少人信主?又希望得到了什么回报?
对蔡维信而言,关怀、扶助弱势,是深植于基因的信念,与不得不做的使命。母亲担任台北双连幼稚园园长多年,在社会仍排斥身心障碍者的年代,开创对高度智障孩童的幼儿教育,父亲也将退休金的半数拿来支持这个事工。表妹林淑珍牧师带领所牧养的台中客西马尼行道会,从1990年代晚期开始关怀来自越南的移工与外籍配偶(参阅本刊30期〈重价换取的南海明珠—关怀台湾外籍配偶〉) 。
另外一个重大的影响来自维信的亡妻李小密(2009年她因癌症被接回天家),帮助有需要的、受苦的人,一直是他们多年来的心愿。在返台开始服事前,他还特别先去富勒神学院的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接受有关扶贫事工的装备。
自1980年代后期,台湾从东南亚引进劳工,加上来自东南亚的配偶,他们曾被称为「外劳仔」、「菲劳」、「菲佣」、「外籍新娘」、「外配」。这些「外人」,为台湾提供近6%(2020年统计)的劳动力,孕育下一代,无论能在此地停留多久,他们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他们是「移居者」—把居所从家乡迁来宝岛;他们是台湾人的「邻舍」。
小泰(化名)的家庭背景有点复杂;家里那个看来像是爸爸的人,他叫他「哥哥」。他的弟弟来上KFI的课辅班,非常喜欢,便把兄姊也邀来。那时小泰中辍一年了,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周遭的人事物都像怀着怒气般看不顺眼。来自文藻外语大学的大姊姊亲切地教导,小泰有了转变,觉得学习不那么无聊,一学期后便复学了。
经营小吃店的爸爸惊喜之余,也开始频繁出入KFI,知道了如何维持店面整洁。他这一家店改变了,也带动附近商家整修、清洁,渐渐地,商圈店家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2022年9月,KFI甚至辅导这些店家,连同地区新住民和大学领袖,成立了商圈发展促进会,也开始得到主流社会的认识与肯定。
对维信,对Susan,以及团队所有成员来说,机构名称的缩写KFI,现在是代表Kindness(恩慈)、Friendship(友谊)、Impact(影响);以恩慈待人,建立友谊,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力甚至可以延伸到印尼。印尼穆斯林占总人口约86%,与华人社群间有相当的隔阂,华人基督徒更是双重负面标签。 2016年政治人物钟万学的言语经人剪辑扭曲后,以亵渎宗教罪名遭监禁,便是著名例子。因此维信更盼望见到的是,这些从小对华人和基督徒有负面印象的印尼妹妹,能把在台湾基督徒中得到的关怀带回家乡。一旦再有野心分子扇动排华或反基督教的动乱,她们能想起并传述所接受的恩慈与敬重,在她们的村落、城乡,成为安定和平的力量。
跨文化宣教零距离
信仰进入台湾,是因为有马雅各、马偕等的跨文化宣教。台湾现在约有70万的移工、逾50万的新住民,以及十几万的外籍学生。他们岂不是基督徒跨文化宣教的对象?尤其是有全球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印尼,其人口的千分之一在台湾工作,而大部分就住在雇主家中,甚至与基督徒家庭同起居,照顾长辈。
这里,已经是他们的家了。
福音不仅靠口传,更是日常起居生活中,流露对每个生命的恩慈与敬重。当神将「撒马利亚」、「地极」带到我们家门口,甚至家里面,岂非为了每个门徒参与零距离跨文化宣教的机会?
欲更多了解或参与KFI,请电邮sahabatkhh@gmail.com。
受访者
尤佩珊(Susan Yu),现任社团法人高雄市印尼之友协会理事长。曾任高雄圣光神学院副院长;高雄市牧者同工联祷会主席;循理会北美总议会世界宣教部宣教士募款协调专员;循理会西岸议会监督行政助理;循理会西岸议会宣教部主席。
蔡维信,现任社团法人高雄市印尼之友协会执行长。美国物理学博士,曾任职贝尔实验室,美国上市光通讯公司亚洲营运总经理等职;14项美国专利发明人。 2012返台担任职场教练及弱势关怀志工,2013开始印尼移工服事,并动员印尼、台湾两地教会从事双向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