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以「人伦」比拟神的商榷

▲由旧约到新约,我们看到神向人显示的面相:首为「君臣」。创世记第一、二章先点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后来逐渐显示神为天父。

神道成肉身直接介入「人伦」中,
是为要使人明白神的心意,成就救恩,
但不等于神变成人……

此文初稿曾请神学家于中旻博士过目,他表示今天一般人恐怕对「人伦」不太了解,宜先稍作解释。博士所言有理。其实,「人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讲人际关系及做人的道理;人以家为中心,由此发展出宗族关系及其他关系。


《论语》〈微子〉的「言中伦」,及《礼祭统》的「天祭有十伦焉」,注谓:「伦,犹义也。义,犹理也。」《孟子》〈离娄〉篇云:「察于人伦」,注:「伦,序也。」序就是道理,察人伦就是认识人事的道理,谈「人伦」就是讲人的本分、类别、亲疏等,所谓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有制,人与人相处之道,也就是所谓的「伦常」。

从圣经看「人伦」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第二十章)这是儒家的五伦,也是中国乃至普世的伦常架构。人在这五种基本关系中生存绵衍,这五种关系,就是人伦的规范,凡人都无法脱离而存在。


人伦关系,多半建立于无法取代的血缘。中国五伦中,父子、夫妇与昆弟出于血统伦常,君臣与朋友则属于政治与社会的伦常,亲疏互有不同。概括言之,人伦最基本的条件,建于夫妇关系,然后才有父子、昆弟等族类繁衍,正如神在创造人之后,向第一对夫妇宣示:「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创世记1:28)


人伦最基本的要素,是出于男女两性结合;先有夫妇,才有亲子与兄弟等其他人伦关系,这是神自己设立、颠扑不破的法则。世人都脱离不了此一法则,甚至可以延续到阴间(参考路加福音十六章19至31节,财主在阴间仍然关怀他五个弟兄)。


由血统与文化铸成的这个颠扑不破的伦常现象,虽因言语、种族与地区而有细微的差异,但大致都在相同概念之下发展。当神施行拯救时,也循此伦常渠道进入人间。由旧约到新约,我们看到神向人显示的面相:首为「君臣」。创世记第一、二章先点出创造者、受造者的关系,后来逐渐显示神为天父。


以色列人与神之间的关系,由君臣发展到父子,在旧约中启示并不多,只有少数记载(参考历代志上29:10;诗篇68:5,89:26;以赛亚书9 :6,64:8;耶利米书3:19,31:9;玛拉基书2:10)。新约中提到神为父,或基督以神为父的经文则不胜枚举,自耶稣降生以后,天父与父的观念更普及人心。


人伦的夫妇关系,是人最基础的关系。圣经对夫妇之义也颇有着墨,首先出现在雅歌(也称所罗门之歌);描述男女爱情,深深触及人伦中第三伦的内涵。神学家多半以「寓言法」解读此书,即雅歌第一至三章解释为「基督与教会相爱」,第八章为「教会对基督之爱」。到了新约,基督预表新郎(参考马太福音9:15,25:1-13);教会预表新妇(参考约翰福音3:29;启示录18:23,19:7,21:9,22 :17)。


至于朋友关系,圣经也有提及。旧约时代,神曾称摩西与亚伯拉罕为朋友(参考出埃及记33:11;以赛亚书41:8)。但到新约,基督降世为人,进而成为替人舍命的朋友(参考约翰福音15:13-15;雅各书2:23)。如此以人伦关系说明人神关系便十分明确,也确定了人对神的认知,隐然形成以「人伦」拟神,出于想像的模糊概念。譬如当人想到「三位一体」(Trinity)圣父、圣子、圣灵的关系时,无形中便会以人伦关系去比拟。

以「人伦」比拟神的谬误


由于神人之间距离遥不可及,人神差异更无法想像,神要临在人间,便必须使人了解,所以才以道成肉身方式降临人间,拉近神与人的距离,而有所谓的「拟人论」或「神人同形说」(Anthropomorphism),但这只是神向人临在的一种方式,并非神真正的形像。主曾说:「神是个灵」(参考约翰福音4:24),人不能以固定形像模拟神。但神临在于人,有时候也可用人的形像显现,因此以西结书一章26节中,先知提到:「有仿佛人的形状」,应为最早拟人论之发端者。


「在他们头以上的穹苍之上有宝座的形像,仿佛蓝宝石;在宝座形像以上有仿佛人的形状。我见从祂腰以上有仿佛光耀的精金,周围都有火的形状;又见从祂腰以下有仿佛火的形状,周围也有光辉。下雨的日子,云中虹的形状怎样,周围光辉的形状也是怎样。这就是耶和华荣耀的形像。我一看见就俯伏在地,又听见一位说话的声音。」(以西结书1:26-28)


但希腊哲学家塞诺芬尼(Xenophanes, 570-475 BC)及犹太教、回教等学者均不赞同「拟人论」说法,认为不应以人的形像或心灵比拟全能的神。而实际上,人从未真正见过神,以赛亚先知所看见的仅为神的衣裳(参考以赛亚6:1),摩西也只能看见神的背(参考出埃及记33:20 -23),而非神的全貌。


神在旧约时代向人显现时,多借自然的力量,如火、闪电与地震(列王记上十九章神向先知以利亚显现);神真正向人正式显示,则是借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参考约翰福音1:18)。所有「拟人论」皆为人的想像,用以落实人对神的形像虚拟的期望。

▲人进入天国后不再嫁娶,父子、夫妇关系均随之消失。因此,用人伦关系所设想的一切涉及神的论述与思维,均为谬妄。


人由血统(参考约翰福音1:13)衍生出人伦关系,自然而然被挪用来比拟「三位一体」真神的关系,从而造成严重的误导。即使教会公认的「三位一体」教义,若仔细品味,也隐约投射了一些人伦况味。


「三位一体」教义,最早成形于主后第三世纪,到主后第八世纪,已为当时教会确认并接受。西元1054年,希腊教会与罗马天主教分裂,希腊教会正式定名为「东方使徒正统大公圣教会」(Holy Orthodox Catholic Apostolic Eastern Church)。分裂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两个教会对〈尼西亚信经〉的「我信圣灵」部分有不同意见,罗马天主教的〈尼西亚信经〉中关于圣灵部分为:「从父和子而出」,但希腊教会反对加上「和子」的字样,这说明希腊正教以父为最高权威,其次为子,再其次为圣灵。这样便将「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形成高低顺位,有先后次序,将圣父尊为最高级。这样的情况除教义解释外,应多多少少受人伦中父子观念影响,隐然以人伦关系加以诠释。


圣经中关于神的代名词,一律用男性的他(He),因此米开朗基罗在梵谛冈教堂屋顶上描绘的壁画《神创造亚当》,便是一位有胡须的老人。但近代教会女权主义高涨,竟提出了异议;认为神也应为女性,主张也可称神为她(She);这是将神专为人传承繁衍而设计的两性,反射回创造主身上,实在是大不敬。


神原本是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创世记1:26应指人的性情),但人却反过来主张「将神拟人论」:神可以「听」、可以「看」、可以「行走」等。当然,神道成肉身直接介入「人伦」,是为了使人明白神的心意,成就救恩,但不等于神变成人。神虽创造万物(包括人)却超乎万物之上;神创造时空,却超越时空限制;神是个灵,是超然的存在,不能被绑在「人伦」中。

人误会了神


由使徒时代开始,历代教会经多次会议所议决的「三大信经」(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与亚他那修信经)均有其必要,可以综合扼要说明人的信仰。但真正论及「三位一体」真神的位格、属性与作为等,人只能由圣经中,神主动启示的部分来认知与确信。


关于「三位一体」排列的先后次序,人不应妄言置喙。人与神相比何其藐小,人为受造者,神为创造主,受造之人岂可对创造主妄加评论,更不能以人伦观念强加于神。严格说来,这是一种亵渎与不敬。但人在这样设想时,根本忘记神为超越存在,神并不在人伦之中。基督道成肉身时,虽一度介入人伦世界,但当祂完成救赎任务,复活升天之后,便回复真神本位,人不能再以人伦关系来看待基督。若继续坚持「拟人论」的虚构论点,想得太多,走得太远,便成为狭隘的「以人拟神论」了。


另有一具体例证可以说明。路加福音中「撒都该人辩驳复活之事」,主与撒都该人的对话:


「撒都该人常说没有复活的事。有几个来问耶稣说:『夫子,摩西为我们写着说:人若有妻无子就死了,他兄弟当娶他的妻,为哥哥生子立后。有弟兄七人,第一个娶了妻,没有孩子死了;第二个、第三个也娶过他;那七个人都娶过他,没有留下孩子就死了。后来妇人也死了。这样,当复活的时候,她是哪一个的妻子呢?因为他们七个人都娶过她。』


耶稣说:『这世界的人有娶有嫁;惟有算为配得那世界,与从死里复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因为他们不能再死,和天使一样;既是复活的人,就为神的儿子。至于死人复活,摩西在荆棘篇上,称主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就指示明白了。神原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因为在祂那里,人都是活的。 』」(路加福音20:27-38)

由这段对话可知,以人伦观点强加于神的错误何等严重。人由两性婚姻所建立的人伦关系,设想有一天到了天国,仍会有男女关系,便会产生种种疑惑。基督在此明确透露:人进入天国后,要立刻改变并失去男女性别。五伦中如男女夫妇之义一旦失去,其余的人伦关系便会产生骨牌效应,跟着倒下。所以36节说人「不能再死,与天使一样(中性),既是复活的人,就为神的儿子」。人不再嫁娶,人伦中的父子、夫妇关系均将随之消失。此为一翻天覆地的大改变,是今世之人不能想像的。既是如此,人还能以人伦思想去揣想神吗?届时人与神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人皆为神的儿子(没有男女)。因此,用人伦关系所设想的一切涉及神的论述与思维,均为谬妄。人在时空中所有的思维模式,完全不能适用于天国,更谈不到妄申「神伦」了。神可以「人伦」的方式向人宣示祂的大爱,但人却不可用人的伦常关系妄加于神的位格。


作者小档案

殷颖牧师,酷爱文学、大自然及讴歌创造主的文字工作者,也是编辑人、出版人及传播工作者。曾任教会新闻周刊企编及社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与行政主管,并牧养教会二十余载。着有《归回田园》、《心灵的苦杯与飨宴》、《石头的诱惑》、《耶稣的脚印》、《十字架下的沉思》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