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绽放的无穷花: 韩国教会历史发展特点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角,延伸探入海产丰饶的日本海及黄海中,借着长白山和鸭绿江的天然屏障,与中国为邻;隔着对马海峡,与日本遥遥相望。在这块仍似依附大陆,却被山水孤立的土地上,孕育出一支性情鲜艳、本质纯洁的民族。几千年来,纵使度过政治、经济、军事的动乱,仍旧顽强屹立。宛如韩国国花无穷花,即使朝开暮谢,却绵延绽放,代代承传。
也正是于此地,由郑斗源一人带进神救赎恩典的好消息,仿佛第一朵吐蕊的无穷花,纵然转瞬消逝,却已将花信传开。期间经酷暑严冬,却拦不住旺盛的生命力。两百多年后,虽然铁幕封锁半岛北部,无法得见锦簇。但是半岛南部的大城小镇,街头巷尾,每当夜幕低垂,霓虹十字架一亮起,恰似绵延绽放的无穷花,执着地散播基督馨香。
剪不断,理还乱—与中、日邻邦的关系
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山水为界,三面环海,足能为独立的社会与政权带来天然保卫,却仍与亚洲土地相连结,不可分割。此种情况,造成朝鲜与中、日邻邦的关系,祸福交错,益损纠结。
汉朝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曾记载西元前十一世纪末,商朝结束之际,纣王的叔父箕子将当时的礼仪制度传进朝鲜半岛,使其成为周朝的诸侯。

▲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李成桂。
此后,即使汉武帝征服朝鲜,于半岛北部设立所谓「汉四郡」,却时有朝鲜人反抗,甚至独立。当中国面对来自北方的匈奴、鲜卑的攻击,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也相对减弱。经过势力整合,形成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鼎立的局面。唐、宋年间新罗与高丽先后统一朝鲜半岛;高丽王朝与宋朝关系密切,亦曾为元朝的藩属。西元1392年,明太祖时,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自太宗始受明朝册封。
1896年,清末宣统年间,俄国支持高宗登基,成立大韩帝国。 1904年日俄战争后政权由日本掌控。 1910年日韩签订条约,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朝鲜半岛由美国与苏联接收,以北纬卅八度线为界,划分南北韩。
综观韩国历史,因地处中、日之间,儒家思想中敬老尊贤的伦理持续影响现今社会,从语言中仍然使用许多敬语可知。汉字书写虽已少见,口语中仍可辨认许多中文、日文的片语,例如片纸(即便条、信笺),建物(同日文,即建筑物)。 11
同时,朝鲜往往成为两国拓展势力的牺牲品。长期隶属中国,政权受牵制,例如元朝时利用朝鲜半岛为进攻日本的跳板。而一心向外扩张的日本,总是虎视眈眈,多次入侵,如1591年丰臣秀吉派兵入侵,一度占领平壤。 22
然而,福音传入朝鲜半岛,中、日却各自扮演关键角色。
千里尋真理3
约在1631年,郑斗源在前往中国朝贡期间,初次接触天主教,从耶稣会教士处带回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所著《天主实义》(The True Doctrine of the Lord of Heaven )及许多关于天文、地理的书籍。 1783年,李承薰前往中国,期望跟从天主教宣教士学习西方宗教。他不仅接受洗礼,更带回许多关于基督教义的书籍。天主教从此传开,在任何传教士抵达前,已从1795年的四千名教徒,六年内增加至一万名。
1883年,日本基督徒长阪由釜山登陆,把中文及日文圣经,以及韩文福音书和福音小册,带进朝鲜半岛,成为新教宣教的先锋。
與中、日宣教歷史相較,韓國獨特之處在於「自己將福音帶回韓國」,而非由宣教士傳入。並且不論天主教或新教,接觸的起點都是聖經與福音書籍。之後新教信徒數目能成長迅速,很快超越天主教的主要原因,在於新教宣教士以韓文翻譯聖經,平民百姓皆得以認識福音。4韓文由十五世紀朝鮮李朝的世宗所創,是一套拼音字母,能簡易地把口語化為文字。對照之下,天主教將聖經譯為漢字,使得福音的傳播受限於「兩班貴族」(貴族出門帶著前後兩班隨從,故此得名),因為漢字是上層社會菁英分子才識得的文字。
福音教育多层影响
早期宣教士傳講福音和教導真理,扎根於穩固的聖經基礎。5他們帶著權柄和篤定相信的態度,震撼深受佛教、儒家,以及民間信仰影響的民眾。並且從教會建立以來,不論領袖或平信徒,一定接受系統性的聖經課程。聖經班與主日崇拜、禱告會,成為固定的教會聚會。
每年且有一、两次圣经课程特会,为期两周。许多乡村地区的信徒自费来参加,为信徒奠定圣经知识的根基。而信徒为使用韩文圣经必须学习识字,更促使基督教在迅速深入民间的同时,无形中普遍提升人民的教育水平。
信徒具备了稳固的真理根基,在个人布道时,能带着权柄讲述圣经,范围也超越个人经历。一个家族从一人信主开始,通过社交、工作、地方的渠道,福音的无穷花接连吐蕊,紧接着家人、亲友、邻舍也一一归入基督名下。这是宣教学中所谓「群体归主运动」的最佳例证。 66

▲新教长老会的首位宣教士艾何瑞。
韩国人民并没有满足于识字,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推动原有的圣经班,扩充教学内容,渐渐具有小学雏形,初中、高中也相继成立。这些基督教学校以教授西方学科为特色,包括英文、世界历史、科学等。 1910年后,这些学校也成为与日本殖民教育相抗衡的主要力量。 77
诚如天主教东进朝鲜半岛,原是由一批渴求西方科学知识的学者引入。新教长老会的首位驻地宣教士艾何瑞(Horace N. Allen,1858-1932),1884年抵达朝鲜半岛后,首要贡献是医术,而非信仰。
那時貴族分成的開化派與守舊派爭鬥不休,最後開化派結合日本軍隊的力量發動政變,稱為「甲申政變」。8艾何瑞醫生治療了受傷的貴族閔泳翊,所用的技術是當時韓國人前所未見的。因此艾醫生很快得到信任及財務支援,順利建立廣惠院(取義「廣泛施恩」),後改稱濟眾院(取義「廣泛助人」),是韓國第一所現代醫療機構,也是目前著名的延世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的前身。9
延世大学以及随后成立的护理学校,在一般韩国人民心中,象征现代科学知识,以致将基督教等同于现代化。许多慕名而来的学子在校期间,不仅求得知识,也认识真理,成为基督徒。而延世、崇实,以及梨花女子等基督教大学,也培养出一批菁英,进入韩国社会,成为教会及各个阶层的领袖。 1010

▲李仁宰牧师(后排左起第四位)于1945年8月17日出狱两天后与教会弟兄姊妹合影。
敬拜真神的决心
韩国基督教历史,亦是血泪沾濡的殉道史。从传入之初,因为拒绝祭祀祖先,宣教士与信徒皆受到迫害。
日本吞併韓國後,更強迫神道崇拜,許多信徒堅決抵抗,因此遭受囚禁、酷刑,甚至喪失生命。教會面臨如此苦難,非但沒有苟且逃避,反倒站在獨立運動的前線。1919年簽署獨立宣言的卅三位代表中,就有十五位是基督徒領袖。11在韓國人民心中,基督教亦等同民族主義。
李仁宰牧师(1906∼2000)的事迹,只是许多抗日基督徒共同历程其中之一。 1212
仁宰受过传统教育,深受孔孟学说影响,于十八岁接触福音,发觉耶稣的教导胜于儒家思想,便立志跟随基督。中学毕业后任职地方政府书记,担起抚养幼儿、照顾弟妹的责任。
然而,日本政府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及机关崇拜神道。他当时必须决定,若是坚守基督信仰,原本看好的公职前途就此断送。 1938年,正值盛年的仁宰义无反顾进入惟一的神学院,立定心志将余生奉献于扩展神的国度。
不久神学院遭关闭,李牧师与其他基督徒更积极反对神道崇拜,认为这是违反十诫里前三条命令,也是亵渎神的名。 1940年,他与许多同工被捕入狱,承受不人道的待遇,甚至有同工因营养缺乏和疾病侵袭,枉死狱中。
1945年大韩民国独立,他得到释放;两年后完成神学教育,于1951年受按立成为牧师。 1974年移民美国后,服事热诚并未稍减。近三十年间在芝加哥、新泽西、费城、丹佛(Denver)等地,共建立、牧养五间教会。
李牧师当年为拒绝神道崇拜而离开公职,此后一生清贫。即使后来成为牧师,只要有额外收入,便奉献予新兴的神学院。最小的儿子廷秀印象中,父亲总是伏案疾书,准备讲章;或手不释书,研读圣经;对真理的追求,孜孜不倦。廷秀表示,如此温柔,不善与人交往的人,「对道德和属灵真理,他绝不让步,绝不妥协。」
李牧师很少提及那五年的禁锢经历,并不认为那是什么特别的英雄行径。只是在讲道时勉励会众,他相信基督徒能在面对苦难时,慷慨殉道;每日与基督同死,却是更大的荣耀。
李仁宰牧师最喜爱的经节,足以诠释他一生的服事,便是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三章18节所述:「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

▲艳红、宝蓝、金黄、黛绿等鲜明多彩的韩服外袍,恰似韩国基督徒在服事及敬拜上对外展现的热诚。
鲜明的信仰表现
白色象征纯洁,是传统韩服里衣,以及一般平民衣饰的颜色,正如韩国基督徒对信仰的专一。
而艳红、宝蓝、金黄、黛绿等鲜明多彩的韩服外袍,恰似韩国基督徒在服事及敬拜上对外展现的热诚。
早期宣教士积极接触韩国妇女。当时圣经课程、女子学校,对于妇女教育的提升影响深远,更培育出热心服事社会的领袖。 1920年代,两位韩国女学生在参加世界基督徒学生联盟(World Christian Student Federation)后萌发创办基督教女青年会(Young Women's Christians Association,简称YWCA)的意念,1926年已在首尔及其他几个城市成立分会。事工内容包括畜猪来筹募妇女福音基金,兴办幼稚园及打工妇女的夜间学校等;另开设青年会馆,让出门远行或离家求学的妇女有安全的住宿。
女青年会在1950年代韩战之后,设立寡妇之家、孤儿院、职业训练中心。种种事工正是信仰付诸行动的典范。 1313
1907年,平壤中央教會開始的大復興,宛若第一世紀聖靈降臨的那個五旬節,會眾齊聲禱告、認罪。14這次復興不僅當時遍及全國,甚至為現代韓國教會的熱情敬拜,定下標竿。趙鏞基牧師創立的汝矣島純福音教會(Yoido Full Gospel Church),任何一場主日崇拜中,全場兩萬五千名信徒齊聲向神呼求的震撼,足以使人領略聖靈之火的能力。15
只要提及韓國教會,許多人的印象便是清晨禱告。不但許多信徒黎明即起,在上班、上學前至教會禱告,教會並在郊區設立禱告山,作為信徒較長時間靈修之地。原來自韓戰爆發,許多北韓基督徒逃至南韓。南韓基督徒分享有限的糧食,以行動表現對主內肢體的愛心,並且同心於清晨前往教會禱告、禁食,這樣的傳統延續至今。16可見如此持之以恆的禱告習慣,並非只在生活偶遭困難時的應急之道。
韩国教会重视宣教,宣教士人数高居世界第二,仅次美国。请参阅本期「国度外展」单元的详尽报导。
在省思韩国教会历史,试图分析发展因由之际,确实发现许多历史及境遇的特点。福音的无穷花,由一人带进朝鲜半岛土地,屡经政权交替、国势动荡,却依然有人栽种、有人浇灌。韩国人民秉持对追求真理的执着,持守信心的毅力,全力以赴的服事,以及活力奔放的敬拜之心,使得基督信仰至今绵延绽放,不仅开遍了韩国,更往地极散放馨香。
原来使徒保罗早已见证:「惟有神叫他生长。」(参哥林多前书3:6)
注
1.www.en.wikipedia.org/wiki/sino-korean_vocabulary
2.www.myhome.shinbiro.com/mssl/history.html/
3.www.injaelee.org/k_church_history.html
4.Clark, Donald N. “Christianity in Modern Korea.” www.aasianst.org/eaaa/clark-korea.pdf
5.Moffett, Samuel H. “What Makes the Korean Church Grow?” November, 1973, Christianity Today. 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07/januaryweb-only/105-33.0html
6.同注5。
7.同注4。
8.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93%E5%9C%
8B%E6%AD%B7%E5%8F%B2
9.www.en.wikipedia.org/wiki/Horace_Newton_Allen
10.同注4。
11.冯文娜,〈探问韩国教会复兴的因由〉,http://credove.bokee.com/viewdiary.15425331.html
12.http://injaelee.org/bio_summary2.html
13.同注4。
14.刘晓亭,〈你所不知道的韩国〉,http://enrhka.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8895.html
15.同注4。
16.同注14。
韩国基督徒是否仇日?
當年李仁宰牧師獲釋後不久,即拜訪當初審問他和其他同工的日本法官鎌田。因為審問當中,法官曾問:「你相信日本是太陽神的後裔嗎?」仁宰當時沒有仔細思考,便回答「是」,後來覺得如此答案等於承認假神。他希望藉此機會向鎌田重申自己信奉獨一真神,並向他傳福音。那時,鎌田法官非常害怕韓國人民的報復,但仍客氣地接待仁宰,並為自己給李牧師帶來的艱苦牢獄生活,誠懇地道歉。
根據李牧師自述,鎌田從自己所審判的韓國基督徒身上看見不屈不撓的信心,因而承認耶和華為真實、永活的神。仁宰鼓勵他於返日後要相信神,鎌田欣然接受。
以父親為例,李廷秀認為韓國基督徒並不仇視日本人,卻希望歷史正確記載日本軍隊的暴行。他承認日據時期,許多韓國基督徒迫切禱告,祈求日本帝國的毀滅。這是因為他們視日本為敵基督的象徵;所受的苦難如同末日。他們在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最常研讀、傳講啟示錄。對韓國基督徒而言,日本投降實具屬靈真意,是神的勝利。
诚挚感谢
李仁宰牧师的儿子李廷秀教授的协助。李教授目前任教于宾州Widner University,担任哲学、伦理,以及世界宗教等科目的助理教授。他主持一家顾问公司(EEO 21),处理歧视案件的申诉。
他与妻女现居宾州。关于他个人详细介绍,请参考www.chungsoolee.com。
作者小档案
林敏雯,热爱阅读及听古典音乐,最欣赏三浦绫子与贝多芬;致力于写作服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