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在爱里结伴成长

【天国行动力—亲子篇】系列5

整理/林敏雯

可曾听过父母无奈地抱怨成年子女:「做决定也不问我,管不到了」,或是「我说的话不愿听,管不动了」?可曾听过已成家的孩子挫败地感叹:「为什么不尊重我的选择」,或是「我需要的是祝福,不是批评」?

当孩子不再需要父母的「教养」,亲子间能以什么方式维持亲近的关系?就算孩子成年、成家,不管子女在家、离家,父母是否仍然愿意以信任为关系的基调,心对心沟通,持续发现爱、接受爱、分享爱?无论是身处两地的距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距离,对事情看法的距离……,两代间一定有距离。但距离不见得会成为亲子关系的阻隔。当父母以爱经营关系,让孩子能放心离家,安心回家;无论儿女年龄多大,亲子仍然可以结伴,在爱里一起成长。

▲ 当父母以爱经营关系,仍可与成年孩子结伴,在爱里一起成长。

诚信;丰富;成熟

「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吃苦!」相信不少父母不是想过就是说过这样的话。的确,和上两代比起来,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或许生长在相对富裕安定的环境。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吃苦」,可能只是世代对「苦」的定义不尽相同。

父母辈经历财务资源有限,大环境不容许发挥长才等等的限制,让人觉得苦闷。年轻一代或许不太缺有形的资源,但处于价值观混乱的社会,能认清真理已属不易,要持守信仰更是挑战重重。这是他们现在的担子。

父母或许认为高学历是为了找份薪资高、福利好、能稳定升迁的好工作,最好还是知名的大公司,这样才是「荣耀主」。没想到年轻人大学毕业就进职场,不认为硕士、博士是必要,工作一、两年,还没存多少钱,就辞工作去旅行。或是没存款没买房就结婚,或是老大不小还不愿意结婚,或是年纪轻轻就生孩子,或是都要40岁了还不生孩子……。

当两代人对工作、生活,甚至服事的态度出现差异时,还请年长的一代多以聆听代替批评,以同理代替论断。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吃苦,走冤枉路,但谁能保证父母认为最好的,就真的最适合孩子?神如何看孩子,给了他们什么才干?身为父母,我们可愿意跟孩子一起寻求?

我想以三个词来鼓励父母: 诚信(Integrity)丰富(Abundance)成熟(Maturity)。三个词的缩写就是IAM;耶和华宣告祂是自有永有的神,就是I AM。这三个词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可帮助父母更好地面对生活中与成年儿女的相处。 (图一)

一、诚信

盼望父母能在神和自己面前,诚实省察:我对孩子提出的建议或要求,到底是为他还是为自己?我对金钱、就业、婚姻关系所持的价值观是否合乎圣经真理?孩子若不接受我们的建议,他是否也有道理?若说孩子是神所赐的「产业」,我的方式和态度是「管理」或是「操控」?

可曾听过、见过父母故意制造些情况,或是说些近似情绪勒索的话,为的是让孩子多关心自己?或者不肯对自以为是的意见、自作主张的决定、没弄清楚情况就过度反应而认错?

我们所信的神是信实公义的,只要认错悔改,就得赦免与接纳。或许要父母放下固有观念中的威严并不容易,然而向孩子认错、道歉,会是维持和好关系重要的一步。而孩子犯了错,请求宽恕时,盼望父母也能以恩慈相待。以这种方式与孩子相处,相信彼此的关系会越来越敞开和真实。

二、丰富

如果我们活在基督里,就会看拥有的资源为丰足,心里感觉平安、稳妥,这是丰富心态。反之则是贫穷心态,会常常聚焦在资源的贫乏,易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资源也不单指财物、地位,也可以是机会、品格、特长。

对于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华人父母可能习于传统「未雨绸缪」的美德,常担心儿女落在人后。的确,箴言以蚂蚁为例,赞许「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时聚敛粮食」的预备。不过筹划乃是为了管理、善用资源,而非使人忧心,因为耶和华所赐的福,使人富足,并不加上忧虑。如果落入贫穷心态,就会聚焦在资源的有限,担心如果别人有了,我就会失去,落入患得患失,给自己和孩子压力。

时不时便听到父母不认可儿女选择的专业或想发展的兴趣,担心他们不能养活自己。如果父母能够保持丰富的心态,就会如本系列71期的文章中提到,作成年儿女的鼓励者,启发他们找到热情。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活出从上头来的呼召,相信神会供应所需,因为神如此应许:「寻求耶和华的,什么好处都不缺」,以及「信靠祂的必不致羞愧」。

三、成熟

年纪增长,不一定代表更加成熟。拥有「成长心态」,我们的生命才会越来越成熟。是否觉得孩子都成年、成家了,我自己还能「成长」吗?当然!作父母的,头发都白了,还需要「成长」?有成长的心态,一生都是学习者,能使生活丰富、精彩;不仅学习知识,还可以扩展眼光,更新观念。

成长意味着改变,改变需要付出代价。我们很多时候知道改变的益处,只是对要付出的代价却步,殊不知不改变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么,亲子如何把知道应做的改变付诸行动?

不少人认为要改变,先要在头脑中知道改变的好处,思考如何改变,就是「分析→思考→改变」的程序。哈佛大学教授John Kotter却提出,改变的行动是由心开始;先看见一个改变的结果,受到感动,心生羡慕,促使自己也愿意改变,这个程序是「看见→感受→改变」

在此鼓励父母,希望看见孩子在生活中有改变,自己要先改变,让孩子看见改变带出的结果,心生羡慕,感受改变的益处,让心里的渴望推动改变的行为。如此,父母与儿女就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

零和还是双赢?

老一辈的人喜欢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表示年轻人应该尊重并接受自己的建言,因为经验、历练要比年轻人多了许多。然而来自台湾的柳子骏牧师却说:「你吃的盐和我吃的饭不一样」,意思是两代经验、历练不同,观点和特质不同。他还建议,不仅看见不同,接纳不同,还要以彼此的不同成为相互的祝福。

亲子间是否也能以这样的态度相处?不再是谁听谁的,而是协力互助;不再是争「谁说了算」,而是一起思考「如何让两方都得益」,最终都将自己放在神的手中,使爱神的人得益处。父母欣赏儿女的长处,儿女敬重父母的建言。此时父母犹如孩子的「赞助者」(patron),相信他的潜力,帮助他发展天赋,以有形无形的资源成为他的后盾,助力儿女,而非控制儿女。(图二)

法国画家塞尚(Paul Cézanne)属大器晚成型,后起之秀的天才型画家毕卡索都已崭露头角,他还未踏进巴黎的艺术殿堂。然而从他年轻时便提供财力资助的Louis-Auguste,以及为已经56岁的他举办第一次个展的Ambrose Vollard,都是一代大师忠实粉丝,以实际行动肯定他的才华,是他的赞助者。不仅艺术家自己终于得到绽放光芒的舞台,后世的你我也才得以欣赏到这些艺术品。

身为父母,从孩子幼年期的陪伴,青少年期的鼓励,进入成年期后的尊重,让我们给予在自己的生活和专业领域都开始稳定发展的儿女,更多肯定。

身为父母,虽知道不该强求孩子成龙成凤,多少希望他们成器。无论是出于选择或情势所至,要是孩子的生活和专业发展不如父母意,我们是否还有「恨铁不成钢」的怨叹?儿女都这么大了,叨念、责备不管用还伤感情,嘴上说不管了心里却还很在意,如何是好?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眼光看自己、看孩子。若说父母是园丁,职责便是按时按候浇灌、除草,确保有充足的阳光和养分,让所栽培的花草树木,按着神创造的特质,展现丰荣生机。孩子亦如花卉草木各有面貌,有些是繁茂的榕树,有些是清逸的翠竹。要求竹子开枝散叶如榕树,不可能也不合理。

主耶稣所说才干的比喻里,并不是每个人都领了相同数目的银两(talents),有5,000两,有3,000两,有1,000两。银两多少由主人决定,只要良善、忠心、有见识地管理,都得到主人相同的称赞。我们的孩子是领了多少银两的管家?会不会孩子其实从天父领了3,000两,我们却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以为孩子应该得到5,000两,而因为过高的期望,反倒失去了对孩子的欣赏?

主人对管家要求的是良善、忠心、有见识,这些好管家的品格和纪律,不也需要父母从小培育?或许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从小事学习,把起初的1,000两妥善管理,为主人赚得1,000两;主人若把利润再交由管家,继续以好管家品格,让2,000两再赚2,000两。当孩子的努力有了成果,盼望父母能成为第一个称赞他们的人。

当亲子都以良善、忠心、有见识的品格,实践神的呼召,这就是卓越,就是双赢的成长。

▲ 在孩子人生赛场上,父母愿意成为他们的啦啦队、赞助者吗?

和好,永远不会晚

亲子关系若是像数学公式,按部就班行就能保证得到正确答案,那就太好了。相信还是有父母抱着这样的遗憾:我尽了一己之力,该做的都做了,能说的也说了,为什么孩子依旧偏行己路?

神的选民以色列人,经历了出埃及的拯救,领受了旷野中的供应,多次立誓专心跟随神,却依然选择背弃神的诫命,无视多少先知的警告。并非神的管教不足,这实在是人的悖逆。神在审判之前以怜悯呼唤他们回头,而他们承受了悖逆的结果后,神给予修复、更新的恩典。

让我们以盼望来守候这些「浪子」,相信神能改变人。也让我们活出因信靠而得的平安与喜乐,当孩子看见父母真实的信仰而受感动,就有改变的动力。

有些父母可能在孩子犯了违反圣经真理的重大错误时,以切断关系表明拒绝接受他的选择。想想,要是关系断了,我们又如何影响孩子?维持关系并不等于认同行为,就像参与监狱事工,探望受刑人,为他们祷告,向他们传福音,并不表示认同他们的行为。反而是愿意等候上帝的恩典临到,使他们悔改。

如果关系已经破裂了?让我们寻求和好吧!身为长辈,让我们先省察自己是否有不当的反应或过激的言行,承认自己在说话的态度或者某些行为上,也有不对的地方,寻求重建关系,让孩子知道可以安心回家。期待亲子关系的恢复,能让孩子领会—与上帝的关系需要恢复,也可以恢复。

使徒保罗曾对他的属灵子女这么说:「只要你们在所信的道上恒心,根基稳固,坚定不移,不致被引动失去福音的盼望。⋯⋯我们传扬祂,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参考歌罗西书1:23, 28)这应该也是给父母亲很好的提醒。

以盼望守候「浪子」归家,和好永远不嫌晚。

图片来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man-night-streets-city_15275185

从「心」作父母

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培养并不容易,但可以找到很多资源,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操练。然而亲子关系不仅在于见招拆招,孩子一有情况就用这个那个方法处理。得到了各样的知识和技巧,不见得行得出、行得通。

让我们再次回到神的真理。让我们相信孩子是神所赐的产业,以管家的态度来照管。让我们看见孩子的特质与才干,良善、忠心、有见识地来培育、肯定、赞助他们,好让儿女也成为良善、忠心、有见识的才干管家。让我们成为有耐心的教练,鼓励孩子学习独立思考。让我们以爱和信任,持续心与心的沟通,让孩子能放心离巢,也能安心回家。

愿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以诸般智慧,引他们完完全全来到神面前。而我们自己也需要完完全全来到神面前,因为父母本身也是神的孩子。

期盼在「作」父母的旅程中,亲子结伴同行,彼此扶持、打气,在爱里一起成长。


思考与行动

•请从远处,回看自己的内心,诚实面对神,面对自己。

•自己寻找,也建议儿女寻找生命中各种角色的帮助者:老师、教练、导师、赞助者。偕儿女一起成长。

陈德坚,Executive Leadership领导力硕士,史丹福大学Dr. BJ Fogg教授认证的Tiny Habit Life Coach。国际真爱家庭协会特约讲师及青少年团契的总教练。是一双成年子女的爸爸、教练,和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