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期
神国知行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虎妈与豪妈

我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为林书豪。
但是,更多时候,孩子会像我们一样,
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在美国,身为第一代移民的华裔母亲,除了切身体会到教养孩子之不易,我也常常耳闻目睹围绕着这个话题而展开的各种争议。 《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这本书的出版,让儿女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美国媒体和民众热议的焦点。因为读者对这本书褒贬两极化的评论,加上一些媒体引介时断章取义,使我以为这只不过是东方权威教育与西方开放教育之争的又一极端范本。直到有一天自己翻开书页,才发现在种种喧嚣表象之后的「另一个故事」。

《虎妈的战歌》引发思考与挑战


《虎妈的战歌》这本书所记载的并不只是一位华裔美籍母亲用中国式教育挑战西方育儿理念的故事,也不能代表所谓的「中美教育模式之争」。本书所讲的是一个秉持自己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华裔母亲,试图在自由、宽容,甚至过度放任的西方文化中摸索如何教养孩子的故事。


作者蔡美儿(Amy Chua)被称为「虎妈」,因为她拒绝让孩子看电视、玩游戏、去朋友家过夜、不接受A以下的成绩,以烧掉孩子心爱的绒毛玩具,达到要挟孩子刻苦练琴的铁腕母亲。也因为如此,她受到很多人批评,被认为功利心太重、独裁专制、没有人情味、缺乏同情心。


我不是一位「虎妈」,也不认同她的一些做法,可是她的一些想法却引发我的思考。蔡美儿对女儿们严格教养并寄予厚望不是没有理由的。她看到身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勤奋努力的成功榜样;看到少数族裔的移民后代在美国物质丰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一代不如一代」的危机;看到美国家庭、文化和教育体制中的弊病;看到让孩子享有不受规范的自由所产生的后果。她看到散漫放任的父母,也看到惧怕失败、推卸责任的孩子。蔡美儿所关切、所担忧的这些问题,难道不是美国社会和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实危机吗?


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种种负面影响,蔡美儿不惜一切代价地栽培女儿,对她们在学业和音乐上严格要求,甚至不惜采用高压手段。就如她自己所说:「小提琴象征着一种掌控的力量。它避免一代不如一代的堕落,解决兄弟姊妹因在家里排行不同而导致的差异,它帮助人们把握自己的命运,引导孩子们找到始终奋发向上的途径。 」话虽如此,蔡美儿的教养方式却引起了二女儿露露的强烈反抗,而她也意识到这点,最终有所反省。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东方育儿手册」,不如说是一位母亲的反思。与其说蔡美儿在分享自己「成功之道」,不如说是寻找和女儿沟通与和解之道。认为作者是成功典范的读者是否看到,作者最后流泪坦承自己失败,同意女儿放弃小提琴去花时间学打网球。而认为作者是「魔鬼化身」的读者是否看到蔡美儿为孩子做出的那些舍己的付出。她辛苦陪伴和督促孩子,甚至不惜付出关系破裂的代价,正是因她认为自己为孩子的种种付出是「最好」的选择啊!

▲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将自己的育儿经验诚实记录下来,成为一本育儿战歌。


虽然这本书引起了诸多争议,可是蔡美儿的故事对于家长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教养孩子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毕竟,无论是一手包办,还是任其自然,一种特定的教养方式并不限于东方或西方,也很少有人会做到如此极端的程度。

▲蔡美儿与两位女儿。

▲《虎妈的战歌》一书在美国掀起东西文化与育儿观点不同的争议,连《时代杂志》也以此主题作为封面。

文化和环境让父母担忧


从一名海外华人父母的角度来看,蔡美儿的书其实代表了普遍存在的一些隐忧。孩子虽然是我们生养的,可是有很多不能掌控的外在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身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族裔,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是这些因素却不可避免地与孩子所处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存在着某种张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很多担忧。怕放手放得不够,以至于束缚了孩子;怕管教得不够,以至于放任了孩子;怕我们所得的资讯不够全面先进、资源不足、能力有限,无法帮助孩子发挥潜能;怕孩子落单,不能融入同侪的群体;又怕孩子「免疫力」不够,受到外界不好的影响。不是吗?只要看看新闻,校园枪击案、霸凌现象频繁,滥用药物的问题……鲁迅在《狂人日记》所写的一句话也许可以概括大多数华人父母的心态:「我,怕得有理。」


那么,身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重要是发自内心的安全感、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自我形象,还有努力进取、不怕失败的态度。花时间、精力在培养这些品质上,比只管督促孩子获得好的成绩和各项才艺训练更为重要。作为父母,我们的头脑、精力、才能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向那无限的源头支取智慧和能力。说到这里,我想到这两年得到很多关注的华裔美籍篮球运动员林书豪(Jeremy Lin)。他的成长故事,让我有很多感触。

「林来疯」的热度之后


关于林书豪的故事,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作为2012年《时代》杂志前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从一个坐冷板凳的二线队员,成为NBA球场上耀眼的风云人物。 2012年又从纽约转战,加入休斯顿火箭队。在火箭队的表现受到教练及其他球员影响,似乎壮志未酬,英雄不得志地度过一个赛季。这样的传奇经历,不仅让大众和媒体津津乐道,也让很多基督徒关注。因着他的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林书豪在大起大落的NBA生涯中持守自己的基督信仰,以「荣耀神,在球场上追求永恒的喜乐」为目标,所以他可以走过职业生涯中的低谷,也可以在辉煌的成功中保持清醒和谦卑。


但是,我所关注的,不是这个作为少数族裔成功典范、被挂上励志光环的林书豪。我看到的是另一个林书豪。那是尚未功成名就时的林书豪,是被忽视、被冷落,甚至受到球场上的种族歧视,心中存在着许多困扰的林书豪。那也是将来风云褪色、聚光灯熄灭之后的林书豪,一个平凡的前NBA运动员。在Linsanity现象最疯狂的时候,当我频频在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和各种基督教媒体上看到相关报导时,我会想:这一刻的林书豪,比起以前,或者将来的林书豪,更讨神的喜悦吗?


林书豪成功了。他不仅为人所知,而且为人所崇拜、所激赏。这是神的赐福,神可以使用他的榜样来影响这一世代的人。但是,难道一个默默无闻仍认真打球的林书豪,在神眼里就少了价值吗?一个脱下了球场战袍的林书豪,就不是神的宝贝吗?

▲父母是儿女最忠实的支持者──林书豪与父母在2013年暑假一起接受台湾TVBS电视台专访。

父母是儿女最忠实的支持者


与其作为一个观众,我更是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林书豪。我欣赏林书豪,为他的成功喝采。我也牵挂林书豪,因为他有一生信仰的道路要走,而这条路并不终止于篮球场上的奔跑。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实现梦想,每个基督徒都希望看到更多林书豪的出现。但是,林书豪的母亲吴信信女士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呢?


人生没有永远的成功,短暂的运动员生涯又充满了不确定。我相信,林书豪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爱他的母亲和家人都是他最忠实的支持者。而让一个母亲最欣慰的,不见得是看到孩子达到成功的巅峰。


成功有成功的挑战,也有成功的陷阱和诱惑。失败也有失败的清醒,失败的祝福。我猜想,对林书豪的母亲而言,无论孩子将来如何,只要他在职业生涯的起伏里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在享受成功的同时,能够以成熟豁达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作一个荣神益人的人,那么,她应该是发自内心感到欣慰了吧!


曾经看过一句话:「别嫉妒成功,别怜悯失败,因为我们不知道在灵魂的权衡中,什么算成功,什么算失败。」林书豪是一个成功故事,作为家长,我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为林书豪。但是,更多时候,孩子会像我们一样,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有一个平凡的家庭。平凡的生活也许没有聚光灯的关注,可是也少不了起伏,免不了成败的考验。

陪伴同行,直奔标竿


下肢瘫痪达四十年的作家史铁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生是河,职业是船,重要的不是河,也不是船,而是诚心诚意地漂流。」这个比喻不仅有关事业,也可以是人生和信仰的象征。虎妈也好,豪妈也罢,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驾驭着一艘理想的航船,到达一个美好的地点。


虎妈所做的,是将这美好的地方指点给孩子看,替孩子护航把舵,鼓帆加油,一心要奔向那成功的彼岸。而豪妈大概知道,在这段人生旅程中,每一个停靠港都不是最后的终点,而只是让我们歇息的一个地方。所以,对豪妈而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经历航行的过程,风平浪静也好,惊涛骇浪也罢,我们不能时刻把握船行的方向,但是我们能够帮助孩子迎接航行中的挑战。在豪妈的育儿手册上,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而不是努力的结果。在永恒的旅程中,没有终点,只有标竿。


虎妈和豪妈都是有影响力的华裔母亲,她们的教子之道也被很多人所关注,给人不同的启发。同样的爱子心切,她们也都在学习作母亲的功课。在经历了冲突和沮丧以后,虎妈开始知道放手,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女儿做独立的选择。在面对成功的辉煌中,豪妈应该已预备好,无论过去如何,将来怎样,她都将一如既往地陪伴孩子经历这一段难免挑战却也充满恩典的航程。而我呢?我只想作一个孩子心目中的好妈妈。也许,在神的恩典中,在每一天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在培养孩子成为我想要让他成为的那种人之前,我自己可以先努力尝试,成为孩子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我无法为孩子规划一生的蓝图,更无法掌控孩子人生的走向。虽然如此,我愿意作一个港口,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让他们停靠歇息,给他们提供补给。而当他们准备好即将远航的时候,我会目送他们上路,并祝福他们:一路平安。


作者小档案:
亚马,阅读者,写作人,博士,母亲。出生于北京,现居美国德州。享受家庭生活、偶尔的出游,和长久的蛰伏。
喜欢不昂贵的美食、不匆忙的行程、单纯的快乐、浓淡相宜的友情、乐于搜寻回收瓦器中的宝贝,实体的和记忆/想像中的都在内。
现实生活中表现冷静,内心波澜于文字、音乐、画面、影像中。
有时复杂,有时简单。生命并非完美,恩典永远相随。因你同行,不会孤寂。