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受伤的她走一程
不可思议的家庭暴力
*张女士两年前抱着梦想嫁到美国。丈夫一周五次,半夜两点把她叫醒,要求行房,若不依从就狠打她, 张女士被虐后呼吸困难,两周内连续送急诊室两次,院方怀疑是家暴,遂报警⋯⋯。
*每周五,徐太太傍晚带着两个孩子到教会,晚上教会要关门了,她还流连徘徊不想回家,理由是:星期五晚上丈夫常喝酒,酒后就会打太太。
*陈先生盛怒地拳打妻子的鼻子、掐她的脖子、用脚重重踢她的肚子,理由是:不准她怀孕。
*对妻子施暴的博士律师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她是我老婆,为什么不可以打!」「纽约励馨」刘元芬主任陪同该律师的妻子,亲睹包括法官在内,所有在场者哭笑不得、一副无奈的表情。
*王老太太责备儿子欺负媳妇,儿子心中不满,拿起椅子, 往老妈妈的后脑重重敲下去⋯⋯。
*Nancy六岁的儿子,经常看到丈夫对她言语威胁、拳打脚踢,某日儿子对施暴的父亲大喊:「我要杀了你!」儿子愤怒的表情,就像一面镜子,活生生地反映出先生对她的暴虐。更令她担心的是,孩子在学校打人、骂人、抢别人的东西,Nancy 不禁自问,家庭暴力是家族遗传,还是宿命的原罪?
很难想像这些都是千真万确,发生在大纽约地区的家暴事件,以上案例不过是「纽约励馨」(Garden of Hope)2006年处理一百多件家暴案例中的一小部分。
电视新闻、报章杂志和网路上虐妻、性侵害等家暴案件何其多, 多得让人触目惊心。 无情无理到让人不解—人间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天天在发生吗?
刘元芬主任表示,由于华人「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刻意遮掩隐瞒,家庭暴力实际发生率比被揭露的多出更多,令人心酸的故事不计其数。变本加厉的家庭暴虐,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全球各地上演,且越演越烈,是今日文明时代最黑暗的羞耻。
一犯再犯,恶性循环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认为家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丈夫打老婆似乎是天经地义;男尊女卑的观念,导致社会长期以来对家暴视若无睹。
许多人对家暴的迷思,以为只有酗酒者、低收入户、特定种族与宗教、教育程度低的人,才会发生家庭暴力。事实上,家庭暴力存在于各阶层、各背景的家庭,甚至许多施暴者本身是高学历者。根据调查统计:
� 全世界每三位妇女中就有一位遭到挨打、被强迫性交或其他形式的虐待。
� 在台湾27%的妇女曾在婚姻中受过身体或精神上的虐待。
� 在中国有30%家庭发生家庭暴力。
� 81%施暴者从小看过父亲打妈妈。
� 74%施暴者有犯罪记录。
� 70%受暴妇女不愿报案。
� 45%离婚者是因为家暴。
� 急诊室治疗个案中35%与家暴有关。
� 约30%家暴者是大学以上学历。
究竟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家庭暴力悲剧?根据《真爱家庭杂志》第30期,「真爱家庭协会」会长叶高芳博士指出几个产生家暴的因素:
1.「人性物化」的错误观念:把妻子当作「东西」,是丈夫的拥有物。没有将妻子看成是神所造的尊贵生命来对待。
2. 偏差的威权观念:认为对妻儿拥有绝对的掌控、惩罚权,将子女视为父母的财产。
3. 恶性循环:很多施暴者于成长过程中曾是家暴受害者,或曾目睹家暴的发生,内心痛恨家暴,长大后却不由自主地在类似情境中出手伤人。事后他们会格外懊恼忏悔,但不久施暴的行为模式却会再度出现,似乎施暴是他们惟一所知面对压力、处理冲突的方式。
4. 易怒冲动:在某种情境下极易被激怒。他们像一颗定时炸弹,一点点小事就会激起对家人粗暴的言行。这一类施暴者,除了需要接受情绪管理、怒气管理的辅导,也要学习减压之道。
施暴者有时会后悔,对妻子格外温柔;一段平静期后,压力累积,再度失控施暴;然后又后悔,对受暴者示好、道歉、送花,呈现一种暴力循环。刚开始循环周期较长,渐渐地愈变愈短, 而且暴力增强扩大。
施暴者若非悔改,接受治疗,他将不断陷入旧的行为模式,难以自拔。 刘主任曾经碰到一个案例:同一位施暴者的两任妻子,先后打电话到「励馨」求救。
选择不离开
2002年中国第一部反对家暴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播出后,普及了家庭暴力的概念,北京家暴投诉电话比例因此迅速上升。 2007年美国一部卖座电影《女侍情缘》(Waitress),女主角也是家暴受害者。她的丈夫缺乏安全感,严密看管她,不许她与其他男性接触,不许她有自己的储蓄,稍有反抗,就进行恐吓,甚至动粗。她想逃出去,但是没有钱,偏偏这时又怀孕⋯⋯。尽管整部电影拍摄风格温馨明亮,但是看完后,令人对家暴受害者更添伤感。
「受暴妇女很少主动求救,几乎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才会向外求援。」刘元芬指出,受暴妇女打电话到「纽约励馨」时,刚开始会很婉转地询问有没有提供律师服务、工作训练等,而不会直接承认自己是受暴妇女。
「励馨」的个案中,很多妻子其实不愿主动离婚,她们「选择」留在家里有很多原因:
� 在美国举目无亲,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 孩子需要照顾。
� 长期处在被控制的状态下,自信心低,缺乏独自面对社会的勇气。
� 害怕施暴者报复,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 怕连累家人朋友的生命安全。
� 认为离婚是一种耻辱。
� 离开家没有地方去。
� 试图离开家,但遭到更强烈的暴力。
� 试图离开时没有得到社会支持,结果陷入更深的困境,等等。
刘元芬表示,每个案例状况不一,不离开并不意味她们不想离开或她们接受这种情况,而是离开对她们来说,经历的风险更大。
通常会对妻子动粗的丈夫,会打孩子的机率也较高。有些受暴妇女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即使不堪虐待,也要继续忍下去,其实光是目睹家暴,就足以对孩子造成巨创,一个完整而不健全的家,孩子通常是另一个受害者。
▲家庭暴力不是个人隐私,而是社会公害! 「纽约励馨」走上街头向社会大众宣导重视家暴问题,不要让咒诅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以基督的心肠来爱她
家庭暴力不是个人隐私,而是社会公害,因为它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健康权利和个人发展的权利,也影响了子女的健康发展,更可能形成社会毒瘤。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仍存着很多错误观念,导致家庭暴力长期处于「没人管」和「不愿管」的边缘状态。
处理家庭暴力有时很无奈,就像起火时,把火扑灭了,但导火线却难以消除。家暴问题错综复杂,呈现出一个纠结混乱的家庭关系,大多施暴者把心门关上,不愿接受辅导,就像生病的人不愿承认自己有病,更不愿看医生,有些甚至会自残、威胁妻子或是恶人先告状,打人的反而先去申请保护令(Order of Protection)。
纽约市政府每年至少接到四千通以上的家暴投诉,许多华裔妇女因为语言不通,没有投诉管道。目前全纽约市共有一千多个庇护床位,而提供华裔的床位只有十几床。
▲基督徒以基督的心肠来帮助受暴妇女走出困境,提供工作训练、法律资讯、英文课程等,向她们伸出实际的援手。
迈入第四年的「纽约励馨」现有三位职员、四位义工,很多案例是由警察单位或教会转介过来。 「纽约励馨」董事长李吴淑仪女士表示,整个大纽约区的需要很大,还是有很多躲在阴暗角落的妇女、孩子不敢走出来。她呼吁社会、教会及大众重视此一家暴问题,不要让咒诅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对于家暴问题,我们能做什么?刘元芬提出下列几项实际作法:
� 从小教育小孩,不能动手打人,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 婚前择偶,注意对方的社交状况,观察他解决怒气的方式。
� 支持社区宣导,透过手册、报纸、广播、讲座、训练、街坊活动,向民众传播防治家庭暴力,建立和谐家庭的观念。
� 支持立法单位,更有效地保护受暴者。
� 明智处理婚后第一次暴力事件,让对方知道你无法忍受暴力。
� 若发现受暴妇女,鼓励她们寻找专业辅导。 「励馨」的原则是不主动给建议,但是会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以供抉择参考。
� 以同理心倾听受暴妇女的心声,不冷漠、不轻下判断;鼓励她们参加支持团体。
� 教会与辅导机构互相转介、支援。
� 受暴者需要临时托带孩子时,及时伸出援手。
� 提醒受暴者安全第一,事先计画如何保护自己及取得警方的保护。
「不把她们当案例看待,而是把她们当作神所造尊贵的人来关爱。受暴妇女能走出家暴,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我们愿以基督的心为心来爱她们。她们累了,有个地方可以歇一歇;她们太苦,有个出口重新得力。 我们所做的就是陪受伤的灵魂走一段路!」刘元芬主任道出「纽约励馨」对受暴者最深的关怀。
—————–
协助受虐者的资讯
� 美国家庭暴力热线(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1-800-799-SAFE(可用中文。)www.ndvh.org
� 全球援助机构网页(Hot Peach Pages)可查出各国当地的援助机构:www.hotpeachpages.net。
� 美国反家庭暴力联盟(National Coalition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www.ncadv.org
� 美国各地区请查电话簿蓝色紧急页(通常登于首页)。
� 台湾励馨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http://www.goh.org.tw/services/main.asp?expand=woman总会电话02-2367-9595
� 「三一复原中心」(Trinity Healing Center隶属「信义会三一堂」)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第四大道46街。中心负责人是Antonia Clemende女士,电话718-437-0058。
——————–
纽约励馨妇幼关怀中心
异象
「纽约励馨」本着耶稣基督博爱精神,关怀、救助受到家庭暴力、性侵害以及人口贩卖的受害者,协助他们的身心灵获得重建。
服务项目
� 危机处理,成人及儿童一对一辅导咨询。
� 社区服务转介。
� 法律咨询及协助。
� 英文、电脑等基本职业培训。
� 日间托儿所,让妇女能外出工作或进修,尽快独立。
� 妇女成长小组,提供团体心理辅导,彼此鼓励。
� 大哥哥大姊姊辅导儿童课业并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
� 正在建立一个中英双语的紧急庇护所,提供安全保密的住处给有需要的妇女、儿童。
家暴咨询专线:718-321-8862
网站:www.gohny.org
记者小档案
廖美惠,2001 年自台湾移民美国,家住新泽西州。有钱时,喜好自助旅游;有灵感时,喜好采访写故事;没钱没灵感时,喜好大量阅读。与夫婿王治元育有一子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